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构架发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6-04  85


    本公开涉及结构设计,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车构架发运工装。


    背景技术:

    1、机车构架在发送时主要依靠汽车运输,通常在车厢铺设胶皮垫同时借助枕木支撑的方式来进行产品防护,然而,采用该方式,产品防护效果不理想,磕碰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机车构架结构复杂,有时难以放置平稳,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2、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机车构架发运工装,可降低机车构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的概率,降低安全隐患。

    2、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机车构架发运工装,包括:

    3、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第三定位结构以及第四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以及所述第四定位结构均包括支撑座和固定于所述支撑座顶部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面,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顶面,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均包括弹性材料;

    4、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别沿第一对称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三定位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四定位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别沿所述第一对称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三定位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别沿第二对称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对称轴与所述第一对称轴垂直;

    5、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之间;

    6、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四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之间;

    7、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三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四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之间;

    8、第四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三定位结构的所述支撑座之间。

    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均为尼龙板。

    10、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以及所述第四定位结构还均包括:

    11、第一过渡板,固定于所述支撑座的顶面,所述第二支撑部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第一过渡板的表面;

    12、第二过渡板,固定于所述支撑座的顶面,其与所述第一过渡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撑部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第二过渡板的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支撑座的顶面中未被所述第一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覆盖的区域。

    1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渡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渡板的厚度。

    1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有第四加强筋。

    15、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均由方钢构成。

    16、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表面均设有加强筋板。

    17、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运工装还包括:

    18、第一紧定件,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并穿设于所述支撑座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支撑座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紧定件远离所述支撑座的端部深入至所述第一支撑部内部。

    1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运工装还包括:

    20、第二紧定件,贯穿所述第二支撑部,并穿设于所述第一过渡孔内,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及所述第一过渡板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二紧定件远离所述支撑座的端部深入至所述第二支撑部内部。

    2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运工装还包括:

    22、第三紧定件,贯穿所述第三支撑部,并穿设于所述第二过渡板内,并与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二过渡板均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三紧定件远离所述支撑座的端部深入至所述第三支撑部内部。

    23、本公开的机车构架发运工装,一方面,由于第一支撑部的顶面低于第二支撑部的顶面,第二支撑部的顶面低于第三支撑部的顶面,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二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之间,使得在运输机车构架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支撑部对机车构架进行支撑,同时,通过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在机车构架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上对机车构架进行止挡,有助于降低机车构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滑移的风险,可减少磕碰;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均包括弹性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可减少发运工装对机车构架的磕碰,可提高防护质量;再一方面,由于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的高度不同,可适用于多种构架的平稳放置,有助于降低安全隐患,且克服了多种机车构架因自身结构不同在发运放置时的差异化问题,达到了通过一套发运工装供多种机车构架使用的效果,提高了发运工装的通用性。除此之外,本公开的发运工装还可在生产轮换中作为机车构架的储存器具,有助于减少生产中的磕碰损伤,可进一步提高产品防护质量。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技术特征:

    1.一种机车构架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均为尼龙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以及所述第四定位结构还均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渡板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有第四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均由方钢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表面均设有加强筋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运工装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运工装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运工装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一种机车构架发运工装,该发运工装包括四个定位结构以及连接于相邻两个定位结构之间的各连接部,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第三定位结构以及第四定位结构均包括支撑座和固定于支撑座顶部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顶面低于第二支撑部的顶面,第二支撑部的顶面低于第三支撑部的顶面,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二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之间;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均包括弹性材料;其中,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沿第一对称轴对称分布;第三定位结构与第四定位结构沿第一对称轴对称分布;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三定位结构沿第二对称轴对称分布;第二对称轴与第一对称轴垂直。

    技术研发人员:祁卫东,哈洋,冯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12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77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