本申请涉及圆筒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及圆筒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圆筒加工趋于自动化,圆筒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其中净水器中的会用到圆筒作为净水器中的一个构件。
相关技术,在圆筒加工时,将成卷的板材运输到加工场地,通过上料辊将成卷板材的一端运送到压平装置处,成卷的板材开始放卷,板材陆续通过多个转向辊稳定的运送到压平装置内进行压平,继而运送到后续工序处进行圆筒成型。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成卷板材运送到加工场地后,板材上粘连的杂物会影响圆筒成型效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成卷板材运送到加工场地后,板材上粘连的杂物会影响圆筒成型效果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及圆筒成型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包括转动盘,转动盘一旁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上转动设置有第一导向辊,第一导向辊转动轴线在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倾斜方向沿远离转动盘向下倾斜,固定架一旁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转动设置有第二导向辊,第二导向辊转动轴线水平设置,支撑架上滑动设置有定位杆,定位杆沿竖直方向滑动,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杆滑动并固定的驱动组件,定位杆位于第二导向辊正上方,定位杆和第二导向辊中心线相互平行,定位杆上连接有用于板材表面清理的擦拭组件,擦拭组件包括擦板和海绵,擦板水平设置,海绵与擦板固定连接,海绵位于擦板底壁上,海绵背离擦板的侧壁与板材表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成卷的板材放置在转动盘上,成卷的板材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后穿过第二导向辊顶部,从而将板材由竖直状态引导为水平状态状,通过驱动组件,调节定位杆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从而使海绵与板材表面抵接,板材穿过第二导向辊后与后续工序连接,板材进行运输,板材表面被海绵擦拭,从而将板材表面吸附的商标等杂物擦离,提升后续板材加工成圆筒的成型效果。
可选的,所述定位杆与擦拭组件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套管和限位条,套管环套在定位杆周向外壁上,套管以定位杆中心线为转轴自转,套管内壁与定位杆外壁贴合,擦板与套管外壁弹性连接,擦拭组件在套管外壁上设置有多组,相邻擦拭组件沿套管外壁周向等距分布,套管端面与定位杆端面平齐,定位杆远离支撑架的端面上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沿定位杆直径竖直开设,套管远离支撑架的端面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沿套管直径开设,限位槽靠近定位杆一端与定位槽靠近套管一端开通,限位槽开设数量与擦拭组件设置数量相同,相邻限位槽以套管端面圆心为中心呈圆周等距分布在套管端面上,限位条竖直设置,限位条顶端与定位槽内壁铰接,转动套管,定位槽和任一限位槽共线时,限位条位于定位槽和任一限位槽内形成的竖直通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一个擦拭组件上的海绵长期使用后需要替换时,扣动限位条,转动套管,将其他擦拭组件转动到需要替换的擦拭组件处,而需要替换的擦拭组件被转出,此时定位槽与转动到定位槽下方的限位槽再次形成竖直通道,松开限位条,限位条受重力影响自动落入定位槽和限位槽形成的竖直通道内,从而将套管与定位杆形成限位,此时板材进行正常运输,同时对需要替换的海绵进行替换,不耽误板材的运输。
可选的,每个所述擦拭组件和套管之间均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包括连接杆和弹簧,连接杆垂直擦板设置,连接杆位于擦板背离海绵的侧壁上,连接杆一端与擦板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嵌在套管内与套管滑动连接,弹簧环套在连接杆外壁上,弹簧一端与擦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管外壁固定连接,弹簧处于原长状态下,连接杆背离擦板一端位于套管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调节定位杆在竖直方向的距离,从而调节海绵的位置使海绵与板材表面抵接,由于弹簧的连接杆的设置,定位杆可以调节到相对靠近板材处,使海绵受到挤压,此时海绵与板材表面的抵接为紧密抵接,提升海绵对板材表面的清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定位杆内部为中空状,定位杆远离支撑架的端面上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远离定位杆一端连通外界水源,进水管上设置有定