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6  154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模内转印注塑是一种同步完成注塑部件成型与表面装饰的制程,所要转印的装饰图案预先以印刷或蒸镀等方式形成于一转印薄膜上,然后将转印薄膜置于公模与母模之间,合模后将塑料注入模具内,以成型一塑料部件,并同时将装饰图案转印至该塑料部件表面,待塑料固化后将该塑料部件顶出,即形成具有装饰图案的塑料部件。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大多包括母模、压合板以及公模。压合板与母模之间可容置一转印薄膜,且压合板可压持转印薄膜。该母模、该压合板与该公模可共同形成一型腔,当塑料填满该型腔而形成一塑料部件时,该转印薄膜上的装饰图案可转印至该塑料部件。为使转印薄膜易于贴附至母模的模穴内壁,母模还开设有与型腔相连通的排气孔,并采用排气装置通过该排气孔将型腔内的部分气体抽出,以形成负压将转印薄膜向母模表面吸附。然而,现有的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常常存在吸附面积小,吸附效果不好,转印薄膜易产生褶皱等缺点,进而会降低模内转印的成品率。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作出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通过在排气孔靠近公模的一端设置吸附头,能在排气时对转印薄膜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也能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可提高模内转印的成品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包括母模、压合板、公模以及排气装置,压合板与母模之间容置一转印薄膜,且所述压合板能够压持转印薄膜,所述母模与所述公模共同形成一型腔,当塑料材料填满所述型腔而形成塑料部件时,所述转印薄膜上的装饰图案转移至所述塑料部件,所述母模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公模的一端可拆卸地固设有吸附头,吸附头的中部为圆柱形的过渡部,过渡部的中部具有圆柱形的过渡腔,过渡腔的内端连通所述排气孔,过渡腔的内径大于排气孔的内径,吸附头的外端具有吸附板,吸附板的外表面与所述母模的表面平齐,吸附板上设有连通所述过渡腔的主吸气孔和副吸气孔,主吸气孔的直径大于副吸气孔的直径,所述主吸气孔设在所述吸附板的中部,多个所述副吸气孔环形排列在所述主吸气孔的四周,主吸气孔的内侧壁上均匀地设有多个挡台,相邻的挡台之间形成吸气槽,多个挡台的中部形成吸气通孔,吸气槽与吸气通孔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母模与吸附头适配,吸附头能可拆卸地固定到排气孔靠近公模的一端,可便于吸附头的拆装维护,通过设置吸附板并在吸附板上设置主吸气孔和多个副吸气孔,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主吸气孔的直径大于副吸气孔的直径,主吸气孔包括相连通的吸气通孔和吸气槽,挡台在主吸气孔吸附转印薄膜时能起到支撑作用,可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采用上述结构的主吸气孔既能产生主要的吸附力,也能有效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多个环形排列的副吸气孔均为小孔,设置副吸气孔能增大吸附面积,有利于更好地吸附转印薄膜,副吸气孔环形排列能产生更均匀的吸附力,过渡腔的内径大于排气孔的内径,既便于设置吸附板来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也能在主吸气孔、副吸气孔与排气孔之间更好地起到过渡作用,由此可知,通过在排气孔靠近公模的一端装设吸附头,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并改善吸附效果,从而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进而能提高模内转印的成品率,可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为了使挡台能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挡台外宽内窄,所述吸气槽呈长条形,所述吸气通孔呈圆形。

    为了能便于拆装吸附头,所述吸附头的内端具有安装头,安装头的内端与所述排气孔连通,安装头的内径与所述排气孔的内径相同,安装头的外端与所述过渡腔连通,所述安装头具有外螺纹,安装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到所述母模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头与过渡部之间还具有连接部,连接部的中部具有圆台形的连接腔。

    优选的,所述排气装置为真空泵,所述排气孔远离公模的一端均与所述真空泵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母模的周缘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围绕所述排气孔,所述公模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压合板适配的压合槽,所述压合槽内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别设于所述压合板的两侧,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能与压合板气密封接触。

