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及电炉烟气燃烧沉降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5-11-12  11


    本发明涉及烟气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及电炉烟气燃烧沉降方法。


    背景技术:

    1、电炉烟气量及烟气温度随着冶炼过程进行着周期性变化,导致进入余热锅炉的烟气量与烟气温度不停地呈周期变化,电炉冶炼周期约为35~45min,烟气温度在200~1200℃之间波动。

    2、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通常包括沉降室以及连接在沉降室外部的蓄热器,外部蓄热器难以第一时间对进入沉降室内的烟气进行调温,烟气周期性的温度剧变容易导致沉降室内结构出现热震损伤,影响设备使用寿命。

    3、另外,高温烟气中含有大量高温熔融颗粒物质,容易粘黏到蓄热器表面,导致蓄热器表面粘灰和结垢,降低换热效率。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及电炉烟气燃烧沉降方法,在沉降室内垂直于烟气流动方向设置外壳具有丁胞结构的蓄热棒,以解决烟气周期性的温度剧变对沉降室内结构造成热震损伤的问题。

    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沉降室,具有中空结构,内部流通高温烟气;蓄热棒,固定在所述沉降室内部上端,且垂直于所述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包括:外壳,包括:丁胞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表面上,为凹坑;蓄热材料,填充在所述外壳内。

    4、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蓄热棒交错设置在所述沉降室内部上端。

    5、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蓄热棒包括:螺杆,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端,且穿过所述沉降室上端;双螺母,旋在所述螺杆上,且位于所述沉降室上端;其中,旋紧所述双螺母,将所述蓄热棒与所述沉降室固定在一起。

    6、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激波吹灰器,设置在所述沉降室内部上端,且位于所述蓄热棒侧面;其中,所述激波吹灰器的喷口朝向所述蓄热棒表面。

    7、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沉降室采用膜式水冷壁。

    8、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燃烧室,设置在所述沉降室上端的一侧,与所述沉降室连通,包括:进口,设置在所述燃烧室上端;所述沉降室包括:出口,设置在所述沉降室上端的另一侧。

    9、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燃烧室包括:升温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内。

    10、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沉降室包括:过滤网,设置在所述沉降室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燃烧室下端;检修门,开设在所述沉降室内壁上,且位于所述过滤网上端。

    11、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积灰斗,设置在所述沉降室下端,与所述沉降室连通;气力输送装置,设置在所述积灰斗下端,与所述积灰斗连通。

    12、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方法,应用前述的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以下步骤:

    13、加热:电炉烟气通过进口进入所述燃烧室,当进入烟气温度低于800℃时,打开所述升温燃烧器,将烟气温度提升至800℃以上;

    14、分解:烟气进入所述燃烧室后,在所述燃烧室内停留时间大于2s,确保烟气中的有毒物质被充分的焚烧和分解;

    15、控温:烟气进入所述沉降室,烟气流经所述蓄热棒表面的丁胞结构时加速,烟气与所述蓄热棒进行快速换热;

    16、沉降:烟气中粉尘在所述燃烧室和所述沉降室中持续沉降,沉降后烟气通过所述出口排出,排出烟气温度为800~1000℃。

    17、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一)本发明的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沉降室内部上端设置蓄热棒,蓄热棒外壳设置丁胞结构,外壳内填充蓄热材料。当烟气流经丁胞结构的凹坑时,由于边界层的分离效果,烟气气流沿凹坑表面局部分离产生涡流,增加丁胞结构周围气流流动湍流度,破坏边界层结构,从而提高烟气对蓄热棒的传热效果。同时,丁胞结构内的涡流也能起到类似气垫的效应,减少阻力,增加流速,提高换热速率。

    19、另外,由于外壳表面气流湍流度高,气流对外壳表面的剪切力大,降低了烟气中的粉尘粘黏到外壳表面的可能性,保证蓄热棒的换热性能。

    20、(二)进一步的,蓄热棒交错设置在沉降室内部上端。交错设置的蓄热棒增加了烟气与蓄热棒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烟气的流动路径,烟气不断冲击蓄热棒,增加烟气气流的湍流度,提高烟气与蓄热棒的传热效率。

    21、(三)进一步的,烟气中的粉尘在燃烧室以及沉降室全程持续沉降,烟气经过沉降室前侧的蓄热棒区域快速传热时,沉降较少,通过激波吹灰器吹落蓄热棒表面积灰进行沉降。进入沉降室后侧后,烟气减速,沉降较多,能够同时保证余热回收以及粉尘沉降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棒交错设置在所述沉降室内部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棒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室采用膜式水冷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室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

    10.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方法,应用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炉烟气燃烧沉降室,包括:沉降室,具有中空结构,内部流通高温烟气;蓄热棒,固定在所述沉降室内部上端,且垂直于所述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包括:外壳,包括:丁胞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表面上,为凹坑;蓄热材料,填充在所述外壳内。当烟气流经丁胞结构的凹坑时,由于边界层的分离效果,烟气气流沿凹坑表面局部分离产生涡流,增加丁胞结构周围气流流动湍流度,破坏边界层结构,从而提高烟气对蓄热棒的传热效果。同时,丁胞结构内的涡流也能起到类似气垫的效应,减少阻力,增加流速,提高换热速率。

    技术研发人员:吴皓明,张静,李庆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红旗除尘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917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