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式空调,设有粗连接管进行排风,以避免冷热风相互干扰,保证制冷效率,但是,该结构由于粗连接管的设置,存在移动灵活性差的问题。
针对该灵活性差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内置蓄能装置的蓄能式空调,设置蓄能装置进行蓄能和放能,以替换粗连接管侧的换热器的气流换热形式,这样的结构在满足空调制热、制冷运行需求的同时,可以取消粗连接管结构,从而解决粗连接管带来的灵活性差的问题。但是,该蓄能式空调普遍存在整机体积大的问题,导致产品使用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外壳,其底部构造有底盘;压缩机,容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蓄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上方。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压缩机与蓄能装置共同设置在外壳内,并在纵向上形成上下分布,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且本方案较压缩机位于蓄能装置侧方的方案而言,充分利用蓄能装置的下方空间,有利减小占地面积。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下侧,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侧方或所述压缩机的上侧;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第一换热单元位于蓄能装置的下侧并位于压缩机的侧方或压缩机的上侧,更充分地利用了蓄能装置侧方的空间,对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单元进行布置,降低整机高度,精简产品整机体积,提升产品部件紧凑性,且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相邻的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之间的距离更短,这有利于缩短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之间管路的长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二换热单元位于蓄能装置的上侧,使得空调自下而上,大致分为三层,具体地,包括位于最下层的压缩机及第一换热单元,位于中间层的蓄能装置及位于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单元,这样第二换热单元位置提升,提升产品制冷工况下的送风口的高度,便于调节送风角度,提高送风舒适性。同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通过蓄能装置形成间隔分布,可以减少两个换热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更便于产品部件之间的管路连接和走管分配,从而实现使空调内部结构之间更加合理地排布,并对外壳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在减小产品体积提高其灵活性的同时,提升产品重心合理性,并减少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保证产品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所述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节流单元,其中,所述空调形成有压缩支路和工作支路,所述压缩支路上设有所述压缩机,所述工作支路上设有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节流单元及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工作支路与所述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一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二回路的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第二两个回路,利用第一回路可进行压缩制冷或压缩制热,使得第一回路做功产生的冷量或热量储存到蓄能装置的蓄能材料中,利用第二回路,可使得蓄能装置的蓄能材料中所蓄存的热量或冷量经由第二换热单元释放到环境中,这样,分别对两个回路的工作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产品蓄能过程和放能过程的调控和选择,使产品迭代出更丰富的使用功能和模式,从而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承重板,所述蓄能装置安装在所述承重板上,且所述承重板承担所述蓄能装置的至少部分重量;所述底盘与所述承重板连接或所述底盘与所述承重板之间经由支撑件居中连接,使得所述承重板与所述底盘上下之间形成避空区域,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承重板的下方且位于所述避空区域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承重板承担蓄能装置的至少部分重量,这样,蓄能装置的重力通过承重板传递至底盘,防止蓄能装置直接压靠在压缩机上,对压缩机造成损伤,提升压缩机的安全性,且承重板与底盘上下之间形成避空区域,压缩机位于承重板的下方且位于避空区域内,承重板对压缩机形成一定的避空防护,且通过承重板将压缩机及蓄能装置间隔分布,使得压缩机工作产生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至蓄能装置,进一步提升蓄能装置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承重骨架,一个或多个所述承重骨架与所述底盘连接,且一个或多个所述承重骨架自所述底盘向上延伸并支撑所述承重板。所述承重骨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承重骨架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承重板的周围,每个所述承重骨架与所述底盘相连并且支撑所述承重板。
在本方案中,承重板将蓄能装置及第二换热单元的重力均匀传导至多个承重骨架上,并通过多个承重骨架向下均匀地传递至底盘上,利用第一换热单元分担部分承重板、蓄能装置及第二换热单元的重量,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多个承重骨架上,可以减小多个承重骨架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支撑件及承重板整体对蓄能装置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具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承重板的下方。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承重板的下方,一方面,充分利用蓄能装置下方的空间以及压缩机侧方的空间,实现第一换热单元、压缩机、蓄能装置三者紧凑分布,另一方面,利用第一换热单元对承重板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在支撑件受压发生弯曲时,承重板高度下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承重板连接并支撑所述承重板。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单元与承重板连接并支撑承重板,这样,承重板将蓄能装置及第二换热单元的重力均匀传导至多个承重骨架及第一换热单元上,并通过多个承重骨架及第一换热单元向下均匀地传递至底盘上,利用第一换热单元分担部分承重板、蓄能装置及第二换热单元的重量,减轻承重骨架的受力,防止承重骨架受力过大而弯曲,提高承重骨架的支撑可靠性,且第一换热单元与底盘的接触面积更大,增加了底盘的受力面积,减小底盘的压强,降低底盘局部应力过大的风险,提升底盘的承重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重板将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上下隔开,所述空调具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换热,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压缩机换热。
