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4-19  11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液池的设计方案,特别是涉及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的设计方案。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变电站内一般设有多台大型变压器,全部的变压器的含油量可达数百吨,当主变等含油量大的设备故障、检修、着火及爆炸后会造成油体泄露,通过排油管道流至事故储油池,同时当消防水喷雾系统启动时,大量的水油混合一同进入管道流入事故储油池。变压器事故油池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油的密度小于水且油水不相溶等性质,从而实现油水分离达到对废油的储存,防止主变压器等充油电气设备损坏后,因油外泄而引起火灾或环境污染等使事故扩大、并产生二次污染。
    3.常见的事故油池构造简单,占地面积较大,一般为30 50立方米,多为方形或圆形的地下箱式结构,并事先在事故油池中储存有初始水量的水,充分静置时油浮于水的上方,以此可将油水混合进行分离。当火灾发生时,消防水喷雾系统启动,大量的油水混合物进入事故油池,整个灭火时间内,最不利时,油水总流量为165l/s,油水混合物如此迅速进入事故储油池内后,无法形成良好分层即流入排水检查井,导致部分油无法避免的排出油池进入市政管道,造成污染,严重时会产生爆炸等危害,对生态、环境安全具有很大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日常状态下进行油水分离,当出现事故时全部收集事故废液、并集中处理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包括:
    6.分流井,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竖向设于所述分流井中,将所述分流井分隔成第一分流池和第二分流池,所述分流池的侧壁上安装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管口高度h1不低于所述隔板的高度h2,所述进液管的管口朝向所述第二分流池设置;
    7.事故储油池,通过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的所述第二分流池相连通;
    8.隔油池,通过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的所述第一分流池相连通。
    9.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安装在所述进液池壁上,所述进液管伸入所述第一分流池的长度不小于进液池壁与所述隔板的间距的二分之一。
    10.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向下倾斜安装在所述进液池壁上。
    11.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井的所述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事故储油池与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共用池壁上,且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口径大于所述进液管的管径。
    12.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分流井的底部和内侧壁为密封连接。
    13.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油池还包括隔油板,所述隔油池垂直所述第
    二共用池壁的两相对侧壁相对平行地预埋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设有密封层,所述隔油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固定。
    1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油池靠近平行于所述第二共用池壁的另一个相对的池壁还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的底部与所述池壁的平齐连接处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溢流堰的顶部相对所述隔油池底部的高度为预设高度h3,所述预设高度h3高于所述隔油板底部相对于所述隔油池底部的高度。
    15.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事故储油池为储液池,所述事故储油池上部还设有第一通风清淤口;所述隔油池的所述油水混合池的顶部还设有第二通风清淤口。
    16.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井、所述隔油池和所述事故储油池位于一个平面,所述隔油池和所述事故储油池分别位于所述分流井的两侧。
    17.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井和所述隔油池位于一个平面,所述事故储油池位于所述分流井下部。
    18.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的设计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升压站事故油池的设计方案设置事故储油池、隔油池和分流井,根据液体流态的不同,利用分流井的特殊设计,将废液分流到隔油池或事故储油区。其中事故储油池用于存放事故产生的废液,定期抽出、并做无害化处理;隔油池用于日常收集变压器泄露的油品和雨水,通过其内设有的隔油板进行油水分离、并将隔离的废油定期收集处理,继而将污水排出到排水检查井。
