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搬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小车和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搬运车,无论是有轨小车或是无轨小车,都可适用于各自所属类型的搬运环境中。然而,为了匹配生产线,通常采用的是有轨小车进行搬运及移转,使得有轨式搬运小车普遍应用在智慧物流和智慧工厂中,作为物料长距离搬运的中心枢纽。
3.就目前而言,有轨小车存在诸多的不足与局限。其一般是采用车轨化整装设计,生产装配不易操作,且维修拆卸麻烦。尤其是,现有的小车仅能将工件进行地面上的搬运并没有其它附带功能,因此在工位转接时造成衔接不上,从而对下行工位的设备功能要求较高。并且,在驱动及传动方面,仍存在许多短板,造成车体在轨道上的行走不便、以及传动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小车和搬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小车,包括:车体和驱动机构;所述车体配置有底部导轮和顶部回转台,所述导轮用于与外部轨道相滑触适配,所述顶部回转台设有朝外延伸配置的支撑架;所述驱动机构包含用于导轮的第一驱动件以及用于回转台的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与导轮之间连接设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含对接在第一驱动件的主动轮、和分别对接在同一侧的两导轮上的两个从动轮、以及连接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传动件,且所述传动件上设有张紧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回转台相轴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回转台沿其轴向旋转带动其支撑架转向限定在所属位置。
7.作为进一步改进,两所述从动轮对置在主动轮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且三者轮结构之间协同配合在同一传动平面上,所述传动件配置成围合套接在主动轮及两从动轮之间的弹性皮带。
8.作为进一步改进,在任意两个轮结构之间配备有张紧件,且所述张紧件被构造为张紧轮。
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张紧轮自外向内将所属路径段的皮带按压绷紧在两个轮结构之间。
10.作为进一步改进,各张紧轮位置恒定地限定在传动平面上,且三个张紧轮互相对置以形成一呈倒三角状的张紧区域。
11.作为进一步改进,位于两从动轮之间的所述张紧轮居中配置在两者之间,且所述皮带自任一从动轮的外周侧绕设至张紧轮的上端侧。
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所述张紧轮配置成,使得绕设在主
动轮的外周侧的皮带竖向贴合至其所配属的张紧轮的外周侧,直至接入至从动轮的外端侧。
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件为伺服电机,所述主动轮套接外置在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轮与其导轮相轴线连接,以同轴配置在车体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为伺服电机,且其输出轴与回转台相互纵向对接;所述支撑架沿回转台水平延伸至外侧,并形成带有定位夹具的两个叉状支架。
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轮配置成利于卡入至轨道的导轨上的工型轮或l型轮。
15.本技术另提供一种搬运装置,包括轨道以及配置在轨道上的转向小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7.1、本技术的转向小车,在车体的底部配备有导轮用于与轨道相滑触适配,在车体的顶部设有回转台及支撑架,从而在导轮行走在轨道后快速、平稳地移动至所需工位处,并且通过回转支撑的方式,对应将其所运输的工件进行转向换位,可进行360
°
的全面旋转,以提升车体的灵活性,且无需对下行工位再做功能设计,极大的满足了移转传输的需求。
18.2、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设有第二驱动件,用于与回转台相回转联动至所需转向的位置处。以及,第一驱动件与导轮之间设有传动组件,且传动组件通过其主动轮和从动轮在传动件的连接配合下,对应将第一驱动件的动力高效传输至导轮上,保证小车行走的稳定性与同步性。尤其是,在传动件上设有张紧件,从而提升传动过程各结构件之间的紧凑设置,以改善动力传输环境。
19.3、本技术的搬运装置,车体通过其底部配置的导轮适配支撑在轨道上,使得导轮与其轨道上的导轨相滑触配合,且用于驱动小车行走的动力传输过程更为高效、平稳,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有轨小车的短板与不足。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驱动件对应隐藏在车体的内部中,在此仅做指向性示意;
21.图2是图1中的传动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小车的其中一优选的导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标:1-车体;11-回转台;111-支撑架;112-定位夹具;12-导轮;2-第一驱动件;3-第二驱动件;4-传动组件;41-主动轮;42-从动轮;43-传动件;44-张紧件;5-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
26.结合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小车,包括:车体1和驱动机构。车体1配置有底部导轮12和顶部回转台11,导轮12用于与外部轨道5相滑触适配,顶部回转台11设有朝外延伸配置的支撑架111。驱动机构包含用于导轮12的第一驱动件2以及用于回转台11的第二驱动件3。其中,第一驱动件2与导轮12之间连接设有传动组件4。传动组件4包含对接在第一驱动件2的主动轮41、和分别对接在同一侧的两导轮12上的两个从动轮42、以及连接在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之间的传动件43,且传动件43上设有张紧件44。第二驱动件3与回转台11相轴承连接,用于控制回转台11沿其轴向旋转带动其支撑架111转向限定在所属位置。
27.上述中的转向小车,在车体1的底部配备有导轮12用于与轨道5相滑触适配,在车体1的顶部设有回转台11及支撑架111,从而在导轮12行走在轨道5后快速、平稳地移动至所需工位处,并且通过回转支撑的方式,对应将其所运输的工件进行转向换位,可进行360
°
的全面旋转,以提升车体1的灵活性,且无需对下行工位再做功能设计,极大的满足了移转传输的需求。
28.并且,驱动机构设有第二驱动件3,用于与回转台11相回转联动至所需转向的位置处。以及,第一驱动件2与导轮12之间设有传动组件4,且传动组件4通过其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在传动件43的连接配合下,对应将第一驱动件2的动力高效传输至导轮12上,保证小车行走的稳定性与同步性。尤其是,在传动件43上设有张紧件44,从而提升传动过程各结构件之间的紧凑设置,以改善动力传输的作业环境。
2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从动轮42对置在主动轮41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且三者轮结构之间协同配合在同一传动平面上,传动件43配置成围合套接在主动轮41及两从动轮42之间的弹性皮带。从而,在同一传动平面上将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通过皮带进行带传动连接,以达到平稳传动的目的。显然的,上述中的轮结构作为包含主动轮41和两个从动轮42的统称。
