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终端间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投入使用。随着终端设备的种类及使用人数的增多,必然会出现终端设备间进行交互的场景,而终端设备间交互实际上是数据间的传输,因此会产生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传输的需求。
目前,多种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方式不同,例如电脑终端与手机终端之间传输数据大多通过数据线实现,手机终端与手机终端间大多通过蓝牙传输,或是通过某些能传输数据的软件。上述数据传输方式在数据传输时,需要进行数据线的连接,或是需要终端设备具有蓝牙功能,或是需要终端双方同时安装及注册登录相同的软件并手动加好友,上述数据传输步骤繁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接收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在所述接收终端登录成功后,发送预设的第一身份id至所述接收终端,并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一编码信息;所述第一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接收发送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在所述发送终端登录成功后,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和通过识别解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得到的第一身份id;
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至所述第一身份id对应的接收终端。
可选的,所述发送终端登录成功之后,还包括:
发送预设的第二身份id至所述发送终端,并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息;所述第二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发送终端。
可选的,所述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终端上传的所述待传输数据并存储至云端;
接收所述云端反馈的数据存储地址;所述反馈数据存储地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场实时上传成功后服务器直接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另一种是用户手工选择已上传在所述云端的数据文件,所述服务器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
可选的,还包括:
构建预设的数据库的设备配对表,并将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存入所述设备配对表;
构建数据库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将所述第一身份id、所述第二身份id和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存入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
可选的,还包括:
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获取待接收数据记录的请求指令;
根据获取数据记录的所述请求指令确定所述接收终端对应的身份id;
根据所述身份id调取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中对应记录的所述数据存储地址,触发下载;
发送所述数据存储地址里的数据至所述接收终端;
接收获取所述设备配对表对应的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所述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由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发送;
根据获取所述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确定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对应的身份id;
根据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对应的身份id调取所述设备配对表中对应的配对记录;
发送所述配对记录至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
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并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的第一身份id;
发送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至所述服务器;
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第一身份标识并显示,以供发送终端识别解析并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还包括:
实时监听所述服务器预设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设备配对表;
判断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或所述设备配对表是否有数据更新;
若有数据更新,生成获取待接收数据和/或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解析第一身份标识获取第一身份id并存储以备使用;存储并使用所述第一身份id的具体方式包括:存储于本地,使用时从本地读取;或者存储于服务器预设的设备配对表中,使用时通过设备配对记录读取;
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
登录成功后,发送待传输数据和所述第一身份id至所述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的第二身份id;
发送所述第二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至所述服务器;
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第二身份标识并显示,以供其它所述发送终端识别解析并进行数据传输;
发送向设备配对表创建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指令包含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
一种终端数据的传输系统,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终端,及分别与所述接收终端、所述发送终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
所述接收终端用于执行如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所述发送终端用于执行如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所述服务器用于执行如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法中公开了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接收接收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在接收终端登录成功后,发送预设的第一身份id至接收终端,并接收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一编码信息;第一编码信息包括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根据第一编码信息生成第一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接收终端;接收发送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在发送终端登录成功后,接收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和通过识别解析第一身份标识得到的第一身份id;发送待传输数据至第一身份id对应的接收终端。上述方法中接收终端通过获取服务器生成的第一身份标识,然后发送终端通过扫码功能扫一扫该第一身份标识识别解析得到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指令和所述第一身份id,将识别解析得到的第一身份id和待传输数据通过启动指令启动的数据传输应用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在接收到发送终端发送的数据后,根据数据中的第一身份id确定接收终端,并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接收终端,以此实现终端间的数据传输。上述数据传输过程中所述发送终端只需要识别解析所述接收终端展示的身份标识即可实现终端间的发送接收,实现数据传输,极大地简化了数据传输步骤,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上述方法中终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不需要注册,不需要手动加好友,系统自动分配身份id进行匿名登录,分配身份id后生成可识别解析的身份标识,发送终端通过识别解析接收终端展示的身份标识即可进行文件发送或接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装置的模块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服务器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101:接收接收终端的登录操作数据。在数据传输前,接收终端需要先登录本申请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具体的,本申请中数据传输系统与接收终端间通过数据传输网站实现接收终端与服务器间的交互,用户在接收终端打开该网站的网址的过程则视为接收终端的登录过程。
