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是申请号为201810271880.4,申请日为2018年03月29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及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generation,5g)网络业务演进中,基于sr隧道承载三层虚拟专用网(layer3virtualprivatenetwork,l3vpn)业务的机制能够满足承载部分综合的5g网络业务需求,该机制包括基于流量工程的段路由(segmentrouting-traffic,sr-te)隧道和基于尽力转发的段路由(segmentrouting-besteffort,sr-be)隧道两种机制,sr-te隧道机制采用最外层邻接标签转发报文到对应的链路端口,sr-be隧道机制基于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gatewayprotocol,igp)协议规划最短转发路径,根据最外层节点标签转发报文到对应的链路端口。采用这两种机制就能够实现分组报文的转发,通过调整源节点封装的标签就能够调整业务路径和sr隧道重路由功能对不同类型业务流量对物理带宽的隔离、独立调度和综合业务承载。但是基于sr隧道的业务需要逐跳网络节点进行分组报文转发,但是受限于接入环的组网规模、光纤距离和网络节点的芯片能力,因此整体转发效率较低。其次,由于只能基于严格显示路径转发报文,且就近转发报文的路径较长,导致报文的转发时延增加。由此可见,目前的基于sr隧道承载l3vpn业务的机制不能满足转发面的网络分片应用,即并不能满足不同业务对带宽的完全隔离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sr隧道承载l3vpn业务的机制进行综合的5g业务的移动承载网络的性能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该方法由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所述汇聚式网络系统还包括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该方法包括:
确定段路由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
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映射关系,以便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确定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后,将该映射关系下发给对应的第一网络节点,使得第一网络节点能够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的flexe隧道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报文。通过flexe隧道和sr隧道共同完成业务的承载,能够实现满足综合业务的独立调度和流量隔离的需求,也能降低业务时延。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可以包括中间节点。例如,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可以是根据igp可自动地建立节点1->节点2之间的flexe隧道,也可以根据igp可自动地建立节点1->节点3->节点4->节点2之间的flexe隧道。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接入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该接入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同一个接入环内各节点之间的转发时延。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接入环和汇聚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汇聚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能够降低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转发时延,保障业务的流畅性。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汇聚环和核心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核心环中的节点。可见,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汇聚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核心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能够降低汇聚环到核心环之间的转发时延,保障业务的流畅性。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第一接入环,第二接入环和汇聚环,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第一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入环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其中,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之间通信时,第二网络节点可基于从控制器获取到的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先确定与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然后基于该flexe隧道将报文转发给第三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参考第一网路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通信方式,本申请不作限定。
可见,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汇聚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转发时延。另外,报文发给第二网络节点后,第二网络节点再通过相映射的flexe隧道将报文发给第三网络节点,从而实现在不同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同时也降低不同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转发时延。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尽力转发的段路由sr-be隧道标签。
例如,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均为同一个接入环内的节点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
又例如,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分别为接入环、汇聚环内的节点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
又例如,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第三网络节点分别依次位于第一接入环、汇聚环、第二接入环时(即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通信时),报文在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报文在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三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
可选的,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be隧道标签时,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可以承载第一业务,第一业务可包括不同基站之间的流量互通的业务,例如为ex2业务。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流量工程的段路由sr-te隧道标签。
可选的,所述sr-te隧道标签为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基于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报文映射到flexe隧道的方案,可以减少sr-te隧道标签封装的标签数量,进而提高报文的整体封装效率,也可提升系统转发性能和mtu支持的最大规格;同时可以实现业务绝对隔离,同时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
可选的,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te隧道标签时,所述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第二业务,所述第二业务包括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流量互通的业务,例如为s1业务。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控制器还可以建立不同sr隧道标签与相同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将将至少两个业务对应的sr-te隧道均映射到相同的flexe隧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同一flexe隧道承载不同的业务,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隔离。
