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7-27  14


    实心轮胎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基于2021年8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126582以及日本专利申请2021-126583的优先权。这些日本技术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包含在此。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实心轮胎。


    背景技术:

    4.实心轮胎(solid tire)主要用于生产设备的输送装置以及叉车等工业车辆。实心轮胎具备车轮、和安装于该车轮的胎面。胎面的典型的材质是橡胶组成物。
    5.当对实心轮胎施加大的载荷时,胎面挠曲。在胎面的与车轮接合的接合面的轴向外侧端的附近(胎面的接合面端部),容易产生由该挠曲引起的应力集中。应力向胎面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可能成为胎面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剥离的主要原因。在日本特开2005-349872公报中公开了对缓和应力在胎面的接合面端部处的集中的实心轮胎进行的研究。
    6.实心轮胎要求有效地抑制胎面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的剥离。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人的意图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胎面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剥离的实心轮胎。
    8.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具备环状的车轮和胎面,该胎面位于车轮的径向外侧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上述车轮具有:侧面、外周面、以及位于上述侧面与上述外周面之间并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上述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9.在该实心轮胎中,通过在车轮设置倾斜面、以及将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设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从而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轮胎中,抑制胎面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剥离。
    10.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具备筒状的车轮和胎面,该胎面位于该车轮的径向外侧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上述车轮具备:侧面、外周面、位于上述车轮的侧面与上述外周面之间并与上述侧面连续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连续的第二面,上述第一面沿轴向延伸、或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上述第二面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上述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上述第二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上述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11.在该实心轮胎中,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的第一面,有助于防止胎面的在接合面端部处的橡胶缺损。除了将比te/t设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以外,还通过该第一面、和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大的第二面,来有效地缓和在胎面的接合面端部处的应力的集中。
    在该实心轮胎中,同时实现防止胎面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剥离、和防止橡胶缺损。
    附图说明
    12.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的立体图。
    13.图2是表示图1的轮胎的与周向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
    14.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15.图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的剖视图。
    16.图5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的立体图。
    17.图6是表示图5的轮胎的与周向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
    18.图7是放大表示图6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19.图8的(a)以及(b)分别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的剖视图。
    20.图9的(a)以及(b)分别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优选的实施方式。
    22.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2的立体图。在图1中,由箭头x表示的是轮胎2的轴向,由箭头a表示的是轮胎2的周向。图2是表示图1的轮胎2的与周向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在图2中,由箭头x表示的是轮胎2的轴向,由箭头y表示的是轮胎2的径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轮胎2的周向。在图2中,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该轮胎2不具备用于注入空气的空洞。该轮胎2是实心轮胎2。如图1以及2所示,该轮胎2具备胎面4和车轮6。
    23.胎面4呈环状。胎面4安装于车轮6的径向外侧。胎面4由耐磨损性以及抓地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作为胎面4的基材橡胶,例示有天然橡胶(nr)、聚异戊二烯(ir),聚丁二烯(br)以及聚氨酯橡胶(u)。胎面4的材质也可以为热塑性弹性体。
    24.胎面4具备:与路面接地的胎面表面8、与车轮6接触的接合面10、以及一对侧面12。各个侧面12位于胎面表面8与接合面10之间。胎面表面8、接合面10以及侧面12分别沿周向延伸。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在胎面表面8刻设有沟14。通过该沟14形成胎面花纹。也可以在胎面表面8不刻设沟14。
    25.在图3中,放大示出有接合面10的轴向外侧端的附近。在图3中,附图标记p1表示胎面4的侧面12的径向内侧端。附图标记p1还表示接合面10的轴向外侧端。在本说明书中,由附图标记p1表示的位置被称为“端点p1”。
