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il-12和替莫唑胺联用在制备治疗脑肿瘤药物的用途及组合物。
背景技术:
1、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由于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
2、由于胶质母细胞瘤浸润性生长,基底膜易生长到正常的脑组织中,边界不清,手术完整切除难度高。肿瘤微环境增强了gbm患者对放疗的抵抗和化疗的耐药性;更重要的是,血脑屏障的存在阻止了大多数药物进入大脑。在此基础上,大多数gbm患者经过反复手术切除和化疗/放射治疗最终会复发;因此,gbm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治愈,预后不良,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gbm患者的预后。
3、化疗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手段之一,常用的化疗药有替莫唑胺、氟达拉滨、卡铂、顺铂、依托泊苷等,其中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目前对胶质母细胞瘤有明确疗效的唯一化疗药物。tmz的小体积(194da)和亲脂性(logp 1.4)使其能够渗透血脑屏障,使其成为治疗gbm更有效的药物。然而,tmz治疗效果不佳,这是其耐药途径,或者是增加o6-烷基鸟嘌呤的甲基鸟嘌呤-脱氧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或者通过去甲基化mgmt启动子位点增加蛋白表达导致的。
4、目前,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通常是接受放射治疗(rt)和替莫唑胺(tmz)治疗,这些治疗可引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医源性免疫抑制,称为治疗相关性淋巴细胞减少症(trl),约40%的gbm患者在治疗后会发生治疗相关性淋巴细胞减少症(trl),并与较差的生存期相关。
5、因此,为了最终改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需要不断提供创新的治疗策略,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前,发现il-12是一种潜在的可以与tmz制备用于治疗脑肿瘤的联合药物的组分之一。
6、il-12(il-12)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人体中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人b淋巴母细胞通过抗原刺激而产生。il-12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激活jak/stat、p38 mapk、和pi3k等途径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7、il-12最重要的靶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il-12促进nk细胞和t细胞增殖和活化,增强细胞毒性和细胞毒性介质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尤其是干扰素-γ(ifn-γ)的产生,从而提高nk细胞和肿瘤浸润细胞(ti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il-12是诱导th1细胞产生的必需的细胞因子。促进th0向th1分化,并促进产生1型细胞因子的细胞(th1、tc1和nk1细胞)生成,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d8+),使免疫系统转化并保持在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的免疫反应状态。il-12还可以通过诱导th1应答来增强免疫调节因子和补体固定类igg抗体的产生,起到抗肿瘤活性。最后,il-12能够阻止肿瘤和其他恶性病变中的血管生成,这一作用是通过ip-10趋化因子介导的;在动物和临床药效评价中发现,il-12给药后均能诱导体内ip-10的水平升高,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且呈剂量依赖性。
8、il-12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基于免疫系统,利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效应机制,提高免疫刺激因子的分泌,恢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进而激活并提高肿瘤杀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同时,改善肿瘤的免疫微环境,促使免疫细胞进入肿瘤区域,使肿瘤由免疫抑制转为免疫增强,最终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从而在治疗脑肿瘤的同时,减少trl的发生。
9、美国专利us20230070723a1公开了一种治疗受试者的脑癌的方法,其包括:(a)测量来自患有脑癌的受试者的生物样品中包含seq id no:30或其同工型mirna的mir-331-3pmirna和包含seq id no:31或其同工型mirna的mir-1537-3pmirna的表达水平;以及(b)给予白介素-12(il-12);所述脑癌是胶质母细胞瘤;还包括向所述受试者施用一个或多个剂量的化疗剂;任选地,其中所述化疗剂是替莫唑胺。包括给予替莫唑胺日剂量为75mg/m2(换算到小鼠日剂量为20mg/kg);ino-9012是表达人il-12的合成质粒,并且以1mgdna给药;可见il-12与tmz联用制备的药物对脑肿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10、然而,发明人在实现被发明的实施例中,发现前段引用的背景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tmz的浓度较高会带来更高的trl发生可能性,并会显著影响发生trl患者的存活期;同时tmz的高用量带来的高的治疗成本,不易保证患者的长期治疗;而对于tmz耐药的患者,目前也暂未有明确的治疗方式。
11、因此,如何提供一种il-12与tmz联用制备用于治疗脑肿瘤药物的用途,以提高药物治疗脑肿瘤的作用,进而可以减少tmz的用量,减少trl的发生,乃至逆转trl,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满足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临床需求,提供了一种il-12和替莫唑胺联用在制备治疗脑肿瘤药物的用途及组合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脑胶质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疗效欠佳问题,减少替莫唑胺导致的耐药性,提高对于脑肿瘤的治疗效果。