例如,若同时部署第一s1业务和第二s1业务,分别为第一s1业务和第二s1业务部署不同的sr-te隧道,将第一s1业务和第二s1业务部署的sr-te隧道均映射到相同flexe隧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同一flexe隧道承载不同的s1业务,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s1业务之间的隔离。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汇聚环内的节点对应的flexe隧道的带宽根据所述汇聚环节点待接入的基站数量、所述接入环到所述汇聚环的带宽收敛比得到。不需要为每个业务规划固定的flexe隧道带宽,也能够实现带宽复用。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入环内的各节点分别对应不同的igp域;所述汇聚环内的节点对应的igp域,与所述核心环内的节点对应的igp域相同。通过划分igp域的方式在汇聚环节点对l3vpn进行分层,能够避免l3vpn域规模过大,进而避免接入环之间相互扩散路由,降低接入环节点之间的运维复杂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所述方法由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系统中包括的第一网络节点执行,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第二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包括sr隧道标签的报文;
基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与灵活以太网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所述flexe隧道。
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所述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节点在转发所述报文时,可基于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出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然后就可以通过映射得到的flexe隧道转发所述报文。可见,通过flexe隧道和sr隧道共同完成业务的承载,能够实现满足综合业务的独立调度和流量隔离的需求,也能降低业务时延。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包括sr隧道标签的报文,包括:
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携带目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根据所述目的ip地址,在所述第一报文中封装段路由sr隧道标签,得到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第二报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在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所述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用于第一网络节点确定与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然后通过确定的flexe隧道转发报文到下一跳网络节点。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接入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可见,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该接入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同一个接入环内各节点之间的转发时延。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接入环和汇聚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可见,在接入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基于上述映射关系确定对应的flexe隧道,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汇聚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能够降低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转发时延,保障业务的流畅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汇聚环和核心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核心环中的节点。可见,在汇聚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基于上述映射关系确定对应的flexe隧道,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核心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能够降低汇聚环到核心环之间的转发时延,保障业务的流畅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第一接入环,第二接入环和汇聚环,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第一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一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入环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可见,在接入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基于上述映射关系确定对应的flexe隧道,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汇聚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转发时延。另外,第二报文发给第二网络节点后,第二网络节点再通过相映射的flexe隧道将报文发给第三网络节点,从而实现在不同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同时也降低不同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转发时延。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不需要为第二业务(例如ex2业务)在第一接入环和第二接入环之间建立全互联的flexe隧道1,也能够实现跨接入环的第二业务,进而减少跨接入环之间的flexe隧道配置和管理,也降低整个接入环的组网复杂度,便于管理。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尽力转发的段路由sr-be隧道标签。
例如,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均为同一个接入环内的节点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根据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报文映射到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1,从而实现报文的转发。
又例如,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分别为接入环、汇聚环内的节点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根据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报文映射到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1,从而实现报文的转发。
又例如,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第三网络节点分别依次位于第一接入环、汇聚环、第二接入环时(即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通信时),报文在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报文在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三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
可选的,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be隧道标签时,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可以承载第一业务,第一业务可包括不同基站之间的流量互通的业务,例如为ex2业务。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流量工程的段路由sr-te隧道标签。
可选的,所述sr-te隧道标签为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基于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报文映射到flexe隧道的方案,可以减少sr-te隧道标签封装的标签数量,进而提高报文的整体封装效率,也可提升系统转发性能和mtu支持的最大规格;同时可以隔离不同业务、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为转发报文的中间节点,也可以是转发报文的源节点。若第一网络节点为ptn网络系统中转发报文的源节点时,第一网络节点接收报文后,还可以对所述第一报文添加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得到第二报文,该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用于将所述第二报文从所述接入环发送到所述汇聚环。可见,仅在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增加所有转发路径的邻接或节点标签,中间节点除粘连标签,不会再增加任何标签。每个环内,只配置在该环内的标签,不需要在接入环的源节点为整个系统的标签全部配置,这样就可以减少在接入环内的标签数量,同时提高报文在接入环的封装效率。
