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专利2025-07-16  37


    本申请属于焦炭质量预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高炉大型化、富氧喷吹技术的逐渐普及与发展,焦炭作为现代高炉炼铁的基础性关键物料,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还原性、热源以及渗碳作用不同程度的为喷吹煤粉所替代,但唯有骨架支撑作用却无法替代,而且其负荷还进一步加剧。因此,钢铁企业迫切要求提高焦炭质量。

    2、传统的工业焦炉配煤炼焦生产完全依靠试验焦炉检测分析得到焦炭冷、热强度数据,焦炭质量检测结果基本达到要求范围之内,方可将各单种煤的配比方案应用于实际工业焦炉生产。

    3、但是,整个过程耗时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不能够及时指导生产。特别针对目前优质煤源紧缺,供煤方煤质波动大、煤种复杂的情况,利用试验焦炉配煤炼焦再检测焦炭各质量参数的方法其滞后性显得尤为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为了解决试验焦炉配煤炼焦再检测焦炭各质量参数的滞后性,具体方案如下:

    2、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包括:

    3、获取煤质参数和焦炭热性能数据,所述焦炭热性能数据包括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焦炭反应性;

    4、从所述煤质参数中筛选出目标煤质参数,所述目标参数为挥发分和镜质组最大反射率;

    5、利用回归分析,基于所述挥发分、所述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所述焦炭反应后强度,以及所述焦炭反应性,建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包括第一公式和第二公式,所述第一公式为√csr=3.28rmax+0.132vdaf,所述第二公式为cri=82.04-0.8848csr,其中csr为焦炭反应后强度,rmax为镜质组最大反射,vdaf为挥发分,cri为焦炭反应性。

    6、可选的,在所述利用回归分析,基于所述挥发分、所述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所述焦炭反应后强度,以及所述焦炭反应性,建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之后,还包括:

    7、获取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实际观测值;

    8、从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一公式中获取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模型预测值;

    9、基于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实际观测值和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模型预测值,确定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

    10、判断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

    11、如果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一公式有效。

    12、可选的,在所述确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一公式有效之后,还包括:

    13、获取所述焦炭反应性的实际观测值;

    14、从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二公式中获取焦炭反应性的模型预测值;

    15、基于所述焦炭反应性的实际观测值和所述焦炭反应性的模型预测值,确定所述焦炭反应性的残差误差;

    16、判断所述焦炭反应性的残差误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阈值;

    17、如果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二公式有效。

    18、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19、获取焦炉的实际煤质参数和实际焦炭热性能数据;

    20、将所述实际煤质参数输入至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得到预测的焦炭热性能数据;

    21、基于所述实际焦炭热性能数据和预测的焦炭热性能数据,判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是否有效。

    22、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装置,包括:

    23、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煤质参数和焦炭热性能数据,所述焦炭热性能数据包括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焦炭反应性;

    24、筛选单元,用于从所述煤质参数中筛选出目标煤质参数,所述目标参数为挥发分和镜质组最大反射率;

    25、建立单元,用于利用回归分析,基于所述挥发分、所述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所述焦炭反应后强度,以及所述焦炭反应性,建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包括第一公式和第二公式,所述第一公式为所述第二公式为cri=82.04-0.8848csr,其中csr为焦炭反应后强度,rmax为镜质组最大反射,vdaf为挥发分,cri为焦炭反应性。

    26、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27、第一判断单元;获取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实际观测值;从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一公式中获取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模型预测值;基于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实际观测值和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模型预测值,确定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判断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如果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一公式有效。

    28、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29、第二判断单元;获取所述焦炭反应性的实际观测值;从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二公式中获取焦炭反应性的模型预测值;基于所述焦炭反应性的实际观测值和所述焦炭反应性的模型预测值,确定所述焦炭反应性的残差误差;判断所述焦炭反应性的残差误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如果所述开方后的焦炭反应后强度的残差误差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二公式有效。

    30、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31、第三判断单元;获取焦炉的实际煤质参数和实际焦炭热性能数据;将所述实际煤质参数输入至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得到预测的焦炭热性能数据;基于所述实际焦炭热性能数据和预测的焦炭热性能数据,判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是否有效。

    32、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33、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34、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的各个步骤。

    3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的各个步骤。

    3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首先获取煤质参数和焦炭热性能数据,焦炭热性能数据包括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焦炭反应性,从煤质参数中筛选出目标煤质参数,目标参数为挥发分和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利用回归分析,基于挥发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焦炭反应后强度,以及焦炭反应性,建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包括第一公式和第二公式,第一公式为第二公式为cri=82.04-0.8848csr,其中csr为焦炭反应后强度,rmax为镜质组最大反射,vdaf为挥发分,cri为焦炭反应性,建立了煤、焦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实现了利用数字化信息参数对焦炭质量的拟合预测,有利于提高对焦炭质量检测的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利用回归分析,基于所述挥发分、所述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所述焦炭反应后强度,以及所述焦炭反应性,建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之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第一公式有效之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5.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9.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的各个步骤。


    技术总结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首先筛选出目标煤质参数,目标参数为挥发分和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利用回归分析,基于挥发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焦炭反应后强度,以及焦炭反应性,建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煤焦热性能回归模型包括第一公式和第二公式,第一公式为第二公式为CRI=82.04‑0.8848CSR,其中CSR为焦炭反应后强度,Rmax为镜质组最大反射,Vdaf为挥发分,CRI为焦炭反应性,建立了煤、焦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实现了利用数字化信息参数对焦炭质量的拟合预测,有利于提高对焦炭质量检测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庞文娟,张建,袁雪夜,李晓炅,陈影,史学军,图雅,陶德钢,杨媛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9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