步骤102:在所述接收终端登录成功后,发送预设的第一身份id至所述接收终端,并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一编码信息;所述第一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
步骤103:根据所述第一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编码信息后,会根据所述第一编码信息中的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生成对应的第一身份标识,然后将该第一身份标识返回给所述接收终端,本实施例中是将身份标识生成为二维码。在实际开发应用时此处身份标识可以是二维码,可以是小程序码等,当生成二维码时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是应用的网址,使用本专利开发一个网站的数据传输应用,用可以打开网页应用的程序扫描就会启动网页版数据传输应用;当生成小程序码时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是小程序服务商分配的小程序appid和小程序页面路径,使用本专利开发一个小程序的数据传输应用,用可以打开相应小程序的app扫一扫功能扫描小程序码即可打开小程序应用。实际使用时根据场景而定。
当接收终端登录数据传输网站后,会自动显示该接收终端自身的身份标识,任何终端通过扫描该身份标识均可以建立与该接收终端的通信连接,进行终端间的数据的传输。
步骤104:接收发送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步骤105:在发送终端登录成功后,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和通过识别解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得到的第一身份id。此处,所述待传输数据中数据存储地址可以来自现场上传到云存储服务器的,也可以来自已经上传到云存储服务器的;所述第一身份id可以是来自扫码后经过识别解析存储于本地的或存储于服务器预设的设备配对表中的配对记录;还有发送终端识别解析的这种第一身份标识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具体视情况而定,例如是可以通过扫码实现识别解析的,此时第一身份标识即为设备可读码,例如条码,二维码,小程序码等;还有发送终端如何扫描第一身份标识,可以利用现有软件中的扫描功能扫描,例如手机微信或手机qq或者手机浏览器的扫一扫功能,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中自带的照相拍摄等功能实现编码的扫描或识别解析,具体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步骤106: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至所述第一身份id对应的接收终端。即发送终端通过扫描第一身份标识登录数据传输网站后,发送终端现场选择要发送的数据进行上传或者选择已经上传在云存储的数据进行发送,进而实现了发送终端将数据发送至接收终端的功能。
具体的,步骤106在进行发送数据时,分四个操作,第一个操作是上传数据到云存储服务器,第二个操作是将数据在云存储中的地址存入待接收数据传输记录中,第三个操作是发送待接收数据传输记录至所述接收终端,第四个操作是接收终端根据所述记录中所述数据存储地址请求下载接收。这里要注意,所述第一个操作跟所述第二个操作有可能不是在一个短暂而连续的时间操作,可以上传到云存储而暂不发送到接收端,可以不现场上传而选择已上传在云存储中的数据发送给接收端,所述第二操作中的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可以是如下两种情况获得,一种是现场实时上传成功后所述云存储服务器直接返回的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另一种是用户手工选择已上传在所述云存储服务器的数据文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所述数据存储地址。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接收终端分配第一身份标识,然后发送终端通过扫码功能扫一扫接收终端展示的第一身份标识实现数据发送接收。上述实施例的终端间的数据传输过程无需借助其他硬件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只需要所述发送终端用扫码后能打开网页应用的应用扫描所述接收终端浏览器上打开的数据传输应用所展示的身份标识,即可实现数据的传输,极大地简化了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操作步骤,进而极大地提高了终端间数据传输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本申请中发送终端也显示可被识别的身份标识,发送终端也可以同时作为接收端接收数据,具体操作如下:
发送终端登录成功之后,发送预设的第二身份id至所述发送终端,并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息;所述第二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根据所述第二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发送终端。
通过上述步骤服务器对发送终端发送第二身份标识,当其他终端要向此发送终端发送数据时,可直接识别第二身份标识即可。本申请中的接收终端和发送终端各自的功能并不唯一,接收终端可作为发送端发送数据,发送终端也可作为接收端接收数据。具体作为哪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用户需求而定。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中还公开了以下实施例,根据设备配对记录实现两个终端互传以及已经配对的设备不用扫码,直接从设备配对记录发送,具体如下:
创建配对记录:本申请中服务器还会构建预设的数据库的设备配对表,并将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存入所述设备配对表。当所述发送终端识别解析所述接收终端展示的所述第一身份标识成功后,会得到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指令,会在所述发送终端执行解析到的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指令,应用启动并自动登录成功后会得到所述服务器分配的所述第二身份id,所述发送终端得到所述第二身份id时会触发向预设的所述设备配对表中存入身份id等数据,以此新建一条设备配对记录,将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这两个身份id分别存入两个身份id字段内。
获得配对记录:所述接收终端和所述发送终端都用自己的身份id当条件,自主监听查询或人为查询设备配对表中两个身份id字段中的任一个身份id字段,即可查到记录,就得到该条记录上自己的身份id和另外一个身份id,由上面的图1实施例步骤105可知,只要得到另一方的身份id,即可向其发送数据。由于所述设备配对表,所述发送终端和所述接收终端都在自主监听查询或人为查询符合其自己的配对记录,所以任何终端查询到配对记录都可得到另外一个终端的身份id,都可接收终端角色互换作为发送终端角色进行发送操作。相应的决解了某个终端它自己没有扫码能力,也可作为发送终端,如台式电脑给手机发送的场景,手机扫码触发创建配对记录,台式电脑获得配对记录,用配对记录中手机的身份id即可向手机发送数据;相应的也解决了如果某个终端获得一条或多条配对记录,已经配对的设备之间不再需要扫码也可以进行数据发送的场景。
