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应急疏散连杆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5-05  13


    以众所周知的方式,车辆通常包括至少一个座椅,所述至少一个座椅旨在容纳车辆的驾驶员或乘客,在下文中称为“用户”。术语“用户”还可指接纳座椅的车辆的另一乘员,尤其是位于所述座椅附近的乘员。座椅可旨在容纳单人或并排就座的多人,且可布置在车辆的前部或后部。因此,在本发明的含义内,根据本发明的术语“座椅”是指车辆的前座椅和车辆的后座椅两者。同样地,本发明可被实施用于旨在用于任何类型的车辆,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车辆座椅通常包括座椅框架,其被配置成连接到车辆的底板,尤其是通过用于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的锚定构件,所述锚定构件通常包括两个滑件,所述两个滑件在座椅的横向方向上布置在座椅框架的两侧上且被配置成附接到车辆的底板,同时允许座椅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车辆的底板滑动。而且,以已知方式,座椅框架具有通过第一侧向边缘和第二侧向边缘彼此连接的前边缘和后边缘,所述座椅框架被配置以便容纳至少一个用户。座椅框架可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到锚定构件,所述连接构件使座椅框架能够至少在座椅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相对于锚定构件移动,且因此相对于车辆的底板移动,以便能够采用相对于车辆的底板的不同位置,使得有可能向座椅提供不同使用配置。座椅还可包括在座椅框架的后边缘处沿着座椅的第一横向轴线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座椅框架的至少一个靠背以及沿着座椅的第二横向轴线铰接到锚定构件且沿着座椅的第三横向轴线铰接到靠背的底架,使得座椅框架在座椅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相对于锚定构件的移动以及因此相对于车辆的底板的移动引起靠背相对于座椅框架围绕所述第一横向轴线的同时枢转,并且还提供不同使用配置。所述用于将座椅框架连接到锚定构件的构件可尤其包括具有第一纵向末端和第二纵向末端的前连杆,所述前连杆在其第一纵向末端附近围绕座椅的第四横向轴线铰接到用于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的构件且在其第二纵向末端附近围绕座椅的第五横向轴线铰接到座椅框架。座椅的所述各种配置尤其对应于可设想的靠背相对于座椅框架的各种位置,以及可设想的座椅框架相对于锚定构件的各种位置。举例来说,当用户坐在车辆座椅上时,尤其是在车辆的行程期间,所述座椅可被设置以便处于所谓的“标称(nominal)”配置,其中座椅框架基本上平行于车辆的底板,而当车辆附接到车辆的底板且基本上垂直于车辆的底板时,靠背基本上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辆的所述竖直方向基本上对应于座椅的竖直方向。为了使座椅的后部处的通道畅通,例如允许用户通过移动到所述座椅的后部而进入或离开接纳座椅的车辆,尤其是当所述车辆为无后车门的车辆时,可提供所谓的“容易进入(easy entry)”配置,其中,座椅框架的后边缘以及底架相对于它们在所述“标称”配置中的位置在座椅的竖直方向上向上移位且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向前移位。在此类配置中,经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所述前连杆围绕座椅的第四横向轴线和第五横向轴线的枢转,座椅框架的前边缘可被设置成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向前移动,同时在座椅的竖直方向上接近锚定构件。同样地,经由如上文所描述的底架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所述第二横向轴线的枢转,底架沿着座椅的第三横向轴线到靠背的铰接也可沿着在座椅的竖直方向上的方向向上移动,且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向前移动。为了促进座椅框架相对于锚定构件移动以便将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切换到其“容易进入”配置,且反之亦然,已知使用致动器,尤其是电马达,所述致动器驱动前连杆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座椅的第四横向轴线的旋转。还可提供所谓的“平坦底板(flat floor)”配置,其中靠背抵靠座椅框架向后折叠,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座椅框架延伸,并且其中,座椅框架也相对于其在所述“标称”配置中的位置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向前移动且在座椅的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此类“平坦底板”配置有利地使得有可能减小座椅在其竖直方向上的外观尺寸,例如以便能够将一个或多个负载存放到经折叠靠背上,尤其是当所述座椅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位于车辆后方,刚好在车辆的后装载隔室前方时。为了促进座椅框架相对于锚定构件移动以便将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切换到其“平坦底板”配置,且反之亦然,已知使用致动器,尤其是电马达,所述致动器驱动前连杆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座椅的第四横向轴线的旋转。有利地,可提供相同的单个致动器,尤其是相同的单个电马达,以驱动前连杆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的枢转,从而允许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切换到其“容易进入”配置,且反之亦然,以及从其“标称”配置切换到其“平坦底板”配置,且反之亦然。这使得有可能使用单个致动器,尤其是单个电马达来驱动座椅框架相对于锚定构件的移动以及靠背相对于座椅框架的移动,且因此驱动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到其“容易进入”配置和从其“容易进入”配置到其“标称”配置的切换,而且还驱动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到其“平坦底板”配置和从其“平坦底板”配置到其“标称”配置的切换。为了允许座椅的此类操作,可尤其提供第一锁定构件,其能够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在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锁定构件防止底架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座椅的所述第二横向轴线的旋转,在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允许底架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座椅的所述第二横向轴线的旋转。还可提供第二锁定构件,其能够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二锁定构件防止靠背相对于底架围绕所述第三横向轴线的旋转,在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二锁定构件允许靠背相对于底架围绕所述第三横向轴线的旋转。第一锁定构件和/或第二锁定构件可有利地被设置成以电子方式受控制,以从其锁定状态切换到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因此,在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到其“容易进入”配置和从其“容易进入”配置到其“标称”配置的切换期间,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处于其解锁状态,而第二锁定构件处于其锁定状态。同样地,在座椅从其“标称”配置到其“平坦底板”配置和从其“平坦底板”配置到其“标称”配置的切换期间,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处于其锁定状态,而第二锁定构件处于其解锁状态。还可期望能够通过在座椅的竖直方向上将座椅框架的后边缘与用于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的锚定构件的底架分离来使座椅框架和底架相对于用于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的构件移动,以为座椅提供所谓的“惊慌离开(panic exit)”配置,以便手动地,即在无致动器,尤其是电马达的辅助的情况下,使连接到座椅框架的前边缘的所述连杆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座椅的所述第四横向轴线旋转,从而使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在所述座椅的后部处的通道畅通,尤其是在需要其乘员,尤其是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座椅的后部处的乘员快速离开的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或在所述致动器已停用或损坏的情况下。为此目的,已知所述致动器为可逆电马达,即被配置成当其不被启用时允许其转子相对于其定子、分别地其定子相对于其转子的旋转,以便允许座椅框架相对于用于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的锚定构件的手动移动或靠背相对于座椅框架围绕座椅的所述第一横向轴线的手动枢转。然而,此设计具有缺点。具体地,可逆电马达通常递送相对于不可逆电马达减小通常2倍的马达扭矩。举例来说,用于车辆座椅的可逆电马达通常提供约25nm的马达扭矩,而具有基本上等效的体积和功率的可逆马达可通常提供至少等于50nm的马达扭矩。因此,使用可逆电马达可能使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设计复杂化,因为其元件必须例如减轻重量以允许座椅框架和底架相对于用于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的锚定构件的移动以及靠背分别相对于座椅框架和底架围绕座椅的所述第一横向轴线和所述第三横向轴线的枢转,尤其是经由如上文所描述的前连杆以及第一锁定构件和第二锁定构件,此类前连杆的两个末端之间的拉杆臂通常减小。