时开启的电动阀门,套管外壁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开通至套管内部,定位孔开设数量对应连接杆数量开设,连接杆远离擦板一端插嵌在定位孔内,连接杆外壁与定位孔内壁抵接,擦板内部中空,连接杆内部中空,连接杆内部与擦板内部空间连通,擦板与海绵接触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孔,漏水孔开设有多个,所述定位槽未将定位杆内部与外界开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水管向定位杆内部注水,水流通过连接杆流动到擦板内部,继而通过漏水孔被海绵吸收,使海绵对板材表面的清理效果的到提升,而电动阀门的设置,起到定时向定位杆内送水的效果,使送的水满足海绵的吸收需求,达到节水,同时保证海绵湿润程度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擦板水平状态下,漏水孔由上至下横截面积逐渐缩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动阀门送到定位杆内少量的水分流动到多的漏水孔处,由于漏水孔呈倒置的漏斗状,延缓了漏水速度,给海绵吸收水分的时间,使水分充分扩散到海绵内部。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环圈和第一气缸,环圈环套在支撑架上,环圈内壁抵接支撑架外壁,第一气缸竖直设置,第一气缸本体与支撑架背离定位杆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环圈背离定位杆的外壁固定连接,环圈背离第一气缸的侧壁与定位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圈的设置将第一气缸和定位杆形成连接,同时加强了定位杆与支撑架的连接效果,第一气缸位置的设置减少了对定位杆上其他构件使用时的阻碍,提升了本申请使用的便利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调节杆和压紧辊,压紧辊位于第二导向辊背离转动盘一侧,调节杆一端与支撑架铰接,另一端与压紧辊转动连接,压紧辊转动轴线与第二导向辊转动轴线平行,调节杆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一端与调节杆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架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材通过第二导向辊顶部后,继而通过压紧辊底部再进入后续设备,此时板材在运输过程中呈s型,使压紧辊对板材的运送起到张紧效果,第二气缸可以调节压紧辊对板材的张紧力度。
可选的,所述调节杆设置有两个,两个调节杆对应分布在压紧辊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调节杆增加了压紧辊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调节杆上固定设置有刮板,刮板竖直设置,刮板位于调节杆与板材之间,刮板和板材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板材水平运送过程中,刮板对板材两竖直侧壁进行杂物刮离清理,进一步提升了对板材外壁杂物的清理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圆筒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板材搬运至转盘上;
s2:将成卷板材进行放卷工序,将板材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继而通过第二导向辊顶部,在通过压紧辊底部后与后续工序连接;
s3:通过驱动组件将擦拭组件调节到与板材表面接触;
s4:通过第二气缸调节压紧辊的位置;
s5:板材运输,定时向定位杆内运送水或消毒水;
s6:海绵使用一段时间后,通过转动组件将相邻未使用的擦拭组件与板材表面抵接,对已经使用的海绵进行替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板材在运送过程中,板材外壁上的杂物得到清理,同时由于板材加工的成品圆筒用在净水机中,消毒水对板材起到消毒的效果,保证圆筒形成效果的同时提升了圆筒整洁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擦拭组件的设置,使板材表面杂物得到清理,提升了圆筒的成型效果,并清洁了圆筒表面的指纹;
2.转动组件的设置便于擦拭组件进行替换;
3.弹性组件的设置加强了擦拭组件对板材表面的擦拭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显示支撑架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放大图;
图4是为凸显定位孔处部分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转动盘;2、固定架;21、第一导向辊;3、支撑架;31、第二导向辊;32、定位杆;321、定位槽;33、调节杆;331、刮板;34、压紧辊;35、第二气缸;4、驱动组件;41、环圈;42、第一气缸;5、擦拭组件;51、擦板;511、漏水孔;52、海绵;6、转动组件;61、套管;611、限位槽;612、定位孔;62、限位条;7、弹性组件;71、连接杆;72、弹簧;8、进水管;81、电动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