例如,第一网络节点为接入环中的节点,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环中的节点。第二报文从第一网络节点转发到第二网络节点的过程中,若源节点与汇聚环节点之间存在其他中间节点,那么在接入环内转发第二报文时,基于flexe隧道1转发报文可包括下述两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方式中,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报文当前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该报文映射到与最外层邻接标签对应的flexe隧道1,待报文达到中间节点时,中间节点无需基于l3vpn对第二报文进行分组处理,直接通过flexe隧道1转发到达汇聚环中的第二网络节点。在报文达到第二网络节点时,第二网络节点移除第二报文的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同理,第二网络节点需要在该第二报文中添加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第二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报文的最外层邻接标签,通过相映射的flexe隧道2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第二网络节点转发第二报文的操作与第一网络节点相同,不作赘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可移除所述第二报文当前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该第二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1,待第二报文达到中间节点时,中间节点同样移除所述第二报文当前的最外层邻接标签,直至第二报文到达汇聚环中的第二网络节点。在第二报文达到第二网络节点时,第二报文的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已全部被移除。同理,第二网络节点需要在该报文中添加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第二网络节点移除所述第二报文的最外层邻接标签,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2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第二网络节点转发第二报文的操作与第一网络节点相同,不作赘述。
可选的,当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te隧道标签时,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业务可为第二业务,所述第二业务包括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流量互通的业务,例如为s1业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具体地,该控制器可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节点可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报文的通信装置,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和总线,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通过总线相连。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第一方面中由控制器所执行的操作,或者执行第二方面中由网络节点所执行的操作。
其中,该收发器也可以用接收器和发送器代替,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分开设置。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报文的通信装置,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和总线,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通过总线相连。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第二方面中由网络节点所执行的操作。
其中,该收发器也可以用接收器和发送器代替,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分开设置。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三方面中所述的控制器和第四方面中所述的网络节点;或者,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五方面中所述的通信装置和第六方面中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由控制器执行的操作,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中由网络节点执行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机制中ptn网络系统架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ptn网络系统架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报文的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ex2业务报文和s1业务报文转发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ex2业务报文和s1业务报文转发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ex2业务报文转发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节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处理报文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模块,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模块,本申请中所出现的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划分,实际应用中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成或集成在另一个系统中,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的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他类似的形式,本申请中均不作限定。并且,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或子模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物理上的分离,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或者可以分布到多个电路模块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模块来实现本申请方案的目的。
本申请供了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可用于网络业务,例如用于5g网络业务向综合业务的演进,可以满足5g网络业务(例如增强型移动宽带、大规模机器通信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集客专线和家宽业务等综合业务的承载。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的分组数据网(packettransportnetwork,ptn)网络系统架构示意图,该ptn网络系统包括控制器(本申请的ptn网络系统结构中未列出)、接入环、汇聚环和核心环等ptn网络链路。该ptn网络系统中包括两个接入环,一个接入环包括节点a、b、c、d和e,另一个接入环包括节点d、e和j。汇聚环包括节点d、e、f和g。核心环包括节点f、g、h和i。该ptn网络系统主要承载5g的第一业务和第二业务,也可以承载其它类型的业务,具体本申请不作限定。为便于表述,节点a可简化为a,其他节点同理,不作赘述。其中,本申请所述的第一业务是指5g基站和核心网之间的流量互通的业务,例如为s1业务。本申请所述的第二业务是指不同5g基站之间的流量互通的业务,例如为ex2业务。为便于引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简称为接入环节点,汇聚环内的网络节点称为汇聚环节点,核心环内的网络节点称为核心环节点。
基于图1所示的ptn网络系统,在接入环内部署端到端的l3vpn业务(例如ex2业务),例如部署节点a->b的l3vpn业务,节点c->a的ex2业务,以及部署节点a->b->d->f->h的s1业务。举例来说,部署节点c->a的ex2业务时,源节点c在报文中增加目的节点标签a,报文经过每个节点时,接收到报文的节点都会根据最外层节点标签将报文就近转发到对应的端口。基于sr隧道的业务需要逐跳网络节点进行分组报文转发,但是受限于接入环的组网规模、光纤距离和网络节点的芯片能力,因此整体转发效率较低。例如部署a->b->d->f->h的s1业务时,节点a是基于相邻链路分配邻接标签,例如节点a在报文中增加邻接标签j,k,l和m。报文经过每个节点时,接收到报文的节点会根据最外层邻接标签转发到对应的链路端口,并剥离最外层邻接标签。只能基于严格显示路径转发报文,且就近转发报文的路径较长,导致报文的转发时延增加。虽然该ptn网络系统能够通过调整源节点封装的标签调整业务路径和sr隧道重路由功能对不同类型业务流量,实现对业务流量进行物理带宽的隔离和调度,基于sr隧道转发报文的时延较高,所以不能同时满足综合业务的独立调度、流量隔离和低时延的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主要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图1所示的ptn网络系统,本申请对网络节点间部署的隧道进行改造,例如图2所示的改造后的一种ptn网络系统架构图,图2所示的ptn网络系统包括控制器、接入环、汇聚环和核心环,各环内的节点也可称为网络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加以区分。在图2中,在接入环和汇聚环内均部署sr隧道和flexe隧道,并建立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接入环、汇聚环和核心环内的各网络节点均为转发平面的节点,都可以从控制器获取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和sr隧道标签栈。当在sr隧道传输报文时,根据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将报文映射到“节点间的flexe隧道”,节点与节点间的转发网络能够通过“节点间的flexe隧道”对报文进行端到端的转发,各环内的节点均可基于报文中的目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对报文进行转发,能够同时满足综合业务的独立调度、流量隔离和低时延的需求。一些实施方式中,sr隧道和flexe隧道均可基于igp自动建立,下面分别进行介绍sr隧道和flexe隧道的部署方式:
