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5-16  31


    本技术涉及低环境温度变频热泵压缩机,具体是一种减震消音器。


    背景技术:

    1、喷气增焓是由喷气增焓压缩机、喷气增焓技术、高效冷却器组成的新型系统,这三个技术的组合可提供高效的性能,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高效的喷气增焓压缩机、高效过冷却器及电子膨胀阀形成的经济器、高效换热器共同构成了高效节能的喷气系统。

    2、现有的喷气增焓变频热泵系统中,由于机组运行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噪音及振动频谱,导致整机噪音及振动偏大,甚至造成压缩机增焓管震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整机噪音及振动偏大易使压缩机增焓管震裂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消音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消音器,包括进气消音腔体、连接管、缓冲消音腔体、分气管、出气消音腔体、进气口、出气口和固定架,所述进气消音腔体、缓冲消音腔体和出气消音腔体的外壁分别依次从下往上固定连接于固定架的外壁,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两个且平行分布;

    3、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插接于进气消音腔体的内部和缓冲消音腔体的内部;两个所述分气管分别对称插接于缓冲消音腔体的内部和出气消音腔体的内部;

    4、所述进气口固定安装于进气消音腔体的一端,所述出气口固定安装于出气消音腔体的一端,且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呈相反方向分布。

    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消音腔体、连接管、缓冲消音腔体、分气管、出气消音腔体、进气口、出气口和固定架的材质均为tpm铜管制成。

    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消音腔体、缓冲消音腔体和出气消音腔体的内径和长度相等且均为内径35mm、长度160mm。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分气管内径为5mm、长度为100mm,所述固定架外径为6.35mm、长度为160mm。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位于进气消音腔体和缓冲消音腔体内部的插入长度均为25mm。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分气管的两端分别位于缓冲消音腔体和出气消音腔体的内部的插入长度均为25mm。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通过采用侧进侧出的方式连接3个消音器腔体,连接管和分流管内插嵌入式使冷媒气体与消音器腔体管壁形成散发回流,给冷媒出气足够的缓冲空间和缓冲时间,改变冷媒流动形成的振动频谱,降低共振频率,以达到降振及消音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减震消音器,包括进气消音腔体(1)、连接管(2)、缓冲消音腔体(3)、分气管(4)、出气消音腔体(5)、进气口(6)、出气口(7)和固定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消音腔体(1)、缓冲消音腔体(3)和出气消音腔体(5)的外壁分别依次从下往上固定连接于固定架(8)的外壁,所述固定架(8)设置有两个且平行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消音腔体(1)、连接管(2)、缓冲消音腔体(3)、分气管(4)、出气消音腔体(5)、进气口(6)、出气口(7)和固定架(8)的材质均为tp2m铜管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消音腔体(1)、缓冲消音腔体(3)和出气消音腔体(5)的内径和长度相等且均为内径35mm、长度16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消音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分气管(4)内径为5mm、长度为100mm,所述固定架(8)外径为6.35mm、长度为16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的两端分别位于进气消音腔体(1)和缓冲消音腔体(3)内部的插入长度均为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消音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分气管(4)的两端分别位于缓冲消音腔体(3)和出气消音腔体(5)的内部的插入长度均为25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消音器,涉及低环境温度变频热泵压缩机技术领域,包括进气消音腔体、连接管、缓冲消音腔体、分气管、出气消音腔体、进气口、出气口和固定架,所述进气消音腔体、缓冲消音腔体和出气消音腔体的外壁分别依次从下往上固定连接于固定架的外壁,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插接于进气消音腔体的内部和缓冲消音腔体的内部;两个所述分气管分别对称插接于缓冲消音腔体的内部和出气消音腔体的内部。本技术通过采用侧进侧出的方式连接3个消音器腔体,连接管和分流管内插嵌入式使冷媒气体与消音器腔体管壁形成散发回流,给冷媒出气足够的缓冲空间和缓冲时间,改变冷媒流动形成的振动频谱,降低共振频率,以达到降振及消音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徐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哈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7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67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