参照图1,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包括转动盘1,转动盘1上用于放置成卷的板材,转动盘1以自身中心轴自转,转动盘1一旁设置有固定架2,固定架2上设置有第一导向辊21,固定架2一旁地面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架3,支撑架3上转动设置有第二导向辊31,支撑架3上设置有擦拭组件5,擦拭组件5位于第二导向辊31上方,成卷板材开始放卷,板材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21后穿过第二导向辊31和擦拭组件5之间,继而进入后续加工设备中,第一导向辊21和第二导向辊31配合用于板材的导向,便于纠正板材位置,擦拭组件5对板材表面的杂物进行清理,达到将板材表面吸附的商标等杂物擦离,提升后续板材加工成圆筒的成型效果。
参照图1,转动盘1为圆盘状,成卷板材水平放置在转动盘1顶部,板材放卷一端脱离转动盘1时呈竖直状态。固定架2竖直设置,第一导向辊21转动轴线倾斜设置,倾斜方向沿远离转动盘1方向倾斜向下设置,第一导向辊21以自身中轴线相对固定架2自转。板材放卷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21后便于扭转为水平状态。
参照图1和图2,支撑架3竖直设置,第二导向辊31转动轴线水平设置,第二导向辊31以自身中轴向为转动轴相对支撑架3自转,板材绕过第一导向辊21继而穿过第二导向辊31顶面后呈水平状态。
参照图2和图3,支撑架3上设置有定位杆32,定位杆32水平设置,定位杆32位于第二导向辊31上方,定位杆32一端与支撑架3滑动连接,滑动方向沿竖直方向滑动,定位杆32另一端沿远离支撑架3方向水平悬挑设置,定位杆32与支撑架3之间设置有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使定位杆32相对支撑架3在竖直方向进行位移。
参照图1和图2,驱动组件4包括环圈41和第一气缸42,环圈41环套在支撑架3上,环圈41呈水平设置,环圈41内壁与所套支撑架3外壁抵接,定位杆32靠近支撑架3一端与环圈41外壁固定连接,第一气缸42竖直设置,第一气缸42位于环圈41背离定位杆32的侧壁上,第一气缸42本体与支撑架3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气缸42的活塞杆与环圈41背离定位杆32的侧壁固定连接。擦拭组件5位于定位杆32上,启动第一气缸42,从而带动定位杆32在竖直方向进行位移,最终达到调节擦拭组件5与第二导向辊31之间的距离,使擦拭组件5对板材表面进行杂物清理。
参照图2和图3,擦拭组件5与定位杆32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6,转动组件6包括套管61和限位条62,套管61环套在定位杆32外壁上,即套管61内壁与定位杆32外壁抵接,套管61和定位杆32中心线共线,套管61水平长度与定位杆32水平长度相同。套管61以自身中心线为转动轴相对定位杆32自转。定位杆32为圆柱状,定位杆32背离支撑架3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定位槽321,定位槽321竖直开设,定位槽321顶端与所在定位杆32端面圆心处存在距离,定位槽321底端开透定位杆32侧壁;套管61背离支撑架3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限位槽611,限位槽611沿所在套管61端面半径开设,限位槽611一端开透套管61内壁,另一端未开透套管61外壁,限位槽611开设有四个,相邻限位槽611以所在套管61端面中心为圆心呈周向等距分布,转动套管61,使任一限位槽611呈竖直状态时,限位槽611顶部与定位槽321连通;限位条62一端位于定位槽321内,限位条62与定位槽321内壁铰接,铰接轴水平设置,当定位槽321与任一限位槽611重合后,限位条62一端位于定位槽321内,另一端位于限位槽611内,此时限位条62自然下垂,从而将套管61与定位杆32进行限位。
参照图2和图3,擦拭组件5设置有四组,相邻擦拭组件5沿套管61周向外壁等距设置,擦拭组件5设置位于与限位槽611位置对应,即限位槽611转动到与定位槽321连通时,对应有擦拭组件5转动到套管61正下方用于板材表面的擦拭。
擦拭组件5与套管61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7,弹性组件7对应擦拭组件5数量设置有四组。擦拭组件5包括连接杆71和弹簧72,擦拭组件5包括擦板51和海绵52,连接杆71一端与套管61插嵌连接,且连接杆71相对套管61滑动设置,连接杆71另一端与擦板51固定连接,连接杆71和擦板51垂直设置,连接杆71中心线垂直于套管61中心线设置,擦板51沿套管61长度方向的距离足够覆盖板材沿套管61长度方向的距离,弹簧72环套在连接杆71周向外壁上,弹簧72一端与套管61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擦板51固定连接,海绵52位于擦板51背离弹簧72的侧壁上,海绵52全面能覆盖所在擦板51侧壁,海绵52与擦板51之间可拆卸连接,可以采用魔术贴粘接,也可以采用双面胶,便于海绵52的替换。
参照图2和图4,定位杆32、连接杆71和擦板51内部均为中空状,定位杆32背离支撑架3一端的端面上连通有进水管8,进水管8的连通不阻碍限位条62的使用,进水管8另一端可以与外界水源连通,也可以与消毒液储存容器连通,进水管8上设置有电动阀门81。
