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6-11  1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摄像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市场对光学镜头的功能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光学镜头具有大孔径的特点时,既能改善暗光的拍摄条件,以适应夜景、阴雨天、星空等暗光环境的拍摄,又能具有良好的虚化效果,以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从而能够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光学镜头具有大像面的特点时,能够匹配更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以提高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3.因此,如何配置光学镜头的镜片数量、面型等参数,使光学镜头在实现大孔径、大像面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更优质的成像质量,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共有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6.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7.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8.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0.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1.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2.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3.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14.7.4deg/mm《fov/(f*fno)《7.8deg/mm;且,fno《1.9;
    15.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fno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
    16.通过限定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配合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计,可以使得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到所述光学镜
    头,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范围,以获得大视场角的特征,同时可以使入射光线得到有效会聚,从而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在垂直光轴方向上尺寸,以满足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设计;配合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能够平衡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校正轴上球差,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的面型更加匹配,以使入射光线平缓过渡,有利于校正轴外像差,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同时,还有利于合理配置前后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以降低产生鬼像的风险,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可进一步加强光学镜头于近光轴处的光线会聚,以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像散,修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不仅能够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还能有利于会聚入射光线,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度,从而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结合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既能使得边缘视场光线得到有效会聚,减小边缘视场光线的偏折,以校正入射光线经过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所产生的边缘视场像差,又能校正光线经第五透镜扩散所产生的球差与彗差,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配合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能够平衡前透镜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产生的难以校正的像差,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以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结合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七透镜与第六透镜的面型高度匹配,以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能够使得边缘视场的光线入射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以使光学镜头具有大像面的特点。
    17.此外,光学镜头满足7.4deg/mm《fov/(f*fno)《7.8deg/mm,通过约束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焦距与光圈数,能够合理控制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焦距及通光量,以改善边缘视场的畸变,合理配置光学镜头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过大,导致边缘视场畸变过大,成像的画面外周易发生扭曲,同时光学镜头的光圈数过小,以使光学镜头的通光量过大,易导致杂散光进入成像面,致使边缘视场产生如球差、场曲等像差,从而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光学镜头的焦距过大,不利于压缩光学镜头的总长,以使光学镜头的体积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18.此外,光学镜头满足fno《1.9,通过约束光学镜头的光圈数,能够确保光学镜头的大孔径特性,以使光学镜头具有足够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从而既能使得光学镜头适应暗光的拍摄条件,又能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清晰度,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fno高于上限时,光学镜头的光圈较小,光学镜头的通光量过小,易产生暗角,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
    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0.0.7《r62/r71《1.1;
    21.其中,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1为所述第七透
    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22.通过限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能够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面型匹配度,以使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光学镜头的敏感度低,同时有效平衡光学镜头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过大,面型过于平整,不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场曲像差,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面型匹配度下降,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间距减小,以使光学镜头的敏感度上升,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制造和组装。
    2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4.0.9《et6/ct6《1.3;
    25.其中,et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
    26.通过限制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与中心厚度的比值,能够约束第六透镜的厚薄比,以控制第六透镜的弯曲程度,从而降低第六透镜的面型复杂度,提高第六透镜的可加工性,同时,还能控制第六透镜的球差产生量,并有利于制造过程中的场曲调整,以有效改善光学镜头的像差,从而平衡光学镜头的高级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2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8.0.5《sag61/ct6《0.8;
    29.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
    30.通过限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与中心厚度的比值,能够合理控制第六透镜的屈折力和中心厚度,以合理分配第六透镜在垂直光轴方向上的屈折力,从而能够使得主光线保持尽可能小的出射角度,以减小光线在成像面的入射角度,进而降低光学镜头的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矢高和中心厚度,还能有利于控制第六透镜的弯曲程度,以提高第六透镜的可加工性,有利于第六透镜的制造成型。
    3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32.0.5《et5/|sag52|《1.3;
    33.其中,e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
    34.通过限制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的比值,能够有利于降低第五透镜的弯曲程度,避免第五透镜的形状反曲过大,提高第五透
    镜的可加工性,以有利于第五透镜的制造成型,减少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还能修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3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36.1.03《dt12/dt22《1.10;
    37.其中,d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38.通过限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有效半口径,以使第一透镜的口径较大,有利于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增大光线的入射角度,同时,第二透镜的口径较小,有利于对入射光线的收拢与会聚,以进一步加强对光线的会聚,从而能够减小光线的偏转角度,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3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0.1.0《max56/min56《3.0;
