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尤指一种薄型化的薄型两相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更佳的热传效果,散热领域应用两相流的热交换原理的散热装置作为热传导元件使用,其中以均温板及热管最为普及,而均温板与热管为应用两相流热交换原理,必须以热传导效率较佳的材质作为该均温板及热管的主体结构,其中又以铜最为常见,主体内部必须具有一真空气密的腔室以及腔室内部表面设置有毛细结构以及填充有工作液体,使得以通过真空环境下工作液体沸点降低而在该真空气密的腔室内部进行两相流(汽体与液体)循环,借此提供较佳的热传导效率。
现有均温板系在至少一板体上设置有毛细结构后再与另一板体盖合构成主体,其后再该主体上进行封边及填水(液态工作流体)与抽真空等作业,进而构成所述的均温板;前述的毛细结构在均温板中主要系用来作为液态工作流体从冷凝区回流至蒸发区以及将液态工作流体储存于蒸发区的作用,而毛细结构通常以烧结体、网格体、纤维体、沟槽等型态可提供毛细力的结构作为使用。
其中烧结体主要系于板体的一侧披覆有金属粉末,再通过烧结的方式将该复数粉末烧结附着于该板体上而形成多孔隙性质的毛细结构,以烧结方式所形成的烧结体型态的毛细结构是毛细力最佳的毛细结构,而烧结工作必须将两两相邻的粉末加热至半固融状态下使粉末间相互连结并形成具有多孔特性的毛细结构,为保持烧结粉末的毛细结构能保持多孔性的特质,则该烧结粉末的粒度具有一定的限制,因当烧结粉末的粒度过小时会造成该复数粉末烧结产生固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孔隙,以致于无法形成具多孔性的毛细结构,也就是说该毛细结构无法提供毛细力。如此,现有的烧结体使用烧结粉末的粒度是无法选用太细小的粉末,使得现有通过烧结的方式所形成的毛细结构中,该烧结粉末必须选用颗粒大小适中的尺寸才得以在各颗粒间形成有孔隙且具有毛细力的功效,但相对的该烧结结构厚度也会随之增厚,这也就是目前现有烧结体无法应用于极薄型化的均温板结构上。此外,目前现有使用烧结体的均温板是无法弯折(弯曲)或挠折,因该均温板受弯折(弯曲)后,会造成腔室内的烧结体破损脱落并崩坏,导致板体上的毛细结构失能而失去均温散热的功效。
所以业者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烧结体无法使用在极薄型化的均温板结构上的问题,便朝向该毛细结构中毛细力功效较差的沟槽,或是毛细结构中毛细力系亚于烧结粉末的网格体或编织网试着使用,其中该网格体或编织网虽在设置上方便且可使用于需进行弯折的部位,但网格体或编织网在设置在均温板内时必须与壳壁或管壁完全贴合,才能令工作液体得以于网格体或编织网中受毛细作用扩散,但当网格体或编织网没有完整贴设或铺设于该壳壁或管壁表面时,则会产生间隙无法提供毛细力供给工作液体进行扩散汽液循环的功效,另外还有就是所述网格体与编织网主要由复数丝状单体相互交织或编织而组成,因每单一根丝状单体(如丝状金属线)的线径粗细度受到目前加工机械及材料限制而无法变更细,所以使得该复数根丝状单体全部相互交织(或编织)组成的网格体(或编织网)的整体厚度并无法再降低,所以现有网格体与编织网同样也是无法应用于极薄型化的均温板结构上。
便退而求其次,则改用毛细力较差的所述沟槽,而所述沟槽主要是在均温板的壳壁面通过机械加工等方式开设形成,借此作为毛细结构使用,但却延伸出另一问题,就是在该均温板内开设沟槽势必会造成该均温板的壳壁变薄,不仅会影响整体结构强度,且还会造成壳壁破裂的情事发生,进而导致其内工作液体外漏而失去均温散热效果,因设置沟槽将令壳壁变薄进而降低了整体结构强度,若再对该均温版进行弯折卷区等工作时,则容易由设置该沟槽的位置处破裂,基于这些考量使得业者怯步而不敢在具有极薄壳壁的热管或均温板以设置沟槽作为毛细结构使用。
所以随着极薄型化的设置,均温板整体厚度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不仅除了管壁厚度为符合极薄型化的尺寸限制,其内部气密腔室及内部毛细结构也必须进一步缩减,故由上述各毛细结构的使用及设置方式可知,当在进行极薄型化设计时,毛细结构的选用以及制造则成为一种难题。
故如何实现极薄型化,同时又兼具毛细力及可弯折或挠曲的特性,实为该项技艺的人士首重的改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爰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实现薄型化并且可弯折的薄型两相流装置。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及复数凸体,该复数凸体凸设于该第一侧面;
一第二板体,一侧具有一纳米毛细层,所述纳米毛细层由复数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混和而成并附着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第一侧面的一侧表面;
一聚合物层,选择与前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结合,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总厚度是等于或小于0.25mm。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一板体。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二板体。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纳米毛细层具有复数第一粉末及复数第二粉末,所述第一粉末颗粒粒径大于该第二粉末颗粒粒径,所述第一粉末、第二粉末混合并通过烧结、粘合、喷涂、印刷等方式形成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的一侧。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聚合物层,是通过涂布、印刷或粘合的方式成型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的表面上。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该复数凸体由所述第二侧面向该第一侧面凹陷后凸伸出该第一侧面。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还具有一亲水层,所述亲水层设于前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或设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一侧,或设于所述纳米毛细层表面。
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互叠合共同界定一气密腔室,该纳米毛细层设置于该气密腔室内,该气密腔室内填充有一工作液体。
凭借本发明可实现将散热装置薄型化且可弯折,同时保有内部毛细结构的毛细力,进而解决现有散热装置薄型化的缺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板体11;板体11a;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凸体113;第二板体12;聚合物层13;纳米毛细层14;第一粉末141;第二粉末142;气密腔室15;亲水层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1,包含:一第一板体11、一第二板体12、一聚合物层13;