1、部署sr隧道:
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所述接入环内互通第一业务的接入环节点之间,建立sr-be隧道,以及建立sr-be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该sr-be隧道可用于传输ex2业务报文,例如在任意两个互通ex2业务的接入环节点之间通过igp协议自动创建sr-be隧道。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仅在互通第一业务的接入环节点之间建立sr-be隧道,以及建立这些sr-be隧道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便于接入环内的各节点在sr-be隧道传输第一业务报文时,能够准确的根据该映射关系将该第一业务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1,进而实现业务绝对隔离、降低端到端的转发时延。
一种些实施方式中,可在所述接入环内互通第二业务的接入环节点之间、在所述汇聚环内互通第二业务的汇聚环节点之间、在所述核心环内互通第二业务的核心环节点之间,分别建立sr-te隧道,以及建立sr-te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该sr-be隧道可用于传输s1业务报文。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仅在互通第二业务的接入环节点之间建立sr-te隧道,以及建立这些sr-te隧道与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便于各环内的节点在sr-be隧道传输第二业务报文时,能够准确的根据该映射关系将该第二业务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2,进而降低端到端的转发时延。
2、部署flexe隧道:
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接入环内的任意两接入环节点之间,建立flexe隧道1;在所述汇聚环内的汇聚环节点与所述核心环内的核心环节点之间,分别建立flexe隧道2。例如图1所示,在接入环内,在节点a和b、a和c、a和d、或者a和e之间分别建立flexe隧道1,在节点b和c、b和d、或者b和e之间分别建立flexe隧道1,在节点c和d、或在者c和e之间分别建立flexe隧道1,节点d和e之间分别建立flexe隧道1。在汇聚环内,在节点d和h、或者d和i之间分别建立主用、备用的端到端的flexe隧道2(图2中未标出)。举例来说,上述的节点d和h之间的主用的flexe隧道2可以是控制器配置的从节点d->f->h的端到端的隧道,上述的节点d和h之间的备用的flexe隧道2可以是控制器配置的从节点d->g->h的端到端的隧道。在节点e和h、或者e和i之间分别建立主用、备用的端到端的flexe隧道2(图2中未标出)。举例来说,上述的节点e和h之间的主用的端到端flexe隧道2可以是控制器配置的从节点e->g->h的端到端的隧道,上述的e和h之间的备用的端到端flexe隧道2可以是控制器配置的从节点e->f->h的端到端的隧道。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汇聚环节点和核心环节点之间也可以不配置备用的端到端flexe隧道,但是为了保证报文传输可靠性,通常会配置备用的端到端flexe隧道,以便当主用的端到端flexe隧道故障时,可以进行路径倒换,进而避免业务中断,提高业务传输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同一个flexe隧道可承载不同的sr隧道业务,即可将传输第一业务报文的sr隧道1、传输第二业务报文的sr隧道2分别映射到同一个flexe隧道1。例如,如s1业务和ex2业务分别采用sr-te隧道和sr-be隧道承载,s1业务和ex2业务可以被映射到同一个flexe隧道1。
参照图3,以下介绍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所述方法可应用于图2所示的ptn网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控制器、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和第三网络节点,后面将按照转发场景分别介绍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和第三网络节点所在的环。所述方法包括:
301、控制器确定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
以下分别介绍sr隧道标签、flexe隧道和所述映射关系。
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隧道的隧道标签。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r隧道标签可为sr-be隧道标签或sr-te隧道标签。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be隧道标签时,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可以承载第一业务;所述sr隧道标签为sr-te隧道标签时,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第二业务。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r-be隧道标签可为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例如,若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均为同一个接入环内的节点,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又例如,若第一网络节点为接入环节点、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环节点,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又例如,若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第三网络节点分别依次位于第一接入环、汇聚环、第二接入环时(即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通信时),报文在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报文在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所述sr-be隧道标签为所述第三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r-te隧道标签为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
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可以包括中间节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可以是根据igp可自动地建立节点1->节点2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也可以根据igp自动地建立节点1->节点3->节点4->节点2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映射关系包括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与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或者包括最外层邻接标签与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302、控制器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映射关系。
303、第一网络节点从控制器接收所述映射关系。
304、第一网络节点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
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包括目的ip地址,该目的ip地址用于选择要封装到第一报文中的sr隧道标签,以便封装到第一报文中的sr隧道标签能够准确地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
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目的ip地址,在所述第一报文中封装段路由sr隧道标签,得到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第二报文,该第二报文为步骤304中获取得到的报文,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二者进行区分。
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是ptn网络系统中转发报文的源节点,也可以是转发报文的中间节点。例如,报文从节点a->节点b->节点d->节点f,其中,节点a为转发报文的源节点,节点b和节点d均为转发报文的中间节点。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为节点a,也可以为节点b或节点d。当第一网络节点为节点a时,节点a在接收第一报文后,需要根据该第一报文中的目的ip地址,在第一报文中封装sr隧道标签,得到第二报文。当第一网络节点为节点b时,节点b在获取到报文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封装处理,节点b接收到的报文中已经携带节点a封装的sr隧道标签。节点d同理,不作赘述。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可在第一报文中封装sr-be隧道标签或sr-te隧道标签。
305、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flexe隧道。