    26.如图3所示,各个侧面12具备端部16和弯曲部18。端部16从端点p1沿径向延伸。端部16从接合面10的轴向外侧端沿径向延伸。端部16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呈直线状。弯曲部18从端部16的外侧端19延伸。弯曲部18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该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8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呈向内凸出的圆弧状。
    27.在图3中,双向箭头te表示胎面4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详细而言,厚度te是端点p1与端部16的外侧端19的在径向上的距离。在图2中,双向箭头t表示胎面4的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在该轮胎2中,厚度te相对于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28.车轮6呈环状。车轮6典型地由金属构成。作为车轮6的优选的材质,可列举钢以及铝合金。车轮6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构成。
    29.车轮6具备外周面20、内周面22、一对侧面24以及一对倾斜面26。外周面20被胎面4覆盖。外周面20与胎面4的接合面10接触。内周面22形成该轮胎2的内周面。外周面20、内周面22、侧面24以及倾斜面26分别沿周向延伸。
    30.如图2所示,各个侧面24从内周面22的轴向外侧端沿径向延伸。如图3所示,侧面24与胎面4的端部16连续。即,端点p1与车轮6的侧面24的径向外侧端一致。侧面24与端部16以直线状连结。
    31.各个倾斜面26位于对应的侧面24与外周面20之间。倾斜面26从端点p1延伸。即,端点p1是倾斜面26的轴向外侧端。倾斜面26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倾斜面26呈向外凸出的圆弧状。
    32.在图3中,附图标记p2表示倾斜面26的轴向内侧端。附图标记p2还表示外周面20的轴向外侧端。在本说明书中,由附图标记p2表示的位置被称为“端点p2”。倾斜面26在端点p2处与外周面20连接。倾斜面26被胎面4覆盖。倾斜面26与胎面4的接合面10接触。
    33.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34.在本公开所涉及的实心轮胎2中,车轮6具有倾斜面26,该倾斜面26位于侧面24与外周面20之间,并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该倾斜面26防止施加到胎面4的接合面10的轴向的外侧端附近(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应力的集中。并且,在该实心轮胎中,厚度te相对于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通过在车轮6设置倾斜面26的基础上,适当地设定胎面4的在与该倾斜面26接触的位置处的厚度te,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应力在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处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2中,防止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
    35.比(te/t)更优选为0.10以上。通过将比(te/t)设为0.10以上,从而该胎面4在轴向外侧端具有可承受应力的施加的厚度。在该实心轮胎2中,更有效地防止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te/t)进一步优选为0.14以上。比(te/t)更优选为0.21以下。通过将比(te/t)设为0.21以下,更有效地缓和施加到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应力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2中,防止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te/t)进一步优选为0.18以下。
    36.在图3中,双向箭头wr表示倾斜面26的径向宽度。详细而言,宽度wr是端点p1与端点p2的径向距离。宽度wr相对于厚度t之比(wr/t)优选为0.050以上。通过将比(wr/t)设为0.050以上,该倾斜面26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从该观点出发,比(wr/t)更优选为0.0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80以上。
    37.若增大比(wr/t),则车轮6的在轴向端处的径向厚度变薄。这会影响车轮6的耐久性。为了确保车轮6的耐久性,考虑增大车轮6整体的径向厚度。但是,这会影响车轮6的成本。
    38.比(wr/t)优选为0.15以下。通过将比(wr/t)设为0.15以下,从而抑制成本的增大,并且维持优异的耐久性。从该观点出发,比(wr/t)更优选为0.1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2以下。
    39.在图3中,双向箭头wa表示倾斜面26的轴向宽度。详细而言,宽度wa是端点p1与端点p2的轴向距离。宽度wa相对于宽度wr之比(wa/wr)优选为0.50以上。通过将比(wa/wr)设为0.50以上,从而胎面4的存在于倾斜面26的轴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可承受被施加的应力的
    大小。在该实心轮胎2中,防止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wa/wr)更优选为0.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0以上。比(wa/wr)优选为1.5以下。通过将比(wa/wr)设为1.5以下,从而该倾斜面26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从该观点出发,比(wa/wr)更优选为1.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
    40.在图3中,附图标记v表示通过端点p2并沿径向延伸的假想线。双向箭头ti表示胎面4的在端点p2处的径向厚度。厚度ti是沿着假想线v测量的胎面4的厚度。
    41.厚度ti相对于厚度te之比(ti/te)优选为0.70以上。通过将比(ti/te)设为0.70以上,从而该胎面4在倾斜面26的轴向的内侧端具有可承受被施加的应力的厚度。在该实心轮胎2中,防止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ti/te)更优选为0.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比(ti/te)优选为2.0以下。通过将比(ti/te)设为2.0以下,有效地缓和施加于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应力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2中,防止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ti/te)更优选为1.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42.在图3中,箭头r表示弯曲部18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r优选为10mm以上。通过将曲率半径r设为10mm以上,有效地缓和施加于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应力的集中。从该观点出发,曲率半径r更优选为1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上。曲率半径r优选为40mm以下。通过将曲率半径r设为40mm以下,该胎面4在轴向的外侧端的附近具有可承受被施加的应力的厚度。该胎面4的耐久性优异。从该观点出发,曲率半径r更优选为3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下。