    20.本实用新型的升压站事故油池还可以根据用户现场工况进行模块化设计,其设计方案不限于分流井、隔油池和事故储油池的摆放位置,根据客户现场工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所有部件可以模块化拼接组装,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21.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升压站事故油池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垂直中间截面的正视图;
    22.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升压站事故油池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水平中间截面的俯视图;
    23.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井的垂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油池的垂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油池中隔油板与卡槽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升压站事故油池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水平中间截面的俯视图;
    27.图7显示为图6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垂直中间截面的正视图。
    28.元件标号说明
    29.事故储油池1、第一出水口11、第一通风清淤口12;
    30.分流井2、进液管21、隔板22、第二分流池23、第一分流池24、第一共用池壁25、第二共用池壁26、进液池壁27;
    31.隔油池3、第二出水口31、卡槽32、第一卡槽321、第二卡槽322、卡槽密封件323、隔油板33、隔油板覆膜331、第三出水口34、溢流堰35、第一臂351、第二臂352、第二通风清淤口
    36、油水混合池37、污水池38、池壁391、侧壁392。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33.请参阅图1至图7,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包括分流井2、事故储油池1和隔油池3。其中,分流井2内部竖向设有隔板22,隔板22将分流井2分割成第一分流池23和第二分流池23。在第一分流池24的侧壁上安装有进液管21,进液管21的管口高度h1不低于隔板22的高度h2、且管口朝向第二分流池23设置。事故储油池1通过第一出水口11与分流井2的第二分流池23相连通;隔油池3通过第二出水口31与分流井2的第一分流池24相连通。
    35.本实用新型的升压站事故油池通常设置于地面以下,用于储存油浸式变压器平时泄露的油品和火灾灭火时的油水混合物,通常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也可以采用玻璃钢材质,或者是其他合适的材质。分流井2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升压站事故油池的中部,与油浸式变压器通过进液管21相连通,进液管21向下倾斜地安装在分流井2的进液池壁27上,通常倾斜角度在1度以内,也可以其他合适的角度倾斜安装,以确保进液管21内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分流井2中。
    36.结合图3可以看出,分流井2内设有隔板22、第一分流池24和第二分流池23。隔板22与分流井2的底部和内侧壁均为密封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从分流井2的底部向上一体(浇筑)成型隔板22。隔板22用于分隔第一分流池24和第二分流池23,并保证进入第二分流池23的液体不会流入第一分流池24中。假设进液管21相对分流井2的底部的高度为h1,隔板22顶部到分流井2的底部的高度为h2,通常h2的高度应低于h1的高度,即隔板22顶部到分流井2井底的高度低于进液管21的管壁下侧距离井底高度。进液管21伸入第一分流池24的长度应不小于进液池壁27到隔板22之间的间距的一半,以使得进液管21内的液体在“射流”状态下时能流入第二分流池23中。平时油浸变压器发生泄露或是下雨时,由于流量小、流速慢的特点,废液会以流速缓慢的状态(即低于临界流量)流入第一分流池24中,继而流入隔油池3中。当发生事故时,进液管21的流量会增大,此时废液会以大流速的状态(即此时进液管21的流量增大至高于临界流量)射流进入第二分流池23中,从而进入事
    故储油池1中储存。这里的临界流量是指进液管21的液体从直接流入第一分流池24转变为以射流方式流入第二分流池23时的临界流量。
    37.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隔油池3位于分流井2的右侧、并与分流井2共用第一共用池壁26。隔油池3设有第二出水口31,第二出水口31与分流井2的第一分流池24相连通,使得第一分流池24的废水进入隔油池3中。隔油池3的中部设有一块隔油板33,隔板33可以是复合聚苯板,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材质。隔油板33上设有一层隔油板覆膜331用于密封防腐,隔油板覆膜331通常为外贴的玻璃钢护面,由三层玻璃布四层树脂构成。结合图5可以看出,隔油池两侧池壁上相互平行地预埋有卡槽32,卡槽32可以是不锈钢材质,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材质;其包括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隔油板33的宽度与隔油池的宽度相等,可以分别嵌入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中;同时卡槽32内侧还设有密封层323,可以与隔油板覆膜33共同起到密封作用。