306、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所述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确定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后,将该映射关系下发给对应的第一网络节点,使得第一网络节点能够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的flexe隧道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报文。通过flexe隧道和sr隧道共同完成业务的承载,能够实现满足综合业务的独立调度和流量隔离的需求,也能降低业务时延。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sr隧道与flexe隧道充分的融合,无需建立全互联(fullmesh)的flexe隧道,大幅度的减少ptn网络系统中所需部署的flexe隧道数量,进而降低flexe隧道的配置和运营的复杂度。
例如,在所述接入环内,接入环节点根据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转发所述第二报文。基于该映射关系,能够将sr隧道中传输的报文传送到flexe隧道1,从而降低报文在接入环内的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保障业务的流畅。例如,flexe隧道的源节点的转发时延为10微秒左右,中间节点的转发时延小于5微秒。若接入环包括n个接入环节点,那么在该接入环内,报文在所有接入环节点的最大转发时延lmax=l1*2 l2*(n-2),l1为源节点的转发时延,l2为中间节点的转发时延,n为正整数。例如,当n=8时,lmax=10*2 5*(8-2)=50微秒,而现有机制中采用l3vpn转发报文时,接入环内的单个ip分组设备的转发时延为50微秒左右,那么,一个接入环有8个接入环节点时,报文在该接入环的转发时延则为400微秒左右。由此可见,相比现有机制中的ip分组设备的转发时延,本申请能够降低90%左右的转发时延。
下面根据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所在的环,介绍第一网络节点向第二网络节点转发第二报文几种转发场景,至少包括如下几种转发场景。
(1)对于同一个接入环内的业务。
例如,当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时,控制器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该接入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同一个接入环内各接入环节点之间的转发时延。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可根据目的节点(例如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报文映射到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1,以转发所述第二报文。为便于理解,以下以ex2业务为例,分别介绍配置flexe隧道后建立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以及根据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转发报文的流程。
如图4a所示,在第一接入环(a、b、c、d、e)内,以部署在c->a之间的ex2业务为例,节点c为源节点(例如可以是第一网络节点),节点a为目的节点(例如可以是第二网络节点)。控制器在节点c的入口配置“节点标签a(即节点a的节点标签,为便于表述,后续类似之处均可参考此处)”与“c与a间的flexe隧道1(也可称为从c->a的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节点c将节点标签a封装到报文,根据该映射关系将报文映射到“c与a间的flexe隧道1”。由于c与a之间的ex2业务互通,所以c与a之间的转发网络主要根据“c与a间的flexe隧道1”进行端到端的转发。
可见,同一个接入环内的ex2业务,采用现有的目的节点的节点标签作为sr-be隧道标签,第一网络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的节点标签即可准确的将第二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1,并且不需要在第一报文中引入新的用于与flexe隧道建立映射关系的标识,减少对第一报文的封装操作。
(2)对于跨接入环的转发场景。
例如,所述ptn网络系统包括第一接入环和第二接入环,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第一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步骤304中所述第一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入环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所述第二报文从第一网络节点,途径第二网络节点转发至第三网络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可基于从控制器获取到的sr隧道标签1与flexe隧道1之间的映射关系,先确定与sr隧道标签1相映射的flexe隧道1,然后基于该flexe隧道1将报文转发给第三网络节点。可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1向第三网络节点转发第二报文。第二网络节点与第三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参考第一网路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通信方式,具体的通信方式本申请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会分别为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和第三网络节点配置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控制器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sr隧道标签1与flexe隧道1之间的映射关系,为第二网络节点配置sr隧道标签2与flexe隧道1之间的映射关系,为第三网络节点配置sr隧道标签3与flexe隧道1之间的映射关系。flexe隧道1与flexe隧道2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flexe隧道。
可见,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汇聚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转发时延。另外,第二报文转发至第二网络节点后,第二网络节点再通过相映射的flexe隧道将第二报文发给第三网络节点,从而实现在不同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同时也降低不同接入环内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转发时延。
在跨接入环转发场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可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在第一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按照第二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转发第二报文,在第二接入环内,第二网络节点按照第三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与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转发第二报文。
例如图5所示,在第一接入环(a、b、c、d、e)和第二接入环(j、d、e)部署ex2业务时,以从c->j之间的ex2业务为例,节点c为源节点,节点j为目的节点。控制器在节点c的入口配置“节点标签d”与“c与d间的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在节点c的入口处将节点标签d封装到报文,根据该映射关系将报文映射到“c与d间的flexe隧道1”。报文在节点d离开“c与d间的flexe隧道1”之后,控制器在节点d的入口配置“节点标签j”与“d与j间的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通过该映射关系将报文映射到“d与j间的flexe隧道2”,即将报文转发到第二接入环(j、d、e)内。在转发平面,节点c和d均基于目的ip地址对报文进行转发,同理,c与d间的转发网络主要根据“c与d间的flexe隧道1”进行端到端的转发,d与j间的转发网络主要根据“d与j间的flexe隧道2”进行端到端的转发。
可见,对于跨接入环内的ex2业务,先根据sr-be标签将报文从第一接入环映射到汇聚环节点,然后汇聚环节点根据映射关系将报文从汇聚环节点映射到第二接入环内,从而实现跨接入环的ex2业务。本实施方式不需要为ex2业务在第一接入环和第二接入环之间建立全互联的flexe隧道1,也能够实现跨接入环的ex2业务,进而减少跨接入环之间的flexe隧道配置和管理,也降低整个接入环的组网复杂度,便于管理。
(3)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时,在所述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接入环内的flexe隧道和sr隧道将所述第二报文转发至所述汇聚环。可见,通过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接入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汇聚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能够降低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转发时延,保障业务的流畅性。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可采用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报文映射到flexe隧道。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发场景(3)中,第一报文从第一网络节点转发到第二网络节点的流程可参考如下a1和b1中的任一种:
