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蓄水陶粒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水陶粒烧结装置。
背景技术:
蓄水陶粒因其内部的多孔结构使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网带烧结炉等设备实施蓄水陶粒的烧结工艺。烧结时,通常将陶粒多层平铺在烧结网带上,这就导致陶粒某些局部区域受热不均,无法烧透,整体燃烧程度不均匀,还容易出现相互粘连、板结等问题,影响蓄水陶粒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蓄水陶粒烧结过程中整体燃烧程度不均匀,易相互粘连、板结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包括:烧结炉、第一传送网带、第二传送网带以及网带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固定在所述网带驱动组件上,且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布置在所述烧结炉内;
在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一传送网带的尾端位于所述第二传送网带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还包括:废料收集结构;
所述废料收集结构固定在所述烧结炉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废料收集结构包括:集料斗以及废料收集箱;
所述集料斗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下方,所述废料收集箱布置在所述集料斗的出口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集料斗的出口下部设置有抽屉支架,所述废料收集箱可拆卸地搁置在所述抽屉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还包括:料流翻动结构;
所述料流翻动结构固定在所述烧结炉内,并抵近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或所述第二传送网带的顶面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料流翻动结构包括:翻动支架以及翻动斜板;
所述翻动支架固定在所述烧结炉上,所述翻动斜板固定在所述翻动支架上;
所述翻动斜板沿传送方向翘起,且所述翻动斜板的下边沿抵近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或所述第二传送网带的顶面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翻动斜板的板面上开设有漏孔。
进一步地,所述翻动支架包括:侧立板;
所述侧立板沿传送方向固定在所述翻动斜板的两侧边部。
进一步地,所述翻动支架包括;固定块以及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的杆身嵌于所述侧立板内,所述连接杆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烧结炉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包括:网带本体以及若干网带侧板;
所述若干网带侧板固定在所述网带本体的两侧边沿;
所述若干网带侧板中,相邻两块网带侧板的板面相互抵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通过在烧结炉中布设具备高度落差的第一传送网带和第二传送网带,在所述网带驱动组件的带动下,第一传送网带上的陶粒会在尾端直接坠落到正下方的第二传送网带上,破坏初始的铺排堆叠状态,并在第二传送网带上重新排布,从而避免在整个烧结过程中出现局部受热不均,燃烧不充分而影响蓄水陶粒品质的问题。同时,坠落冲击过程也能够破坏陶粒间的局部粘连板结状态,从而使得陶粒能够充分接触烧结氛围,保证烧结效果,进而得到高品质的蓄水陶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料流翻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废料收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送网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备张紧功能的网带驱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蓄水陶粒烧结过程中整体燃烧程度不均匀,易相互粘连、板结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一种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包括:烧结炉1、第一传送网带23、第二传送网带24以及网带驱动组件2;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固定在所述网带驱动组件2上,且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布置在所述烧结炉1内;在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的尾端位于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的正上方。
从而,陶粒在跟随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移动到尾端后,就会坠落到正下方的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从而破坏陶粒的初始铺排堆叠状态,实现翻滚搅动,而后重新铺排堆叠在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上,继续在烧结氛围内燃烧,由于重组铺排堆叠状态,使得陶粒能够充分接触烧结氛围,实现充分燃烧,提升燃烧均匀性,从而得到高品质的蓄水陶粒。同时,坠落重铺过程还能够破坏陶粒的粘连板结状态,使得陶粒能够充分搅动,分散,便于均匀受热燃烧。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存在高低落差的两层传送网带实现坠落搅拌,用于实现充分燃烧。但并不限定为两层,还可以是更多层。同时,本实施例中,两个传送网带的传送方向一致,因此在长度方向上,要求具备足够的炉内空间。当然,两个传送网带的方向还可以不一致,仅需要满足陶粒收集和传送的空间需求即可,此处并不做限制;因此,可以通过多层传送网带以及不同传送方向的配合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
参见图1和图3,所述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还包括:废料收集结构4;所述废料收集结构4固定在所述烧结炉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下方。从而将废渣集中收集,便于清理;避免其粗放散落影响炉内设备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废料收集结构4包括:集料斗41以及废料收集箱42;所述集料斗41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下方,所述废料收集箱42布置在所述集料斗41的出口下方。通过所述集料斗41的上端口覆盖传送网带的区域,集中收集废渣而后汇集到废料收集箱42,便于集中清理排除。
当然,本实施例中,由于存在两层传送网带,且整体长度较长,可并排布置多个所述废料收集结构4实现传送网带区域的全覆盖。
为了提升清理操作的便捷性,所述集料斗41的出口下部设置有抽屉支架,所述废料收集箱42可拆卸地搁置在所述抽屉支架上,可通过简单地推拉操作完成清理操作。
