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13  9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电池组件包括换热板和多个电池单体,换热板适于与多个电池单体接触以对多个电池单体进行冷却或加热,现有技术中,换热板内设置有多个冷却区,每个冷却区内设置有冷却通道且多个冷却通道彼此独立,避免出现电池系统在充放电时出现冷却液在流动方向上被加热的情况,保证了整个电池包温度的一致性,但是在上述设置方式中,换热板对电池组的换热效率较差,从而导致电池组件的工作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电池组件。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电池组件,通过在换热板上设置多个换热区,且每个换热区与多个电池组,同时一个电池组对应多个换热流道,提高了电池组的换热效果,令电池组工作时的温度更稳定,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工作稳定性。

    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组件的车辆。

    3、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组,所述电池组构造为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的多个且每个所述电池组设置有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的多个电池单体;换热板,所述换热板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与所述进水口连通的进水流路以及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流路,所述换热板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电池组对应的换热区,所述换热区内设置有多个与每个所述电池组对应的分支流路,所述分支流路的上游端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所述分支流路的下游端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

    4、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件,其换热板内设置多个换热区,一个换热区与多个电池组对应设置且一个电池组与多个分支流路设置,多个分支流路均适于加热或冷却电池组,提高了电池组的换热效果,从而令电池组工作时的温度更稳定,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工作稳定性。

    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一个所述换热区中,多个所述分支流路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至少一个所述分支流路内的冷却液沿第一流向流动,至少另一个所述分支流路的冷却液沿第二流向流动,所述第一流向与所述第二流向相反。

    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第一流向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为i1,沿所述第二流向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为i2,满足:0.3≤i1/i2≤1。

    7、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分支流路包括:第一分支流路和第二分支流路,所述第一分支流路和所述第二分支流路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热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第三分支流路,所述第三分支流路构造彼此连通的多个,且多个所述分支流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流路和所述第二分支流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分支流路、所述第二分支流路通过多个所述第三分支流路连通;其中至少一个换热区内,所述第一分支流路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流路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和/或至少一个换热区的所述第一分支流路和所述第二分支流路分别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流路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

    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换热区包括: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第三换热区和第四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与所述第二换热区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换热区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四换热区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且所述第四换热区与所述第二换热区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区。

    9、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水流路包括:第一进水流路,所述第一进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水流路的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的外周,所述第一进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所述第一分支流路和所述第二分支流路连通;第二进水流路,所述第二进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所述第一分支流路和所述第二分支流路连通;第三进水流路,所述第三进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进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区的所述第二分支流路连通,和/或,所述第三进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换热区的所述第二分支流路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流路连通。

    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水流路包括:第一出水流路,所述第一出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流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路的另一端依次流经所述第四换热区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外周并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管;第二出水流路,所述第二出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区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流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流路的另一端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所述第四换热区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出水流路连通;第三出水流路,所述第三出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区的所述第一分支流路连通,所述第三出水流路的另一端流经所述第三换热区的外周并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第四出水流路,所述第四出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换热区的所述第一分支流路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流路连通,所述第四出水流路的另一端依次流经所述第四换热区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外周并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区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进水流路和所述第三出水流路的至少部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三换热区之间。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的比值为p,满足:1.2≤p≤1.6。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1,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2,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3,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4,满足:r1>r3>r2>r4。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2,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3,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4,满足:s4>s2>s3>s1。

    16、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

    17、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件,由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电池组件,因此该车辆的电池工作稳定性好,使得该车辆动力性能好。

    18、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换热区中,多个所述分支流路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至少一个所述分支流路内的冷却液沿第一流向流动,至少另一个所述分支流路的冷却液沿第二流向流动,所述第一流向与所述第二流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流向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为i1,沿所述第二流向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为i2,满足:0.3≤i1/i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支流路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区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流路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流路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出水口(20)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区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水流路(43)和所述第三出水流路(53)的至少部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三换热区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数量的比值为p,满足:1.2≤p≤1.6。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1,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2,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3,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流阻为r4,满足:r1>r3>r2>r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2,所述第三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3,所述第四换热区内的所述分支流路的截面积为s4,满足:s4>s2>s3>s1。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组,电池组构造为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的多个且每个电池组设置有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的多个电池单体;换热板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与进水口连通的进水流路以及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流路,换热板设置有与多个电池组对应的换热区,换热区内设置有多个与每个电池组对应的分支流路,分支流路的上游端与进水流路连通,分支流路的下游端与出水流路连通。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电池组件,通过在换热板上设置多个换热区,且每个换热区与多个电池组,同时一个电池组对应多个换热流道,提高了电池组的换热效果,令电池组工作时的温度更稳定,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勃言,赵群,周维,郭梦梦,邢玉刚,邹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93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