    41.其中,max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in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42.通过限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弯曲程度,从而既能减小局部像散,又能减小光学镜头的敏感度,以提高光学镜头的可加工性,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制造成型。
    4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4.0.9《|r31+r32|/|r31-r32|《1.8;和/或,0.21《|r22/f2|《0.27;
    45.其中,r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
    46.通过约束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能够合理配置第三透镜的球差贡献度,以有利于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提高光学镜头在轴上区域的成像质量。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第三透镜的弯曲程度,以降低光学镜头的加工难度和组装敏感度,并使得成像面中心到边缘的整体成像画质清晰均匀,以有效减小鬼像产生的风险,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47.此外,通过限制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的像散,以平衡光线经由第一透镜产生的像散,从而校正光学镜头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4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9.1.4《ct4/|sag41|《1.9;
    50.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
    51.通过约束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的比值,能够控制第四透镜的弯曲程度,以提高第四透镜的可加工性,有利于第四透镜的制造成型。同时,还能修正光学镜头产生的场曲,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5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具有该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能够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
    53.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具有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能够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
    5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5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配合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计,可以使得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到所述光学镜头,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范围,以获得大视场角的特征,同时可以使入射光线得到有效会聚,从而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在垂直光轴方向上尺寸,以满足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设计;配合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能够平衡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校正轴上球差,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的面型更加匹配,以使入射光线平缓过渡,有利于校正轴外像差,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同时,还有利于合理配置前后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以降低产生鬼像的风险,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可进一步加强光学镜头于近光轴处的光线会聚,以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像散,修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不仅能够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还能有利于会聚入射光线,以减小光线的偏转角度,从而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结合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既能使得边缘视场光线得到有效会聚,减小边缘视场光线的偏折,以校正入射光线经过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所产生的边缘视场像差,又能校正光线经第五透镜扩散所产生的球差与彗差,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配合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能够平衡前透镜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产生的难以校正的像差,促进光学镜头的像差平衡,以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结合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七透镜与第六透镜的面型高度匹配,以降低光学镜头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能够使得边缘视场的光线入射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以使光学镜头具有大像面的特点。
    56.此外,光学镜头满足7.4deg/mm《fov/(f*fno)《7.8deg/mm,通过约束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焦距与光圈数,能够合理控制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焦距及通光量,以改善边缘视场的畸变,合理配置光学镜头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过大,导致边缘视场畸变过大,成像的画面外周易发生扭曲,同时光学镜头的光圈数过小,以使光学镜头的通光量过大,易导致杂散光进入成像面,致使边缘视场产生如球差、场曲等像差,从而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光学镜头的焦距过大,不利于压缩光学镜头的总长,以使光学镜头的体积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57.此外,光学镜头满足fno《1.9,通过约束光学镜头的光圈数,能够确保光学镜头的大孔径特性,以使光学镜头具有足够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从而既能使得光学镜头适应暗光的拍摄条件,又能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清晰度,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fno高于上限时,光学镜头的通光量过大,易导致成像画面过度曝光,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下降。
    附图说明
    5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9.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61.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2.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63.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4.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65.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6.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67.图9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0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69.图11是本技术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70.图12是本技术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72.请参阅图1,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100,光学镜头100共有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成像时,光线从第一透镜l1的物侧依次进入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并最终成像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上。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73.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或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或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
    74.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之间的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从而能够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
    7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质均为塑料,此时,光学镜头100能够减少重量并降低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质也可为玻璃,此时,能够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良好的光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光学镜头100的温漂敏感度。
    7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成型,上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可均为非球面透镜。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也可采用球面透镜。
