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1、co2相变致裂作为一种常用的低渗煤层改造手段,主要利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的液态co2,通过加热管快速实现液态co2至气态co2的相变,体积瞬间膨胀600倍,产生强大致裂压力,从而达到致裂煤层,改善低渗煤层的煤层气抽采效果。但是,现阶段还未形成较成熟合理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
2、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为co2相变致裂煤层气效果评价提供方法支持,为煤层气高效开发服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借助甲烷吸附测试,最终实现co2相变致裂煤层气效果评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步骤一:测定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曲线,获得co2相变致裂前的原始煤层甲烷吸附常数,主要包括langmuir体积vl1与langmuir压力pl1;
5、步骤二:基于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结合co2相变致裂前的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曲线,计算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1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
6、步骤三:利用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煤层气理论含量vt1、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分别计算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临储比α1与煤层气饱和度β1;
7、步骤四:测定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曲线,获得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甲烷吸附常数,主要包括langmuir体积vl2与langmuir压力pl2;
8、步骤五:基于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结合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甲烷吸附性能曲线,计算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2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
9、步骤六:利用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煤层气理论含量vt2、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分别计算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α2与煤层气饱和度β2;
10、步骤七:基于co2相变致裂前后煤层的临储比α与煤层气饱和度β的变化,评价co2相变致裂效果。
11、为了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专利,可优先选用以下技术方案:
12、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的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曲线方程如下:
13、
14、其中,v为吸附平衡压力p对应下的吸附量;vl1为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langmuir体积;pl1为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langmuir压力。
15、优选的,利用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实验,测试不同吸附平衡压力p对应的吸附量v,结合上述方程拟合得到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langmuir体积vl1与langmuir压力pl1。
16、优选的,所述步骤二的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1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的计算是这样实现的:
17、将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带入步骤一中的方程,计算得到co2相变裂致前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1,计算过程如下:
18、
19、将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气实际含量vm带入步骤一中的方程,计算得到co2相变裂致前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计算过程如下:
20、
21、
22、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的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临储比α1与煤层气饱和度β1,是这样实现的:
23、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临储比α1计算过程如下:
24、α1=pcd1/pm
25、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饱和度β1计算过程如下:
26、β1=(vm/vt1)×100%。
27、所述步骤四中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曲线方程如下:
28、
29、其中,v为吸附平衡压力p对应下的吸附量;vl2为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langmuir体积;pl2为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langmuir压力。
30、利用煤矿区致裂煤层的甲烷吸附实验,测试不同吸附平衡压力p对应的吸附量v,结合上述方程拟合得到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langmuir体积vl2与langmuir压力pl2。
31、优选的,所述步骤五的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2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的计算是这样实现的:
32、优选的,将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带入步骤五中的方程,计算得到co2相变裂致后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2,计算过程如下:
33、
34、将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气实际含量vm带入步骤(5)中的方程,计算得到co2相变裂致后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计算过程如下:
35、
36、
37、优选的,所述步骤六中的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α2与煤层气饱和度β2,是这样实现的:
38、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α2计算过程如下:
39、α2=pcd2/pm
40、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气饱和度β2计算过程如下:
41、β2=(vm/vt2)×100%。
42、优选的,所述步骤七中的基于co2相变致裂前后煤层的临储比α与煤层气饱和度β的变化,评价co2相变致裂效果,是这样分析的:
43、若α2大于α1,且β2大于β1,反映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增大,煤层气饱和度增大,反映co2相变致裂效果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解吸运移以及降压开采。
44、若α2小于α1,且β2小于β1,反映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减小,煤层气饱和度减小,反映co2相变致裂效果较差,不利于煤层气的解吸运移以及降压开采。
45、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46、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针对co2相变致裂煤矿区煤层气抽采情况,利用临储比α与煤层气饱和度β两个参数评价co2相变致裂效果情况,该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获得co2相变致裂前的原始煤层甲烷吸附常数,主要包括langmuir体积vl1与langmuir压力pl1;(2)基于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结合co2相变致裂前的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计算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1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3)利用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煤层气理论含量vt1、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分别计算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临储比α1与煤层气饱和度β1;(4)测定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甲烷吸附性能,获得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甲烷吸附常数,主要包括langmuir体积vl2与langmuir压力pl2;(5)基于煤矿区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结合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甲烷吸附性能,计算co2相变致裂致后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2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6)利用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煤层气理论含量vt2、现场实测的煤层储层压力pm和煤层气实际含量vm,分别计算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α2与煤层气饱和度β2;(7)基于co2相变致裂前后煤层的临储比α与煤层气饱和度β的变化,评价co2相变致裂效果;本发明有效结合co2相变致裂技术与煤层甲烷吸附常数,提出了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评价co2相变致裂效果。本发明可为不同煤矿区煤层气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服务,有利于煤层气高效开发。
1.一种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co2相变致裂前,煤矿区原始煤层的甲烷吸附曲线方程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的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1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1的计算是这样实现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的co2相变致裂前的煤层临储比α1与煤层气饱和度β1,是这样实现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co2相变致裂后,煤矿区致裂煤层的甲烷吸附曲线方程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的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气理论含量vt2和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pcd2的计算是这样实现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的co2相变致裂后的煤层临储比α2与煤层气饱和度β2,是这样实现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煤层气吸附性的co2相变致裂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的基于co2相变致裂前后煤层的临储比α1、α2与煤层气饱和度β1、β2的变化,评价co2相变致裂效果,是这样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