值得说明的是,空气流,顾名思义,也即流动的空气,所述的压缩机位于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可相应理解为压缩机位于该流动的空气所流经的路途上,使该流动的空气经过压缩机内的空间即可。
在本方案中,空调具有第一风机,通过第一风机驱动气流实现对压缩机强制对流散热降温,避免压缩机壳温过高而引起压缩机寿命缩短等不良影响,同时也无需再设置额外的散热结构来辅助压缩机散热,产品结构更简约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盘的一部分或全部构造为集水盘,所述集水盘位于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集水盘换热。
值得说明的是,空气流,顾名思义,也即流动的空气,所述的集水盘位于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可相应理解为集水盘位于该流动的空气所流经的路途上,使该流动的空气经过集水盘内的空间即可。
在本方案中,设置集水盘位于第一风机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一风机驱动气流吹向集水盘,这样可以促进集水盘内的冷凝水强制对流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所述集水盘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集水盘内,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可以促进集水盘内的冷凝水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且集水盘内的水蒸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气管内的介质降温,从而降低第一回路的冷凝负荷量,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具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下方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的位置高于所述集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且所述接水盘向所述集水盘排水。
在本方案中,设置接水盘对第二换热单元接水,并使接水盘的水排入集水盘内进行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蓄能装置上,且所述蓄能装置承担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至少部分重量。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换热单元位于蓄能装置上,使蓄能装置对第二换热单元承重,一方面具有强化第二换热单元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方便产品的组装,同时,无需再单独设立支架对第二换热单元支撑,产品结构更加简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箱体,所述蓄能箱体包括壳体和内胆,所述内胆为保温材质部件,所述内胆容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内胆合围限定出适于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的容纳空间。
在本方案中,利用保温材质的内胆合围限定出容纳空间以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可以提升蓄能装置的保温性,降低蓄能装置的热(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且该结构在满足对蓄能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产品层数少,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进一步结合壳体的防护作用,使得蓄能箱体整体的强度可靠性更稳定,从而使得蓄能装置可拥有更好的承载能力,这样,蓄能装置的顶部可放置物体(如第二换热单元等),并通过蓄能装置进行支撑承重,可减少额外的支撑结构,减轻整体重量,减少内部空间占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具有朝上设置的箱口,所述箱盖遮挡所述箱体的顶部的箱口,且所述箱体及所述内胆支撑所述箱盖。
在本方案中,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通过壳体的分体设置,以便于内胆的放置和取出,并在内胆放置于箱体内时,通过箱盖遮挡箱体顶部的箱口,可进一步提升内胆的保温性能;通过箱体及内胆支撑箱盖,以在箱盖承受上方放置物体(如第二换热单元等)的重力时,通过箱盖将物体的重力均匀传导至箱体及内胆,并通过箱体及内胆向下均匀地传递,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箱体及内胆上,可以减小箱体和内胆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箱体整体对上方物体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还可避免内胆直接与外界物体接触,以对内胆的顶部起到保护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和所述箱盖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
在本方案中,在箱体和箱盖上分别设置加强结构进行加强,可以提升箱体和箱盖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从而提升蓄能装置的质量和承载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回路中并对所述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装置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可以更加灵活地对蓄能材料的放能过程进行调控,并且提升放能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且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在本方案中,设置蓄电装置对驱动装置供电,这样,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接入即可实现驱动装置的运行,实现产品的免插电使用需求,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灵活性和方便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过冷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节流单元经由所述第一流道导通,所述第二流道接入所述第二回路中并设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出口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冷器,可使得第二回路中的介质经由第二流体通道排出并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之前获得进一步降温(升温),进一步提升对环境供冷(供热)的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具有第二风机和电热装置,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所述第二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换热,其中,所述电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二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
值得说明的是,空气流,顾名思义,也即流动的空气,所述的电热装置位于第二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可相应理解为电热装置位于该流动的空气所流经的路途上,使该流动的空气经过电热装置的表面即可。
本方案设置电热装置位于第二风机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这样可使得第二风机驱动气流与高温的电热装置强制对流换热,以形成热风入环境中实现电热制热,制热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容置于所述外壳内。
