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和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11-14  3


    本技术涉及安全气囊的,尤其涉及一种侧气囊和座椅。


    背景技术:

    1、现有的车辆在两个相邻座椅之间设置有安全气囊用于缓冲相邻乘员之间的碰撞。但是,现有的安全气囊与中央扶手之间的接触面积太小,使得安全气囊在展开过程中不稳定。并且,当座椅的滑轨为长轨时,座椅前后调节时,可能出现乘员的头部与安全气囊错开,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

    2、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适用于长滑轨座椅的侧气囊和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长滑轨座椅的侧气囊和座椅。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展开后位于相邻座椅之间,所述侧气囊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的中间,所述第二气室朝向相邻座椅的其中之一展开,所述第三气室朝向相邻座椅中的另一个展开,所述第一气室包括主气室和副气室,所述主气室朝向座椅的前方展开,所述副气室朝向座椅的后上方展开。

    3、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通过第一气孔与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主气室通过第二气孔与所述第三气室连通。

    4、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与充气器直接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展开后至少对应乘员的躯干部,所述副气室展开后的高度对应乘员的头部。

    6、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内设有第一无充气区。

    7、进一步地,所述副气室内设有第二无充气区。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室展开后至少对应乘员的肩臂部。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气室展开后与座椅或相邻乘员接触。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的体积。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充气前收折在所述座椅的发泡层中,所述座椅的底部设有滑轨,所述座椅滑动到所述滑轨的最前端时,所述座椅上的乘员与所述主气室对应,所述座椅滑动到所述滑轨的最后端时,所述座椅上的乘员与所述副气室对应。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气室设置为向前伸展的主气室和向后伸展的副气室,增加了第一气室的覆盖范围。当座椅沿滑轨前后调节时,均能够对乘员进行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展开后位于相邻座椅之间,所述侧气囊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的中间,所述第二气室朝向相邻座椅的其中之一展开,所述第三气室朝向相邻座椅中的另一个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包括主气室和副气室,所述主气室朝向座椅的前方展开,所述副气室朝向座椅的后方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通过第一气孔与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主气室通过第二气孔与所述第三气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与充气器直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展开后至少对应乘员的躯干部,所述副气室展开后的高度对应乘员的头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内设有第一无充气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内设有第二无充气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室展开后至少对应乘员的肩臂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室展开后与座椅或相邻乘员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的体积。

    10.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充气前收折在所述座椅的发泡层中,所述座椅的底部设有滑轨,所述座椅滑动到所述滑轨的最前端时,所述座椅上的乘员与所述主气室对应,所述座椅滑动到所述滑轨的最后端时,所述座椅上的乘员与所述副气室对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展开后位于相邻座椅之间,所述侧气囊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的中间,所述第二气室朝向相邻座椅的其中之一展开,所述第三气室朝向相邻座椅中的另一个展开,所述第一气室包括主气室和副气室,所述主气室朝向座椅的前方展开,所述副气室朝向座椅的后上方展开。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座椅。本技术中将第一气室设置为向前伸展的主气室和向后伸展的副气室,增加了第一气室的覆盖范围。当座椅沿滑轨前后调节时,均能够对乘员进行保护。

    技术研发人员:王侃,董一翰,欧阳剑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31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918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