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柱顶升调整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工法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11-19  5


    本发明涉及建筑,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既有建筑物加固中,常遇到因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从而导致部分原结构梁、板、柱受力过大需要加固的情况。目前,对于此类问题常规的解决方式是对原结构处于高应力状态的构件采用扩大截面、包钢、粘钢、粘碳纤维布等加固方式进行加固。此类处理方式施工工艺成熟,加固方式灵活多样。但是,这些加固方式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一、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复杂性,实际工程中原结构高应力构件的位置难以判别,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加固;二、这些加固方式无法解决原结构高应力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使对原结构构件进行了扩大截面或包钢加固,原结构高应力无法释放,后期依然存在安全隐患;三、往往需要加固多个楼层,对原结构影响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部分上部结构构件受力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既安全可靠又经济、高效的解决上部结构构件高应力的施工方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步骤一、离承台面某标高处划线预留柱截断口;

    4、步骤二、切断面上部包钢,钢板与混凝土之间暂不钻孔植筋,不扰动混凝土,钢板表面预留植筋孔;

    5、步骤三、安装钢滑道、钢牛腿,垫块,千斤顶和同步顶升设备,焊接作业完成后,在原包钢部位灌胶,待固化后打孔植筋;

    6、步骤四、所有切断面以下柱子安装应变片,千斤顶与牛腿顶紧;

    7、步骤五、用绳锯将混凝土柱截断。截柱施工时应边截边往断口处塞薄钢板填充。千斤顶采取位移控制保证柱断口位置不下落。截柱过程中实时监测千斤顶顶升力、钢牛腿变形及周围柱的内力情况,保证截柱施工过程安全可控。;

    8、步骤六、对柱子竖向位移进行控制,应力大的柱子往下降,应力小的柱子往上顶,调整柱子的内力至初始应力状态水平。

    9、步骤七、内力调整完成后且在沉降稳定后,将柱子纵筋重新连接并对切断面以下柱子进行包钢加固,将切断面上下柱子包钢焊接成整体,完成施工。

    10、所述步骤一中根据设计图纸现场放样定位。

    11、所述步骤二中钢板预留植筋孔应避开原结构钢筋,先安装钢板,暂不灌胶和钻孔植筋。

    12、所述步骤三中钢滑道、钢牛腿,垫块,千斤顶和同步顶升设备为特制专业顶升设备。

    13、所述步骤四中千斤顶顶面与牛腿底面应完全贴合并顶紧。

    14、所述步骤五中截柱施工应缓慢进行,边截柱边往断面塞钢板,同时千斤顶采取位移控制保证断口位置无向下位移。同时,截柱过程中应加强监测。

    15、所述步骤六中对柱子位移的调整应逐个分批进行,一次调整不得超过1mm且调整一次之后应停顿30分钟使上部结构适应下部变形,保证结构安全。

    16、所述步骤七中应先将原结构断口处钢筋重新连接并浇筑灌浆料或微膨胀混凝土,待柱子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分布拆除千斤顶并完成柱子表面包钢加固。

    17、本发明中涉及的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通过截柱顶升完成对上部结构高应力的调整和释放,既解决了传统加固方式中加固针对性不强、加固效果不佳的问题,也能实现将加固工作控制在建筑首层,从而控制加固工程量,为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问题提供了新的加固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通过截柱顶升释放上部结构高应力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截柱顶升调整柱子内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同步顶升系统对截柱过程进行控制,截柱过程安全可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固工作控制在首层,工程量小,施工迅速。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截柱顶升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的施工方法。通过对底层柱截断,使用千斤顶调整柱子位移,从而调整上部结构内力恢复至合理状态。本发明既解决了传统加固方式中加固针对性不强、加固效果不佳的问题,也能实现将加固工作控制在建筑首层,从而控制加固工程量,为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附加受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高作平,张畅,叶志成,吴博,廖杰洪,谭星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巨成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921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