在本方案中,蓄能装置、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均容置于外壳内,这样,空调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一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二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三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四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外壳,101底盘,102集水盘,103第一风口,104第二风口,105滚轮,2压缩机,3蓄能装置,31蓄能箱体,311壳体,3111箱体,3112箱盖,3113加强结构,3113a横梁筋,3113b交错筋,3113c加强凹腔,3113d第二加强筋,3113e把手,312内胆,3121凹腔部,3122盖体部,32换热装置,33接水盘,4第二换热单元,5第一换热单元,6第二流体通道,7第一流体通道,8节流单元,9驱动装置,10第二风机,11电热装置,12过冷器,121第一流道,122第二流道,13第一风机,14承重板,15支撑件,151承重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外壳1、压缩机2、蓄能装置3。
具体地,外壳1的底部构造有底盘101,压缩机2容置于外壳1内,并设置在底盘101上,蓄能装置3设置在压缩机2的上方。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压缩机2与蓄能装置3共同设置在外壳1内,并在纵向上形成上下分布,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且本方案较压缩机2位于蓄能装置3侧方的方案而言,充分利用蓄能装置3的下方空间,有利减小占地面积。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外壳1、压缩机2、蓄能装置3、第一换热单元5及第二换热单元4。
具体地,外壳1具有底盘101,且底盘101限定出外壳1壳腔的底壁。压缩机2容置于外壳1内,并设置在底盘101上,蓄能装置3设置在压缩机2的上方,第一换热单元5容置于外壳1内,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蓄能装置3的下侧,并位于压缩机2的侧方或压缩机2的上侧,第二换热单元4容置于外壳1内,并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由此,如图2所示,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共同设置在底盘101上,并在横向上前后(或左右)相邻的设置,或者,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压缩机2的上侧,蓄能装置3位于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上侧,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使得整机中重量相对较大的压缩机2及蓄能装置3位于重量相对较轻的第二换热单元4的下方,实现整机的重心靠下,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设置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形成第二换热单元4与蓄能装置3上下排列分布,可以实现第二换热单元4和第二风机10位置提升,提升产品制冷工况下的冷风输送效果。
且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蓄能装置3的下方且位于压缩机2的侧方或上方,这样,第二换热单元4、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等零部件分散在蓄能装置3周围或与蓄能装置3邻靠,可以更好地调配产品的重心以使得产品重心靠下,且使得整机紧凑,实现精简产品整机体积,同时,通过将第二换热单元4置于蓄能装置3上侧,将第一换热单元5置于蓄能装置3下方的设计,可以减少第二换热单元4及第一换热单元5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更便于产品部件之间的管路连接和走管分配,从而实现使空调内部结构之间更加合理地排布,并对外壳1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在减小产品体积提高其灵活性的同时,提升产品重心合理性,并减少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保证产品能效。
实施例3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蓄能装置3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与蓄能材料换热,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和节流单元8,其中,空调形成有压缩支路和工作支路,压缩支路上设有压缩机2,工作支路上设有串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5、节流单元8及第一流体通道7,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工作支路与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第一回路的一部分,第二换热单元4与第二流体通道6串联设置并形成为第二回路的一部分。
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压缩机2形成为压缩支路的一部分或全部,第一换热单元5、节流单元8及第一流体通道7串联设置形成工作支路,工作支路与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第一回路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换热单元4与第二流体通道6连通且形成为第二回路的至少一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设有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0,第一风机13用于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第二风机10用于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
进一步地,在第一回路中,压缩机2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单元5相连,回气口与第一流体通道7相连。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进一步包括换向装置,并使得换向装置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回气口、第一换热单元5及第一流体通道7,以经由换向装置控制压缩机2的排气口向第一换热单元5导通,或控制压缩机2的排气口向第一流体通道7导通,以经由换向装置控制第一回路的工作以相应控制蓄能装置3的蓄能材料内进行蓄冷或蓄热。
进一步地,第一回路中流通有第一介质,第二回路中流通有第二介质,其中,举例地,第一介质为制冷剂,第二介质为水、乙二醇溶液或其他载冷剂。
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介质的循环方式为(以蓄冷为例进行说明):由压缩机2中送出的第一介质首先流经第一换热单元5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节流单元8被节流,节流后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流体通道7内,且第一介质在第一流体通道7内蒸发并吸收蓄能材料的热量,使得蓄能材料降温蓄冷,随后,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由第一流体通道7流出,并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循环。
当然,对于蓄热过程,压缩机2送出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流体通道7内,并在第一流体通道7内向蓄能材料放热,使得蓄能材料蓄热,并使得第一介质散热降温进行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经由节流单元8节流,随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蒸发,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由第一换热单元5流出,并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循环。
