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
背景技术:
在注射模具行业中,热流道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加工成型方法,它将--系列加热组件集合在一起,确保成型塑料在流经模具绕注系统时始终保持溶融状态。采用热流道技术的模具,产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无需取出流道的凝固废料,极大的缩短注产品的生产周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热流道技术已开始有限度的推广使用,但市场占有率却比较低,经过多年发展后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
现有的热流道的发热圈一般为螺旋状态,其向前在热流道的外壁上,但是螺旋的发热圈外表面易散热,导致热量外扩,并且发热圈的内表面与热流道的到热效率较低,热传导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以解决现有的热流道的发热圈一般为螺旋状态,其向前在热流道的外壁上,但是螺旋的发热圈外表面易散热,导致热量外扩,并且发热圈的内表面与热流道的到热效率较低,热传导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包括热流道主体,所述热流道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槽底开设有等间距的横凹槽,所述螺旋槽的内部设置有发热圈主体,所述发热圈主体包括螺旋发热圈体、固定在螺旋发热圈体外表面的隔热层以及设置在螺旋发热圈体内表面的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横凹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热流道主体的一端设置为开口端,且热流道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嘴。
优选的,所述热流道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内腔,且内腔连通开口端与喷嘴。
优选的,所述热流道主体的外部套设有隔热外套,且隔热外套为聚乙烯制成。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螺旋状,且隔热层为聚氨酯制成,且隔热层与螺旋发热圈体之间通过耐高温胶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旋发热圈体与凸起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螺旋发热圈主体的内表面设置了凸起,凸起可增大螺旋发热圈与热流道主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热传导面积增大,加热效果好,进一步避免了熔融液体的凝固;
2、本实用新型在螺旋发热圈主体的外表面设置了隔热层,隔热层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了螺旋发热圈主体发出的热量从螺旋槽散出,保证热量集中在热流道主体上。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流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旋发热圈体与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热圈主体的分层图。
图中:1、隔热外套;2、热流道主体;21、内腔;22、螺旋槽;23、横凹槽;3、发热圈主体;31、隔热层;32、螺旋发热圈体;33、凸起;4、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包括热流道主体2,热流道主体2的一端设置为开口端,且热流道主体2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嘴4,热流道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内腔21,且内腔21连通开口端与喷嘴4,熔融液体通过开口进入内腔21的内部,再从喷嘴4喷出;
结合图1和图2,热流道主体2的外表面开设有螺旋槽22,螺旋槽22的内部设置有发热圈主体3,螺旋槽22用于容纳发热圈主体3,使得发热圈主体3可镶嵌在热流道主体2上,加大发热圈主体3与热流道主体2的接触面积,也减少发热圈主体3向外部散热;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发热圈主体3包括螺旋发热圈体32以及设置在螺旋发热圈体32内表面的凸起33,螺旋发热圈体32与凸起33一体成型,螺旋发热圈体32位于螺旋槽22的内部,螺旋槽22的槽底开设有等间距的横凹槽23,凸起33插入横凹槽23的内部,这里的凸起33与螺旋发热圈体32均可发热,所以凸起33插入横凹槽23时,整体发热圈与热流道主体2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热传导面积增大,加热效果好
结合图1和图4,在螺旋发热圈体32的外表面固定有隔热层31,隔热层31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螺旋发热圈主体3发出的热量从螺旋槽22散出,为了使得隔热层31适应螺旋发热圈主体3的形状,隔热层31也设置成为螺旋状,且隔热层31为聚氨酯制成,聚氨酯的保温隔热的效果较好,避免了热量外散,保证热量集中,且隔热层31与螺旋发热圈体32之间通过耐高温胶连;
如图2所示,热流道主体2的外部套设有隔热外套1,且隔热外套1为聚乙烯制成,聚乙烯制成的隔热外套1隔热效果好,其可避免热流道主体2上的热量散失。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本装置时,熔融液体通过开口进入内腔21的内部,再从喷嘴4喷出,当熔融液体进过内腔21时,螺旋发热圈体32可通电发热,凸起33与螺旋发热圈体32均可发热,凸起33插入横凹槽23时,整体发热圈与热流道主体2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热传导面积增大,加热效果好,隔热层31起到隔热的作用,隔热层31也设置成为螺旋状,且隔热层31为聚氨酯制成,聚氨酯的保温隔热的效果较好,避免了热量外散,保证热量集中,避免螺旋发热圈主体3发出的热量从螺旋槽22散出,聚乙烯制成的隔热外套1隔热效果好,其可避免热流道主体2上的热量散失,保证热量集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包括热流道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主体(2)的外表面开设有螺旋槽(22),所述螺旋槽(22)的槽底开设有等间距的横凹槽(23),所述螺旋槽(22)的内部设置有发热圈主体(3),所述发热圈主体(3)包括螺旋发热圈体(32)、固定在螺旋发热圈体(32)外表面的隔热层(31)以及设置在螺旋发热圈体(32)内表面的凸起(33),所述凸起(33)插入横凹槽(23)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主体(2)的一端设置为开口端,且热流道主体(2)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嘴(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内腔(21),且内腔(21)连通开口端与喷嘴(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主体(2)的外部套设有隔热外套(1),且隔热外套(1)为聚乙烯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31)为螺旋状,且隔热层(31)为聚氨酯制成,且隔热层(31)与螺旋发热圈体(32)之间通过耐高温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流道用热嘴发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发热圈体(32)与凸起(33)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