a1、在所述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一报文中添加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得到第二报文。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报文映射到所述第二报文在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1。若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存在其他中间节点,那么在接入环内转发第二报文时,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报文当前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该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1,待第二报文达到中间节点时,中间节点不需要基于l3vpn对第二报文进行分组处理,中间节点继续通过相映射的flexe隧道转发第二报文,直至第二报文到达汇聚环中的第二网络节点。在第二报文达到第二网络节点时,第二网络节点移除第二报文的第一sr隧道标签栈。
b1、在所述接入环内,第一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一报文中添加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得到第二报文。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与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报文映射到所述报文在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flexe隧道1。若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存在其他中间节点,那么在接入环内转发第二报文时,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移除所述第二报文当前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该第二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1,待第二报文达到中间节点时,中间节点同样移除所述第二报文当前的最外层邻接标签,直至第二报文到达汇聚环中的第二网络节点。在第二报文达到第二网络节点时,第二报文的第一sr隧道标签栈已全部被移除。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所配置的第一sr-te隧道标签栈仅用于将所述第二报文从所述接入环发送到所述汇聚环,进而减少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所需配置的标签数量,从而提高报文封装效率。
(4)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核心环中的节点时,控制器为第一网络节点配置映射关系,使得在汇聚环内的第一网络节点能够通过映射的flexe隧道与核心环内的第二网络节点通信,从而降低汇聚环到核心环之间的转发时延,保障业务的流畅性。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发场景(4)中,第二报文从第一网络节点转发到第二网络节点的流程可参考如下a2和b2中的任一种:
a2、当第二报文到达汇聚环中的第二网络节点后,在所述汇聚环内,第二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二报文中添加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得到第三报文。第二网络节点根据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2之间的映射关系转发所述第三报文时,可以根据所述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与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三报文映射到第二网络节点与核心环节点之间的flexe隧道2,从而通过flexe隧道2将第三报文转发至核心环。
b2、当第二报文到达汇聚环中的第二网络节点后,在所述汇聚环内,第二网络节点在所述第二报文中添加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得到第三报文。第二网络节点根据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2之间的映射关系转发所述第三报文时,可以根据所述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与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三报文映射到第二网络节点与核心环节点之间的flexe隧道2,从而通过flexe隧道2将第三报文转发至核心环。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网络节点所配置的第二sr-te隧道标签栈仅用于将所述第三报文从所述汇聚环发送到所述核心环,或者仅用于将所述第三报文从所述汇聚环发送到所述第二接入环,进而减少转发报文的源节点(例如转发场景3中所述的第一网络节点)所需配置的标签数量,从而提高报文的封装效率。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r-be隧道标签可为网络节点的节点标签。通过采用现有的目的节点的节点标签作为sr-be隧道标签,第二网络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的节点标签即可准确的将报文映射到对应的flexe隧道2,并且不需要在报文中引入新的用于与flexe隧道建立映射关系的标识,减少报文的封装操作。
由上述介绍的转发场景(3)和(4)可知,当ptn网络系统部署第二业务时,第二业务的报文会依次从接入环、汇聚环和核心环进行转发,最后达到核心网设备。下面以转发s1业务报文为例,分别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两种报文转发流程:
举例来说,如图4a所示,基于igp自动建立从a->b->d的flexe隧道1,以及配置从d->f->h的flexe隧道2。在接入环内,节点a为源节点,控制器在节点a对报文添加sr-te隧道标签栈,所添加的sr-te隧道标签栈为外层“邻接标签j/k”,同时控制器配置外层“邻接标签j”与“从a->b->d的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这样,在接入环的转发平面,节点a和d就可以基于目的ip地址进行s1业务报文的转发。具体来说,报文从a->b->d的flexe隧道1的转发过程中,报文到达中间节点(例如节点b)后,节点b不需要基于l3vpn对报文进行分组处理,节点b继续通过相映射的“从a->b->d的flexe隧道1”将报文转发给节点d,报文在达到节点d时,节点d移除该报文的sr-te隧道标签栈。若节点a与d之间还有其他中间节点,其他中间节点基于flexe隧道1转发报文的机制同理,不作赘述。
在汇聚环内,控制器在节点d处对报文添加sr-te隧道标签栈(即邻接标签l/m),以及配置最外层“邻接标签l”与“对应d->f->h的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在节点d处,通过报文的最外层“邻接标签l”将报文封装到“从d->f->h的flexe隧道2”。在汇聚环的转发平面,报文可基于目的ip地址进行s1业务报文的转发。具体来说,报文从d->f->h的flexe隧道2的转发过程中。报文到达中间节点(例如节点f)后,节点f不需要基于l3vpn对报文进行分组处理,节点f继续通过相映射的“从d->f->h的flexe隧道2”将报文转发给节点h,报文在达到节点h时,节点h移除该报文的sr-te隧道标签栈。若节点d与h之间还有其他中间节点,其他中间节点基于flexe隧道2转发报文的机制同理,不作赘述。当报文到达节点h后,将报文从“从d->f->h的flexe隧道2”离开,节点h将该报文发往核心网的网关设备。
又举例来说,如图4b所示,基于igp自动建立从a->b->d的flexe隧道1,以及配置从d->f->h的flexe隧道2。在接入环内,节点a为源节点,控制器在节点a对报文添加sr-te隧道标签栈,所添加的sr-te隧道标签栈为外层“邻接标签j/k”,同时控制器配置外层“邻接标签j”与“对应a->b->d的flexe隧道1”的映射关系。这样,在接入环的转发平面,节点a、b和d就可以基于目的ip地址进行s1业务报文的转发。具体来说,报文从a->b->d的flexe隧道1的转发过程中,报文到达中间节点(例如节点b)后,节点b移除报文中的邻接标签k,并将报文通过邻接标签k映射的flexe隧道1转发给节点d,报文在达到节点d时,报文的sr-te隧道标签栈全部被移除。若节点a与d之间还有其他中间节点,其他中间节点基于flexe隧道1转发报文的机制同理,不作赘述。
在汇聚环内,控制器配置最外层“邻接标签l”与“对应d->f->h的flexe隧道2”的映射关系,并下发给节点d。节点d接收到报文后,对报文添加sr-te隧道标签栈(即邻接标签l/m),节点d通过报文的最外层“邻接标签l”将报文封装到“对应d->f->h的flexe隧道2”。在汇聚环的转发平面,报文可基于目的ip地址进行s1业务报文的转发。具体来说,报文从d->f->h的flexe隧道2的转发过程中。报文到达中间节点(例如节点f)后,节点f移除报文中的邻接标签m,并将报文通过邻接标签m映射的flexe隧道2转发给节点h,报文在达到节点h时,报文的sr-te隧道标签栈全部被移除。若节点d与h之间还有其他中间节点,其他中间节点基于flexe隧道2转发报文的机制同理,不作赘述。当报文到达节点h后,将报文从“对应d->f->h的flexe隧道2”剥离,将该报文发往核心网的网关设备。
可见,基于sr-te隧道标签栈的最外层邻接标签将报文映射到flexe隧道实现方案,能够减少sr-te隧道标签封装的标签数量,进而提高报文的整体封装效率,也能够提升通信系统转发性能和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transmissionunit,mtu)支持的最大规格。同时,由于接入环内的ex2业务报文或跨接入环的ex2业务报文均可基于flexe隧道转发,这样各节点之间的转发网络转发ex2业务报文的时延可以限制在5微秒以内,例如,通过c->a->b->d的flexe隧道转发报文时,报文在中间节点a和b的转发时延在5微秒以内,可见,本申请中采用的映射到flexe隧道的方案能够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同时实现业务绝对隔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仅在作为源节点的第一网络节点增加所有转发路径的邻接标签或节点标签,中间节点除粘粘标签,不会再增加任何标签。每个环内,只配置在该环内的标签,不需要在接入环的源节点为整个ptn网络系统的标签全部配置,这样就可以减少在接入环内的标签数量,同时提高报文在接入环的封装效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可以建立不同sr隧道标签与相同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将将至少两个业务对应的sr-te隧道均映射到相同的flexe隧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同一flexe隧道承载不同的业务,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隔离。