    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改进所述情形。

    2、提出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

    3、-座椅框架,其具有通过第一侧向边缘和第二侧向边缘彼此连接的前边缘和后边缘,

    4、-锚定构件,其用于将座椅锚定到车辆的底板,

    5、-用于将座椅框架连接到锚定构件的构件,其允许座椅框架至少在座椅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相对于锚定构件移动,

    6、-铰接靠背,其在座椅框架的后边缘附近沿着座椅的第一横向轴线枢转到所述座椅框架,

    7、-铰接底架,其沿着座椅的第二横向轴线枢转到锚定构件且沿着座椅的第三横向轴线铰接枢转到靠背,

    8、其中所述连接构件包括:

    9、-前连杆,其具有第一纵向末端和第二纵向末端,在座椅框架的前边缘附近,所述前连杆在其第一纵向末端附近沿着座椅的第四横向轴线可枢转地铰接到锚定构件且在其第二纵向末端附近沿着座椅的第五横向轴线枢转铰接到所述座椅框架,

    10、-铰接齿形扇区,其沿着座椅的所述第四横向轴线在锚定构件上枢转,附接到前连杆的第一末端,

    11、其中座椅进一步包括不可逆电马达,所述不可逆电马达被配置成:

    12、-当被启用时,驱动齿形扇区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的旋转,并且

    13、-当被停用时,防止齿形扇区相对于锚定构件(3)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的旋转,并且

    14、并且其中座椅进一步包含:

    15、-第一锁定构件,其能够进行切换:

    16、--从锁定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锁定构件防止底架相对于座椅锚定构件围绕所述第二横向轴线旋转,到