所述第一板体11具有一第一侧面111及一第二侧面112及复数凸体113,该复数凸体113凸设于该第一侧面111;所述第二板体12一侧具有一纳米毛细层14,所述纳米毛细层14由复数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混合而成,并吸附附着于该第二板体12相对该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面111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相互叠合共同界定一气密腔室15,并该纳米毛细层14设置于该气密腔室15内,并该气密腔室15内填充有一工作液体(图中未示)。
所述聚合物层13选择与前述第一、二板体11、12其中任一结合,并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总厚度系等于或小于0.25mm。
所述聚合物层13选择为涂布或印刷或粘合的方式选择与该第一、二板体11、12其中任一的表面结合。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系以均温板作为说明实施,但并不引以为限,也可为薄型平板热管,本实施例的第一、二板体11、12材质是铜、铝、不锈钢、商业纯钛其中任一,并该第一、二板体11、12厚度分别约为0.1mm。
所述纳米毛细层14具有复数第一粉末141及复数第二粉末142,所述第一粉末141颗粒粒径大于该第二粉末142颗粒粒径,所述第一、二粉末141、142混合并通过烧结、粘合、喷涂、印刷等方式形成于该第二板体12相对该第一板体11的一侧,又或者纳米毛细层14通过胶体(液态状或固态状)将复数种不同大小颗粒的粉末粘合布设于该第二板体12的表面,当该液态状的胶体风干后将会令复数种不同大小颗粒的粉末附着于该第二板体12的表面而形成该纳米毛细层14。
请参阅图3,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是复数板体11a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11a夹持所述聚合物层13组成该第一板体11,即表示该第一板体11由复数个板体11a相互叠合而成,而该复数板体11a间又设置有该聚合物层13,该聚合物层13受该复数板体11a夹持叠合并封闭后结合为一体而构型成该第一板体11,反之,该第二板体12相同于前述第一板体11的结构,该聚合物层13设置于该第二板体12内部相互叠合为一体,本实施例系以前者作为说明实施,但并不引以为限。
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而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该复数凸体113由所述第二侧面112向该第一侧面111凹陷后凸伸出该第一侧面111,并选择接触或不接触该纳米毛细层14。
请参阅图5,是本发明的薄型两相流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更具有一亲水层2,所述亲水层2系选择设于前述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面111或该第二板体12相对该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面111的一侧或所述纳米毛细层14表面。
当然也可同时于前述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面111及该第二板体12相对该第一板体11的第一侧面111的一侧及所述纳米毛细层14表面同时设置该亲水层2,本实施例系以由其中任一部位择其一设置,但并不引以为限。
本案主要是提供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尤其为均温板或扁平热管,由于背景技术所应用的各种毛细结构当应用在薄型化时都会受到限制,进而无法顺利令该均温板及扁平热管顺利薄型化,故本案改善了均温板及热管在薄型化制程中毛细结构无法薄型化产生的缺失,顺利将复数种不同粒径的粉末混合后,再通过喷涂、粘合、沾粘、印刷、静电吸附等方式设置于薄型板体上,借此除了缩减了毛细结构的厚度达到薄型化的效果外,同时仍保有毛细力以及令该薄型两相流装置具有可弯折的功效,故实现了保留毛细力最佳的多孔性粉末毛细结构,同时再搭配聚合物层13的设计,可达成毛细结构薄型化的效果且受弯折后也不破坏毛细结构的毛细力,并兼具弯折挠曲的特性,进而令散热装置整体可大幅薄型化甚至可达到整体厚度到达等于或小于0.25mm,则本发明改良了传统现有毛细结构无法薄型化的缺失,通过改良的技术手段及结构进一步达到传统现有所无法制造成型的结构。
1.一种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及复数凸体,该复数凸体凸设于该第一侧面;
一第二板体,一侧具有一纳米毛细层,所述纳米毛细层由复数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混和而成并附着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第一侧面的一侧表面;
一聚合物层,选择与前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结合,所述薄型两相流装置总厚度是等于或小于0.2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一板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是由复数板体相互叠合所组成,该复数板体夹持所述聚合物层组成该第二板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毛细层具有复数第一粉末及复数第二粉末,所述第一粉末颗粒粒径大于该第二粉末颗粒粒径,所述第一粉末、第二粉末混合并通过烧结、粘合、喷涂、印刷等方式形成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层,是通过涂布、印刷或粘合的方式成型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其中任一的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凸体由所述第二侧面向该第一侧面凹陷后凸伸出该第一侧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亲水层,所述亲水层设于前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或设于该第二板体相对该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的一侧,或设于所述纳米毛细层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两相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互叠合共同界定一气密腔室,该纳米毛细层设置于该气密腔室内,该气密腔室内填充有一工作液体。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