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地下工程的,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车站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1、换乘车站是一种供乘客在不离开车站付费区及不另行购买车票的情况下,能够换乘不同地铁线路的地铁车站;换乘车站通常分为l型换乘车站和t型换乘车站两种,传统技术中,当需要将原有地铁车站改造为t型换乘车站时,需要对原有地铁车站进行围挡,影响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中影响地铁线路正常运行的问题,提供一种地铁车站改造方法。
2、其技术方案如下:
3、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待改造车站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基坑具有相邻于所述第一侧墙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
5、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进行第一施工结构的建造,并拆除所述第一临时支撑机构;
6、凿除所述第一侧墙的第一凿除区以及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凿除区,以连通所述待改造车站与所述第一基坑;
7、对所述第一施工结构的上方回填覆土;
8、在所述待改造车站的另一侧下挖第二基坑,并在所述第二基坑内设置第二临时支撑机构;其中,所述第二基坑具有相邻于所述第二侧墙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临时支撑机构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
9、在所述第二基坑内进行第二施工结构的建造,并拆除所述第二临时支撑机构;
10、凿除所述第二侧墙的第三凿除区以及所述第二侧壁的第四凿除区,以连通所述待改造车站与所述第二基坑;
11、对所述第二施工结构的上方回填覆土。
12、上述地铁车站改造方法,由于第一基坑开挖时,第二基坑尚未开挖,当第一基坑开挖到基坑底部时,由于第二侧墙一侧的土体压力过大,导致待改造车站承受较大偏心荷载,进而造成待改造车站产生开裂或偏离原来位置,影响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行,通过在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能够对待改造车站第一侧墙的一侧进行支撑,在第一基坑内进行第一施工结构的建造后再拆除第一临时支撑机构,防止待改造车站在改造过程中承受偏心荷载而使得自身产生开裂或偏离原来位置,凿除第一侧墙的第一凿除区以及第一侧壁的第一凿除区以使待改造车站与第一施工结构连通并在第一施工结构的上方回填覆土;然后进行第二基坑的开挖,并在第二基坑内设置第二临时支撑机构,在第二基坑内进行第二施工结构的建造后再拆除第二临时支撑机构,以防止待改造车站承受偏心荷载,凿除第二侧墙的第三凿除区以及第二侧壁的第四凿除区以使待改造车站与第二施工结构连通并在第二施工结构的上方回填覆土,从而完成改造;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在对待改造车站进行改造时,能够防止待改造车站承受偏心荷载而使得自身产生开裂或偏离原来位置,保证施工过程中待改造车站内部的安全性,在施工时不需要对待改造车站进行封锁,确保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行。
13、下面对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临时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临时支撑件;所述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15、每下挖第一预设距离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直至下挖至第一预设深度以形成所述第一基坑;
16、所述第二临时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临时支撑件;所述在所述待改造车站的另一侧下挖第二基坑,并在所述第二基坑内设置第二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17、每下挖第二预设距离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件,直至下挖至第二预设深度以形成所述第二基坑。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置重力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待改造车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至少两个隔层板,所述第一施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承板,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承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进行第一施工结构的建造,并拆除所述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19、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一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
20、所述第二施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承板,所述第二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承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在所述第二基坑内进行第二施工结构的建造,并拆除所述第二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二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件。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第一侧墙朝向所述第二侧墙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一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23、将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后浇区;
24、在所述第一后浇区浇筑混凝土浆料以成型第一混凝土体,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体抵压于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之间;
25、所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二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件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26、将所述第二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后浇区;
27、在所述第二后浇区浇筑混凝土浆料以成型第二混凝土体,以使所述第二混凝土体抵压于所述第二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之间。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一后浇区浇筑混凝土浆料以成型第一混凝土体,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体抵压于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之间之前,所述将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后浇区步骤之后,还包括步骤:
29、在所述第一后浇区设置抵压于第一支承板和隔层板之间的第一加强件;其中,所述第一混凝土体包裹于所述第一加强件;
30、所述在所述第二后浇区浇筑混凝土浆料以成型第二混凝土体,以使所述第二混凝土体抵压于所述第二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之间步骤之前,所述将所述第二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后浇区之后,还包括步骤:
31、在所述第二后浇区设置抵压于第二支承板和隔层板之间的第二加强件;其中,所述第二混凝土体包裹于所述第二加强件。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型钢和第二型钢,所述第一型钢设于所述第一支承板,所述第二型钢设于所述隔层板,所述第一型钢与所述第二型钢抵接;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三型钢和第四型钢,所述第三型钢设于所述第二支承板;所述第四型钢设于所述隔层板,所述第三型钢与所述第四型钢抵接。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坑的底壁与所述第一支承板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二基坑的底壁与所述第二支承板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层。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凿除所述第一侧墙的第一凿除区以及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凿除区,以连通所述待改造车站与所述第一基坑步骤之前,所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一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35、在所述待改造车站内设置第一临时挡水墙;其中,所述第一临时挡水墙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隔层板之间;
36、所述凿除所述第二侧墙的第三凿除区以及所述第二侧壁的第四凿除区,以连通所述待改造车站与所述第二基坑步骤之前,所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二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件,还包括如下步骤:
37、在所述待改造车站内设置第二临时挡水墙;其中,所述第二临时挡水墙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隔层板之间。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39、在所述第一侧墙的上部施工第一挡土墙;
40、所述在所述待改造车站的另一侧下挖第二基坑,并在所述第二基坑内设置第二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之前,所述对所述第一施工结构的上方回填覆土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41、在所述第二侧墙的上部施工第二挡土墙。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坑还具有第三侧壁,所述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43、在所述第三侧壁靠近第一基坑的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一锁脚锚杆;
44、所述第二基坑还具有第四侧壁,所述在所述待改造车站的另一侧下挖第二基坑,并在所述第二基坑内设置第二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45、在所述第四侧壁靠近第二基坑的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二锁脚锚杆。
1.一种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待改造车站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临时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临时支撑件;所述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重力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待改造车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至少两个隔层板,所述第一施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承板,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承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进行第一施工结构的建造,并拆除所述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第一侧墙朝向所述第二侧墙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一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后浇区浇筑混凝土浆料以成型第一混凝土体,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体抵压于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之间之前,所述将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隔层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后浇区步骤之后,还包括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型钢和第二型钢,所述第一型钢设于所述第一支承板,所述第二型钢设于所述隔层板,所述第一型钢与所述第二型钢抵接;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三型钢和第四型钢,所述第三型钢设于所述第二支承板;所述第四型钢设于所述隔层板,所述第三型钢与所述第四型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底壁与所述第一支承板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二基坑的底壁与所述第二支承板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层。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凿除所述第一侧墙的第一凿除区以及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凿除区,以连通所述待改造车站与所述第一基坑步骤之前,所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设置一个抵接于所述隔层板的所述第一支承板,拆卸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对应的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件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坑还具有第三侧壁,所述在待改造车站的一侧下挖第一基坑,并在所述第一基坑内设置第一临时支撑机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