    43.图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30的剖视图。该轮胎30具备胎面32和车轮34。车轮34在外周面36与侧面38之间具备倾斜面40。在该轮胎30中,车轮34的倾斜面40的形状与图3的轮胎2不同。
    44.倾斜面40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倾斜面40呈直线状。直线状的倾斜面40有效地缓和施加于胎面32的接合面端部的应力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30中,防止胎面32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34剥离。
    45.此外,在图4的实施方式的实心轮胎30中,比(te/t)、比(wr/t)、比(wa/wr)、比(ti/te)以及曲率半径r的优选的范围,也与图3的实施方式的实心轮胎2相同。
    46.图5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102的立体图。在图5中,由箭头x表示的是轮胎102的轴向,由箭头a表示的是轮胎102的周向。
    47.图6是表示图5的轮胎102的与周向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在图6中,由箭头x表示的是轮胎102的轴向,由箭头y表示的是轮胎102的径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轮胎102的周向。在图6中,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102的赤道面。该轮胎102不具备用于注入空气的空洞。该轮胎102为实心轮胎102。如图5以及图6所示,该轮胎102具备胎面104和车轮106。
    48.胎面104呈环状。胎面104安装于车轮106的径向外侧。胎面104由耐磨损性以及抓地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作为胎面104的基材橡胶,例示有天然橡胶(nr)、聚异戊二烯(ir)、聚丁二烯(br)以及聚氨酯橡胶(u)。胎面104的材质也可以为热塑性弹性体。
    49.胎面104具备:与路面接地的胎面表面108、与车轮106接触的接合面110、以及一对侧面112。各个侧面112位于胎面表面108与接合面110之间。胎面表面108、接合面110以及侧面112分别沿周向延伸。在图5的实施方式中,在胎面表面108刻设有沟114。通过该沟114形
    成胎面花纹。也可以在胎面表面108不刻设沟114。
    50.在图7中,放大示出有接合面110的轴向外侧端的附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如图7所示,在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胎面104具备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边缘部116。边缘部116沿周向延伸。
    51.在图7中,附图标记p1表示胎面104的侧面112的径向内侧端。附图标记p1还表示接合面110的轴向外侧端。在本说明书中,由附图标记p1表示的位置被称为“端点p1”。
    52.如图7所示,各个侧面112具备端部118和弯曲部120。端部118从端点p1沿径向延伸。端部118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呈直线状。弯曲部120从端部118的外侧端121延伸。弯曲部120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该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20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呈向内凸出的圆弧状。
    53.在图7中,双向箭头te表示胎面104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详细而言,厚度te是端点p1与端部118的外侧端121的在径向上的距离。在图6中,双向箭头t表示胎面104的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在该轮胎102中,厚度te相对于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54.车轮106呈环状。车轮106典型地由金属构成。作为车轮106的优选的材质,可列举钢以及铝合金。车轮106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构成。
    55.如图6所示,车轮106具备外周面122、内周面124以及一对侧面126。外周面122被胎面104覆盖。外周面122与胎面104的接合面110接触。内周面124形成该轮胎102的内周面124。外周面122、内周面124、侧面126分别沿周向延伸。
    56.如图7所示,各个侧面126从端点p1沿径向延伸。侧面126与胎面104的端部118连续。侧面126与端部118以直线状连结。
    57.如图7所示,车轮106还具备一对第一面128以及一对第二面130。第一面128以及第二面130分别沿周向延伸。各个第一面128位于对应的侧面126与外周面122之间。第一面128与侧面126连续地延伸。第一面128从端点p1延伸。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一面128呈直线状。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面128沿轴向延伸。即,第一面12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为0
    °
    。第一面128被胎面104覆盖。第一面128与胎面104的接合面110接触。第一面128与边缘部116的径向内侧面接触。
    58.在图7中,附图标记p2表示第一面128的轴向内侧端。附图标记p2还表示第二面130的轴向外侧端。在本说明书中,由附图标记p2表示的位置被称为“端点p2”。附图标记p3表示第二面130的轴向内侧端。附图标记p3还表示外周面122的轴向外侧端。在本说明书中,由附图标记p3表示的位置被称为“端点p3”。
    59.各个第二面130位于对应的第一面128与外周面122之间。第二面130从端点p2延伸到端点p3。第二面130与第一面128连续。第二面130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130呈向外凸出的圆弧状。第二面130被胎面104覆盖。第二面130与胎面104的接合面110接触。第二面130与边缘部116的轴向内侧面接触。
    60.在图7中,附图标记tl表示第二面130的在端点p2处的切线。附图标记θ2表示切线tl与轴向所成的角度。在第二面130呈圆弧状时,“第二面13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由角度θ2定义。在该实心轮胎102中,第一面12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小于第二面130相对于
