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22  13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1、与一次电池不同,由于二次电池是可再充电的并且在大容量和小尺寸方面的潜力,所以近来正对二次电池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开发。随着技术发展以及对移动装置的需求增加,对作为其电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2、根据电池壳体的形状,二次电池分为硬币型电池、圆柱型电池、棱柱型电池和袋型电池。二次电池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在二次电池中,安装在电池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是由电极和隔膜的层结构构成的可充电和可放电的电力产生元件。

    3、电极组件可大致分为其中隔膜插置在其上施加有活性材料的片型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果冻卷(jelly-roll)型、其中多个正极和负极在之间插置隔膜的情况下顺序堆叠的堆叠型、以及其中堆叠型单元电池使用长隔离膜卷绕的堆叠/折叠型。

    4、常规袋型电池由容纳在袋内的电极组件构成。当充电和放电时,这种袋型电池由于产生气体而反复膨胀和收缩。在此,如果所产生的气体保留在袋内,则引起电池性能降低和体积变化,并且这会带来对附近电池和结构的不利影响的问题。此外,如果所产生的气体超过袋能够容纳的极限,则发生其中结构薄弱的部分破裂并且气体泄漏的漏气(vent)现象。漏气引起电解液的泄漏,并且电池达到其寿命终点。

    5、[相关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公开第10-2014-0015647号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问题

    2、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有气袋以收集内部气体并且能够排放被收集的气体的二次电池。

    3、技术方案

    4、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可包括:电极和隔膜交替堆叠的电极组件;以及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壳体,其中所述电池壳体可包括:第一气袋,所述第一气袋形成有用于收集所述电池壳体中的气体的第一收集空间并且设置有排放所述第一收集空间中的气体的第一排放口;和第二气袋,所述第二气袋形成有用于收集从所述第一气袋的所述第一排放口排放的气体的第二收集空间并且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收集空间中的气体向外排放的第二排放口。

    5、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可以是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6、有益效果

    7、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双重气袋来收集内部气体,可确保用于收集内部气体的较大空间,并且可避免电池外部的空气与电池内部的空气直接接触。

    8、此外,通过分别在双重气袋上形成在特定压力以上打开的排放口,可容易排放容纳在气袋中的气体,防止电池壳体的结构薄弱的部分破裂以及经由该部分的气体泄漏,从而防止电解液的泄漏并且延长电池的寿命。

    9、此外,通过在气袋内设置气体传感器,可检测在收集空间内是否产生气体,或者测量气体的成分。

    10、此外,通过在气袋内设置气压传感器,可测量收集空间内的气压,这有助于监控电池状态。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排放口和所述第二排放口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上的粘合剂,从而额外密封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其中当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因气体压力打开时,密封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的粘合力被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排放口的打开压力设置为高于所述第二排放口的打开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气体传感器,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气袋内部,以检测在所述第二收集空间内是否产生气体或测量气体的成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进一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袋和所述第二气袋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以测量气压的气压传感器。

    13.一种电池组,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和隔膜交替堆叠的电极组件;以及容纳电极组件的电池壳体,其中电池壳体包括:第一气袋,第一气袋形成有用于收集电池壳体中的气体的第一收集空间并且设置有排放第一收集空间中的气体的第一排放口;和第二气袋,第二气袋形成有用于收集从第一排放口排放的气体的第二收集空间并且设置有用于将第二收集空间中的气体向外排放的第二排放口。

    技术研发人员:金斗烈,高东完,李基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LG新能源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97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