    77.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为孔径光阑和/或视场光阑,例如光阑sto可为孔径光阑,或者,光阑sto可为视场光阑,或者,光阑sto可为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通过将光阑sto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能够使出射光瞳远离成像面101,在不降低光学镜头100的远心性的情况下还能减小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直径,从而实现小型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阑sto也可设置在其他透镜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78.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80,红外滤光片80设置于第七透镜l7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之间。选用红外滤光片80,能够滤除红外光,使得成像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体验,从而提升成像质量。可以理解的是,红外滤光片80可以是塑料制成的,也可以是光学玻璃镀膜制成的,或者其他材质的红外滤光片80,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79.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7.4deg/mm《fov/(f*fno)《7.8deg/mm,例如fov/(f*fno)=7.402deg/mm、7.415deg/mm、7.427deg/mm、7.436deg/mm、7.448deg/mm、
    7.452deg/mm、7.755deg/mm、7.779deg/mm、7.783deg/mm或7.791deg/mm等。其中,fov为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no为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
    80.通过约束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焦距与光圈数,能够合理控制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焦距及通光量,以改善边缘视场的畸变,合理配置光学镜头100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过大,导致边缘视场畸变过大,成像的画面外周易发生扭曲,同时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过小,以使光学镜头100的通光量过大,易导致杂散光进入成像面101,致使边缘视场产生如球差、场曲等像差,从而导致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下降;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光学镜头100的焦距过大,不利于压缩光学镜头100的总长,以使光学镜头100的体积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
    81.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fno《1.9,例如fno=1.50、1.65、1.73、1.81、1.83、1.84、1.85、1.86、1.87或1.89等。其中,fno为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
    82.通过约束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能够确保光学镜头100的大孔径特性,以使光学镜头100具有足够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100的相对照度,从而既能使得光学镜头100适应暗光的拍摄条件,又能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清晰度,进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当fno高于上限时,光学镜头100的光圈较小,光学镜头100的通光量过小,易产生暗角,导致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下降。
    83.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0.7《r62/r71《1.1,例如r62/r71=0.708、0.711、0.725、0.733、1.015、1.036、1.058、1.067、1.086或1.094等。其中,r62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r71为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
    84.通过限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的曲率半径的比值,能够控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在近光轴o处面型匹配度,以使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光学镜头100的敏感度低,同时有效平衡光学镜头100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当其比值高于上限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过大,面型过于平整,不利于校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像差,导致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下降。当其比值低于下限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的面型匹配度下降,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的间距减小,以使光学镜头100的敏感度上升,不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制造和组装。
    85.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0.9《et6/ct6《1.3,例如,et6/ct6=0.907、0.912、0.925、0.936、0.945、0.950、0.958、1.283、1.290或1.296等。其中,et6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在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六透镜l6的边缘厚度),ct6为第六透镜l6于光轴o上的厚度(即第六透镜l6的中心厚度)。
    86.通过限制第六透镜l6的边缘厚度与中心厚度的比值,能够约束第六透镜l6的厚薄比,以控制第六透镜l6的弯曲程度,从而降低第六透镜l6的面型复杂度,提高第六透镜l6的可加工性,同时,还能控制第六透镜l6的球差产生量,并有利于制造过程中的场曲调整,以有效改善光学镜头100的像差,从而平衡光学镜头100的高级像差,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87.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0.5《sag61/ct6《0.8,例如,sag61/ct6=
    0.511、0.526、0.534、0.547、0.556、0.568、0.574、0.583、0.791或0.798等。其中,sag6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与光轴o的交点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于光轴o上的距离(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ct6为第六透镜l6于光轴o上的厚度(即第六透镜l6的中心厚度)。
    88.通过限制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与中心厚度的比值,能够合理控制第六透镜l6的屈折力和中心厚度,以合理分配第六透镜l6在垂直光轴o方向上的屈折力,从而能够使得主光线保持尽可能小的出射角度,以减小光线在成像面101的入射角度,进而降低光学镜头100的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同时,通过控制第六透镜l6的矢高和中心厚度,还能有利于控制第六透镜l6的弯曲程度,以提高第六透镜l6的可加工性,有利于第六透镜l6的制造成型。
    89.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0.5《et5/|sag52|《1.3,例如,et5/|sag52|=0.509、0.515、1.225、1.238、1.246、1.258、1.264、1.275、1.286或1.291等。其中,et5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在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五透镜l5的边缘厚度),sag52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与光轴o的交点至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于光轴o上的距离(即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
    90.通过限制第五透镜l5的边缘厚度与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的比值,能够有利于降低第五透镜l5的弯曲程度,避免第五透镜l5的形状反曲过大,提高第五透镜l5的可加工性,以有利于第五透镜l5的制造成型,减少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还能修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促进光学镜头100的像差平衡,以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91.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1.03《dt12/dt22《1.10,例如,dt12/dt22=1.070、1.073、1.078、1.080、1.084、1.086、1.090、1.092、1.095或1.098等。其中,dt1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的有效半口径,dt22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的有效半口径。
    92.通过限制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与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的有效半口径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有效半口径,以使第一透镜l1的口径较大,有利于扩大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增大光线的入射角度,同时,第二透镜l2的口径较小,有利于对入射光线的收拢与会聚,以进一步加强对光线的会聚,从而能够减小光线的偏转角度,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和畸变,提高光学镜头100的解像力,进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93.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1.0《max56/min56《3.0,例如,max56/min56=1.05、1.14、1.26、1.37、1.45、1.52、1.63、1.78、1.84或2.92等。其中,max56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在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in56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在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94.通过限制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比值,能够有效控制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的弯曲程度,从而既能减小局部像散,又能减小光学镜头100的敏感度,以提高光学镜头100的可加工性,有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制造成型。
