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子,尤其涉及一种充放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车载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类的电子设备,采用硅材料作为电子设备内的电池的负极(简称硅负极电池)。与传统的石墨电池相比,硅负极电池具有较大的电池容量和较长的续航能力。在充电阶段,需要电子设备从外部电源获取能量为硅负极电池充电,同时为负载提供能量;在放电阶段,需要电子设备的硅负极电池放电为负载提供能量,比如,可以将硅负极电池释放的低压区的能量(小于3.2伏(v)的电压)升压后为负载提供能量,以满足负载的供电要求。因此,需要一种充放电电路,用来维持电子设备的运行。
2、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充放电电路包括:充电电路10和放电电路20。该充电电路10的输入端作为该充放电电路的输入端通过电源线(vbus)与外部电源连接,该充电电路10的输出端与该放电电路2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该充电电路10的输入输出端、该放电电路20的第二输入端和电池耦合于第一节点p1,该放电电路20的多个输出端作为该充放电电路的多个输出端分别与负载连接。具体的,该充放电电路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v1通过充电电路10转换为输出电压vo,输出电压vo用于为电池充电,比如,该充电电路10可以包括开关电容(switched capacitor,sc)电路101、降压充电(buck charge,bc)电路102和充放电晶体管m0,在需要快速充电的场景下,外部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v1通过sc电路101转换为输出电压vo,输出电压vo用于为该电池充电;在普通充电的场景下,外部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v1通过bc电路102和m0转换为输出电压vo,输出电压vo用于为该电池充电。该充放电电路在放电过程中,电池释放的能量通过放电电路20为负载供电,比如,该放电电路20可以包括低电压升压电路201、多个高压供电电路202和多个低压供电电路203,若电池释放的能量为高压区的能量(即电池释放的电压大于或等于3.2v),则电池释放的能量通过m0、多个高压供电电路202和多个低压供电电路203分别为负载供电;若电池释放的能量为低压区的能量(即电池释放的电压小于3.2v),则电池释放的能量通过低电压升压电路201、多个高压供电电路202和多个低压供电电路203分别为对应的负载供电。其中,该多个高压供电电路202可以包括:降压升压(duckboost,db)供电电路、闪光灯升压(flashboost,fb)供电电路、显示屏供电电路、喇叭供电电路、线性马达供电电路和5v升压供电电路等,多个低压供电电路20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单元(powermanagement unit,pmu)供电电路、处理器降压(core buck,cb)供电电路和其他降压供电电路等。
3、但是,sc电路只有在快速充电的场景下使用,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硅负极电池低压区的能量,需要额外增加低电压升压电路对电池释放的低电压进行升压,增大了充放电电路的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充放电电路及电子设备,用于提高开关电容电路的利用率以及减小充放电电路的面积。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放电电路,该充放电电路包括:开关电容sc电路,用于对电池执行充电和放电,该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一端,用于接收输入电源电压;第二端,用于在充电过程中为电池提供充电电压,以及用于在放电过程中接收该电池释放的放电电压;第三端,用于提供输出电压,其中,该输出电压为直流电压或者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电压。
4、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对电池进行快速充电时,可以通过该充放电电路中的开关电容sc电路将输入电源电压转换为充电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电池放电时,可以通过开关电容sc电路将电池释放的放电电压转换为负载电压,该负载电压可用于为负载供电,比如,电池释放低压区的能量时,通过开关电容sc电路将低压区的能量升压转换为负载电压,在此过程中,即可以通过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充电,又可以执行对电池的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与图1所示的充放电电路相比,减小了充放电电路的面积。
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输出电压为该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该充放电电路还包括:直流变换电路,该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该第三端耦合,该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负载;该直流变换电路用于将该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该直流电压用于为该负载供电。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直流变换电路将该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可用于为负载供电,满足了负载的供电需求,从而完成对负载的供电。
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直流变换器件和第一电容;其中,该直流变换器件的一端与该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耦合,该直流变换器件的另一端和该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该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该直流变换器件为第一电感或者第一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直流变换器件和第一电容将该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可用于为负载供电,满足了负载的供电需求,从而完成对负载的供电。
7、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充放电电路还包括:降压buck电路,该降压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该第三端耦合,该降压buck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负载;在所述充电过程中,或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该降压buck电路,用于将该输出电压转换为负载电压,该负载电压用于为该负载供电。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种简易的降压buck电路,通过buck电路可以将第三端提供的输出电压降压转换为负载电压,以及对电池进行低压普通充电,满足了不同电池的充电需求,提高了充放电电路的利用率。
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降压buck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该第二晶体管的一端与该降压buck电路的输入端耦合,该第二晶体管另一端、该第三晶体管的一端和该第二电感的一端耦合于第一节点,该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和该第二电容的一端均与该降压buck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该第三晶体管的另一端和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该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压buck电路工作过程中,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二电感根据该输出电压输出负载电压,从而实现对负载的供电。
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二晶体管且该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三晶体管,或者该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二晶体管且该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三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压buck电路工作过程中,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二电感根据该输出电压输出负载电压,从而实现对负载的供电。
10、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放电晶体管,该充放电晶体管的一端与降压buck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该充放电晶体管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端耦合,该充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端用于接收充放电控制信号;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小于该第一电压阈值时,该充放电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充放电晶体管;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该充放电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充放电晶体管,该充放电晶体管用于将该放电电压转换为该负载电压,该第二电压阈值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电压阈值;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该充放电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充放电晶体管,该充放电晶体管用于将该负载电压转换为该充电电压,该充电电压用于为该电池充电。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充电的过程中,且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该充放电晶体管可以根据负载电压输出充电电压,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大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该充放电晶体管用于将该放电电压转换为该负载电压,在放电的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二电压阈值时,该充放电晶体管还可以根据放电电压输出负载电压,通过该充放电晶体管进行充电和放电时的电能损耗最小,从而提高了该充放电电路的充电和放电的效率。