如图6所示,第二介质的循环方式为(以供冷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介质在第二流体通道6内与蓄能材料换热,并向蓄能材料释放热量实现第二介质降温,降温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并经由第二换热单元4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完成供冷后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体通道6内完成循环。
当然,对于供热过程,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介质在第二流体通道6内与蓄能材料换热,并从蓄能材料吸热实现第二介质升温,升温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并经由第二换热单元4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热,完成供热后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体通道6内完成循环。
进一步地,空调还包括驱动装置9,驱动装置9设于第二回路中并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举例地,驱动装置9可例如为水泵、隔膜泵等。利用驱动装置9可以调节第二回路中第二介质的流速,从而相应控制从蓄能材料到环境的热量或冷量的转移速度,实现供热、供冷效率调节。
经由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根据需求控制空调至少根据如下列举的模式运行:
如图7所示,第一模式:压缩机2开启,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循环运行,第一介质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冷凝后,经过节流单元8节流,节流之后的第一介质流经蓄能装置3的第一流体通道7,且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第一介质蒸发吸热,使得第一流体通道7周围的蓄能材料储蓄冷量,以水作为蓄能材料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第一介质蒸发吸热的过程中,使蓄能装置3中的水转变为冰,储蓄冷量,当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转化为冰后,第一介质循环停止;该第一模式也可称之为单蓄冷模式,实现蓄能装置3蓄冷,驱动装置9不工作,第二回路内的第二介质不流通,不给外界供冷。
如图6所示,第二模式:压缩机2不工作,第一回路停止运行;驱动装置9开启,第二介质沿第二回路循环工作,其中,温度较高的第二介质在第二流体通道6中与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二介质放出热量后温度降低,经由蓄能材料降温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中,通过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内的第二介质的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空调向外部供冷。其中,由于压缩机2不工作,空调在供冷过程中不对外放热。
如图8所示,第三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均开启,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循环运行,且第二介质沿第二回路循环运行;其中,第一介质在蓄能装置3中通过吸热制冰,使得蓄能材料降温并续存冷量,同时第二介质在蓄能装置3中向蓄能材料释放热量而使第二介质的温度降低,以使第二介质降温后向环境供冷,从而实现空调边蓄冷、并供冷,以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地,在第三模式中,可通过驱动装置9(具体例如为水泵)的流量控制来调节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之间的换热量,从而用来调节蓄冷和供冷的冷量分配。具体地,驱动装置9流量越大,环境通过第二换热单元4获取的冷量越大,则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慢,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慢;反之,驱动装置9的流量越小,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快,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快。当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蓄冷饱和,例如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结冰之后,压缩机2停机,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停止运行;当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冷量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如蓄能装置3中冰的体积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压缩机2开启,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运行开始循环制冰,从而实现空调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分别对两个回路的工作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产品蓄能过程和放能过程的调控和选择,使产品迭代出更丰富的使用功能和模式,从而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实施例4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承重板14,蓄能装置3安装在承重板14上,且承重板14承担蓄能装置3的至少部分重量,这样,蓄能装置3的重力通过承重板14传递至底盘101,防止蓄能装置3直接压靠在压缩机2上,对压缩机2造成损伤,提升压缩机2的安全性,底盘101与承重板14连接或底盘101与承重板14之间经由支撑件15居中连接,使得承重板14与底盘101上下之间形成避空区域,压缩机2位于承重板14的下方且位于避空区域内。承重板14对压缩机2形成一定的防护,且通过承重板14将压缩机2及蓄能装置3间隔分布,使得压缩机2工作产生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至蓄能装置3,进一步提升蓄能装置3的稳定性。
当然,为进一步强化蓄能装置3的安装稳定性,蓄能装置3可通过螺钉、销钉、铆钉等锁定于承重板14上,或者,在承重板14上设置卡装结构,如卡扣或卡槽等,使得蓄能装置3适配卡装结构以卡接在承重板14上。
进一步地,支撑件15包括一个或多个承重骨架151(例如承重杆),一个或多个承重骨架151与底盘101连接,且一个或多个承重骨架151自底盘101向上延伸并支撑承重板14。承重骨架1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承重骨架151间隔地分布在承重板14的周围,每个承重骨架151与底盘101相连并且支撑承重板14,利用第一换热单元5分担部分承重板14、蓄能装置3及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量,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多个承重骨架151上,可以减小多个承重骨架151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支撑件15及承重板14对蓄能装置3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
举例而言,底盘101包括底台和设置在底台上的侧挡壁,侧挡壁与底台合围限定出安装槽,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底部容置于安装槽内,承重骨架151的底端止挡抵靠在底台上,且承重骨架151的下端搭靠在侧挡壁上并通过螺钉等紧固方式与侧挡壁连接,实现承重骨架151与底盘10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承重骨架151的上端通过螺钉、卡槽等紧固方式与承重板14连接。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底盘101与承重骨架151为一体式结构,这样,省去了底盘101与承重骨架151的拼装步骤,有利于缩短装配时间,或者设置承重骨架151与承重板14为一体式结构,这样,有效防止在组装过程中承重骨架151阻碍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装配更方便。