    优选的,所述公模上设有顶出机构和至少一个浇道。

    优选的,所述模内转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送进转印薄膜的送膜装置,所述送膜装置包括传送轮及对转印薄膜传送方向导向的导向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吸附板并在吸附板上设置主吸气孔和多个副吸气孔,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主吸气孔的直径大于副吸气孔的直径,主吸气孔包括相连通的吸气通孔和吸气槽,挡台在主吸气孔吸附转印薄膜时能起到支撑作用,可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采用上述结构的主吸气孔既能产生主要的吸附力,也能有效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多个环形排列的副吸气孔均为小孔,设置副吸气孔能增大吸附面积,有利于更好地吸附转印薄膜,副吸气孔环形排列能产生更均匀的吸附力,过渡腔的内径大于排气孔的内径,既便于设置吸附板来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也能在主吸气孔、副吸气孔与排气孔之间更好地起到过渡作用,由此可知,通过在排气孔靠近公模的一端装设吸附头,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并改善吸附效果,从而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进而能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2.挡台外宽内窄,可形成长条形的吸气槽和圆形的吸气通孔,这样的吸气槽和吸气通孔相连通形成的主吸气孔既能产生主要的吸附力,也能有效地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

    3.吸附头上具有带外螺纹的安装头,这样通过螺纹连接就能方便地将吸附头固定到母模上,可便于拆装维护吸附头;

    4.由于过渡腔的内径大于排气孔的内径,为了使被吸入过渡腔的气体能更好地进入排气孔,过渡腔与排气孔之间设置了圆台形的连接腔,连接腔能加快吸气速度,进而使吸附头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在开模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在合模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附头在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附头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母模,2-压合板,3-公模,4-排气装置,5-转印薄膜,6-型腔,7-排气孔,8-吸附头,9-过渡部,10-过渡腔,11-吸附板,12-主吸气孔,13-副吸气孔,14-挡台,15-吸气槽,16-吸气通孔,17-圆弧面,18-安装头,19-安装槽,20-连接部,21-连接腔,22-排气主管,23-排气支管,24-第一密封圈,25-压合槽,26-第二密封圈,27-顶出机构,28-浇道,29-传送轮,30-导向轮,31-模穴,32-送膜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1至图6,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包括母模1、压合板2、公模3以及排气装置4,压合板2与母模1之间容置一转印薄膜5,且所述压合板2能够压持转印薄膜5,所述母模1与所述公模3共同形成一型腔6,当塑料材料填满所述型腔6而形成塑料部件时,所述转印薄膜5上的装饰图案转移至所述塑料部件,所述母模1开设有与所述型腔6相连通的排气孔7,所述排气孔7靠近所述公模3的一端可拆卸地固设有吸附头8,吸附头8的中部为圆柱形的过渡部9,过渡部9的中部具有圆柱形的过渡腔10,过渡腔10的内端连通所述排气孔7,过渡腔10的内径大于排气孔7的内径,吸附头8的外端具有吸附板11,吸附板11的外表面与所述母模1的表面平齐,吸附板11上设有连通所述过渡腔10的主吸气孔12和副吸气孔13,主吸气孔12的直径大于副吸气孔13的直径,所述主吸气孔12设在所述吸附板11的中部,多个所述副吸气孔13环形排列在所述主吸气孔12的四周,主吸气孔12的内侧壁上均匀地设有多个挡台14,相邻的挡台14之间形成吸气槽15,多个挡台14的中部形成吸气通孔16,吸气槽15与吸气通孔16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母模1与吸附头8适配,吸附头8能可拆卸地固定到排气孔7靠近公模3的一端,可便于吸附头8的拆装维护,通过设置吸附板11并在吸附板11上设置主吸气孔12和多个副吸气孔13,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主吸气孔12的直径大于副吸气孔13的直径,主吸气孔12包括相连通的吸气通孔16和吸气槽15,挡台14在主吸气孔12吸附转印薄膜5时能起到支撑作用,可避免转印薄膜5产生褶皱,采用上述结构的主吸气孔12既能产生主要的吸附力,也能有效避免转印薄膜5产生褶皱,多个环形排列的副吸气孔13均为小孔,设置副吸气孔13能增大吸附面积,有利于更好地吸附转印薄膜5,副吸气孔13环形排列能产生更均匀的吸附力,过渡腔10的内径大于排气孔7的内径,既便于设置吸附板11来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也能在主吸气孔12、副吸气孔13与排气孔7之间更好地起到过渡作用,由此可知,通过在排气孔7靠近公模3的一端装设吸附头8,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并改善吸附效果,从而避免转印薄膜5产生褶皱,进而能提高模内转印的成品率,可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本实施例中均匀地设有六个挡台14,并设有两组从内向外依次环形排列的副吸气孔13,每组副吸气孔13设置六个,这样可使吸附头8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母模1开设有一模穴31以及若干排气孔7,排气孔7贯穿母模1并与型腔6相连通,排气孔7远离型腔6的一端与排气装置4相连,本实施例中模穴31内及其周围均形成有排气孔7。所述的母模、压合板、公模和转印薄膜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为了使挡台14能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挡台14外宽内窄,所述吸气槽15呈长条形,所述吸气通孔16呈圆形。本实施例中六个挡台14外宽内窄,挡台14的内侧具有圆弧面17,可形成长条形的吸气槽15和圆形的吸气通孔16,这样的吸气槽15和吸气通孔16相连通形成的主吸气孔12既能产生主要的吸附力,也能有效地避免转印薄膜5产生褶皱。

