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与流程

    专利2025-10-21  5


    本技术涉及数据采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采集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数据分析结果是经济、金融、生产等领域的重要指标,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度影响着上述领域的决策,而这些决策通常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为了得到高精度的数据分析结果,相关技术重点关注数据采集过程,为了提升数据采集过程的完备性,相关技术通常会以行政区划作为数据采集单元,制定符合该行政地区特点的数据采集要求,相关人员通常会依据该数据采集要求进行数据采集。

    3、但是,以行政区划结果为单位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复杂性,且不同区域间还可能存在自然环境的趋同性,这就导致数据采集要求的制定过程不仅需要考虑行政地区特点还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特点,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数据采集的效率降低。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方案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采集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可以提升数据采集效率,提升数据可用性。

    2、本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3、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包括:

    4、获取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划分目标区域得到的区域划分结果,区域划分结果中包含多个待处理区域;

    5、获取对应于目标区域的历史数据,并基于历史数据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6、响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待补充项并输出待补充项;

    7、监控针对待补充项上传的数据补充结果,并关联数据补充结果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8、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9、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确定所需区域类型;

    10、其中,所需区域类型至少包括:自然环境类区域、建成环境类区域、自然环境类区域与建成环境类区域交融的交融类区域;自然环境类区域至少包括水域生态调研区域、陆地生态调研区域;建成环境类区域至少包括城市建成环境区域、村落建成环境区域、城乡过渡环境区域;交融类区域至少包括人类建成环境遗址区域。

    11、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历史数据,是在基于非流域划分依据得到的区划结果的基础上采集到的数据;基于历史数据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12、将历史数据映射至区域划分结果中,得到对应于多个待处理区域分别对应的数据映射结果;

    13、基于数据映射结果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14、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数据映射结果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15、若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为自然环境类区域,则基于系统抽样方案分析数据映射结果,以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16、若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为建成环境类区域/交融类区域,则基于非概率抽样方案分析数据映射结果,以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17、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18、基于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目标数据映射结果,生成可视化图层;其中,可视化图层包括点状图层和/或片状图层;

    19、输出用于辅助数据补充过程的可视化图层。

    20、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21、响应于数据补充过程启动请求,定时采集移动端的轨迹数据;

    22、关联轨迹数据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23、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其中:

    24、若区域类型属于水域生态调研区域,待补充项包括流域特征、水资源、水文过程、自然气候、生物多样性中至少一种;

    25、若区域类型属于陆地生态调研区域,待补充项包括大气、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中至少一种;

    26、若区域类型属于城市建成环境区域/村落建成环境区域,待补充项包括人口、经济、交通、土地用途、基础设施、文化遗产中至少一种;

    27、若区域类型属于城乡过渡环境区域,待补充项包括相邻的城市建成环境区域/村落建成环境区域的待补充项以及待补充项的变化情况;

    28、若区域类型属于人类建成环境遗址区域,待补充项包括聚落遗址、文物、墓葬中至少一种。

    29、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30、基于区域类型获取对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的历史文化数据;其中,历史文化数据包括历史文献、历史图集中至少一种;

    31、关联历史文化数据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32、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33、基于数据补充结果更新待补充项,得到更新结果;

    34、将更新结果对应的数据采集界面同步至移动端。

    35、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关联数据补充结果和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36、基于数据标准化需求对数据补充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

    37、关联标准化数据和待补充数据区域,得到关联结果;

    38、将关联结果同步至云服务器端。

    39、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40、响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的新数据补充结果,依据预设数据质量标准审核新数据补充结果,得到审核结果;

    41、若审核结果表征审核通过,则基于新数据补充结果更新关联结果。

    42、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43、从历史数据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目标历史数据;

    44、确定针对待补充数据区域设置的数据分析需求项;其中,数据分析需求项对应于特定分析方向,数据分析需求项包括:等值线图、热力图、流向图、三维重建图、交互式底图中至少一种;

    45、响应于数据补充结果,基于数据补充结果和目标历史数据生成符合数据分析需求项的数据分析结果。

    46、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补充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图像、文本、视频、链接、音频。

    47、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

    48、区域划分结果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划分目标区域得到的区域划分结果,区域划分结果中包含多个待处理区域;

    49、待补充数据区域确定单元,用于获取对应于目标区域的历史数据,并基于历史数据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50、待补充项确定单元,用于响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待补充项并输出待补充项;

    51、数据关联单元,用于监控针对待补充项上传的数据补充结果,并关联数据补充结果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52、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53、所需区域类型确定单元,用于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确定所需区域类型;

    54、其中,所需区域类型至少包括:自然环境类区域、建成环境类区域、自然环境类区域与建成环境类区域交融的交融类区域;自然环境类区域至少包括水域生态调研区域、陆地生态调研区域;建成环境类区域至少包括城市建成环境区域、村落建成环境区域、城乡过渡环境区域;交融类区域至少包括人类建成环境遗址区域。

    55、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历史数据,是在基于非流域划分依据得到的区划结果的基础上采集到的数据;待补充数据区域确定单元基于历史数据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56、将历史数据映射至区域划分结果中,得到对应于多个待处理区域分别对应的数据映射结果;