可以理解的,多个承重骨架151间隔分布于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的周向,这样,气体可以通过多个承重骨架151之间的空间流通,有利于第一换热单元5与气体换热。
实施例5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具有第一换热单元5,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承重板14的下方。一方面,充分利用蓄能装置3下方的空间以及压缩机2侧方的空间,实现第一换热单元5、压缩机2、蓄能装置3三者紧凑分布,另一方面,利用第一换热单元5对承重板14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在支撑件15受压发生弯曲时,承重板14高度下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置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承重板14的侧方,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单元5的高于较压缩机2的高度高,设置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承重板14的侧方,可以相对调低承重板14的高度,使得第一换热单元5的部分位于蓄能装置3的侧方,降低整机的高度。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单元5设置在底盘101上,第一换热单元5与承重板14连接并支撑承重板14。
举例而言,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分别安装于底盘101上,且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在横向上(或左右)并排分布,多个承重骨架151间隔的分布在底盘101的周围且分别与底盘101连接,多个承重骨架151自底盘101向上延伸至与第一换热单元5的顶端持平的高度,承重板14的部分搭靠在第一换热单元5的顶部及多个承重骨架151上,这样,承重板14将蓄能装置3及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力均匀传导至多个承重骨架151及第一换热单元5上,并通过多个承重骨架151及第一换热单元5向下均匀地传递至底盘101上,利用第一换热单元5分担部分承重板14、蓄能装置3及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量,减轻承重骨架151的受力,防止承重骨架151受力过大而弯曲,提高承重骨架151的支撑可靠性,且第一换热单元5与底盘101的接触面积更大,增加了底盘101的受力面积,减小底盘101的压强,降低底盘101局部应力过大的风险,提升底盘101的承重能力。
实施例6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承重板14将蓄能装置3与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上下隔开,空调具有第一风机13,第一风机13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压缩机2位于第一风机13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一风机13驱动的气流与压缩机2换热。例如,设置第一风机13的出风口朝向第一换热单元5,使得第一风机13的出风吹向第一换热单元5。通过第一风机13驱动气流实现对压缩机2强制对流散热降温,避免压缩机2壳温过高而引起压缩机2寿命缩短等不良影响,同时也无需再设置额外的散热结构来辅助压缩机2散热,产品结构更简约化。
实施例7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底盘101的一部分或全部构造为集水盘102,集水盘102位于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下侧,并且位于第一风机13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一风机13驱动的气流与集水盘102换热。
举例地,集水盘102位于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下侧,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朝下设置,并与集水盘102的至少部分区域上下相对设置,使得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吹出的风经过压缩机2后,进一步到达集水盘102内,这样可以促进集水盘102内的冷凝水强制对流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压缩机2的排气口设有排气管,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集水盘102内。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可以促进集水盘102内的冷凝水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且集水盘102内的水蒸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气管内的介质降温,从而降低第一回路的冷凝负荷量,提升产品的能效。
实施例8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具有第二换热单元4,第二换热单元4的下方设有接水盘33,接水盘33配置为接收第二换热单元4产生的冷凝水,接水盘33的位置高于集水盘102,接水盘33与集水盘102连通,且接水盘33向集水盘102排水。这样无需用户频繁地对接水盘33倒水,也避免了接水盘33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接水盘33位于蓄能装置3与第二换热单元4之间,且接水盘33的位置高于集水盘102,接水盘33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上连接有导管,且导管延伸至集水盘102处并与集水盘102连通。这样,更易于控制滴水距离,使得空调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滴答声,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
实施例9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换热单元4设置在蓄能装置3上,且蓄能装置3承担第二换热单元4的至少部分重量。也即,将第二换热单元4置于蓄能装置3上,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力直接压在蓄能装置3上。使蓄能装置3对第二换热单元4承重,一方面具有强化第二换热单元4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方便产品的组装,同时,无需再单独设立支架对第二换热单元4支撑,产品结构更加简化。
进一步地,蓄能装置3与第二换热单元4之间可进一步经由螺钉紧固,或卡装紧固,例如,在蓄能装置3上设置接水盘33,第二换热单元4通过螺钉紧固于接水盘33或卡装于接水盘33。
实施例10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蓄能装置3包括蓄能箱体31,蓄能箱体31包括壳体311和内胆312,内胆312为保温材质部件(例如为泡沫件),内胆312容置于壳体311内,且内胆312合围限定出容纳空间,蓄能材料、第二流体通道6及第一流体通道7容置于容纳空间中。可以提升蓄能装置3的保温性,降低蓄能装置3的热(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且该结构在满足对蓄能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产品层数少,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进一步结合壳体311的防护作用,使得蓄能箱体31整体的强度可靠性更稳定,从而使得蓄能装置3可拥有更好的承载能力,这样,蓄能装置3的顶部可放置物体(如第二换热单元4、第二风机10等),并通过蓄能装置3进行支撑承重,可减少额外的支撑结构,减轻整体重量,减少内部空间占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举例地,如图10、图12和图13所示,内胆312包括凹腔部3121和盖体部3122,凹腔部3121的顶部设有腔口,盖体部3122封盖腔口,且盖体部3122与凹腔部3121及箱盖3112抵靠。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凹腔部3121为一体成型结构。