30.在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任意两个轮结构之间配备有张紧件44,且张紧件44被构造为张紧轮。其中,张紧轮自外向内将所属路径段的皮带按压绷紧在两个轮结构之间。具体地,张紧轮配置成用以改变主动轮41及从动轮42的包角或控制皮带的张紧力而压在皮带上的随动轮。通过张紧轮作为皮带传动的张紧装置,当皮带的中心距不能调节时,可以采用张紧轮将皮带张紧。
31.应当提到的是,各张紧轮位置恒定地限定在传动平面上,且三个张紧轮互相对置以形成一呈倒三角状的张紧区域(如图2所示)。其中,位于两从动轮42之间的张紧轮居中配置在两者之间,且皮带自任一从动轮42的外周侧绕设至张紧轮的上端侧。与之对应的是,主动轮41与从动轮42之间的张紧轮配置成,使得绕设在主动轮41的外周侧的皮带竖向贴合至其所配属的张紧轮的外周侧,直至接入至从动轮42的外端侧。上述中,通过各个张紧轮在轮结构之间的导向、张紧作用,布局合理且设计巧妙,适用于带传送的高效传输。
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为伺服电机,主动轮41套接外置在第一驱动件2的输出轴上,从动轮42与其导轮12相轴线连接,以同轴配置在车体1的外侧。通过直接连接传动的方式将主动轮41与输出轴相套接设置,可减小不必要的传动耗能。
3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为伺服电机,且其输出轴与回转台11相互纵向对接。支撑架111沿回转台11水平延伸至外侧,并形成带有定位夹具112的两个叉状支架。通过伺
服电机提供给回转台11沿其轴向的360
°
旋转,在工件装夹在定位夹具112上并限位在叉状支架后,控制伺服电机旋转90
°
、180
°
、270
°
或360
°
,从而使得车体1的灵活度更高,适配于不同的下行工位以灵活、快速地接入工件。
34.可以理解的是,导轮12配置成利于卡入至轨道5的导轨上的工型轮或l型轮。其中,如图3所示,当导轮12为工型轮时,仅需确保位于传动组件4一侧的各导轮12所设有的工型凹槽与轨道5上的工字型导轨相匹配,即可防止车体1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左右摆动。而导轮12为l型轮时,必须确保位于轨道5两侧的导轮12均配置成l型轮,对应使得每一导轮12的单边l型槽可以将整个车体1嵌入限位至导轨内,其行进时的平稳性尤佳。
35.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另提供一种搬运装置,包括轨道5以及配置在轨道5上的转向小车。其适用于各类型的有轨小车的搬运环境中,且车体1通过其底部配置的导轮12适配支撑在轨道5上,使得导轮12与其轨道5上的导轨相滑触配合,且用于驱动小车行走的动力传输过程更为高效、平稳,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有轨小车的短板与不足。
3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其配置有底部导轮和顶部回转台,所述导轮用于与外部轨道相滑触适配,所述顶部回转台设有朝外延伸配置的支撑架;驱动机构,包含用于导轮的第一驱动件以及用于回转台的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与导轮之间连接设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含对接在第一驱动件的主动轮、和分别对接在同一侧的两导轮上的两个从动轮、以及连接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传动件,且所述传动件上设有张紧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回转台相轴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回转台沿其轴向旋转带动其支撑架转向限定在所属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从动轮对置在主动轮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且三者轮结构之间协同配合在同一传动平面上,所述传动件配置成围合套接在主动轮及两从动轮之间的弹性皮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两个轮结构之间配备有张紧件,且所述张紧件被构造为张紧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自外向内将所属路径段的皮带按压绷紧在两个轮结构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各张紧轮位置恒定地限定在传动平面上,且三个张紧轮互相对置以形成一呈倒三角状的张紧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从动轮之间的所述张紧轮居中配置在两者之间,且所述皮带自任一从动轮的外周侧绕设至张紧轮的上端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所述张紧轮配置成,使得绕设在主动轮的外周侧的皮带竖向贴合至其所配属的张紧轮的外周侧,直至接入至从动轮的外端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为伺服电机,所述主动轮套接外置在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轮与其导轮相轴线连接,以同轴配置在车体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为伺服电机,且其输出轴与回转台相互纵向对接;所述支撑架沿回转台水平延伸至外侧,并形成带有定位夹具的两个叉状支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轮配置成利于卡入至轨道的导轨上的工型轮或l型轮。10.一种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以及配置在轨道上的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小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小车和搬运装置,涉及自动化搬运技术领域,所述转向小车包括:车体和驱动机构;所述车体配置有底部导轮和顶部回转台,所述导轮用于与外部轨道相滑触适配,所述顶部回转台设有朝外延伸配置的支撑架;所述驱动机构包含用于导轮的第一驱动件以及用于回转台的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与导轮之间连接设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含对接在第一驱动件的主动轮、和分别对接在同一侧的两导轮上的两个从动轮、以及连接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传动件,且所述传动件上设有张紧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回转台相轴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回转台沿其轴向旋转带动其支撑架转向限定在所属位置。撑架转向限定在所属位置。撑架转向限定在所属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苏金斌 蒋国华 程兵 陆晓剑 肖修稳 李召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05
技术公布日:2023/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7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