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装夹结构的,特别是涉及一种桨叶桨根装夹结构。
背景技术:
1、复合材料桨叶需要用到一种桨根夹紧箍将编织的碳纤维归束,之后用机床将探出的多余碳纤维束铣除,并镗削夹紧箍内孔,要求内孔与桨根外圆同轴度≤0.03mm。传统方法装夹桨叶进行铣切及镗削加工时,如图6所示,需要用到两个v型块结构抱紧桨根,但因为桨叶较长,装夹后在桨根处力矩较大,造成装夹时需要两到三人同时操作,可操作性差;装夹后需要通过反复调整桨叶桨尖处千斤顶,保证桨根端面上下跳动不大于0.01mm,无法实现一步到位,定位准确度差;而且v型块只能靠下部固定块定位,上半部分v型仅起压紧作用,定位可靠性差。因此,亟需一种专用于桨叶等仅定位一端的零件的定位机构,提高定位准确度、可靠性、安装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桨叶桨根装夹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桨叶的定位准确度、可靠性提高,且安装操作便利。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包括v型装夹座和v型压块,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的两端均可拆卸连接,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能够拼接出一个横截面中心对称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桨叶的桨根夹紧箍共轴线设置,所述v型装夹座的槽口高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半径且能够卡接所述桨根夹紧箍的圆柱面和轴肩端面。
4、优选的,所述v型装夹座的v型槽口上竖直且对称设置一对凸桩,所述凸桩的侧面与所述v型装夹座的端面平齐,所述凸桩高于所述通孔的轴线,所述v型压块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凸桩相匹配的阶梯面,所述凸桩能够插接于所述阶梯面的缺口中。
5、优选的,所述v型压块的中部凸出端面与所述v型装夹座的端面平齐。
6、优选的,所述v型压块的中部凸出与所述凸桩的厚度均为10mm-20mm,所述凸桩至少高于所述v型装夹座的上端面20mm。
7、优选的,所述v型压块的两侧设置有连接耳,所述v型装夹座的上端面上对称焊接有一对螺柱,所述螺柱贯穿所述连接耳并通过一螺母与所述螺柱锁紧。
8、优选的,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的v型槽面对称设置且夹角均为90°。
9、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直径0.4mm、小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轴肩直径。
10、优选的,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的厚度为110mm-120mm,且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内轴长度相匹配。
1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2、本实用新型在保留原v型块轴向定位基础上,增加了端面定位,桨叶放置于v型装夹座上即可满足基本定位需求,盖上v型压块就能够保证零件稳定夹紧的同时无需桨尖处千斤顶调整,无需多人操作,增加了安全性和安装便利性,可省去每件零件逐一找正进行端面定位的繁琐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定位准确度。
1.一种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v型装夹座和v型压块,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的两端均可拆卸连接,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能够拼接出一个横截面中心对称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桨叶的桨根夹紧箍共轴线设置,所述v型装夹座的槽口高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半径且能够卡接所述桨根夹紧箍的圆柱面和轴肩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装夹座的v型槽口上竖直且对称设置一对凸桩,所述凸桩的侧面与所述v型装夹座的端面平齐,所述凸桩高于所述通孔的轴线,所述v型压块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凸桩相匹配的阶梯面,所述凸桩能够插接于所述阶梯面的缺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压块的中部凸出端面与所述v型装夹座的端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压块的中部凸出与所述凸桩的厚度均为10mm-20mm,所述凸桩至少高于所述v型装夹座的上端面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压块的两侧设置有连接耳,所述v型装夹座的上端面上对称焊接有一对螺柱,所述螺柱贯穿所述连接耳并通过一螺母与所述螺柱锁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的v型槽面对称设置且夹角均为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直径0.4mm、小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轴肩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桨叶桨根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装夹座和所述v型压块的厚度为110mm-120mm,且与所述桨根夹紧箍的内轴长度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