2、il-12在本发明中是指白介素-12。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4、本发明提供了il-12和替莫唑胺联用在制备治疗脑肿瘤药物的用途。
5、优选地,所述il-12的形式为il-12细胞因子和/或il-12前体药物。
6、优选地,所述药物中il-12与替莫唑胺的质量用量比为1-3:5000。
7、最优选地,所述药物中il-12与替莫唑胺的质量用量比为1:2500。
8、优选地,所述药物中il-12和替莫唑胺的给药频次可不同。
9、优选地,所述药物中il-12单次给药剂量为2.5-15μg/kg,每周给药1-7次,替莫唑胺单次给药剂量为9-11mg/kg,每周给药5-7次。
10、最优选地,所述药物中il-12单次给药剂量为10μg/kg,每周给药2次,替莫唑胺单次给药剂量为10mg/kg,每周给药5次。
11、优选地,所述药物的给药方法选自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中一种或几种。
12、优选地,所述药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载体为缓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润湿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吸附载体、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14、优选地,所述脑肿瘤包括脑膜瘤、胶质瘤和生殖细胞瘤。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脑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
16、最优选的,所述脑肿瘤为替莫唑胺耐药型胶质母细胞瘤。
17、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il-12和替莫唑胺联用在制备治疗脑肿瘤药物的用途得到的药物组合物。
18、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质量比为1-3:5000的il-12和替莫唑胺。
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质量比为1:2500的il-12和替莫唑胺。
20、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中il-12和替莫唑胺直接混合在一起或各自独立包装后组合在一起。
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载体为缓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润湿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吸附载体、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22、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中il-12和替莫唑胺以各自独立包装形式存在时,可以同时施用、依次施用或交叉施用。
23、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的给药方法选自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中一种或几种。
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定比例的il-12和替莫唑胺联用在制备治疗脑肿瘤药物的用途,对于替莫唑胺敏感型细胞株,本发明提供的il-12与替莫唑胺的用途,在低il-12及替莫唑胺的剂量下即可表现出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高剂量用药带来毒性;
26、对于替莫唑胺非敏感型细胞株,il-12可以逆转替莫唑胺的耐药,提高对肿瘤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进而增强抗肿瘤有效性。
1.il-12和替莫唑胺联用在制备治疗脑肿瘤的药物中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il-12与替莫唑胺的质量比为1-3:5000;所述药物中il-12和替莫唑胺的给药频次可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il-12的形式为il-12细胞因子和/或il-12前体药物;所述药物中il-12单次给药剂量为2.5-15μg/kg,每周给药1-7次,替莫唑胺单次给药剂量为10mg/kg,每周给药5-7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il-12与替莫唑胺的质量比为1:2500;所述药物中il-12单次给药剂量为10μg/kg,每周给药2次,替莫唑胺单次给药剂量为9-11mg/kg,频次为每周5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脑肿瘤包括脑膜瘤、胶质瘤和生殖细胞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脑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脑肿瘤为替莫唑胺耐药的胶质母细胞瘤。
7.一种治疗脑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质量比为1-3:5000的il-12和替莫唑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il-12与替莫唑胺的质量为1:250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il-12和替莫唑胺直接混合在一起或各自独立包装后组合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载体为缓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润湿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吸附载体、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中il-12和替莫唑胺以各自独立包装形式存在时,可以同时施用、依次施用或交叉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