    轴向的倾斜角度θ2。
    61.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62.为了缓和应力向胎面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考虑在车轮的侧面与外周面之间设置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面。但是,在车轮具有倾斜面的实心轮胎中,在磨削时,存在容易在胎面的接合面端部发生橡胶缺损的问题。
    63.在该实心轮胎102中,车轮106具备:位于侧面126与外周面122之间并与侧面126连续的第一面128、和与该第一面128连续的第二面130。第一面128沿轴向延伸。第一面12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面13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通过该第一面128,能够比不设置第一面128的情况,增大胎面104的边缘部116的体积。大的边缘部116有助于防止胎面104的在接合面端部处的橡胶缺损。
    64.在该实心轮胎102中,厚度te相对于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通过在车轮106设置第一面128以及第二面130的基础上,适当地设定胎面104的在与该第一面128接触的位置处的厚度te,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在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处的应力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02中,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
    65.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面13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大于第一面12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该第二面130缓和应力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并且,与在车轮106的侧面126与外周面122之间设置有一个倾斜面的构造相比,该第一面128与第二面130连续的构造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02中,有效地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在该实心轮胎102中,同时实现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和防止橡胶缺损。
    66.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130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该第二面130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02中,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
    67.在图7中,双向箭头w1表示第一面128的轴向宽度。宽度w1是端点p1与端点p2的轴向距离。双向箭头wa表示第二面130的轴向宽度。宽度wa是端点p2与端点p3的轴向距离。
    68.宽度w1相对于宽度wa之比(w1/wa)优选为0.10以上。通过将比(w1/wa)设为0.10以上,有效地防止胎面104的在接合面端部处的橡胶缺损。从该观点出发,比(w1/wa)更优选为0.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0以上。比(w1/wa)优选为1.0以下。通过将比(w1/wa)设为1.0以下,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02中,有效地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w1/wa)更优选为0.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0以下。
    69.在图7中,双向箭头wr表示第二面130的径向宽度。宽度wr是端点p2与端点p3的径向距离。
    70.宽度wa相对于宽度wr之比(wa/wr)优选为0.50以上。通过将比(wa/wr)设为0.50以上,从而胎面104的边缘部116具有可承受应力的施加的大小。在该实心轮胎102中,有效地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wa/wr)更优选为0.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0以上。比(wa/wr)优选为1.5以下。通过将比(wa/wr)设为1.5以下,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02中,有效地防止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06剥离。从该观点出发,比(wa/wr)更优选为1.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
    下。
    71.从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04的接合面端部集中的观点出发,第二面13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优选为40
    °
    以上,更优选为50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
    °
    以上。从该观点出发,倾斜角度θ2优选为85
    °
    以下,更优选为8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
    °
    以下。
    72.图8的(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140的剖视图。该轮胎140具备胎面142和车轮144。在图8的(a)中,示出有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车轮144具备:侧面146、从侧面146连续的第一面148、以及与第一面148连续的第二面150。在该轮胎140中,厚度te相对于胎面的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该轮胎140的第二面150的形状与图7的轮胎102不同。除了第二面150的形状以外,该轮胎140与图7的轮胎102相同。
    73.第二面150位于对应的第一面148与外周面152之间。第二面150与第一面148连续。第二面150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如图8的(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150呈直线状。
    74.在图8的(a)中,附图标记θ2表示第二面15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在该实心轮胎140中,第一面14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小于第二面15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