    38.隔油板33嵌入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后仍与隔油池3的底部存在间隙,可以用于废水流出。通过隔油板33的设计可以将隔油池3分隔成底部相通的油水混合池37和污水池38,由于废料的中包含油、水混合物,根据液体密度的差异,通过进液管21流入分流井2的第一分流池24的废液,由第二出水口31流入油水混合池37以通过有效地静置,油会浮置于废水表面,而废水从隔油板33的底部进入污水池38中,并由于不断的废液补充,使得油类物质依旧留在油水混合池37中。污水池38的一侧还设有溢流堰35,溢流堰35为塔板上液体溢出的结构,具有维持板上液层及使液体均匀溢出的作用,和隔油池3的各相关壁体一体浇筑而成。溢流堰35通常为l型截面,l型的第一臂351在隔油池3两相对侧壁392之间从两相对侧壁392一体延伸,l型的第二臂352一体延伸到平行于隔油池3和分流井2的第二共用池壁26的相对池壁391,该相对池壁391垂直于延伸有l型的第一臂351的相对侧壁392。溢流堰35顶部到隔油池3底部的高度为预设高度h3,溢流堰35顶部通常设置在隔油板33的中心位置附近,应高于隔油板33的底面高度、并低于隔油板33的顶部高度,以使得油水混合池37和污水池38的液位相等,即类似于u型连通器作用,保证隔油板33能有效隔离油类物质。溢流堰35的第二臂352和相对池壁391平齐连接处还设有第三出水口34,可以将通过溢流堰35的污水排入排水检查井,并最终流入市政污水管网。
    39.同时,油水混合池37的顶部还设有第二通风清淤口36,使得工作人员可以不定期清理隔油池3内的油类物质、并保证隔油池3的内部气压。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事故储油池1位于分流井2的左侧、并和分流井2具有第一共用池壁25。在该共用池壁25上开有第一出水口11,第一出水口11可以是管道,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形式。进入第二分流池2的废液可以通过第一出水口11进入事故储油池1中存储。第一出水口11位于第一共用池壁255的中间高度位置,或者其他合适的位置。其中,第一出水口11的口径应大于进液管21的管径,以确保当进液管21的出水量过大时,第二分流池23中液体可以充分排出、且不会溢出至第一分流池24内。同时事故储油池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通风清淤口12,可用于清理事故储油池1的废液抽离和维护事故储油池1的内部气压调节。第一通风清淤口12可以是窨井,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形式。
    41.结合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另一种设计方案。进液管21位于分流井2的侧面,平时油浸变压器发生泄露或是下雨时,由于流量小、流速慢的特点,废液会以流速缓慢的状态流入第一分流池24中,继而流入隔油池中。当发生事故时,进液管21的流量会增大至
    大于临界流量,此时废液会以大流速的状态射流进入第二分流池23中,通过第一出水口11流入事故储油池中储存。
    42.事故储油池1可以位于分流井2的底部下面,隔油池2位于分流井2的一侧。进液管21根据管内流量,当高于临界流量,则流入第二分流池23的废液,并通过第一出水口11流入事故储油池1中;当低于临界流量时,则流入第一分流池24的废液,可以通过第二污水管31流入隔油池2中,继而利用隔油板33进行油水分离,分离出来的废水再通过第三排水管34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使得不会发生废油流入排水管网的情况,也不会发生下雨积水的情况发生。
    4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及其工作原理如下:
    44.依据国内某地35kv升压站为例,一个含油量5.5吨的变压器的基础占地面积一般在一百平米左右,根据当地降雨强度公式q=3600(1+0.76lgp)/(t+14)^0.84,重现期p取3a,假如降雨历时t为15分钟,则可以计算出暴雨强度q=289.908l/s
    ·
    ha,雨水流量q=1.74l/s;如果采用dn125的排水管,那么雨水流速约为0.8m/s,此时流量较小且流速低,废液进入分流井2的内侧(即第一分流池24),并排入隔油池3中。
    45.当变压器发生事故,需要进行灭火作业或者卸油时,同时需要启用消防用水。国内主流的消防用水规范是15l/s(如果需要卸油作业,管道内油水混合物可以达到20l/s),此时上述dn125的排水管流量可以达到约20l/s,则事故流量大于临界流量(dn125的临界流量例如可以为5l/s),油水混合物会以一种类似于“射流”状态进入分流井外侧(即第二分流池23),继而流入事故储油池1内。
    46.流入事故储油池1的废液可以通过第一通风清淤口12抽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流入隔油池3的废液,经过隔油板33的油水分离,使得污水最终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并不定期通过第二通风清淤口36将油类物质抽离进行无害化处理。