使用配对记录中的身份id进行数据的发送:构建数据库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将所述第一身份id、所述第二身份id和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存入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当做发送操作时在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创建记录。其中所述第一身份id由发送终端解析配对记录得到,存入接收方身份id。其中所述第二身份id为服务器分配给发送终端自己使用的,存入发送方身份id字段内。其中数据存储地址由云存储服务器返回,所述反回数据存储地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场实时上传成功后服务器直接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另一种是用户手工选择已上传在所述云端的数据文件,所述服务器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接收终端以自己的第一身份id作为条件,自主监听查询或人为查询待接收数据传输表中接收方身份id字段,查到该待接收记录,进而就得到该条记录上的发送终端的第二身份id及发送终端发送的数据存储地址,根据数据存储地址实现数据的下载接收。
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装置。请参见下文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装置的模块图。参见图2,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
接收端请求接收模块201,用于接收接收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第一编码接收模块202,用于在所述接收终端登录成功后,发送预设的第一身份id至所述接收终端,并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一编码信息;所述第一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发送终端发送数据的发送启动数据。
第一身份标识发送模块2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发送端请求接收模块204,用于接收发送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传输数据发送模块205,用于在发送终端登录成功后,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和通过识别解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得到的第一身份id。其中,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包括:接收所述发送终端上传的所述待传输数据并存储至云端;接收所述云端反馈的数据存储地址;所述反馈数据存储地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场实时上传成功后服务器直接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另一种是用户手工选择已上传在所述云端的数据文件,所述服务器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
数据传输模块206,用于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至所述第一身份id对应的接收终端。
上述装置中通过所述发送终端识别解析所述接收终端展示的身份标识获得所述第一身份id进行文件的发送接收。简化了终端间数据传输步骤,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中还公开了另一实施例:
终端间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二身份id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预设的第二身份id至所述发送终端,并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息;所述第二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
第二身份标识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发送终端。以此实现所述发送终端展示身份标识让其他终端识别解析,实现发送终端角色转换为接收终端角色。
配对表构建模块,用于构建预设的数据库的设备配对表,并将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存入所述设备配对表;
数据传输表构建模块,用于构建数据库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将所述第一身份id、所述第二身份id和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存入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
上述实施例中已经配对过的终端,通过设备配对表中的配对记录即可直接进行终端间的数据传输,以此避免了终端间重复配对操作,或发送角色与接收角色自由转换操作,简化传输操作。
上述实施例是以在服务器端执行角度介绍终端间的数据传输方式,现还从终端设备的角度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3,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01: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并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的第一身份id。
步骤302:发送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至所述服务器。
步骤303: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第一身份标识并显示,以供发送终端识别解析并进行数据传输。
接收终端通过登录本申请的数据传输应用以获得自身的身份id,即第一身份id,通过该身份id实现终端间的识别进而实现数据传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实时监听所述服务器预设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设备配对表;判断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或所述设备配对表是否有数据更新;若有数据更新,生成获取待接收数据和/或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已经登录过本申请应用系统的接收终端,可实时监听服务器上是否有新的设备与其匹配,或是否有新的数据需要进行传输,若有新数据,可通过监听自主进行数据下载,以此实现了终端自主监听传输数据的功能,进而避免了因服务器有误延时发送传输数据的情况。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4,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401:识别解析第一身份标识获取第一身份id并存储以备使用;存储并使用所述第一身份id的具体方式包括:存储于本地,使用时从本地读取;或者存储于服务器预设的设备配对表中,使用时通过设备配对记录读取。
步骤402: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
步骤403:登录成功后,发送待传输数据和所述第一身份id至所述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所述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的第二身份id;
发送所述第二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至所述服务器;
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第二身份标识并显示,以供其它终端识别解析并进行数据传输;
发送向设备配对表创建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指令包含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