    75.在该实心轮胎140中,通过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面148,能够比不设置第一面148的情况,增大胎面142的边缘部154的体积。大的边缘部154有助于防止胎面142的在接合面端部处的橡胶缺损。
    76.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面15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大于第一面14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该第二面150缓和应力向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并且,与在车轮144的侧面146与外周面152之间设置有一个倾斜面的构造相比,该第一面148与第二面150连续的构造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40中,有效地防止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44剥离。在该实心轮胎140中,同时实现防止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44剥离、和防止橡胶缺损。
    77.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150呈直线状。直线状的第二面150更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实心轮胎140中,防止胎面142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144剥离。
    78.图8的(b)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心轮胎160的剖视图。该轮胎160具备胎面162和车轮164。在图8的(b)中,示出有胎面162的接合面端部。车轮164具备:侧面166、从侧面166连续的第一面168、以及与第一面168连续的第二面170。在该轮胎160中,厚度te相对于胎面162的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79.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面168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一面168呈直线状。在图8的(b)中,附图标记θ1表示第一面16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角度θ1为30
    °
    以下。除了第一面168相对于轴向倾斜以外,该轮胎160与图8的(a)的轮胎140相同。
    80.第二面170呈直线状。在图8的(b)中,附图标记θ2表示第二面17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在该实心轮胎160中,第一面168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小于第二面170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
    81.在该实心轮胎160中,通过倾斜角度θ1为30
    °
    以下的第一面168,能够比不设置第一面168的情况,增大胎面162的边缘部172的体积。大的边缘部172有助于防止胎面162的在接
    合面端部处的橡胶缺损。
    82.从有效地防止胎面162的在接合面端部处的橡胶缺损的观点出发,倾斜角度θ1更优选为2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
    °
    以下。倾斜角度θ1的最小值为0
    °
    。即,倾斜角度θ1为0
    °
    以上。在倾斜角度θ1为0
    °
    时,第一面168沿轴向延伸。此时,车轮164成为图8的(a)所示的构造。
    83.车轮也可以在侧面与外周面之间具备从侧面连续的第一面、与第一面连续的第二面、以及与第二面连续的第三面。在图9的(a)以及(b)示出有具有具备第三面的车轮的实施方式。
    84.在图9的(a)的轮胎180中,第一面182沿轴向延伸。第二面184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184呈向外凸出的圆弧状。第三面186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三面186呈直线状。第一面182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面184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在该轮胎180中,厚度te相对于胎面的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85.在图9的(b)的轮胎190中,第一面192沿轴向延伸。第二面194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194呈直线状。第三面196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三面196呈向外凸出的圆弧状。第一面192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面194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在该轮胎190中,厚度te相对于胎面的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86.车轮也可以在侧面与外周面之间具备4个以上的面。只要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即可。
    8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面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呈直线状。第一面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也可以呈圆弧状。在该情况下,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由第一面的在端点p1处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定义。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只要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即可。
    88.[实验1]
    [0089]
    [实施例1]
    [0090]
    获得具有图4所示的构造,并具备下述表1所示的规格的实施例1的实心轮胎。该轮胎的在赤道面处测量的外径为267mm,胎面的厚度t为42mm。车轮的内径为165mm。胎面的基材橡胶为天然橡胶。
    [0091]
    [比较例1]
    [0092]
    在该轮胎中,车轮不具有倾斜面。车轮的侧面与外周面连接。该轮胎的比(te/t)如表1所示。除这些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1的轮胎。
    [0093]
    [比较例2-3、实施例2-4]
    [0094]
    除了比(te/t)设为如表1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2-3以及实施例2-4的轮胎。
    [0095]
    [实施例5]
    [0096]
    除了将倾斜面的形状设为圆弧状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5的轮胎。该轮胎具有图3所示的构造。
