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11  39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1、润滑系统作为摩托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油通过机油泵从油底壳底部吸入后加压,通过曲轴箱内部形成的导入通路(油道)泵送到机油滤清器,过滤后流向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位。其中油底壳作为摩托车发动机重要承载机油的结构,润滑后的高温机油集中回流到油底壳腔体,并通过油底壳表面向外散热,使得发动机整体机油运行时处于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以发挥出发动机较优异的性能,且发动机表现出最佳的耐久可靠性。但是,传统的油底壳的散热性能难以满足油底壳腔体内的高温机油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油底壳的散热性能难以满足油底壳腔体内的高温机油的散热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2、其技术方案如下:

    3、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油壳结构,包括:

    4、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外侧壁设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相对于所述壳本体的底壁倾斜设置;及

    5、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所述迎风面上。

    6、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散热筋条,所述第一散热筋条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条沿所述迎风面的横向方向间隔设置。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壳结构设有容纳腔,所述迎风面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放油口,所述放油口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条之间,所述油壳结构还包括放油件,所述放油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放油口。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放油件关闭所述放油口时,沿所述迎风面的横向方向,所述放油件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壳本体与第一散热筋条的投影区域内。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迎风面设有凹槽,所述放油口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位于所述迎风面的底部,且所述凹槽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壳本体的底壁对齐的位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二散热筋条,所述第二散热筋条为至少一个,各个所述第二散热筋条沿所述迎风面的横向方向延伸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条。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迎风面相对于所述壳本体的底壁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120°至150°。

    14、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油壳结构。

    15、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发动机。

    16、上述实施例中的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使用时,摩托车沿行驶方向移动,使得空气能够吹扫迎风面及散热件,进而使得壳本体内的机油能够通过迎风面及散热件与空气进行换热,保证壳本体内的机油温度能够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从而使得发动机发挥出较优异的性能,并表现出最佳的耐久可靠性,提高了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的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油底壳,一方面,本申请中的迎风面相对于壳本体的底壁倾斜设置,使得迎风面的散热面积增大,提高了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在迎风面上设置了散热件,使得油壳结构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增加,保证油壳结构的散热性能能够满足壳本体内的高温机油的散热需求,提高了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的耐久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散热筋条,所述第一散热筋条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条沿所述迎风面的横向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油口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放油件关闭所述放油口时,沿所述迎风面的横向方向,所述放油件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壳本体与第一散热筋条的投影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位于所述迎风面的底部,且所述凹槽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壳本体的底壁对齐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二散热筋条,所述第二散热筋条为至少一个,各个所述第二散热筋条沿所述迎风面的横向方向延伸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油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相对于所述壳本体的底壁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120°至150°。

    8.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油壳结构。

    9.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包括壳本体及散热件。其中,所述壳本体的外侧壁设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相对于所述壳本体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所述迎风面上。相对于传统的油底壳,一方面,本申请中的迎风面相对于壳本体的底壁倾斜设置,使得迎风面的散热面积增大,提高了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本申请通过在迎风面上设置了散热件,使得油壳结构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增加,保证油壳结构的散热性能能够满足壳本体内的高温机油的散热需求,提高了油壳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的耐久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超博,劳荣达,张云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5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53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