参照图3和图4,连接杆71贯穿套管61与定位杆32内部连通,即连接杆71贯穿套管61和定位杆32形成的通道为定位孔612,连接杆71外壁与定位孔612内壁为滑动连接,连接杆71可以不深入定位杆32内部,只需沿定位孔612深入至定位杆32壁厚内即可,连接杆71远离定位杆32一端与擦板51内部连通,连接杆71与擦板51连接处为固定连接;擦板51背离连接杆71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孔511,漏水孔511开设有多个,相邻漏水孔511在擦板51侧壁上呈阵列等距分布。
参照图2和图4,电动阀门81控制进水管8定时向定位杆32内输送水源,水源通过连接杆71进入到擦板51内部,继而通过漏水孔511被海绵52吸收,从而湿润海绵52,而定时水源的输送,使海绵52擦拭一定长度的板材后,保持海绵52内的湿润程度,提升对板材表面清洁的效果。
参照图4,为便于描述,当擦板51位于定位杆32下方且呈水平状态时,漏水孔511由上至下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漏水孔511呈漏斗状,从而延长水流被海绵52吸收的时间,使水流进入海绵52后能充分扩散,提升海绵52湿润均匀度的效果。
回看图1,支撑架3上转动设置有压紧辊34,压紧辊34位于第二导向辊31背离第一导向辊21的一侧,压紧辊34转动周向平行于第二导向辊31的转动轴线,且压紧辊34、第二导向辊31和定位杆32的长度设置方向均相同;第二导向辊31与支撑架3之间设置有调节杆33,调节杆33一端与支撑架3铰接另一端与压紧辊34端部转动连接,调节杆33设置有两个,相邻调节杆33位于压紧辊34两端,靠近第一气缸42一侧的调节杆33与支撑架3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缸35,第二气缸35本体一端与支撑架3铰接,第二气缸35活塞杆一端与调节杆33铰接,启动第二气缸35,第二气缸35调节压紧辊34相对第二导向辊31的距离,板材通过擦拭组件5和第二导向辊31之间后穿过压紧辊34下方,在与后续设备连接,压紧辊34对板材的运送起到了张紧的效果,通过第二气缸35可以调节对板材的张紧程度。
参照图1,调节杆33上均设置有刮板331,刮板331可以竖直设置,也可以在竖直方向呈倾斜角度设置,倾斜方向沿远离第二导向辊31方向倾斜向下设置,刮板331位于调节杆33与板材之间,刮板331一侧侧壁与调节杆33固定连接,刮板331另一侧侧壁与板材抵接,从而将板材边缘粘连的杂物进行刮离清理。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板材在转动盘1上开始放卷,板材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21,继而绕过第二导向辊31顶部,再穿过压紧辊34底部后与后续板材加工设备连接,调节第一气缸42,从而调节擦拭组件5与第二导向辊31之间的距离,使海绵52与板材顶面抵紧,使弹簧72呈压缩状态,调节第二气缸35,通过压紧辊34调节板材运输时的张紧度,板材开始运输,电动阀门81定时向定位杆32内补水,使海绵52保持湿润,当海绵52使用一段时间后,通过转动组件6调节相邻擦拭组件5位置,使新的擦拭组件5对板材进行擦拭,而需要替换的转到便于工人操作的位置进行海绵52的替换,达到了清洁板材上粘连的杂物,提升了后续板材加工成圆筒的成型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圆筒成型工艺。
s1:板材搬运至转盘上;
s2:将成卷板材进行放卷工序,将板材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21,继而通过第二导向辊31顶部,在通过压紧辊34底部后与后续整平定位工序连接;
s3:通过驱动组件4将擦拭组件5调节到与板材表面接触;
s4:通过第二气缸35调节压紧辊34的位置;
s5:板材运输,定时向定位杆32内运送水或消毒水;
s6:板材表面清洁后进入定位整平工序,继而运送到裁剪工序进行板材裁剪;
s7:裁剪完毕后进入冲压成型工序,并进行封口;
s8:将成型的圆筒码垛运输;
s9:海绵52使用一段时间后,通过转动组件6将相邻未使用的擦拭组件5与板材表面抵接,对已经使用的海绵52进行替换。
申请实施例一种圆筒成型工艺的实施原理为:成卷板材搬运过来后,通过擦拭组件5的清洁消毒,在运送到后续整平、裁剪、冲压成型、封口、码垛运输的工序,提升了圆筒成品率,同时由于圆筒同在净水器内,进行板材消毒,提升了圆筒成品品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盘(1),转动盘(1)一旁设置有固定架(2),固定架(2)上转动设置有第一导向辊(21),第一导向辊(21)转动轴线在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倾斜方向沿远离转动盘(1)向下倾斜,固定架(2)一旁设置有支撑架(3),支撑架(3)上转动设置有第二导向辊(31),第二导向辊(31)转动轴线水平设置,支撑架(3)上滑动设置有定位杆(32),定位杆(32)沿竖直方向滑动,支撑架(3)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杆(32)滑动并固定的驱动组件(4),定位杆(32)位于第二导向辊(31)正上方,定位杆(32)和第二导向辊(31)中心线相互平行,定位杆(32)上连接有用于板材表面清理的擦拭组件(5),擦拭组件(5)包括擦板(51)和海绵(52),擦板(51)水平设置,海绵(52)与擦板(51)固定连接,海绵(52)位于擦板(51)底壁上,海绵(52)背离擦板(51)的侧壁与板材表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32)与擦拭组件(5)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6),转动