    [0097]
    [实施例6-7]
    [0098]
    除了比(wr/t)、比(wr/t)、比(ti/te)以及半径r的值、和倾斜面的形状设为如表2
    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3相同来获得实施例6-7的轮胎。
    [0099]
    [实施例8]
    [0100]
    除了比(ti/te)的值、半径r的值以及倾斜面的形状设为如表2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8的轮胎。
    [0101]
    [胎面的剥离]
    [0102]
    将该轮胎安装于车辆(载重2.5t的配重式叉车)的驱动轮。以对轮胎施加28.5kn的载荷的方式在车辆装载货物。使用该车辆,在平坦的沥青路面上,反复进行障碍行驶。此时的车辆的速度为8km/h。对直到胎面在接合面端部处产生剥离为止的行驶时间进行了测量。将其结果按照1至10的10级表示在表1-2中。数值越大,行驶时间越长。数值越大越优选。
    [0103]
    表1表1评价结果
    [0104][0105]
    表2表2评价结果
    [0106][0107]
    如表1-2所示,在实施例的轮胎中,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抑制胎面的剥离。从该评
    价结果可以明确该实心轮胎的优越性。
    [0108]
    [实验2]
    [0109]
    [实施例11]
    [0110]
    获得具有图8的(a)所示的构造的车轮的实施例11的实心轮胎。该轮胎的规格如下述的表3所示。该轮胎的在赤道面处测量的外径为267mm,车轮的内径为165mm。胎面的基材橡胶为天然橡胶。在轴向外侧端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设为0.18。
    [0111]
    [比较例11]
    [0112]
    在该轮胎中,车轮不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车轮的侧面与外周面连接。除了这些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11的轮胎。
    [0113]
    [比较例12]
    [0114]
    在该轮胎中,存在于车轮的侧面与外周面之间的面的数量为一个。在表3中,该面被记载为第二面。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二面呈圆弧状。除此之外,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11的轮胎。
    [0115]
    [比较例13、实施例12-14]
    [0116]
    除了倾斜角度θ1设为如表3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来获得比较例13以及实施例12-14的轮胎。
    [0117]
    [实施例15]
    [0118]
    除了倾斜角度θ1、比(w1/wa)以及比(wa/wr)的值设为如表4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5的轮胎。
    [0119]
    [实施例16]
    [0120]
    除了比(wa/wr)的值设为如表4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6的轮胎。
    [0121]
    [实施例17]
    [0122]
    在该轮胎中,车轮具有图7所示的构造。倾斜角度θ2如表4所示。除了这些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7的轮胎。
    [0123]
    [实施例18]
    [0124]
    除了比(w1/wa)以及比(wa/wr)的值设为如表4所示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7相同来获得实施例18的轮胎。
    [0125]
    [胎面的剥离]
    [0126]
    将轮胎安装于车辆(载重2.5t的配重式叉车)的驱动轮。以对轮胎施加28.5kn的载荷的方式在车辆装载货物。使用该车辆,在平坦的沥青路面上,反复进行障碍行驶。此时的车辆的速度为8km/h。对直到胎面在接合面端部处产生剥离为止的行驶时间进行了测量。将其结果按照1至10的10级表示在表3-4中。数值越大,行驶时间越长。数值越大越优选。
    [0127]
    [橡胶缺损]
    [0128]
    分别制造1000个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轮胎。对产生由磨削引起的橡胶缺损的轮胎的数量进行计数。将其结果按照1至10的10级表示在表3-4中。数值越大,橡胶缺损的产生越少。数值越大越优选。
    [0129]
    表3表3评价结果
    [0130][0131]
    表4
    [0132]
    表4评价结果
    [0133][0134]
    如表3-4所示,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胎面的剥离的评价结果、与橡胶缺损的评价结果之和的值大。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综合来讲优异。从该评价结果可以明确该实心轮胎的优越性。
    [0135]
    [公开项目]
    [0136]
    以下项目分别是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公开。
    [0137]
    [项目1]
    [0138]
    一种实心轮胎,其中,
    [0139]
    该实心轮胎具备环状的车轮和胎面,该胎面位于上述车轮的径向外侧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上述车轮具有:侧面、外周面、以及位于上述侧面与上述外周面之间并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上述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0140]
    [项目2]
    [0141]
    根据项目1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42]
    上述倾斜面的径向宽度wr相对于上述厚度t之比wr/t为0.050以上且0.15以下,上述倾斜面的轴向宽度wa相对于上述宽度wr之比wa/wr为0.50以上且1.5以下。
    [0143]
    [项目3]
    [0144]
    根据项目1或项目2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45]
    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上述倾斜面呈直线状。
    [0146]
    [项目4]
    [0147]
    根据项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48]
    上述胎面的在上述倾斜面的轴向内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i相对于上述厚度te之比ti/te为0.70以上且2.0以下。
    [0149]
    [项目5]
    [0150]
    根据项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51]
    上述胎面具有侧面,上述胎面的侧面具备:从该侧面的内侧端沿径向延伸的端部、和从该端部的外侧端延伸的弯曲部,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上述弯曲部呈向内凸出的圆弧状,该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
