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谐振型限流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08  46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安全,尤其涉及一种并联谐振型限流器。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接入的电源容量和负荷水平不断增加,电力系统短路电流水平逐年增大,已成为电力系统规划、运行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有效控制短路电流水平,寻找限制短路电流的合理而经济的方法也是电网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中在电网中安装谐振型限流器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该类型限流器往往需要使用串联电抗器和真空断路器以及检测回路、触发回路等环节控制断路器开合进行限流,导致限流器的可靠性差、成本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现有技术中限流器往往需要使用串联电抗器和真空断路器以及检测回路、触发回路等环节控制断路器开合进行限流,导致限流器的可靠性差、成本造价高的技术缺陷。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并联谐振型限流器,所述限流器包括调节元件和电容器;

    3、所述电容器与输电线路串联;

    4、所述调节元件与所述电容器并联;

    5、其中,所述调节元件为具备磁饱和特性的器件;在所述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时,流经所述限流器的电流升高,使得所述限流器两端的电压增大,进而使得所述调节元件进入磁饱和状态,当所述调节元件的处于饱和状态时,所述调节元件的感抗减小,当所述调节元件的感抗减小至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限流器处于高阻抗状态,以限制电流通过所述限流器。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输电线路正常工作时,所述限流器两端的电压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当所述调节元件处于非饱和状态时,所述电容器用于对所述输电线路中的感抗进行全部抵消或部分抵消,以使得输电线路中的感抗下降。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元件为电抗器或变压器,所述电抗器和所述变压器均包括具备磁饱和特性的铁芯。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输电线正常工作时,所述限流器两端的电压与输电线路的电压之间的比例为5%。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流器的电抗的计算表达式为:

    10、

    11、其中,xcl为并联谐振型限流器的电抗,xc为所述电容器的容抗,xl为所述调节元件的感抗。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元件采用超导线圈。

    13、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4、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并联谐振型限流器,所述限流器包括调节元件和电容器;电容器与输电线路串联,调节元件与电容器并联;其中,在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时,流经限流器的电流升高,以使得限流器两端的电压增大,当调节元件的处于饱和状态时,调节元件的感抗减小,当调节元件的感抗减小至第一预设阈值时,限流器处于高阻抗状态,从而限制输电线路中短路电流。与现有谐振型限流器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限流器的工作触发是由于输电线路中产生的短路电流而自动触发的,从而减少了开关等导通器件以及检测装置,简化了谐振型限流器的结构,以降低成本造价。同时也能够避免因检测装置或开关器件等问题而导致的限流失败,进而提高限流器的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器包括调节元件和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电线路正常工作时,所述限流器两端的电压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当所述调节元件处于非饱和状态时,所述电容器用于对所述输电线路中的感抗进行全部抵消或部分抵消,以使得输电线路中的感抗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为电抗器或变压器,所述电抗器和所述变压器均包括具备磁饱和特性的铁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电线正常工作时,所述限流器两端的电压与输电线路的电压之间的比例为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器的电抗的计算表达式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采用超导线圈。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并联谐振型限流器,包括调节元件和电容器;电容器与输电线路串联,调节元件与电容器并联;在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时,流经限流器的电流升高,以使得限流器两端的电压增大,当调节元件的处于磁饱和状态时,调节元件的感抗减小,当调节元件的感抗减小至第一预设阈值时,限流器处于高阻抗状态,从而限制输电线路中的短路电流。与现有谐振型限流器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限流器的工作触发是由于输电线路产生的短路电流而自动触发的,从而减少了开关等导通器件、检测装置,简化了谐振型限流器的结构,同时也能够避免因检测装置或开关器件导致的问题,提高限流器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力勇,柳勇军,廖新征,郑金,杨旭,吴冲,金柱,庆之,秦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828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