    17、--解锁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锁定构件允许底架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座椅的所述第二横向轴线旋转,且反之亦然,

    18、-第二锁定构件,其能够进行切换:

    19、--从锁定状态,其中所述第二锁定构件防止靠背相对于底架围绕所述第三横向轴线旋转,到

    20、--解锁状态,其中所述第二锁定构件允许靠背相对于底架围绕所述第三横向轴线旋转,且反之亦然,

    21、并且其中底架通过应急连杆铰接到锚定构件,所述应急连杆具有根据第六横向轴线铰接到锚定构件的第一纵向末端和利用应急连杆与底架之间的铰接销铰接到底架的第二纵向末端,当应急连杆处于压抵锚定构件的静止位置中,处于其中第六横向轴线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第二横向轴线与第三横向轴线之间的位置中时,所述铰接销构成第二横向轴线

    22、并且其中所述应急连杆被配置成在以下情况下处于所述静止位置中:

    23、-当第一锁定构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或甚至-当前连杆通过不可逆的马达的作用向前倾斜以致使底架在第二锁定构件的锁定状态和第一锁定构件的解锁状态下围绕第二横向轴线枢转时,

    24、并且其中应急连杆被配置成当第一锁定构件处于解锁状态,第二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且当前连杆通过不可逆马达,通过使应急连杆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第六横向轴线枢转,且通过使应急连杆相对于底架围绕应急连杆与底架之间的铰接销枢转,通过允许座椅框架围绕第五横向轴线向前倾斜来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旋转锁定时采用应急位置,其中由靠背和底架形成的组件通过由靠背与座椅框架之间的第一横向轴线形成的铰接来在纵向方向上向前驱动且在竖直方向上向上驱动到其中应急连杆与底架之间的所述铰接销不再与第二横向轴线重合,而是在竖直方向上定位在所述第二横向轴线与第三横向轴线之间的位置。

    25、可任选地实施以下段落中所公开的特征。其可彼此独立地或彼此组合地实施:

    26、-第一锁定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一手动控制构件,所述第一手动控制构件被配置成通过用户对所述第一手动控制构件的手动动作驱动第一锁定构件从其锁定状态切换到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

    27、-所述第一手动控制构件可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相对于底架围绕座椅的第七横向轴线可枢转地安装,可由用户从座椅的后部接近;

    28、-第一锁定构件包括致动器,尤其是电马达,所述致动器被配置成驱动第一锁定构件从其锁定状态自动切换到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

    29、-第二锁定构件可包括致动器,尤其是电马达,所述致动器被配置成驱动第二锁定构件从其锁定状态自动切换到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

    30、-第一锁定构件的致动器为第二锁定构件的致动器;

    31、-应急连杆与底架之间的铰接销可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应急连杆和底架的轴杆,所述轴杆被配置成在应急连杆的静止位置中抵靠与锚定构件成一体的凹部,所述凹部构成在应急连杆的所述静止位置中用于轴杆的跨段,并且其中在应急连杆的应急位置中,形成应急连杆与底架之间的铰接销的轴杆被配置成从凹部离开和脱离;

    32、-锚定构件可具有至少一个滑件,所述至少一个滑件包括刚性连接到底板的下轮廓以及上轮廓,所述下轮廓和上轮廓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可滑动地安装,所述上轮廓承载第二横向轴线、第四横向轴线和第六横向轴线。

    33、根据第二方面,本公开进一步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其中针对卡在根据本公开的座椅后方的用户的应急疏散的手动控制随后在座椅的标称位置中进行,对于所述标称位置,靠背从座椅框架升高,其中第一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且第二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应急连杆处于静止位置中,应急疏散控制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34、-解锁第一锁定构件,

    35、-手动地使座椅框架围绕第五横向轴线向前倾斜,其中当前连杆通过不可逆马达通过使应急连杆相对于用于锚定的构件围绕第六横向轴线枢转且使应急连杆相对于底架枢转到其中应急连杆与底架之间的所述铰接销不再与第二横向轴线重合,而是在竖直方向上定位在所述第二横向轴线与第三横向轴线之间的位置来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旋转锁定时,由靠背和底架形成的组件通过由靠背(5)与座椅框架之间的第一横向轴线形成的铰接在纵向方向上向前驱动且在竖直方向上向上驱动。

    36、根据第三方面,本公开进一步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其中针对便于接近根据本公开的座椅后方的座椅的容易进入的机动控制随后在座椅的标称位置中进行,对于所述标称位置,靠背从座椅框架升高,其中第一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且第二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应急连杆处于静止位置中,机动容易进入控制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37、-解锁第一锁定构件,