    为了能便于拆装吸附头8,所述吸附头8的内端具有安装头18,安装头18的内端与所述排气孔7连通,安装头18的内径与所述排气孔7的内径相同,安装头18的外端与所述过渡腔10连通,所述安装头18具有外螺纹,安装头18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到所述母模1上。所述母模1上具有与所述安装头18适配的安装槽19,安装槽19内加工有内螺纹,安装头18螺接到母模1的安装槽19内就能方便地将吸附头8固定到母模1上,安装头18能连通排气孔7与过渡腔10。所述的螺纹连接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头18与过渡部9之间还具有连接部20,连接部20的中部具有圆台形的连接腔21。由于过渡腔10的内径大于排气孔7的内径,为了使被吸入过渡腔10的气体能更好地进入排气孔7,过渡腔10与排气孔7之间设置了圆台形的连接腔21,连接腔21能加快吸气速度,进而使吸附头8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排气装置4为真空泵,所述排气孔7远离公模3的一端均与所述真空泵相连接。真空泵通过排气主管22和排气支管23连通排气孔7,排气主管22与真空泵连通,每个排气孔7均通过一个排气支管23连通至排气主管22,这样每个排气孔7均能进行排气。所述的真空泵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母模1的周缘设有第一密封圈24,所述第一密封圈24围绕所述排气孔7,所述公模3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压合板2适配的压合槽25,所述压合槽25内装设有第二密封圈26,所述第一密封圈24和第二密封圈26分别设于所述压合板2的两侧,第一密封圈24和第二密封圈26均能与压合板2气密封接触。压合板2能刚好卡入压合槽25内,压合板2的两侧分别抵触并压紧第一密封圈24和第二密封圈26时能具有较好的气密封效果,合模后,设于公模3的第二密封圈26与设于母模1的第一密封圈24分别位于压合板2的两侧并与压合板2气密封配合。所述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公模3上设有顶出机构27和至少一个浇道28。通过浇道28可将塑料材料填满型腔6,以形成塑料部件,通过顶出机构27可将成型的塑料部件从公模3顶出。所述的顶出机构和浇道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模内转印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送进转印薄膜5的送膜装置32,所述送膜装置32包括传送轮29及对转印薄膜5传送方向导向的导向轮30。送膜装置32通过采用传送轮29和导向轮30能方便地将转印薄膜5传送到公模3和母模1之间。传送轮和导向轮均属于现有技术,所述的送膜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传送轮和导向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来传送转印薄膜。