举例地,蓄能箱体31内容置有一个或多个换热装置32,如图12所示,对于蓄能箱体31内容置有一个换热装置32的情况,该换热装置32浸入在蓄能箱体31内的蓄能材料中,该换热装置32至少具有第一流体通道7和第二流体通道6,对于蓄能箱体31内容置有多个换热装置32的情况,多个换热装置32浸入中在蓄能箱体31内的蓄能材料中,且其中的一个换热装置32具有第一流体通道7,另一个换热装置32具有第二流体通道6。
更进一步地,内胆312的内表面附设有传热层(图中未示出,可具体例如为涂布的铝层等)或防腐层(图中未示出,可具体例如为塑料薄膜层等),以在容纳空间内的第一流体通道7与蓄能材料发生换热后,通过传热层传导热量,使内胆312受热均匀,或者通过防腐层防止内胆312受到腐蚀发生渗漏,以提高蓄能箱体31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0所示,壳体311包括箱体3111和箱盖3112,箱体3111具有朝上设置的箱口,箱盖3112遮挡箱体3111的顶部的箱口,且箱体3111及内胆312支撑箱盖3112。
其中,壳体311包括箱体3111和箱盖3112,通过壳体311的分体设置,以便于内胆312的放置和取出,并在内胆312放置于箱体3111内时,通过箱盖3112遮挡箱体3111顶部的箱口,可进一步提升蓄能箱体31的保温性能,通过箱体3111及内胆312支撑箱盖3112,以在箱盖3112承受上方放置物体(如第二换热单元4、第二风机10、驱动装置9等)的重力时,通过箱盖3112将物体的重力均匀传导至箱体3111及内胆312,并通过箱体3111及内胆312向下均匀地传递,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箱体3111及内胆312上,可以减小箱体3111和内胆312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蓄能箱体31整体对上方物体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还可避免内胆312直接与外界物体接触,以对内胆312的顶部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箱体3111和箱盖3112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3113。可以提升箱体3111和箱盖3112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从而提升蓄能装置3的质量和承载能力。
举例地,箱盖3112上设有一条或多条第一加强筋,加强结构3113包括该一条或多条第一加强筋。
具体示例一:
如图11所示,第一加强筋包括横梁筋3113a,至少一条横梁筋3113a从箱盖3112的一端延伸至箱盖3112的另一端。
具体示例二:
如图10所示,第一加强筋包括交错筋3113b,至少一条交错筋3113b构造形成多个筋格,且交错筋3113b的外缘结合于箱盖3112的边缘。
具体示例三:
第一加强筋包括横梁筋3113a和交错筋3113b,至少一条横梁筋3113a从箱盖3112的一端延伸至箱盖3112的另一端和/或至少一条交错筋3113b的外缘结合于箱盖3112的边缘。
进一步地,箱盖3112上构造有加强凹腔3113c,加强结构3113包括该加强凹腔3113c,其中,第一加强筋位于加强凹腔3113c内,并与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衔接。加强凹腔3113c形成于箱盖3112的上侧面,且具有朝上的开口,第一加强筋的顶端与加强凹腔3113c的开口的周边平齐。
更具体地,加强凹腔3113c的边缘形成有侧壁,第一加强筋设于加强凹腔3113c内,且第一加强筋的与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相衔接,以使第一加强筋所承受的重力可通过侧壁进行传导,有利于分散受力。其中,使第一加强筋的顶端与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的顶端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物体在蓄能箱体31上的放置可更加平稳,且可使得第一加强筋及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可与蓄能箱体31上方的设备(如第二换热单元4及第二风机10等)直接接触,有利于重力通过第一加强筋和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进行传导,更进一步地,箱盖3112的底面为平面,以增大与内胆312相抵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均衡地分散受力。另外,箱盖3112的底面为平面使之与内胆312可更均匀地接触,降低内胆312顶部的压强,减小内胆312受压破损的可能性。
举例地,箱体3111上设有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和/或箱体3111上设有把手3113e。加强结构3113包括该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和/或把手3113e。
具体实施例中,箱体3111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该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且该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竖向延伸,支撑、强化效果更佳。
实施例11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具有驱动装置9,设于第二回路中并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可以更加灵活地对蓄能材料的放能过程进行调控,并且提升放能效率。
举例而言,驱动装置9设置在底盘101上,使得驱动装置9的重力直接压在底盘101上。使得底盘101对驱动装置9承重,一方面具有强化驱动装置9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方便产品的组装。当然,也可以设置驱动装置9安装在蓄能装置3上,与第二换热单元4在横向上前后(或左右)分布,更充分地利用了蓄能装置3上方的空间。
当然,为进一步强化驱动装置9的安装稳定性,驱动装置9可通过螺钉、销钉、铆钉等锁定于底盘101上,或者,在底盘101上设置卡装结构,如卡扣或卡槽等,使得驱动装置9适配卡装结构以卡接在底盘101上。
实施例12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例如蓄电池等,蓄电装置与驱动装置9电连接,且向驱动装置9供电。这样,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接入即可实现驱动装置9的运行,实现产品的免插电使用需求,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灵活性和方便性。
举例地,以第二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二模式中,由于不需要压缩机2运行,唯一的动力部件为驱动装置9,可进一步设置蓄电装置(如蓄电池)给驱动装置9供电,可以做到不插电制冷。该第二模式也可称之为单供冷模式,不需要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向外界散热,可以做到只供冷不排热。
实施例13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过冷器12,过冷器12具有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第一流体通道7与节流单元8经由第一流道121导通,第二流道122接入第二回路中并设于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侧。利用过冷器12,可使得第二回路中的介质经由第二流体通道6排出并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之前获得进一步降温(升温),进一步提升对环境供冷(供热)的效果。
举例地,为了增强制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之间的冷量交换,在第一回路的第一流体通道7的入口之前和第二回路的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之后设置过冷器12,以降低第二介质的温度,给外界释放更多的冷量。这样,在第三模式中,可以使得第一介质的部分冷量(热量)经由过冷器12直接供给第二介质,并经由第二介质运载并释放到环境中,相当于增加了蓄能装置3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能效。
