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空调器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机构及挂机室内机。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挂机室内机包括中框,中框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安装有导风门,导风门用于引导出风方向,以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2、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导风门,导风效果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挂机室内机的导风机构的导风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机构,包括导风门、第一电机以及传动组件,所述导风门包括主导风板和副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包括能够安装于中框的安装端,以及远离所述安装端的自由端;所述副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主导风板的自由端;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主导风板的安装端;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副导风板传动连接。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机构,能够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机构,其导风门为折叠导风门,第一电机通过传动组件驱动副导风板相对主导风板转动,从而能够使副导风板相对主导风板展开或折叠于主导风板。如此设置,副导风板能够延长主导风板的导风行程,从而导风门的导风行程可以比较大,进而能够提高导风机构的导风效果。
5、而且,就导风门的结构而言,电机的占用空间相对比较大,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机构,将第一电机安装于主导风板的安装端,并通过传动组件进行传动,所以,可以将传动组件设计得小于第一电机的占用空间,从而可以减小对即将离开导风门的气流的阻力和干扰,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
6、此外,与第一电机安装于主导风板的自由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机构,第一电机安装于主导风板的安装端,导风机构的重心比较靠近安装端,驱动导风门打开或闭合所需的力矩比较小,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提高对导风门整体进行驱动的稳定性;并且,第一电机的安装位置比较隐蔽,外观上更加美观。
7、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所述传动轴沿垂直于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的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传动轴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同轴固定设置于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并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
8、该技术方案下,传动组件采用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的结构形式进行传动,由于齿轮之间的啮合比较稳定和准确,所以,有利于对副导风板的稳定驱动和准确驱动。
9、进一步地,所述主导风板设置有容纳腔;所述传动轴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传动轴的输入端伸出所述容纳腔并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伸出所述容纳腔并与所述主动锥齿轮连接。
10、该技术方案下,容纳腔为传动轴提供容纳空间,而且,容纳腔的腔壁使传动轴免于遭受外界的破坏和干扰,为传动轴提供了防护,为传动轴安全准确地运动提供了保障。
11、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主动锥齿轮为一体结构。
12、该技术方案下,主动锥齿轮与传动轴连接牢固、传动无误差,有利于传动组件准确、稳定传动。
13、可选地,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为一体结构。
14、可选地,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为分体结构,两者同轴固定连接。该技术方案下,副导风板的制造比较简单。
15、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锥齿轮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主导风板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匹配,用于防止所述从动锥齿轮脱离所述副导风板。
16、该技术方案下,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的从动锥齿轮设置有第一限位部,与主导风板上的第二限位部匹配,能够防止从动锥齿轮松动甚至脱离副导风板,从而能够保证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的稳定啮合,进而能够保证对副导风板的稳定驱动,使得副导风板不易抖动。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连接杆和限位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从动锥齿轮同轴固定设置,所述限位片与所述连接杆相互垂直且同轴固定设置;所述主导风板的自由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同轴设置;所述连接轴沿其轴向的端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贯穿孔和限位槽,所述贯穿孔与所述连接杆匹配,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片匹配,所述贯穿孔和所述限位槽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杆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贯穿孔内,所述限位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18、该技术方案下,第一限位部采用连接杆和限位片的结构形式,第二限位部采用贯穿孔和限位槽的结构形式,主要通过限位片与限位槽的配合,沿轴向及周向对从动锥齿轮进行限位,防止从动锥齿轮松动甚至脱离副导风板,进而保证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持续、稳定啮合。
19、进一步地,所述主导风板包括内衬板和外观板,所述内衬板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半孔和第一半槽,所述外观板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二半孔和第二半槽;所述外观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内衬板,且所述第二半孔与所述第一半孔匹配对接形成所述贯穿孔,所述第二半槽与所述第一半槽匹配对接形成所述限位槽。
20、该技术方案下,安装第一限位部时,先将其放至内衬板或外观板的半孔和半槽,待将内衬板和外观板装配好后,也便完成了第一限位部的安装,非常方便。
21、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一体结构。
22、该技术方案下,此设置形式能够避免第一限位部与从动锥齿轮的制造误差以及装配误差所带来的从动锥齿轮的位置误差,从而能够保证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之间能够进行准确传动。
2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沿其轴向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安装座,且所述安装座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轴的端部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安装座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轴同轴的安装孔;所述从动锥齿轮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从动锥齿轮的齿轮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4、该技术方案下,从动锥齿轮沿轴向的一侧为第一限位部,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限位部;另一侧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两侧均受到支撑,运动起来更加平稳。
25、进一步地,所述副导风板的转动轴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两者均设置于所述副导风板的与所述主导风板连接的一端,且分别位于所述副导风板沿轴向的两端;所述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之间;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中的一者通过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另一者与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
26、该技术方案下,副导风板的两端均与主导风板转动连接,副导风板的两端均受到支撑,有利于副导风板平稳转动。
27、进一步地,所述副导风板为光板,或者,所述副导风板开设有多个出风微孔。
28、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能够安装于中框,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导风门打开和闭合。
29、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机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挂机室内机的导风机构的导风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机室内机,包括中框和上述的导风机构,所述中框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导风机构的导风门安装于所述出风口。该挂机室内机具有上述的导风机构的全部优点,故在此不再赘述。
1.一种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00)包括传动轴(310)、主动锥齿轮(320)和从动锥齿轮(3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110)设置有容纳腔(111);所述传动轴(31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内,且所述传动轴(310)的输入端伸出所述容纳腔(111)并与所述第一电机(200)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轴(310)的输出端伸出所述容纳腔(111)并与所述主动锥齿轮(3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锥齿轮(330)与所述副导风板(120)的转动轴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锥齿轮(330)与所述副导风板(120)的转动轴为分体结构,两者同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110)的自由端设置有连接轴(112),所述连接轴(112)与所述副导风板(120)的转动轴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导风板(120)的转动轴包括第一轴段(121)和第二轴段(122),两者均设置于所述副导风板(120)的与所述主导风板(110)连接的一端,且分别位于所述副导风板(120)沿轴向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导风板(120)为光板,或者,所述副导风板(120)开设有多个出风微孔。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能够安装于中框,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导风门(100)打开和闭合。
10.一种挂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框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所述中框设置有出风口(410),所述导风机构的导风门(100)安装于所述出风口(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