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该开关电容sc电路,用于将该输入电源电压转换为该输出电压;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大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该开关电容sc电路,还用于将该输入电源电压转换为该充电电压,第四电压阈值大于或等于该第三电压阈值;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小于该第一电压阈值时:该开关电容sc电路,还用于将该放电电压转换为该输出电压。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12、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其中,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三电容、该第七晶体管和该第四电容串联耦合于该开关电容sc电路的第一端和地之间,该第四晶体管与该第三电容耦合于第二节点,该第三电容与该第七晶体管耦合于第三节点,该第七晶体管与该第四电容耦合于第四节点,该第六晶体管耦合于该第三节点和地之间,该第五晶体管、该第五电容和该第九晶体管串联耦合于该第二节点和地之间,该第五晶体管与该第五电容耦合于第五节点,该第五电容与该第九晶体管耦合于第六节点,该第十晶体管耦合于该第六节点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串联耦合于该第四节点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耦合于该第五节点,该第三端与该第四节点耦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13、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三控制信号,该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四控制信号,该第九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五控制信号,该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和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十晶体管,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九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或者,该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和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十晶体管,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九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14、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六控制信号,该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七控制信号,该第六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八晶体管,该第七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和第十一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普通充电,满足不同电池的充电需求。
1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第十二晶体管、第十三晶体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其中,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三电容、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四电容、该第十三晶体管串联耦合于该开关电容sc电路的第一端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四晶体管与该第三电容耦合于第二节点,该第三电容与该第七晶体管耦合于第三节点,该第七晶体管与该第四电容耦合于第四节点,该第四电容与该第十三晶体管耦合于第五节点,该第六晶体管耦合于地和该第三节点之间,该第十二晶体管耦合于地和该第五节点之间,该第五晶体管、该第五电容和该第九晶体管串联耦合于该第二节点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五电容耦合于第六节点,该第五电容和该第九晶体管耦合于第七节点,该第八晶体管耦合于该第六节点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十晶体管耦合于该第七节点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十一晶体管耦合于该第四节点和该第二端之间,该第三端与该第二节点耦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1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十二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十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三控制信号,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四控制信号,该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五控制信号,该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四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十一晶体管、该第十二晶体管和该第十三晶体管,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十晶体管,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九晶体管;或者,该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四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十一晶体管、该第十二晶体管和该第十三晶体管,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十晶体管,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九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17、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用于接收第六控制信号,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十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十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七控制信号,该第六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七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该第九晶体管、该第十晶体管、该第十一晶体管、该第十二晶体管和该第十三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普通充电,满足不同电池的充电需求。
1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其中,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九晶体管串联耦合于该开关电容sc电路的第一端与地之间,该第四晶体管和该第五晶体管耦合于第二节点,该第五晶体管和该第六晶体管耦合于第三节点,该六晶体管和该第七晶体管耦合于第四节点,该第七晶体管和该第八晶体管耦合于第五节点,该第八晶体管与该第九晶体管耦合于第六节点,该第十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串联耦合于该第五节点和地之间,该第十晶体管与该第十一晶体管耦合于第七节点,该第三电容耦合于该第二节点和该第七节点之间,该第四电容耦合于该第三节点和第六节点之间,该第五电容耦合于该第四节点和该第七节点之间,该第五节点与该第二端耦合,该第三端与该第三节点耦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1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放电过程中,且该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该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三控制信号,该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四控制信号,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五控制信号,该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九晶体管,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六晶体管和该第十晶体管,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七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或者,该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四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和该第九晶体管,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六晶体管和该第十晶体管,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七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放电,提高了开关电容sc电路的利用率。
20、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充电过程中,且该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六控制信号,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该第九晶体管、该第十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分别用于接收第七控制信号,该第六控制信号用于导通该第四晶体管和该第五晶体管,该第七控制信号用于断开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该第九晶体管、该第十晶体管和该第十一晶体管。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该开关电容sc电路执行对电池的普通充电,满足不同电池的充电需求。