参见图2,所述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还包括:料流翻动结构3;所述料流翻动结构3固定在所述烧结炉1内,并抵近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或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的顶面上方,从而使得陶粒料流在惯性作用和网带的推动下通过料流翻动结构3,实现陶粒的搅动,翻滚,再次破坏堆叠状态,使陶粒充分接触烧结氛围,充分燃烧,保证产品品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料流翻动结构3包括:翻动支架以及翻动斜板35;所述翻动支架固定在所述烧结炉1上,所述翻动斜板35固定在所述翻动支架上;所述翻动斜板35沿传送方向翘起,且所述翻动斜板35的下边沿抵近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或所述第二传送网带24的顶面上方,从而使得料流沿着翻动斜板35上行,相互挤压,推动翻滚,而后再次坠落,保证充分燃烧;同时,也能够抑制陶粒粘连板结状态的形成。当然,所述翻动斜板35上沿的翘起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翻动斜板35的板面上开设有漏孔,能够容纳陶粒通过,从而可将陶粒料流分流,一部分沿着所述翻动斜板35翻滚搅拌,另一部分成多束料流通过漏孔,从而实现搅拌。
本实施中,所述翻动支架包括:侧立板34;所述侧立板34沿传送方向固定在所述翻动斜板35的两侧边部,从而实现两侧围挡,避免陶粒脱离。
所述翻动支架还具体包括;第一固定块31、第二固定块32以及连接杆33;所述连接杆33的杆身嵌于所述侧立板34内,所述连接杆33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烧结炉1上。也就是说,分别在两块所述侧立板34上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杆33分别通过所述通孔固定在两块侧立板34上,整体支撑所述翻动斜板35。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33的数量为三根,从而能够稳定支撑。
参见图4,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包括:网带本体231以及若干网带侧板232;所述若干网带侧板232固定在所述网带本体的两侧边沿;所述若干网带侧板232中,相邻两块网带侧板232相互抵靠;从而能够实现宽度方向的围挡,避免陶粒脱离网带。同时,相互抵靠的网带侧板232在网带长度方向并不会相互限制,从而能够保持弯曲,从而能够适应网带驱动组件2的滚筒结构。
为了保持围挡结构的稳定性,所述若干网带侧板232中,相邻两块网带侧板232的板面相互抵靠,减少缝隙。
参见图5,由于工作在高温氛围中,所述网带驱动组件2采用具备张紧功能的网带驱动结构,从而能够保证传送网带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保证传送效率。
为了适应两层传送网带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网带驱动组件2分为两组,即第一网带驱动滚筒组件21和第二网带驱动滚筒组件22,两者结构一致;下面以所述第一网带驱动滚筒组件21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包括:机架、驱动滚筒211、张紧滚筒212、第一包角滚筒213、支撑滚筒214以及第二包角滚筒215;所述驱动滚筒211和所述张紧滚筒212布置在所述机架上部,所述第一包角滚筒213、所述支撑滚筒214以及所述第二包角滚筒215布置在所述机架下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23套接在所述驱动滚筒211、所述张紧滚筒212、所述第一包角滚筒213、所述支撑滚筒214以及所述第二包角滚筒215上。所述张紧滚筒212通常配置有张紧驱动件216。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通过在烧结炉中布设具备高度落差的第一传送网带和第二传送网带,在所述网带驱动组件的带动下,第一传送网带上的陶粒会在尾端直接坠落到正下方的第二传送网带上,破坏初始的铺排堆叠状态,并在第二传送网带上重新排布,从而避免在整个烧结过程中出现局部受热不均,燃烧不充分而影响蓄水陶粒品质的问题。同时,坠落冲击过程也能够破坏陶粒间的局部粘连板结状态,从而使得陶粒能够充分接触烧结氛围,保证烧结效果,进而得到高品质的蓄水陶粒。
本实施例中,还在第一传送网带和第二传送网带下方设置集料斗和废料收集箱,用以收集烧结过程脱落的废渣料,避免其粗放散落,影响烧结炉内部设备的工作状态。还将集料斗的出口处设置抽屉式支架,从而可便捷推拉废料收集箱,实现便捷的废料排除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在第一传送网带和/或第二传送网带的顶面上方抵近布置料流翻动结构,从而能够对来料进行翻动,再次改变陶粒的铺排堆叠状态,使得陶粒能够充分接触烧结氛围,促使其充分燃烧,提升烧结均匀性,保证蓄水陶粒的品质。具体来说,在第一传送网带和/或第二传送网带的顶面上方抵近布置翻动斜板,沿传送方向逐渐翘起,从而使得料流沿着翻动斜板上行,相互挤压,推动翻滚,而后再次坠落,保证充分燃烧;同时,也能够抑制陶粒粘连板结状态的形成。还可在翻动斜板的板面上开设漏孔,实现陶粒的分流通过,较大幅度的搅动陶粒,促进陶粒充分基础烧结氛围。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陶粒冲下网带,可在所述翻动斜板的两侧边部布置侧立板。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网带本体的两侧边沿固定若干相互抵靠的网带侧板,从而能够避免陶粒脱离。同时,相互抵靠的网带侧板在网带长度方向并不会相互限制,从而能够适应网带驱动组件的滚筒结构。
本实施例中采用具备张紧功能的网带驱动组件,从而在高温环境下保证传送网带的张紧状态,保证传送效率。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1.一种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烧结炉、第一传送网带、第二传送网带以及网带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固定在所述网带驱动组件上,且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布置在所述烧结炉内;
在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一传送网带的尾端位于所述第二传送网带的正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还包括:废料收集结构;
所述废料收集结构固定在所述烧结炉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料收集结构包括:集料斗以及废料收集箱;
所述集料斗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所述第二传送网带下方,所述废料收集箱布置在所述集料斗的出口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斗的出口下部设置有抽屉支架,所述废料收集箱可拆卸地搁置在所述抽屉支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陶粒烧结装置还包括:料流翻动结构;
所述料流翻动结构固定在所述烧结炉内,并抵近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或所述第二传送网带的顶面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流翻动结构包括:翻动支架以及翻动斜板;
所述翻动支架固定在所述烧结炉上,所述翻动斜板固定在所述翻动支架上;
所述翻动斜板沿传送方向翘起,且所述翻动斜板的下边沿抵近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网带或所述第二传送网带的顶面上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动斜板的板面上开设有漏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动支架包括:侧立板;
所述侧立板沿传送方向固定在所述翻动斜板的两侧边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动支架包括;固定块以及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的杆身嵌于所述侧立板内,所述连接杆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烧结炉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水陶粒烧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包括:网带本体以及若干网带侧板;
所述若干网带侧板固定在所述网带本体的两侧边沿;
所述若干网带侧板中,相邻两块网带侧板的板面相互抵靠。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