例如,若同时部署第一s1业务和第二s1业务,分别为第一s1业务和第二s1业务部署不同的sr-te隧道,将第一s1业务和第二s1业务部署的sr-te隧道均映射到相同flexe隧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同一flexe隧道承载不同的s1业务,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s1业务之间的隔离。例如,ptn网络系统部署4gl3vpn业务和5gl3vpn业务时,从接入环到核心环(例如从节点a->h),可针对4gl3vpn业务和5gl3vpn业务分别部署不同的sr-te隧道,可以将4gl3vpn业务和5gl3vpn业务部署的sr-te隧道均映射到相同flexe隧道,这样可实现同一flexe隧道承载不同的l3vpn业务,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l3vpn业务之间的隔离,从而补偿仅部署sr隧道时的缺陷。也不需要在ptn网络系统的所有节点之间建立全互联的flexe隧道,同时也降低规划flexe隧道的复杂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关会下沉到汇聚环节点(例如图2中的节点d和e),因此接入环带宽收敛比较大,从汇聚环节点(例如图2中的节点d和e)到核心环的带宽收敛相对比较小,在部署flexe隧道的带宽时需要考虑接入环到汇聚环之间的带宽收敛比。对于所述汇聚环内的汇聚环节点,汇聚节点对应的flexe隧道的带宽根据所述汇聚环节点待接入的基站数量、所述接入环到所述汇聚环的带宽收敛比得到。例如,汇聚环节点规划接入8个5g基站,那么flexe隧道部署的带宽为w,w=8*5g*1/4=10g,其中1/4为接入环到汇聚环的带宽收敛比。可见,本申请中由于可实现同一flexe隧道承载不同的l3vpn业务,并且不需要为每条业务流规划固定的flexe隧道带宽,这样在基站规划固定带宽的前提下,不需要非常大的核心网承载设备的带宽,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基站流量的带宽统计复用。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环内的各接入环节点分别对应不同的igp域;所述汇聚环内的汇聚环节点对应的igp域,与所述核心环内的核心环节点对应的igp域相同。例如,节点d和e部署分层l3vpn业务时:确保不同的接入环节点配置单独的igp域(如节点a、b、c、d和e在接入环链路中均为单独的igp域,以及确保所有汇聚环节点和核心环节点部署在相同的igp域,即节点d、e、f、g在汇聚环链路中,以及节点e、g、h和i节点在核心环链路中均为相同igp域)。可见,通过划分igp域的方式在汇聚环节点对l3vpn进行分层,能够避免l3vpn域规模过大,进而避免接入环之间相互扩散路由,降低接入环节点之间的运维复杂度。
上述各实施例中所介绍的技术特征,例如部署sr隧道或flexe隧道、映射关系、通过flexe隧道转发报文、第一业务、第二业务、sr隧道标签、sr隧道标签栈、flexe隧道带宽计算方式等技术特征、也同样适用于本申请中的图6-图8所对应的实施例,后续类似之处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中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下面分别介绍执行上述方法的处理报文的控制器和网络节点。
如图6所示的一种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器能够实现对应于上述图2-图5中任一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由控制器所执行的配置sr隧道或flexe隧道、确定映射关系、发送映射关系的步骤。控制器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所述控制器可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可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的收发操作。所述处理模块的功能实现可参考图2-图5中任一所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由控制器执行的建立sr隧道或flexe隧道、确定映射关系等操作,此处不作赘述。所述收发模块的功能实现可参考图2-图5中任一所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由控制器向网络节点下发映射关系等操作,处理模块可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的收发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应用于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系统,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所述控制器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段路由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
收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映射关系,以便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核心环中的节点。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第一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入环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如图7所示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节点能够实现对应于上述图2-图5中任一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由第一网络节点所执行的接收报文、接收映射关系、在第一报文中封装sr隧道标签、确定flexe隧道、通过flexe隧道转发报文的步骤。控制器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所述网络节点可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可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的收发操作。所述处理模块的功能实现可参考图2-图5中任一所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由第一网络节点所执行的在第一报文中封装sr隧道标签、确定flexe隧道等操作,此处不作赘述。所述收发模块的功能实现可参考图2-图5中任一所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由第一网络节点所执行的获取报文、接收映射关系、通过flexe隧道转发报文等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作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应用于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系统,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第二网络节点。
所述处理模块可用于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
所述处理模块还可用于基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与灵活以太网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所述flexe隧道;
所述收发模块可用于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所述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携带目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根据所述目的ip地址,在所述第一报文中封装段路由sr隧道标签,得到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第二报文。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在所述接收第一报文之前,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所述映射关系。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ptn网络系统还包括汇聚环和核心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核心环中的节点。
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所述第一接入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所述汇聚环中的节点,所述第二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入环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处理报文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收发器、存储器、至少一个总线。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收发器和存储器可通过总线或其它方式连接,其中,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on-volatilerandomaccessmemory,nvram)。存储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程序指令、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其中,程序指令可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操作系统可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任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可以控制处理报文的通信装置的操作,处理器还可以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具体的应用中,软件升级管理的设备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8中将各种总线都可称为总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各实施例(包括图6、图7所示的各实施例)中所有的收发模块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收发器,所有的处理模块对应的实体设备可以为处理器。图6、图7所示的各装置均可以具有如图8所示的结构,当其中一种装置具有如图8所示的结构时,图8中的处理器和收发器实现前述对应该装置的装置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图8中的存储器存储处理器执行上述处理报文的方法时需要调用的程序代码。其中,该收发器也可以用接收器和发送器代替,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收发器,例如该收发器可以为射频(radiofrequency,英文简称:rf)电路。所述存储器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分开设置。
