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12  30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混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逐渐取代传统动力汽车,其中电池包的容量是制约混动车型及燃料电池车型续航里程的关键因素。

    2、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加车型续航里程,加大电池包容积,会导致电池包边界侵占下车体其他零部件的布置空间,无排气管路的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下车体结构,将门槛梁的部分结构设计成排气通道,解决电池包边界加大后排气系统管路布置空间问题,可有效释放电池包布置空间,增加电池包容量,提高整车续航里程。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所述门槛梁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且将所述门槛梁分隔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门槛梁;所述第一通道在前后方向的两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在前后方向的一端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以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车体结构,将门槛梁的部分结构设计成排气通道,解决电池包边界加大后排气系统管路布置空间问题,可有效释放电池包布置空间,增加电池包容量,提高整车续航里程。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一侧壁和多个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多个第二侧壁相互连接,第一侧壁为门槛梁朝向车内一侧的侧壁,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和第一侧壁连通。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管,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孔,两个所述连接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管分别与两个连接孔连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与外界连通,另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挡板,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二通道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一开口,两个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加强筋的两侧固定连接,以密封第一开口。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管,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二通道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一开口,两个所述连接管分别与两个第一开口连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与外界连通,另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消音件,所述消音件连接在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和另一个所述连接管之间。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排气尾管,所述排气尾管的一端与其中一个连接管连接,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两个波纹管,其中一个所述波纹管连接在所述排气尾管和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之间,另一个所述波纹管连接在所述消音件和另一个所述连接管之间。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上设置有通孔,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一通道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二开口,两个所述第二挡板适配于所述第二开口且与所述第二开口固定连接,所述通孔连通第一通道和外界。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下车体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13)包括:第一侧壁(131)和多个第二侧壁(132),第一侧壁(131)和多个第二侧壁(132)相互连接,第一侧壁(131)为门槛梁(10)朝向车内一侧的侧壁,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和第一侧壁(13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接管(21),所述第一侧壁(131)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孔,两个所述连接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管(21)分别与两个连接孔连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21)与外界连通,另一个所述连接管(21)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一挡板(25),多个所述加强筋(11)在所述第二通道(13)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一开口,两个所述第一挡板(25)分别与加强筋(11)的两侧固定连接,以密封第一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接管(21),多个所述加强筋(11)在所述第二通道(13)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一开口,两个所述连接管(21)分别与两个第一开口连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21)与外界连通,另一个所述连接管(21)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消音件(22),所述消音件(22)连接在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和另一个所述连接管(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尾管(23),所述排气尾管(2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21)连接,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波纹管(24),其中一个所述波纹管(24)连接在所述排气尾管(23)和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管(21)之间,另一个所述波纹管(24)连接在所述消音件(22)和另一个所述连接管(2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二挡板(26),第二挡板(26)上设置有通孔(261),多个所述加强筋(11)在所述第一通道(12)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二开口,两个所述第二挡板(26)适配于所述第二开口且与所述第二开口固定连接,所述通孔(261)连通第一通道(12)和外界。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下车体结构和车辆,包括:门槛梁,所述门槛梁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且将所述门槛梁分隔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门槛梁;所述第一通道在前后方向的两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在前后方向的一端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以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其中,将门槛梁的部分结构设计成排气通道,解决电池包边界加大后排气系统管路布置空间问题,可有效释放电池包布置空间,增加电池包容量,提高整车续航里程。

    技术研发人员:许智博,乔东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4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93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