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
背景技术:
干衣机提升筋包括弧型面板和位于弧型面板背面的上的连接件,其中背面的上的连接件通过多个固定足实现与弧型面板背面连接,干衣机提升筋生产时需要其弧型面板和位于弧型面板背面的上的连接件一体成型,参见图3与图4,但固定足与弧型面板背面间具有横向的槽口结构,即倒勾区域。
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斜顶脱倒勾时不能和轮廓面干涉,所以斜顶需要向水平夹角35度方向运动,因为要避免斜顶运动过程中和产品外轮廓面干涉,斜顶需要向与水平夹角35度方向运动,角度太大,斜顶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断裂,影响模具正常生产。
对于常规斜顶模具结构,因为受产品形状和内部空间小,导致常规斜顶尺寸很细很长并且夹角度数大运动,斜顶强度不够,生产过程中容易断裂的风险,因此如何优化和改进干衣机提升筋模具的结构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通过斜抽蕊与其它结构的配合改变了干衣机提升筋背面的倒勾区域脱模方向,使得斜抽蕊尺寸可以适当地加大,在长度上大大缩短,解决了模具生产过程中断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中的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包括模具基座,所述模具基座上设有b板、推板、后模仁、斜抽蕊、前模仁、a板,其中具体地:
推板设于所述b板上方,b板与推板之间设有弹性元件和限位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对b板与推板之间的间距行程进行弹性调控,所述限位元件对b板与推板之间的间距行程进行刚性调控,所述b板与推板之间还设有斜抽蕊导向块;
后模仁设于所述推板上;
斜抽蕊一端连接于所述斜抽蕊导向块上,另一端贯穿所述后模仁并抵压匹配于提升筋产品背面的侧方倒勾区域上;
前模仁设于所述提升筋产品正面上方;
a板设于所述前模仁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顶滚,所述顶滚的下端设有第一电缸,顶滚的下端与第一电缸的活动端连接,所述顶滚的上端与所述推板连接。第一电缸的活动端伸长或收缩的同时会带动顶滚进行相应的伸长或收缩,以此实现推板与提升筋产品接触处的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b板中设有斜导槽,所述斜抽蕊导向块活动设于所述斜导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斜导槽的内径与所述斜抽蕊导向块的外径相同,以此构成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斜导槽的底端设有第二电缸,所述斜抽蕊导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的活动端连接。通过第二电缸活动端的伸长或收缩带动斜抽蕊进行斜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斜导槽的长度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8~25°。
进一步地,所述斜抽蕊的端部为与所述侧方倒勾区域相匹配的吻合面。
进一步地,所述吻合面为3d凸起面。
进一步地,所述b板上设有弹性元件安装槽,所述弹性元件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弹性元件安装槽的底端,所述弹性元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推板的下表面;
合模状态下,所述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
开模状态下,所述弹性元件处于拉伸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元件为等高螺丝,所述推板中设有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的中部设有限位凸缘,所述等高螺丝的下端与所述b板连接;
合模状态下,所述等高螺丝的头部位于所述限位凸缘上方;
开模状态下,所述等高螺丝的头部压于所述限位凸缘上,构成最大行程时的限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斜抽蕊的斜向运动改变了干衣机提升筋背面的倒勾区域脱模方向,使得斜抽蕊尺寸可以适当地加大,在长度上大大缩短,这样使得斜抽蕊的刚性和强度显著提升,解决了模具生产过程中断裂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可采用多个斜抽蕊模具结构来实现多方位的倒勾区域匹配,通过斜导槽与斜抽蕊导向块的方向设定,实现了干衣机提升筋倒勾区域特异化的斜抽蕊退模设计,使得干衣机提升筋模具的故障率显著下降,使用寿命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合模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开模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干衣提升筋产品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截面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开模时b板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开模时a板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提升筋产品,2、后模仁,3、斜抽蕊,4、斜抽蕊导向块,5、弹性元件,6、限位元件,7、推板,8、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包括模具基座,所述模具基座上设有b板8、推板7、后模仁2、斜抽蕊3、前模仁、a板,顶滚,具体参见图1与图2。
推板7设于所述b板8上方,b板8与推板7之间设有弹性元件5和限位元件6,所述弹性元件5对b板8与推板7之间的间距行程进行弹性调控,所述限位元件6对b板8与推板7之间的间距行程进行刚性调控,所述b板8与推板7之间还设有斜抽蕊导向块4。