    [0152]
    [项目6]
    [0153]
    一种实心轮胎,其中,
    [0154]
    上述实心轮胎具备筒状的车轮和胎面,该胎面位于上述车轮的径向外侧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上述车轮具备:侧面、外周面、位于上述车轮的侧面与上述外周面之间并与上述侧面连续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连续的第二面,上述第一面沿轴向延伸、或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上述第二面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上述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上述第二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上述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
    [0155]
    [项目7]
    [0156]
    根据项目6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57]
    上述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为0
    °
    以上且30
    °
    以下。
    [0158]
    [项目8]
    [0159]
    根据项目6或项目7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60]
    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上述第二面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或直线状。
    [0161]
    [项目9]
    [0162]
    根据项目6~8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63]
    上述第一面的轴向宽度w1相对于上述第二面的轴向宽度wa之比w1/wa为0.10以上且1.0以下。
    [0164]
    [项目10]
    [0165]
    根据项目6~9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0166]
    上述第二面的轴向宽度wa相对于上述第二面的径向宽度wr之比wa/wr为0.50以上且1.5以下。
    [0167]
    以上说明只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本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技术特征:
    1.一种实心轮胎,其中,所述实心轮胎具备环状的车轮和胎面,该胎面位于所述车轮的径向外侧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所述车轮具有:侧面、外周面、以及位于所述侧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并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所述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所述倾斜面的径向宽度wr相对于所述厚度t之比wr/t为0.050以上且0.15以下,所述倾斜面的轴向宽度wa相对于所述宽度wr之比wa/wr为0.50以上且1.5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倾斜面呈直线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所述胎面的在所述倾斜面的轴向内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i相对于所述厚度te之比ti/te为0.70以上且2.0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所述胎面具有侧面,所述胎面的侧面具备:从该侧面的内侧端沿径向延伸的端部、和从该端部的外侧端延伸的弯曲部,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弯曲部呈向内凸出的圆弧状,该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6.一种实心轮胎,其中,所述实心轮胎具备筒状的车轮和胎面,该胎面位于所述车轮的径向外侧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所述车轮具备:侧面、外周面、位于所述车轮的侧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并与所述侧面连续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连续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沿轴向延伸、或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所述第二面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所述胎面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所述第一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为0
    °
    以上且30
    °
    以下。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在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第二面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或直线状。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所述第一面的轴向宽度w1相对于所述第二面的轴向宽度wa之比w1/wa为0.10以上且1.0以下。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实心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面的轴向宽度wa相对于所述第二面的径向宽度wr之比wa/wr为0.50以上且1.5以下。

    技术总结
    在本发明的实心轮胎(2)中,车轮(6)具有倾斜面(26),该倾斜面(26)位于侧面(24)与外周面(20)之间并以随着朝向轴向内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胎面(4)的在轴向外侧端处的径向厚度Te相对于在赤道处的径向厚度T之比Te/T为0.070以上且0.25以下。通过该车轮(6)以及胎面(4)的构造,有效地缓和应力向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的集中。在该轮胎(2)中,抑制胎面(4)的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接合面端部从车轮(6)剥离。


    技术研发人员:林优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07.08
    技术公布日:2023/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762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