上述实施例中接收终端通过登录服务器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站),获得身份id,进而生成设备可读码供发送终端扫描,所述发送终端扫描时解析得到所述接收终端的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指令,当发送终端扫描后执行数据传输应用启动指令后,自动触发系统的登录,登录后获得分配的自己的身份id,发送终端就有了接收终端的身份id和自己的身份id,发送终端进而选择待传输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并创建待接收数据传输记录,记录中在对应字段写上接收方身份id,发送方身份id,数据文件存储地址。同时不论是接收终端还是发送终端一旦得到身份id,即刻监听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设备配对表,如使用websocket协议的全双工通信能力,终端与服务器上待接受数据传输表或设备配对表建立连接,一旦任何一个表有记录更新,马上推送相应数据到相应终端,实现了仅靠扫描即可进行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效果,极大地简化了数据传输操作,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为了更清楚地介绍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硬件系统,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设备。请参见下文实施例。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服务器的结构图。参见图5,一种终端数据的传输服务器,包括:
处理器501,以及与所述处理器501相连接的存储器502;
所述存储器5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至少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处理器501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502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系统的结构图。参见图6,一种终端数据的传输系统,包括:
接收终端601、发送终端602,及分别与所述接收终端601、所述发送终端602通信连接的如上述所述的服务器603;
所述接收终端601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所述发送终端602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同时,本申请中还公开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中各个步骤。
上述设备或系统中终端登录后会获得服务器返回的一种可识别解析的身份标识,如二维码,二维码里有服务器分配的身份id。发送终端通过识别解析接收终端的身份标识,获得所述接收终端的身份id,所述发送终端就有自己的身份id和所述接收终端的身份id,所述发送终端把数据写入待接收数据传输表或设备配对表,记录中包含这两个身份id,所述接收终端或所述发送终端与服务器上待接收数据传输表或设备配对表使用如websocket协议的全双工通信能力建立连接,一旦任何一个表有记录更新,服务端马上推送相应数据到相应终端,以此实现终端间的数据传输。极大地简化了数据传输步骤,提高了传输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1.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接收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在所述接收终端登录成功后,发送预设的第一身份id至所述接收终端,并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反馈的第一编码信息;所述第一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接收终端;
接收发送终端的登录请求数据;
在所述发送终端登录成功后,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和通过识别解析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得到的第一身份id;
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至所述第一身份id对应的接收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终端登录成功之后,还包括:
发送预设的第二身份id至所述发送终端,并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反馈的第二编码信息;所述第二编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编码信息生成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并发送至所述发送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发送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终端上传的所述待传输数据并存储至云端;
接收所述云端反馈的数据存储地址;所述反馈数据存储地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场实时上传成功后服务器直接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另一种是用户手工选择已上传在所述云端的数据文件,所述服务器返回所述数据存储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构建预设的数据库的设备配对表,并将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存入所述设备配对表;
构建数据库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将所述第一身份id、所述第二身份id和所述数据存储地址存入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获取待接收数据记录的请求指令;
根据获取数据记录的所述请求指令确定所述接收终端对应的身份id;
根据所述身份id调取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中对应记录的所述数据存储地址,触发下载;
发送所述数据存储地址里的数据至所述接收终端;
接收获取所述设备配对表中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所述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由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发送;
根据获取所述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确定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对应的身份id;
根据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对应的身份id调取所述设备配对表中对应的配对记录;
发送所述配对记录至所述接收终端和/或所述发送终端。
6.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并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的第一身份id;
发送所述第一身份id和启动数据传输应用的启动数据至所述服务器;
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第一身份标识并显示,以供发送终端识别解析并进行数据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实时监听所述服务器预设的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设备配对表;
判断所述待接收数据传输表和/或所述设备配对表是否有数据更新;
若有数据更新,生成获取待接收数据和/或设备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并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8.一种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解析第一身份标识获取第一身份id并存储以备使用;存储并使用所述第一身份id的具体方式包括:存储于本地,使用时从本地读取;或者存储于服务器预设的设备配对表中,使用时通过设备配对记录读取;
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
登录成功后,发送待传输数据和所述第一身份id至所述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登录请求数据至服务器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分配的第二身份id;
发送向设备配对表创建配对记录的请求指令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指令包含所述第一身份id和所述第二身份id。
10.一种终端数据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终端,及分别与所述接收终端、所述发送终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
所述接收终端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所述发送终端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所述服务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