    95.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0.9《|r31+r32|/|r31-r32|《1.8,和/或,
    0.21《|r22/f2|《0.27,例如,|r31+r32|/|r31-r32|=0.912、0.926、0.934、0.948、0.956、0.966、0.978、0.988、0.994或1.798等,|r22/f2|=0.211、0.214、0.216、0.219、0.225、0.261、0.262、0.264、0.268或0.269等。
    96.其中,r22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r31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r32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32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f2为第二透镜l2的焦距。
    97.通过约束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与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能够合理配置第三透镜l3的球差贡献度,以有利于促进光学镜头100的像差平衡,提高光学镜头100在轴上区域的成像质量。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第三透镜l3的弯曲程度,以降低光学镜头100的加工难度和组装敏感度,并使得成像面101中心到边缘的整体成像画质清晰均匀,以有效减小鬼像产生的风险,提高光学镜头100的解像力,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98.此外,通过限制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l2的焦距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l2的像散,以平衡光线经由第一透镜l1产生的像散,从而校正光学镜头100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99.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关系式:1.4《ct4/|sag41|《1.9,例如,ct4/|sag41|=1.405、1.418、1.436、1.442、1.458、1.846、1.859、1.869、1.878或1.895等。其中,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o上的厚度(即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sag4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与光轴o的交点在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
    100.通过约束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的矢高的比值,能够控制第四透镜l4的弯曲程度,以提高第四透镜l4的可加工性,有利于第四透镜l4的制造成型。同时,还能修正光学镜头100产生的场曲,促进光学镜头100的像差平衡,以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101.另外,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102][0103]
    其中,z是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是非球面顶点的曲率,c=1/y,y为曲率半径(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的y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104]
    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本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进行详细说明。
    [0105]
    第一实施例
    [0106]
    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以及红外滤光片8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0107]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
    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0108]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0109]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6.334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80,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5.2deg,光学镜头100的总长(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到成像面101于光轴o上的距离)ttl=7.48mm为例,光学镜头100的其他参数由下表1给出。其中,沿光学镜头100的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2和3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o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表面于光轴o上的距离。光阑sto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o至后一表面顶点(顶点指表面与光轴o的交点)于光轴o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透镜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o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sto设置于后一表面顶点的像侧,若光阑sto厚度为正值时,光阑sto在后一表面顶点的物侧。可以理解的是,表1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1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0110]
    表2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0111]
    表1
    [0112]
    [0113][0114]
    表2
    [0115]
    [0116][0117]
    请参阅图2中的(a),图2中的(a)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650.00nm、610.00nm、555.00nm、510.00nm以及470.00nm下的纵向球差图。图2中的(a)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单位为mm,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2中的(a)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较好。
    [0118]
    请参阅图2中的(b),图2中的(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55.00nm下的像散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像散曲线图中的t表示成像面101在子午方向的弯曲、s表示成像面101在弧矢方向的弯曲,由图2中的(b)可以看出,在该波长下,光学镜头10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19]
    请参阅图2中的(c),图2中的(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55.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2中的(c)可以看出,在该波长下,该光学镜头10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20]
    第二实施例
    [0121]
    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以及红外滤光片8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0122]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0123]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0124]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6.333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795,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5.2deg,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7.478mm为例。
    [0125]
    该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3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
    且表3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
    [0126]
    表4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4给出了可用于第二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0127]
    表3
    [0128][0129]
    表4
    [0130]
    [0131][0132]
    请参阅图4,图4中的(a)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656.27nm、587.56nm、546.07nm、486.13nm以及435.83nm下的纵向球差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单位为mm,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
    [0133]
    图4中的(b)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46.07nm下的像散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像散曲线图中的t表示成像面101在子午方向的弯曲、s表示成像面101在弧矢方向的弯曲。
    [0134]
    图4中的(c)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46.07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