    57、基于数据映射结果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58、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待补充数据区域确定单元基于数据映射结果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59、若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为自然环境类区域,则基于系统抽样方案分析数据映射结果,以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60、若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为建成环境类区域/交融类区域,则基于非概率抽样方案分析数据映射结果,以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61、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62、可视化显示单元,用于基于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目标数据映射结果,生成可视化图层;其中,可视化图层包括点状图层和/或片状图层;

    63、输出用于辅助数据补充过程的可视化图层。

    64、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65、轨迹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响应于数据补充过程启动请求,定时采集移动端的轨迹数据;

    66、数据关联单元,还用于关联轨迹数据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67、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其中:

    68、若区域类型属于水域生态调研区域,待补充项包括流域特征、水资源、水文过程、自然气候、生物多样性中至少一种;

    69、若区域类型属于陆地生态调研区域,待补充项包括大气、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中至少一种;

    70、若区域类型属于城市建成环境区域/村落建成环境区域,待补充项包括人口、经济、交通、土地用途、基础设施、文化遗产中至少一种;

    71、若区域类型属于城乡过渡环境区域,待补充项包括相邻的城市建成环境区域/村落建成环境区域的待补充项以及待补充项的变化情况;

    72、若区域类型属于人类建成环境遗址区域,待补充项包括聚落遗址、文物、墓葬中至少一种。

    73、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74、文化数据获取单元,用于基于区域类型获取对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的历史文化数据;其中,历史文化数据包括历史文献、历史图集中至少一种;

    75、数据关联单元,还用于关联历史文化数据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76、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77、数据更新单元,用于基于数据补充结果更新待补充项,得到更新结果;

    78、数据同步单元,用于将更新结果对应的数据采集界面同步至移动端。

    79、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关联单元关联数据补充结果和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80、基于数据标准化需求对数据补充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

    81、关联标准化数据和待补充数据区域,得到关联结果;

    82、将关联结果同步至云服务器端。

    83、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84、数据审核单元,用于响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的新数据补充结果,依据预设数据质量标准审核新数据补充结果,得到审核结果;

    85、数据更新单元,还用于若审核结果表征审核通过,则基于新数据补充结果更新关联结果。

    86、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87、历史数据确定单元,用于从历史数据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目标历史数据;

    88、数据分析需求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针对待补充数据区域设置的数据分析需求项;其中,数据分析需求项对应于特定分析方向,数据分析需求项包括:等值线图、热力图、流向图、三维重建图、交互式底图中至少一种;

    89、数据分析单元,用于响应于数据补充结果,基于数据补充结果和目标历史数据生成符合数据分析需求项的数据分析结果。

    90、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补充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图像、文本、视频、链接、音频。

    91、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采集系统,包括移动端和云服务器端,其中:

    92、移动端,用于获取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划分目标区域得到的区域划分结果,区域划分结果中包含多个待处理区域;

    93、移动端,还用于获取对应于目标区域的历史数据,并基于历史数据从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

    94、移动端,还用于响应于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待补充项并输出待补充项;

    95、移动端,用于监控针对待补充项上传的数据补充结果,并关联数据补充结果和待补充数据区域;

    96、云服务器端,用于同步数据补充结果和待补充数据区域的关联结果。

    97、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项的方法。

    98、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意一项的方法。

    99、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具有以下部分或全部有益效果:

    100、在本技术的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数据采集方法中,可以获取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得到的区域划分结果,并基于历史数据从区域划分结果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在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的前提下,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可以用于表征待补充数据区域的地域特征而非行政特征,基于此,可以便于相关人员针对待补充项补充数据,高效实现对于所述待补充数据区域的数据补充。相较于以行政区划结果为单位采集数据的方案,本技术排除了行政因素对数据采集过程产生的不良影响,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可以规避多个待处理区域之间的趋同性,相当于将环境类似的地点划分为同一区域,这样可以减少针对同一区域的待补充项,提升数据采集效率。此外,由于本技术可以实现基于流域的区域划分,因此本技术基于此划分结果采集到的区域数据也可以表征流域特征,不仅可以提升数据采集效率,还提升了数据可用性。

    10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数据,是在基于非流域划分依据得到的区划结果的基础上采集到的数据;基于所述历史数据从所述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数据映射结果从所述多个待处理区域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8.一种数据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采集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采集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涉及数据采集技术领域,该方法可以获取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得到的区域划分结果,并基于历史数据从区域划分结果中确定待补充数据区域,在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的前提下,待补充数据区域对应的区域类型可以用于表征待补充数据区域的地域特征而非行政特征,可以便于相关人员针对待补充项补充数据,高效实现对于所述待补充数据区域的数据补充。相较于以行政区划结果为单位采集数据的方案,以流域作为划分依据可以规避多个待处理区域之间的趋同性,相当于将环境类似的地点划分为同一区域,以减少针对同一区域的待补充项,提升数据采集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汪芳,尉军耀,刘永,董颖,李卓起,许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911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