进一步地,过冷器12的外侧设有用于对过冷器12保温的隔热结构(如保温棉、保温泡沫等)。可以减少第一回路中的介质的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以及对第一回路中的介质的过冷效率。
实施例14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具有第二风机10和电热装置11,例如电热丝、电热管等,
如图9所示,第二风机10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第二风机10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其中,电热装置11位于第二风机10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二风机10驱动的气流与电热装置11换热。例如,将电热装置11设置在第二风机10的出风侧或吸风侧,第二风机10及电热装置11均工作时,使得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高温的电热装置11强制对流换热,以形成热风入环境中实现电热制热,制热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风机10固定于第二换热单元4,且第二风机10的重力经由第二换热单元4传递从而施加到蓄能装置3上。这样,第二换热单元4与第二风机10均位于蓄能装置3上,更方便于第二换热单元4与第二风机10之间的对位和设立,更利于保障气流换热能效,同时也更具组装便利性,且也更利于提升产品部件之间的紧凑性。且这样更方便产品的组装,同时,无需再单独设立支架对第二风机10支撑,产品结构更加简化。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13,对本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及空调在单独蓄冷、单独制冷、在蓄冷过程中持续制冷、制热四种模式下的具体运行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蓄能装置3、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0、过冷器12、压缩机2、节流单元8、驱动装置9、蓄电装置和电热装置11等。
其中,空调具体为移动空调,其中,该空调具有外壳1,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蓄能装置3、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0、过冷器12、压缩机2、节流单元8、驱动装置9、蓄电装置和电热装置11等均容置于外壳1内。
进一步地,外壳1具有底盘101,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分别设置在底盘101上。压缩机2位于第一换热单元5的侧方,空调还包括承重板14及多个承重骨架151,承重板14位于压缩机2位于第一换热单元5的上方,且承重板14的部分压靠在第一换热单元5的顶端,多个承重骨架151分别与底盘101连接,且多个承重骨架151自底盘101向上延伸并支撑承重板14,蓄能装置3安装在承重板14上,通过承重板14将蓄能装置3的重力传递至底盘101,且实现第一换热单元5、压缩机2、蓄能装置3三者紧凑分布。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蓄能装置3上侧并压在蓄能装置3上,使得蓄能装置3对第二换热单元4承重,安装方便、稳定,且利于第二换热单元4位置升高,提升冷气输出高度。如图4和图5所示,外壳1上设有第一风口103和第二风口104,第二风机10运行使得外壳1经由第一风口103吸风,经由第二风口104排风。
外壳1底部设有滚轮105,更方便于外壳1搬运,进一步地,空调设有驱动件(如电机),通过驱动件驱动滚轮105,进一步提升空调移动的便利性,驱动件与蓄电装置电连接,蓄电装置对驱动件供电。
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第一回路中循环有第一介质,第一介质具体可为制冷剂,制冷剂可进一步为r290制冷剂,此外本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其他蒸发温度低于0℃的制冷剂。第二回路中循环有第二介质,第二介质具体可为载冷剂,载冷剂可进一步为乙二醇溶液,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其他冰点低于0℃的溶液作为载冷剂。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可以是管翅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平行流换热器等其他换热器,可以带有翅片也可以没有翅片。节流单元8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也可以是毛细管。过冷器12可以是板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电热装置11可以是ptc加热器也可以是电热丝。
蓄能装置3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与蓄能材料换热。第一换热单元5、节流单元8及第一流体通道7串联设置形成工作支路,压缩机2与工作支路串联形成第一回路。第二换热单元4、第二流体通道6及驱动装置9串联形成第二回路,利用驱动装置9对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进行驱动。蓄电装置与驱动装置9电连接,且向驱动装置9供电。过冷器12具有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第一流体通道7与节流单元8经由第一流道121导通,第二流道122接入第二回路中并设于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单元4的进口之间。第一风机13与第一换热单元5相对设置并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且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朝下设置,使得第一风机13进一步向下方的压缩机2、集水盘102等吹风。第二风机10适配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
一、单独蓄冷模式
单独蓄冷模式:压缩机2开启,制冷剂循环运行,制冷剂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冷凝后,经过节流单元8节流,节流之后的制冷剂流经蓄能装置3的第一流体通道7,且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使得第一流体通道7周围的蓄能材料储蓄冷量,以液体或固态的水作为蓄能材料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的过程中,使蓄能装置3中的水转变为冰,储蓄冷量,当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转化为冰后,制冷剂循环停止;在此过程中,驱动装置9不工作,载冷剂回路不流通,不给外界供冷。
二、单供冷模式
单供冷模式:压缩机2不工作,制冷剂停止运行;驱动装置9开启,载冷剂循环工作,其中,温度较高的载冷剂在第二流体通道6中与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进行热交换,使得载冷剂放出热量降低温度,经由蓄能材料降温后的载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中,通过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内的载冷剂的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空调向外部供冷。
单供冷模式不需要压缩机2运行,唯一的动力部件为驱动装置9,可采用蓄电池给驱动装置9供电,可以做到不插电制冷。单供冷模式不需要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向外界散热,可以做到只供冷不排热。
三、边蓄冰边供冷模式
边蓄冰边供冷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均开启,制冷剂循环运行,且载冷剂循环运行;其中,制冷剂在蓄能装置3中通过吸热制冰,使得蓄能材料降温,同时载冷剂在蓄能装置3中向蓄能材料释放热量而使载冷剂的温度降低,以使载冷剂降温后向环境供冷,从而实现空调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