    本实施例中未作说明的固定方式或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具体位置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转印薄膜5包括一基体层(图中未示出)与印刷于基体层的转印层(图中未示出),基体层一般为pc/pbt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转印层一般为用油墨或涂料印刷至基体层上的图案或文字。

    工作原理:合模前,送膜装置32通过传送轮29的传送及导向轮30的导向,将转印薄膜5送入母模1与公模3之间并进行定位,转印薄膜5覆盖于母模1朝向公模3的表面,之后压合板2将转印薄膜5压持于母模1表面,同时配合第一密封圈24,使转印薄膜5与模穴31之间形成一第一气室,排气装置4通过排气孔7和吸附头8将第一气室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转印薄膜5被吸附到母模1表面,吸附头8具有过渡腔10和吸附板11并在吸附板11上设置主吸附孔和副吸附孔能有效地增大吸附面积,副吸附孔为小孔,主吸附孔内具有多个能起支撑作用的挡台14,这样既能使吸附头8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也能避免转印薄膜5产生褶皱。合模时,压合板2卡入公模3的压合槽25内并抵触压紧公模3的第二密封圈26,使转印薄膜5与公模3之间形成一第二气室,然后,通过浇道28向型腔6内射胶,直到充满型腔6,母模1的模穴31内注满塑料后,保压冷却,最后开模,取出成型的塑料部件,转印薄膜5的转印层将附着于塑料部件表面,其基体层由于压合板2的压制将同转印层剥离。之后松开压合板2,继续开动送膜装置32送进转印薄膜5,开始下一成型周期。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包括母模、压合板、公模以及排气装置,压合板与母模之间容置一转印薄膜,且所述压合板能够压持转印薄膜,所述母模与所述公模共同形成一型腔,当塑料材料填满所述型腔而形成塑料部件时,所述转印薄膜上的装饰图案转移至所述塑料部件,所述母模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排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公模的一端可拆卸地固设有吸附头,吸附头的中部为圆柱形的过渡部,过渡部的中部具有圆柱形的过渡腔,过渡腔的内端连通所述排气孔,过渡腔的内径大于排气孔的内径,吸附头的外端具有吸附板,吸附板的外表面与所述母模的表面平齐,吸附板上设有连通所述过渡腔的主吸气孔和副吸气孔,主吸气孔的直径大于副吸气孔的直径,所述主吸气孔设在所述吸附板的中部,多个所述副吸气孔环形排列在所述主吸气孔的四周,主吸气孔的内侧壁上均匀地设有多个挡台,相邻的挡台之间形成吸气槽,多个挡台的中部形成吸气通孔,吸气槽与吸气通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台外宽内窄,所述吸气槽呈长条形,所述吸气通孔呈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头的内端具有安装头,安装头的内端与所述排气孔连通,安装头的内径与所述排气孔的内径相同,安装头的外端与所述过渡腔连通,所述安装头具有外螺纹,安装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到所述母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头与过渡部之间还具有连接部,连接部的中部具有圆台形的连接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为真空泵,所述排气孔远离公模的一端均与所述真空泵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模的周缘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围绕所述排气孔,所述公模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压合板适配的压合槽,所述压合槽内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别设于所述压合板的两侧,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能与压合板气密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上设有顶出机构和至少一个浇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送进转印薄膜的送膜装置,所述送膜装置包括传送轮及对转印薄膜传送方向导向的导向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内转印注塑模具,包括母模、压合板、公模和排气装置,压合板与母模之间容置一转印薄膜,且压合板能够压持转印薄膜,母模与公模共同形成一型腔,当塑料材料填满型腔而形成塑料部件时,转印薄膜上的装饰图案转移至塑料部件,母模开设有与型腔相连通的排气孔,排气孔靠近公模的一端可拆卸地固设有吸附头,吸附头具有过渡腔和吸附板并在吸附板上设置主吸附孔和副吸附孔,主吸附孔内具有多个能起支撑作用的挡台,副吸附孔为小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气孔靠近公模的一端设置吸附头,能在排气时对转印薄膜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也能避免转印薄膜产生褶皱,可提高模内转印的成品率。

    技术研发人员:施明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安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11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7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