组件(6)包括套管(61)和限位条(62),套管(61)环套在定位杆(32)周向外壁上,套管(61)以定位杆(32)中心线为转轴自转,套管(61)内壁与定位杆(32)外壁贴合,擦板(51)与套管(61)外壁弹性连接,擦拭组件(5)在套管(61)外壁上设置有多组,相邻擦拭组件(5)沿套管(61)外壁周向等距分布,套管(61)端面与定位杆(32)端面平齐,定位杆(32)远离支撑架(3)的端面上开设有定位槽(321),定位槽(321)沿定位杆(32)直径竖直开设,套管(61)远离支撑架(3)的端面上开设有限位槽(611),限位槽(611)沿套管(61)直径开设,限位槽(611)靠近定位杆(32)一端与定位槽(321)靠近套管(61)一端开通,限位槽(611)开设数量与擦拭组件(5)设置数量相同,相邻限位槽(611)以套管(61)端面圆心为中心呈圆周等距分布在套管(61)端面上,限位条(62)竖直设置,限位条(62)顶端与定位槽(321)内壁铰接,转动套管(61),定位槽(321)和任一限位槽(611)共线时,限位条(62)位于定位槽(321)和任一限位槽(611)内形成的竖直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擦拭组件(5)和套管(61)之间均设置有弹性组件(7),弹性组件(7)包括连接杆(71)和弹簧(72),连接杆(71)垂直擦板(51)设置,连接杆(71)位于擦板(51)背离海绵(52)的侧壁上,连接杆(71)一端与擦板(51)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嵌在套管(61)内与套管(61)滑动连接,弹簧(72)环套在连接杆(71)外壁上,弹簧(72)一端与擦板(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管(61)外壁固定连接,弹簧(72)处于原长状态下,连接杆(71)背离擦板(51)一端位于套管(61)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32)内部为中空状,定位杆(32)远离支撑架(3)的端面上连通有进水管(8),进水管(8)远离定位杆(32)一端连通外界水源,进水管(8)上设置有定时开启的电动阀门(81),套管(61)外壁上开设有定位孔(612),定位孔(612)开通至套管(61)内部,定位孔(612)开设数量对应连接杆(71)数量开设,连接杆(71)远离擦板(51)一端插嵌在定位孔(612)内,连接杆(71)外壁与定位孔(612)内壁抵接,擦板(51)内部中空,连接杆(71)内部中空,连接杆(71)内部与擦板(51)内部空间连通,擦板(51)与海绵(52)接触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孔(511),漏水孔(511)开设有多个,所述定位槽(321)未将定位杆(32)内部与外界开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擦板(51)水平状态下,漏水孔(511)由上至下横截面积逐渐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环圈(41)和第一气缸(42),环圈(41)环套在支撑架(3)上,环圈(41)内壁抵接支撑架(3)外壁,第一气缸(42)竖直设置,第一气缸(42)本体与支撑架(3)背离定位杆(32)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气缸(42)的活塞杆与环圈(41)背离定位杆(32)的外壁固定连接,环圈(41)背离第一气缸(42)的侧壁与定位杆(3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上设置有调节杆(33)和压紧辊(34),压紧辊(34)位于第二导向辊(31)背离转动盘(1)一侧,调节杆(33)一端与支撑架(3)铰接,另一端与压紧辊(34)转动连接,压紧辊(34)转动轴线与第二导向辊(31)转动轴线平行,调节杆(33)与支撑架(3)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缸(35),第二气缸(35)一端与调节杆(33)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架(3)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33)设置有两个,两个调节杆(33)对应分布在压紧辊(34)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圆筒成型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33)上固定设置有刮板(331),刮板(331)竖直设置,刮板(331)位于调节杆(33)与板材之间,刮板(331)和板材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圆筒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板材搬运至转盘上;
s2:将成卷板材进行放卷工序,将板材一端绕过第一导向辊(21),继而通过第二导向辊(31)顶部,在通过压紧辊(34)底部后与后续工序连接;
s3:通过驱动组件(4)将擦拭组件(5)调节到与板材表面接触;
s4:通过第二气缸(35)调节压紧辊(34)的位置;
s5:板材运输,定时向定位杆(32)内运送水或消毒水;
s6:海绵(52)使用一段时间后,通过转动组件(6)将相邻未使用的擦拭组件(5)与板材表面抵接,对已经使用的海绵(52)进行替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