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线束的安装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1、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的线束通常是直接沿车轮前支柱和纵梁装设,由于未针对每一款车辆单独去设计相应的线束走线结构,车轮在做上下运动时,轮速传感器的线束与车架或其他零部件存在运动干涉,易导致套设于轮速传感器线束上的塑料波纹管套损坏,当塑料波纹管套损坏后,容易造成线束破坏。
2、同时,由于布置在地板下方的空调管路里的冷媒介质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力导致车辆的前地板有抖动和异响等质量问题。由于车辆底盘的空间较为狭小,在考虑轮速传感器的线束布局的同时兼顾空调管路的布局、并提供相应的固定点,因此需要一种将轮速传感器线束在安装结构固定点的约束下、稳定可靠地布置在车辆的底盘纵梁和右前支柱上,为空调管路挪出安装空间,巧妙避开了运动的前悬架和制动管路的干涉约束、且安装及拆卸方便快速,在保证线束与周边部件间隙恰到好处、无相互干涉摩擦的情况下,控制线束的长度合适保证线束无抻断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安装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轮速传感器线束的长度设置和固定安装位置的问题,又可以为空调管路提供安装位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安装结构,包括:
3、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装设于所述车辆的前支柱靠近车轮总成的一侧;
4、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装设于所述前支柱上、并靠近所述车辆的底盘纵梁的一侧设置;
5、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装设于所述底盘纵梁朝向所述车轮总成一侧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的长度根据所述车辆的所述前支柱、所述底盘纵梁和所述车轮总成的尺寸、以及所述车轮总成的车轮上下跳动和转向的极限位置确定;
6、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装设于所述底盘纵梁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一侧的第二面上;
7、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装设于所述底盘纵梁背向所述车轮总成一侧的第三面上;
8、第四支架,所述第四支架沿所述底盘纵梁的所述第三面的长度方向安装,所述第四支架设于所述第三支架的下方;
9、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依次装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
10、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轮速传感器装设于所述车轮总成的内侧,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的一端与所述轮速传感器相连接,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辆的仪表线束相连。
11、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的长度通过车轮运动的仿真设计为216到226毫米之间。
12、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的与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相连接的一侧边上设有向下翻折的翻边,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通过第一扎带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架的所述翻边一侧上。
13、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底盘纵梁的长度方向之间倾斜夹角为17到19度;所述第三支架上垂直于所述底盘纵梁的长度方向装设有空调管支架,所述车辆的空调管通过所述空调管支架装设于所述第三支架上。
1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通过第一扎带装设于所述空调管支架上、且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所述翻边一侧。
15、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支架上装设有所述车辆的仪表线束接插件,使得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插接于所述仪表线束接插件上。
16、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四支架之间的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外侧套设有波纹管套。
17、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靠近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使得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卡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凹槽结构内。
18、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通过扎带分别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
19、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在固定点的约束下、稳定可靠地布置在底盘纵梁和右前支柱上,为空调管路挪出安装空间,巧妙避开了运动的前悬架和制动管路的干涉约束、且安装及拆卸方便快速。同时,将第二支架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轮速传感器线束的间距为216到226毫米之间,保证轮速传感器线束的长度与跳动的车轮运动量相匹配、整车试验证明线束与周边部件间隙恰到好处、无相互干涉摩擦。将第三支架与底盘纵梁的长度方向之间倾斜夹角为17到19度的布置角度,不但保证了线束走向顺畅,而且使只有一种状态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同时对有空调和无空调的整车配置都适用,方便了物料管理。
1.一种车辆的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轮速传感器(32)装设于所述车轮总成(3)的内侧,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的一端与所述轮速传感器(32)相连接,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辆的仪表线束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6)之间的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的长度通过车轮运动的仿真设计为216到226毫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8)的与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相连接的一侧边上设有向下翻折的翻边(81),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通过第一扎带(82)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架(8)的所述翻边(81)一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8)与所述底盘纵梁(5)的长度方向之间倾斜夹角为17到19度;所述第三支架(8)上垂直于所述底盘纵梁(5)的长度方向装设有空调管支架(83),所述车辆的空调管(84)通过所述空调管支架(83)装设于所述第三支架(8)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通过第一扎带(82)装设于所述空调管支架(83)上、且靠近所述第三支架(8)的所述翻边(81)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架(9)上装设有所述车辆的仪表线束接插件(91),使得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插接于所述仪表线束接插件(9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8)与所述第四支架(9)之间的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的外侧套设有波纹管套。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靠近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使得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卡接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所述凹槽结构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31)通过扎带分别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和第二连接部(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