    38、-在使前连杆朝向座椅的前部倾斜的方向上,通过激活电马达且使齿形扇区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旋转来机动地使由靠背和底架形成的组件围绕第二横向轴线向前倾斜。

    39、根据第四方面,本公开进一步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其中根据本公开的座椅的机动平坦底板控制随后在座椅的标称位置中进行,对于所述标称位置,靠背从座椅框架升高,其中第一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且第二锁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应急连杆处于静止位置中,机动平坦底板控制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40、-解锁第二锁定构件,

    41、-在使前连杆朝向座椅的前部倾斜的方向上,通过激活电马达且使齿形扇区相对于锚定构件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旋转来机动地使靠背抵靠座椅的座椅底座围绕靠背与底架之间的第三横向轴线向前倾斜。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座椅(1),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进一步包括第一手动控制构件(74),所述第一手动控制构件被配置成通过用户对所述第一手动控制构件(74)的手动动作来驱动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从其锁定状态进入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动控制构件(74)包括手柄(p74),所述手柄相对于所述底架(6)围绕所述座椅(1)的第七横向轴线(y7)可枢转地安装,能够由用户从所述座椅的后部接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包括致动器(at),尤其是电马达,所述致动器被配置成驱动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从其锁定状态自动切换到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构件(8)包括致动器(at),尤其是电马达,所述致动器被配置成驱动所述第二锁定构件(8)从其锁定状态自动切换到其解锁状态,且反之亦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座椅(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的致动器为所述第二锁定构件(8)的致动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连杆(10)与所述底架(6)之间的所述铰接销(y610)能够包括可枢转地连接所述应急连杆(10)和所述底架(6)的轴杆,所述轴杆被配置成在所述应急连杆(10)的所述静止位置(pr)中抵靠与所述锚定构件(3)成一体的凹部(l3),所述凹部(l3)构成在所述应急连杆(10)的所述静止位置(pr)中用于所述轴杆(6)的跨段,并且其中在所述应急连杆的所述应急位置中,形成所述应急连杆(10)与所述底架(6)之间的所述铰接销(y610)的所述轴杆被配置成从所述凹部(l3)离开和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构件(3)能够具有至少一个滑件(31),所述至少一个滑件包括刚性连接到所述底板的下轮廓(31i)以及上轮廓(31s),所述下轮廓和所述上轮廓在所述纵向方向(x)上相对于彼此可滑动地安装,所述上轮廓(31s)承载所述第二横向轴线(y2)、所述第四横向轴线(y4)和所述第六横向轴线(y6)。

    9.一种控制方法,其中用户的应急释放的手动控制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的后部处,随后在所述座椅的标称位置(pn)中进行,对于所述标称位置,所述靠背(5)从所述座椅框架(2)升高,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第二锁定构件(8)处于锁定状态,所述应急连杆(10)处于所述静止位置(pr)中,应急释放命令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0.一种控制方法,其中针对便于接近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后方的座椅的容易进入的机动控制随后在所述座椅的标称位置(pn)中进行,对于所述标称位置,所述靠背(5)从所述座椅框架(2)升高,其中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第二锁定构件(8)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应急连杆(10)处于所述静止位置(pr)中,针对容易进入的所述机动控制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1.一种控制方法,其中针对便于接近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后方的座椅的平坦底板的机动控制随后在所述座椅的标称位置(pn)中进行,对于所述标称位置,所述靠背(5)从所述座椅框架升高,其中所述第一锁定构件(7)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第二锁定构件(8)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应急连杆(10)处于所述静止位置中,针对平坦底板的所述机动控制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座椅(1),其包括:‑座椅框架(2)‑锚定构件(3),其用于将所述座椅(1)锚定到车辆的底板,‑用于将所述座椅框架(2)连接到所述锚定构件(3)的构件(4),其允许所述座椅框架(2)至少在所述座椅(1)的纵向方向(X)和竖直方向(Z)上相对于所述锚定构件(3)移动,‑靠背(5),其在所述座椅框架(2)的后边缘(AR)附近围绕所述座椅(1)的第一横向轴线(Y1)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座椅框架(2),‑底架(6),其围绕所述座椅(1)的第二横向轴线(Y2)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锚定构件(3)且围绕所述座椅(1)的第三横向轴线(Y3)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靠背(5)。所述底架(6)通过应急连杆(10)铰接到所述锚定构件(3),所述应急连杆允许所述座椅倾斜到便于离开的应急位置中。

    技术研发人员:西尔万·罗切,戴维德·埃波德,法劳克·鲍齐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65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