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揭示的处理报文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图8所示的处理器中,或者由图8所示的处理器实现。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8中的处理器可通过调用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上述处理器具体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报文的方法时需要调用的程序代码。
例如,当控制器具有如图8所示的结构时,图8中的存储器存储处理器执行上述由控制器执行处理报文的方法时需要调用的程序代码。具体来说,图8中的处理器能够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确定段路由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
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映射关系,以便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又例如,当网络节点具有如图8所示的结构时,图8中的存储器存储处理器执行上述由网络节点执行处理报文的方法时需要调用的程序代码。具体来说,图8中的处理器能够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
基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与灵活以太网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所述flexe隧道;
控制所述收发器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所述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申请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1.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所述方法由控制器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段路由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
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映射关系,以便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接入网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接入网中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核心网中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第一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第二接入网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尽力转发的段路由sr-be隧道标签。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流量工程的段路由sr-te隧道标签。
8.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网中的汇聚网节点所对应的flexe隧道的带宽根据所述汇聚网节点待接入的基站数量、所述接入网到所述汇聚网的带宽收敛比得到。
9.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所述方法由第一网络节点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
基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与灵活以太网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所述flexe隧道;
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所述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所述映射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网中的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核心网中的节点。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第一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第二接入网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尽力转发的段路由sr-be隧道标签。
16.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为基于流量工程的段路由sr-te隧道标签。
17.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段路由sr隧道标签与flexe隧道的映射关系;
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映射关系,以便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报文,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接入网中的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核心网中的节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第一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第二接入网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22.一种网络节点,用作第一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指令;
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用于:
获取包括段路由sr隧道标签的报文;
基于所述sr隧道标签与灵活以太网flex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sr隧道标签相映射的所述flexe隧道;
通过所述flexe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包括所述sr隧道标签的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flexe隧道为部署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的端到端flexe隧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还用于:
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所述映射关系。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均为所述接入网中的节点。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
26.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核心网中的节点。
27.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第一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汇聚网中的节点,所述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为第二接入网中的第三网络节点的ip地址,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三网络节点通信。
28.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控制器执行来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网络节点执行如权利要求9-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控制器执行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9-16中任一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执行的操作。
31.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7-21以及2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以及权利要求22-27以及29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