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

    专利2025-11-19  7

    本发明涉及医用护理用品,尤其涉及一种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
    背景技术
    ::1、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port),顾名思义,其是一种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便于注射的输液港座。其能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血管通道,输液期间则需要每7天更换一次输液港无损伤针。2、传统的更换无损伤针的方法则是:医护人员通过手摸的方式感知埋植于患者皮下的输液港座位置,并用一只手手握相应输液港座,用另一只手来更换插至相应输液港座的无损伤针。3、上述操作方式虽然使用普遍,但其依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4、具体来说,因输液港座的尺寸较小,一方面,医护人员用一只手手指握住相应输液港座,用另一只手手指来从相应输液港座上端面拔出需要更换的无损伤针时,所拔出的无损伤针在拔出的一瞬则存在其末端的倒钩勾设医护人员手握相应输液港座的那只手手指,使得会造成刺伤及引起交叉感染,也就是说,因为医护人员手指离拔针的部位很近,所以会出现手指被针刺伤的风险,纵然出现手指被针刺伤的风险不是很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及不能完全避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更换无损伤针时,所需换上的无损伤针在刺入输液港座上端面时,如若没有对准相应输液港座上端面中部,则使得刺入发生偏离,也使得存在刺伤医护人员手握相应输液港座的那只手指的可能。5、因此,对于如何设计使用安全可靠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夹持钳以供医护人员使用,以尽可能的避免手指被针刺伤,并降低血液交叉感染的风险,则是非常有必要的。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2、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包括第一活动手把、第二活动手把、转轴件、适于夹持输液港座的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3、所述第一活动手把前中部与所述第二活动手把前中部通过所述转轴件转动连接,以使其相交叉连接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一夹板固设在所述第一活动手把前端;所述第二夹板固设在所述第二活动手把前端,且所述第一夹板具有背向所述第二夹板凹陷的第一夹持凹面,所述第二夹板具有背向所述第一夹板凹陷的第二夹持凹面。4、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持凹面与所述第二夹持凹面完全靠拢时相拼合形成圆形。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具有一定宽度,以使其下底面均具有较大的皮肤压合面积。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成型为半月形,其中部最宽宽度均为d,所述d=1.0cm-2.0cm。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板前端倒角以使形成第一圆滑防扎部;所述第二夹板前端倒角以使形成第二圆滑防扎部。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板上端面齐平于所述第一夹持凹面向上凸设有做夹持标记用的第一弧形印记圈;所述第二夹板上端面齐平于所述第二夹持凹面向上凸设有做夹持标记用的第二弧形印记圈。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具有一定层厚的适于粘设至患者肢体输液港穿刺部位周缘皮肤的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及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11、所述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尺寸大小与所述第一夹板尺寸大小相适配,并粘固在所述第一夹板下底面;所述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尺寸大小与所述第二夹板尺寸大小相适配,并粘固在所述第二夹板下底面。1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及所述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均为丁烯共聚物、明胶、聚丙二醇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且其层厚均为h,所述h=5.0mm-10.0mm。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半月形撕膜及第二半月形撕膜;14、所述第一半月形撕膜尺寸大小与所述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尺寸大小相适配,并可撕离的粘设在所述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下底面,其周缘设有第一撕袢;所述第二半月形撕膜尺寸大小与所述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尺寸大小相适配,并可撕离的粘设在所述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下底面,其周缘设有第二撕袢。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一指环扣及第二指环扣;16、所述第一指环扣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手把后端;所述第二指环扣连接在所述第二活动手把后端。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8、第一点、医护人员使用本申请去夹持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使得其其中一只手手指能够远离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这样一来,不管医护人员使用另一只手从所使用的输液港座上拔取使用后的无损伤针或将新的无损伤针插至所使用的输液港座上,其相应其中一只手手指由于能够远离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使得不易造成刺伤及引起血液等的交叉感染,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性好,使用安全性高。19、第二点、由于所述第一活动手把前中部与所述第二活动手把前中部通过所述转轴件转动连接,以使其相交叉连接形成x型结构,所以,本申请采用杠杆原理,使得医护人员手握所述第一活动手把后端及所述第二活动手把后端来对其进行操控,以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相向运动来夹持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时,操控起来会非常省力。20、第三点、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相向运动来夹持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时,为通过所述第一夹板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夹持凹面与所述第二夹板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二夹持凹面相向夹持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使得夹持防移位效果好。21、第四点、医护人员通过手握所述第一活动手把后端及所述第二活动手把后端来对其进行操控,以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相向运动来夹持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时,需要以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相向夹持在患者皮肤外并适当向下按压来夹持住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在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向下按压的过程中,其会下顶患者皮肤,由此,在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具有一定宽度,以使其下底面均具有较大的皮肤压合面积时,可使下压面积大,使得不易顶伤患者皮肤,以使患者使用舒适。22、第五点、在使用本申请时,当医护人员找到位于患者皮下的输液港座所在位置时,可先以使所述第一夹板上端面及所述第二夹板上端面朝下,再慢慢以使其相向靠拢来找准夹紧幅度,并使用医用标记笔沿着所述第一弧形印记圈及所述第二弧形印记圈画标记圈来对位于患者皮下的输液港座所在位置进行精准定位,而后,即可再以使所述第一夹板下底面及所述第二夹板下底面朝下,以使其相向靠拢合适幅度并对准所画标记圈再稍微下压,如此,即可准确定位并夹持住位于患者皮下的输液港座。23、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技术特征:1.一种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活动手把、第二活动手把、转轴件、适于夹持输液港座的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凹面与所述第二夹持凹面完全靠拢时相拼合形成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具有一定宽度,以使其下底面均具有较大的皮肤压合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成型为半月形,其中部最宽宽度均为d,所述d=1.0cm-2.0c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前端倒角以使形成第一圆滑防扎部;所述第二夹板前端倒角以使形成第二圆滑防扎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上端面齐平于所述第一夹持凹面向上凸设有做夹持标记用的第一弧形印记圈;所述第二夹板上端面齐平于所述第二夹持凹面向上凸设有做夹持标记用的第二弧形印记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一定层厚的适于粘设至患者肢体输液港穿刺部位周缘皮肤的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及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月形可塑粘片及所述第二半月形可塑粘片均为丁烯共聚物、明胶、聚丙二醇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且其层厚均为h,所述h=5.0mm-10.0mm。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半月形撕膜及第二半月形撕膜;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指环扣及第二指环扣;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防针刺伤输液港座夹持钳,包括第一活动手把、第二活动手把、转轴件、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第一活动手把前中部与第二活动手把前中部通过转轴件转动连接;第一夹板固设在第一活动手把前端;第二夹板固设在第二活动手把前端,第一夹板具有背向第二夹板凹陷的第一夹持凹面,第二夹板具有背向第一夹板凹陷的第二夹持凹面。效果:医护人员使用本申请去夹持位于患者皮下的输液港座,使得其其中一只手手指能够远离位于患者皮下的相应输液港座,这样,不管医护人员使用另一只手从所使用的输液港座上拔取使用后的无损伤针或将新的无损伤针插至所使用的输液港座上,其相应其中一只手手指由于能够远离位于患者皮下的输液港座,使得不易造成刺伤及引起血液等的交叉感染,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性好,使用安全性高。技术研发人员:熊萍,易凡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921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