21、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充放电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包括开关电容sc电路的充放电电路中,该开关电容sc电路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该方法包括:该开关电容sc电路在充电过程中将该第一端接收到的输入电源电压转换为充电电压,并通过该第二端输出该充电电压为电池充电;该开关电容sc电路在放电过程中将该第二端接收到的该电池释放的放电电压转换为输出电压,并通过该第三端输出该输出电压,该输出电压为直流电压或者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
22、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源芯片,该电源芯片包括充放电电路,该充放电电路为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充放电电路。
23、在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负载、电池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充放电电路,该充放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该负载耦合,该充放电电路的输入输出端与该电池耦合。
24、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充放电方法、电源芯片和电子设备均包括了上文所提供的充放电电路的所有内容,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充放电电路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1.一种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电容sc电路,用于对电池执行充电和放电,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端耦合,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直流变换器件和第一电容;其中,所述直流变换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耦合,所述直流变换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直流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直流变换器件为第一电感或者第一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降压buck电路,所述降压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端耦合,所述降压buck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负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buck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一端与所述降压buck电路的输入端耦合,所述第二晶体管另一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耦合于第一节点,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均与所述降压buck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导通所述第二晶体管且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断开所述第三晶体管,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断开所述第二晶体管且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导通所述第三晶体管。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放电晶体管,所述充放电晶体管的一端与降压buck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充放电晶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耦合,所述充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端用于接收第充放电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过程中,且所述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用于将所述输入电源电压转换为所述输出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三电容、所述第七晶体管和所述第四电容串联耦合于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的第一端和地之间,所述第四晶体管与所述第三电容耦合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七晶体管耦合于第三节点,所述第七晶体管与所述第四电容耦合于第四节点,所述第六晶体管耦合于所述第三节点和地之间,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电容和所述第九晶体管串联耦合于所述第二节点和地之间,所述第五晶体管与所述第五电容耦合于第五节点,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九晶体管耦合于第六节点,所述第十晶体管耦合于所述第六节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八晶体管和所述第十一晶体管串联耦合于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八晶体管和所述第十一晶体管耦合于所述第五节点,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节点耦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电过程中,且所述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过程中,且所述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第十二晶体管、第十三晶体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三电容、所述第七晶体管、所述第四电容、所述第十三晶体管串联耦合于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四晶体管与所述第三电容耦合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七晶体管耦合于第三节点,所述第七晶体管与所述第四电容耦合于第四节点,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十三晶体管耦合于第五节点,所述第六晶体管耦合于地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所述第十二晶体管耦合于地和所述第五节点之间,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电容和所述第九晶体管串联耦合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五电容耦合于第六节点,所述第五电容和所述第九晶体管耦合于第七节点,所述第八晶体管耦合于所述第六节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十晶体管耦合于所述第七节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十一晶体管耦合于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耦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电过程中,且所述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过程中,且所述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
15.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第十一晶体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所述第八晶体管和所述第九晶体管串联耦合于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的第一端与地之间,所述第四晶体管和所述第五晶体管耦合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耦合于第三节点,所述六晶体管和所述第七晶体管耦合于第四节点,所述第七晶体管和所述第八晶体管耦合于第五节点,所述第八晶体管与所述第九晶体管耦合于第六节点,所述第十晶体管和所述第十一晶体管串联耦合于所述第五节点和地之间,所述第十晶体管与所述第十一晶体管耦合于第七节点,所述第三电容耦合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七节点之间,所述第四电容耦合于所述第三节点和第六节点之间,所述第五电容耦合于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七节点之间,所述第五节点与所述第二端耦合,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耦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电过程中,且所述放电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过程中,且所述输入电源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
18.一种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开关电容sc电路的充放电电路中,所述开关电容sc电路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方法包括:
19.一种电源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芯片包括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路。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负载、电池和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充放电电路,所述充放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耦合,所述充放电电路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电池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