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绿色能源应用工程,尤其涉及一种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
背景技术:
1、由于传统的采用化石燃料供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减少环境的破坏,清洁供暖技术备受重视。常见的清洁供暖方式主要有燃气供暖、电加热直接供暖、热泵供暖,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
2、地热能作为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再生迅速,稳定性强等特点。通过采集地热能供给建筑内用户的热能消耗,既能够减少传统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也能够由于其具有分布范围广的特点,能够供应绝大多数建筑的供热需求
3、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地源热泵采集地热能作为供给建筑内用户的主要能源,而随着地热能开发规模的扩大,地热能的热失衡问题逐渐突出,甚至难以独立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地热能的热失衡的概率,同时也能够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包括:
3、浅层地热井,被配置为用于通过管道向末端用户供热;
4、太阳能集热器,被配置为用于向末端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5、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与所述浅层地热井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侧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热能存储于所述浅层地热井。
6、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浅层地热井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回水管;
7、其中,温度较低的水沿所述第一进水管由所述浅层地热井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温度较高的水沿所述第一回水管由所述第一换热器进入所述浅层地热井。
8、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固定连接有第一止回阀,所述第一止回阀的设置方向为所述浅层地热井向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9、可选的,还包括:
10、中深层地热井,被配置为用于通过管道实现所述浅层地热井的冷热平衡及向末端用户供热;
11、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侧与所述浅层地热井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提供的热能存储于所述浅层地热井。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
13、其中,温度较高的水沿所述第二进水管由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温度较低的水沿所述第二进水管由所述第一换热器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器。
14、可选的,所述第二回水管固定连接有第二止回阀,所述第二止回阀的设置方向为所述第一换热器向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连通。
15、可选的,还包括:
16、地源热泵,所述地源热泵的一侧与所述浅层地热井连通,所述地源热泵的另一侧用于连接末端用户,所述地源热泵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浅层地热井的热能传递至末端用户。
17、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太阳能集热器采集太阳能用于满足用户的热水需求,通过地热井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太阳能集热器获取的太阳能转化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用于补充浅层地热井中损耗的热能,从而减缓地热能的消耗速度,可实现降低地热能的热失衡的概率的目的,也能够方便地热能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
1.一种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与所述浅层地热井(1)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管(4)和第一回水管(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4)固定连接有第一止回阀(6),所述第一止回阀(6)的设置方向为所述浅层地热井(1)向所述第一换热器(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10)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7)和第二回水管(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水管(8)固定连接有第二止回阀(9),所述第二止回阀(9)的设置方向为所述第一换热器(3)向所述太阳能集热器(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供冷需求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