    [0135]
    由图4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6]
    第三实施例
    [0137]
    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以及红外滤光片8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0138]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0139]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
    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0140]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6.333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795,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7.8deg,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7.48mm为例。
    [0141]
    该第三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5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5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
    [0142]
    表6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6给出了可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0143]
    表5
    [0144][0145]
    表6
    [0146]
    [0147][0148]
    请参阅图6,由图6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6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6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6中的(a)、图6中的(b)以及图6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二实施例中关于图4中的(a)、图4中的(b)、图4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0149]
    第四实施例
    [0150]
    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以及红外滤光片8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0151]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0152]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
    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0153]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6.334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795,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5.2deg,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7.48mm为例。
    [0154]
    该第四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7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7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0155]
    表8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8给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0156]
    表7
    [0157][0158]
    表8
    [0159][0160]
    请参阅图8,由图8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8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8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8中的(a)、图8中的(b)以及图8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0161]
    第五实施例
    [0162]
    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以及红外滤光片80。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0163]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0164]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
    [0165]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6.334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795,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5.2deg,光学镜头100的总长ttl=7.48mm为例。
    [0166]
    该第五实施例中的其他参数由下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9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9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
    [0167]
    表10中的k为圆锥常数,表10给出了可用于第五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0168]
    表9
    [0169][0170][0171]
    表10
    [0172][0173]
    请参阅图10,由图10中的(a)纵向球差图,图10中的(b)像散曲线图以及图10中的(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10中的(a)、图10中的(b)以及图10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0174]
    请参阅表11,表1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各关系式的比值汇总。
    [0175]
    表11
    [0176][0177]
    请参阅图11,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200,该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201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镜头100,该图像传感器201设于光学镜头100的像侧。该光学镜头100用于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并投射到图像传感器201,图像传感器201用于将对应于被摄物的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这里不做赘述。可以理解,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摄像模组200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100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0178]
    请参阅图12,第三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包括壳体301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200,摄像模组200设于壳体301。其中,该电子设备300可以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监控器、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等。可以理解,具有上述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也具有上述光学镜头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0179]
    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180]
    应理解,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018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共有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7.4deg/mm<fov/(f*fno)<7.8deg/mm;且,fno<1.9;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fno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0.7<r62/r71<1.1;其中,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1为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0.9<et6/ct6<1.3;其中,et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0.5<sag61/ct6<0.8;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0.5<et5/|sag52|<1.3;其中,e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1.03<dt12/dt22<1.10;其中,d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
    有效半口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1.0<max56/min56<3.0;其中,max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in5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0.9<|r31+r32|/|r31-r32|<1.8;和/或,0.21<|r22/f2|<0.27;其中,r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7.4deg/mm<FOV/(f*FNO)<7.8deg/mm且FNO<1.9。从而能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大孔径、大像面的特点。大像面的特点。大像面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贵 徐标 李翔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09
    技术公布日:2023/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750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