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工程建设施工辅助,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等涉及山区建设施工中辅助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山区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的设计结构及其施工。
背景技术:
1、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水利、路政、道桥等工程建设邻域的重心,对于自然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2、在涉及山区工程施工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开挖作业,开挖后会对山体进行护坡施工,避免发生滑坡等自然灾害,保证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在现有施工技术中,大多生态护坡的注重于流水的收集,而不是侧重于帮助生态的恢复,没有采用或仅采用一种植物用于护坡建设,不利于自然生态的恢复及物种的多样性恢复。针对该情况,研发一种利于自然生态的护坡施工方法,便成了一项当下需要完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采用本实用新型生态护坡系统,能够实现自然生态的快速恢复,最快恢复生态多样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用于建设工程施工后形成的倾斜坡面,其特征在于:生态护坡由护坡基础结构和生态植被系统构成;
4、护坡基础结构,包括坡面基础层、锚杆、铁丝网、坡脚种植槽和排水孔;坡面基础层为建设工程施工形成的倾斜山区坡面、经浮渣清除或/和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嵌补构成;锚杆垂直于坡面经钻孔锚杆锚固形成,在坡面成六角梅花形布置,相邻孔距2m;铁丝网沿坡面铺设,通过锚杆张拉并铆紧固定;倾斜坡面下部设置台阶结构的坡脚种植槽,坡脚种植槽与坡面基础层结合固结,外侧为垂直面和上方设置水平台阶,坡脚种植槽内部设置掏槽,槽内用覆土填至顶部;坡脚种植槽垂直面距槽顶三分之一处设置嵌入内部的排水管;
5、生态植被系统,包括树草种植配置、cbs植被覆盖;树草种植配置包括于坡脚种植槽种植的乔木、上部坡面种植的攀缘植物、和全坡面撒播的灌草籽;cbs植被覆盖由沿坡面均匀喷在铁丝网区域的cbs植被混凝土形成。
6、进一步所述坡面基础层中凸出或凹进坡面的岩土高度小于15cm。
7、进一步所述排水管至少向外延伸15cm,且相对于水平面下倾10°,相邻排水管距离小于等于2米。
8、进一步所述灌草籽选用四种草籽品种混合撒播;坡脚种植槽种植两种乔木,两种乔木品种间隔交叉种植。
9、进一步所述锚杆为m15的水泥砂浆固定锚杆,锚孔深50cm、孔径50mm,锚杆外露10cm用于挂铁丝网。
10、进一步所述铁丝网为网孔尺寸55mm×55mm、丝径不小于2mm、丝径外侧覆pvc镀层进行防腐处理、抗拉强度不低于300mpa的镀锌铁丝网。
11、本实用新型有益性:本实用新型生态护坡施工容易,充分利用植被根系的力学加固和地上生物量的水文效应达到护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定植的植被可再生使用寿命远比一般护坡长。本实用新型护坡把岩土工程学、植物学、土壤学、高分子化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成一体,解决了边坡加固问题,而且相较于其他护坡方法节约了后期维护的成本,极大程度弥补了因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
12、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普遍工程建设对边坡的治理与防护,特别适用于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1.一种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用于建设工程施工后形成的倾斜坡面,其特征在于:生态护坡由护坡基础结构和生态植被系统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基础层中凸出或凹进坡面的岩土高度小于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至少向外延伸15cm,且相对于水平面下倾10°,相邻排水管距离小于等于2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籽选用四种草籽品种混合撒播;坡脚种植槽种植两种乔木,两种乔木品种间隔交叉种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为m15的水泥砂浆固定锚杆,锚孔深50cm、孔径50mm,锚杆外露10cm用于挂铁丝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设工程用生态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丝网为网孔尺寸55mm×55mm、丝径不小于2mm、丝径外侧覆pvc镀层进行防腐处理、抗拉强度不低于300mpa的镀锌铁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