为了增强载冷剂循环和制冷剂循环之间的冷量交换,可以在制冷剂循环的第一流体通道7入口之前和载冷剂循环的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之后设置过冷器12,以降低载冷剂的温度,给环境释放更多的冷量。
其中,驱动装置9为水泵,且其串联在载冷剂循环中,通过驱动装置9(具体例如为水泵)的流量控制来调节载冷剂循环和制冷剂循环之间的换热量,从而用来调节蓄冷和供冷的冷量分配。驱动装置9流量越大,环境通过第二换热单元4获取的冷量越大,则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慢,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慢;反之,驱动装置9的流量越小,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快,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快。当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蓄冷饱和,例如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结冰之后,压缩机2停机,制冷剂循环停止运行;当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冷量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如蓄能装置3中冰的体积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压缩机2开启,制冷剂循环开始制冰,从而实现空调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四、制热模式
制热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都停机,制冷剂循环和载冷剂循环均停止运行;电热装置11通电,第二风机10通电,并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11换热后排入环境中,切换至供热模式。
通过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心稳定,部件之间干扰小,工作能效高,运行模式丰富等优点。
在本发明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底部构造有底盘;
压缩机,容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蓄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下侧,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侧方或所述压缩机的上侧;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所述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节流单元,其中,所述空调形成有压缩支路和工作支路,所述压缩支路上设有所述压缩机,所述工作支路上设有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节流单元及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工作支路与所述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一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二回路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重板,所述蓄能装置安装在所述承重板上,且所述承重板承担所述蓄能装置的至少部分重量;
所述底盘与所述承重板连接或所述底盘与所述承重板之间经由支撑件居中连接,使得所述承重板与所述底盘上下之间形成避空区域,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承重板的下方且位于所述避空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承重骨架,一个或多个所述承重骨架与所述底盘连接,且一个或多个所述承重骨架自所述底盘向上延伸并支撑所述承重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骨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承重骨架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承重板的周围,每个所述承重骨架与所述底盘相连并且支撑所述承重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具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承重板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承重板连接并支撑所述承重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板将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上下隔开,所述空调具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换热,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压缩机换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盘的一部分或全部构造为集水盘,所述集水盘位于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集水盘换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所述集水盘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具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下方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的位置高于所述集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且所述接水盘向所述集水盘排水。
13.根据权利要求2、3或1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蓄能装置上,且所述蓄能装置承担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至少部分重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箱体,所述蓄能箱体包括壳体和内胆,所述内胆为保温材质部件,所述内胆容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内胆合围限定出适于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的容纳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具有朝上设置的箱口,所述箱盖遮挡所述箱体的顶部的箱口,且所述箱体及所述内胆支撑所述箱盖。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和所述箱盖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回路中并对所述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且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冷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节流单元经由所述第一流道导通,所述第二流道接入所述第二回路中并设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出口侧。
20.根据权利要求2、3或1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具有第二风机和电热装置,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所述第二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换热,其中,所述电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二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容置于所述外壳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