限位元件6为等高螺丝,所述推板7中设有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的中部设有限位凸缘,所述等高螺丝的下端与所述b板8连接;合模状态下,所述等高螺丝的头部位于所述限位凸缘上方;开模状态下,所述等高螺丝的头部压于所述限位凸缘上,构成最大行程时的限位。b板8上设有弹性元件安装槽,所述弹性元件5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弹性元件安装槽的底端,所述弹性元件5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推板7的下表面。合模状态下,所述弹性元件5处于压缩状态;开模状态下,所述弹性元件5处于拉伸状态。具体实施时,弹性元件5可选为弹簧。
后模仁2所述推板7上,前模仁设于提升筋产品1正面上方。a板设于所述前模仁上。
斜抽蕊3一端连接于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上,另一端贯穿所述后模仁2并抵压匹配于提升筋产品1背面的侧方倒勾区域上,斜抽蕊3的端部为与所述侧方倒勾区域相匹配的吻合面,吻合面为与倒勾区域相匹配的3d凸起面。
顶滚的下端设有第一电缸,顶滚的下端与第一电缸的活动端连接,所述顶滚的上端与所述推板7连接。第一电缸的活动端伸长或收缩的同时会带动顶滚进行相应的伸长或收缩,以此实现推板7与提升筋产品1接触处的分离。
b板8中设有斜导槽,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活动设于所述斜导槽中。斜导槽的内径与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的外径相同,以此构成间隙配合。斜导槽的底端设有第二电缸,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的活动端连接。通过第二电缸活动端的伸长或收缩带动斜抽蕊3进行斜向运动。具体实施时,斜导槽的长度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8~25°。
本实施例中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开模时a板、b板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与图6,在具体运行时,注塑机开模,在弹性元件5的弹力作用下,推板7和b板分开8,斜抽蕊导向块4带动斜抽蕊3沿垂直方向夹角22度方向运动,对产品倒勾区域出模。等高螺丝的限位下推板7运动38mm后限位。推板7静止,注塑机继续开模,a板、b板分型面分开,注塑机顶滚顶动模具顶针板,对产品进行脱模,机械手取出产品,注塑机顶滚退回,在弹性元件5的作用下,顶针板带动顶针退回,注塑机合模,在弹性元件5的弹力作用下,a板、b板先合模,之后推板7复位到b板8上方,同时推板7带动了斜抽蕊复位,完成产品提升筋的一个生产周期。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基座,所述模具基座上设有:
b板(8);
推板(7),设于所述b板(8)上方,b板(8)与推板(7)之间设有弹性元件(5)和限位元件(6),所述弹性元件(5)对b板(8)与推板(7)之间的间距行程进行弹性调控,所述限位元件(6)对b板(8)与推板(7)之间的间距行程进行刚性调控,所述b板(8)与推板(7)之间还设有斜抽蕊导向块(4);
后模仁(2),设于所述推板(7)上;
斜抽蕊(3),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上,另一端贯穿所述后模仁(2)并抵压匹配于提升筋产品(1)背面的侧方倒勾区域上;
前模仁,设于所述提升筋产品(1)正面上方;
a板,设于所述前模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滚,所述顶滚的下端设有第一电缸,顶滚的下端与第一电缸的活动端连接,所述顶滚的上端与所述推板(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b板(8)中设有斜导槽,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活动设于所述斜导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槽的内径与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的外径相同,以此构成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槽的底端设有第二电缸,所述斜抽蕊导向块(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的活动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槽的长度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8~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抽蕊(3)的端部为与所述侧方倒勾区域相匹配的吻合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面为3d凸起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b板(8)上设有弹性元件安装槽,所述弹性元件(5)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弹性元件安装槽的底端,所述弹性元件(5)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推板(7)的下表面;
合模状态下,所述弹性元件(5)处于压缩状态;
开模状态下,所述弹性元件(5)处于拉伸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衣机提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元件(6)为等高螺丝,所述推板(7)中设有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的中部设有限位凸缘,所述等高螺丝的下端与所述b板(8)连接;
合模状态下,所述等高螺丝的头部位于所述限位凸缘上方;
开模状态下,所述等高螺丝的头部压于所述限位凸缘上,构成最大行程时的限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