    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由分流井、隔油池和事故储油池三部分组成。根据液体流态的不同,分流井会将液体分流到隔油池或事故除油池中。隔油池用于收集油浸变压器平时泄露的油品和雨水,将油水分离后,排出雨水、隔离的油品可利用清扫口人工清理;事故储油池仅在发生事故时储存油水混合物。平时油浸变压器遇到下雨或变压器油泄露时,具有流量小、流速低,此时液体“滴落”进入分流井的第一分流池内,继而通过第二出水口流入隔油池中;隔油池中设置有隔油板将油水分离,水可以排至周边排水检查井,上层的油可以人工清理。当发生火灾需要消防系统喷水灭火或变压器排油时,当流量大于临界流量,由于进液管的管口高度高于分流井隔板的高度,使得高流速的废液“射流”进入分流井的第二分流池内,继而通过第一出水口流入事故储油池中储存、且不外排。
    48.同时,分流井、事故储油池和隔油池可以是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在不违反物理学常识以及分流井的设计方案基础上,可以根据升压站现场工况,因地制宜的模块化设计合理方案。分流井通过隔板相互分隔,以实现各自的功能,安全可靠,且便于施工,平时可以隔油排水,不影响事故油的正常收集;事故时可以储存油水混合物,不会发生废油流入排水管网的情况,也不会发生下雨积水的情况。本实用新型设计有效合理,环境友好,在隔油池和事故储油池的顶部均设有通风清淤口,并可以设置对应的爬梯,方便日常的维护检修。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49.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
    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井(2),包括隔板(22),所述隔板(22)竖向设于所述分流井(2)中,将所述分流井分隔成第一分流池(24)和第二分流池(23),在所述第一分流池(24)的侧壁上安装有进液管(21),所述进液管(21)的管口高度h1不低于所述隔板(22)的高度h2,所述进液管(21)的管口朝向所述第二分流池(23)设置;事故储油池(1),通过第一出水口(11)与所述分流井(2)的所述第二分流池(23)相连通;隔油池(3),通过第二出水口(31)与所述分流井(2)的所述第一分流池(24)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1)安装在进液池壁(27)上,所述进液管(21)伸入所述第一分流池(24)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进液池壁(27)与所述隔板(22)的间距的二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1)向下倾斜安装在所述进液池壁(27)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井(2)的所述第一出水口(11)设于所述事故储油池(1)与所述分流井(2)的第一共用池壁(25)上,且所述第一出水口(11)的口径大于所述进液管(21)的管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2)与所述分流井(2)的底部和内侧壁为密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池(3)还包括隔油板(33),所述隔油池(3)垂直第二共用池壁(26)的两相对侧壁相对平行地预埋有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所述第一卡槽(321) 和所述第二卡槽(322)内设有密封层(323),所述隔油板(33)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卡槽(321)和所述第二卡槽(322)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池(3)靠近平行于所述第二共用池壁(26)的另一个相对的池壁(391)还设有溢流堰(35),所述溢流堰(35)的底部与所述池壁(391)的平齐连接处设有第三出水口(34);所述溢流堰(35)的顶部相对所述隔油池(3)底部的高度为预设高度h3,所述预设高度h3高于所述隔油板(33)底部相对于所述隔油池(3)底部的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储油池(1)为储液池,所述事故储油池(1)上部还设有第一通风清淤口(12);所述隔油池(3)的油水混合池(37)的顶部还设有第二通风清淤口(36)。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井(2)、所述隔油池(3)和所述事故储油池(1)位于一个平面,所述隔油池(3)和所述事故储油池(1)分别位于所述分流井(2)的两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井(2)和所述隔油池(3)位于一个平面,所述事故储油池(1)位于所述分流井(2)下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压站事故油池,其中分流井包括隔板、第一分流池和第二分流池,隔板设于分流井内、并固定连接,将分流井分隔成第一分流池和第二分流池,在第一分流池的侧壁上安装有进液管,进液管的管口高度H1不低于隔板的高度H2,进液管的管口朝向第二分流池设置;隔油池通过第二出水口与分流井的第一分流池相连通;以及事故储油池,通过第一出水口与分流井的第二分流池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改善事故油池的设计方案,在日常情况下可以通过隔油池处理后进行排水;当事故发生时,通过事故储油池储存油水混合物,不会发生废液外泄流入市政管网、并出现暴雨积水的情况。并出现暴雨积水的情况。并出现暴雨积水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胡清源 李玉阳 王荣祥 赵富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15
    技术公布日:2023/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732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