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6  155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在注塑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须从模具型腔内取出,而完成这个取出塑件动作的机构极为顶出机构。

    在现有注塑模具的过程中,通常是由人工将塑件取出,由于塑件对型腔具有粘附力,使得人工在取出塑件时较为费力,从而增加工作者的劳动量,并且由于人工取出的过程中对塑件的作用力不均匀,会破坏塑件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劳动量大、破坏塑件完整性等缺陷,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具有劳动量小、保证塑件完整性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内腔底部设有蜗杆,所述下模具内腔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蜗杆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轴承内腔,所述蜗杆的前端依次贯穿相邻的轴承和下模具的前壁,并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蜗杆的顶部设有与之相互啮合的蜗轮,所述蜗轮内腔插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两侧均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插接在套管内腔,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设有传动装置,所述套管的顶部设有顶出装置,所述下模具的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的内腔设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盲孔底部,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顶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与下模具的顶部相贴合,所述下模具的顶部靠近中心处设有块体,所述上模具的底部开设有与块体相互匹配的型腔,所述块体插接在型腔内腔,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设有注塑口,所述注塑口的顶部开设有漏斗槽,所述上模具内腔开设有导料槽,所述导料槽的顶部与漏斗槽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导料槽的底部与型腔的顶部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出装置包括横板,所述横板位于套管的正上方,所述横板的两侧均设有限位装置,所述横板的顶部靠近两侧处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横板与下模具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开设有与活动杆相互匹配的第一开孔,所述活动杆远离横板的一端依次贯穿弹簧和第一开孔,并与上模具的底部相互贴合,两个所述活动杆之间设有两个顶杆,两个所述顶杆为左右设置,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开设有与顶杆相互匹配的第二开孔,所述顶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横板的顶部,所述顶杆的顶端贯穿第二开孔,并与下模具的顶部相平齐,所述顶杆位于型腔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圆环,所述圆环与横板固定连接,所述圆环的顶部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模具内腔顶部,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贯穿圆环,并固定连接在下模具内腔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下模具内腔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连接块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横板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连接块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孔内壁设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手轮的外侧边缘设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上设有若干防滑颗粒。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横截面为l形,所述限位杆的l形较短边与圆环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顶杆的顶部与下模具的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优选的,所述套管内壁上开设有与螺纹杆相互匹配的内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在使用时,通过转动手轮带动顶杆向上移动将塑件顶出,减小人工取出塑件的劳动量,通过将两个顶杆设置在塑件的正下方,使得顶杆在顶出塑件时受力更均匀,从而保证塑件的完整性,因此带来该装置具有劳动量小、保证塑件完整性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部件横板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1、下模具;2、第一连杆;3、连接块;4、第二连杆;5、限位杆;6、圆环;7、电动伸缩杆;8、注塑口;9、导料槽;10、漏斗槽;11、型腔;12、上模具;13、顶杆;14、活动杆;15、弹簧;16、横板;17、螺纹杆;18、套管;19、蜗轮;20、蜗杆;21、轴承;22、手轮;23、顶出装置;24、限位装置;25、传动装置;26、块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下模具1,下模具1的内腔底部设有蜗杆20,下模具1内腔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轴承21,蜗杆20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轴承21内腔,蜗杆20的前端依次贯穿相邻的轴承21和下模具1的前壁,并固定连接有手轮22,手轮22的外侧边缘设有防滑垫,防滑垫上设有若干防滑颗粒,蜗杆20的顶部设有与之相互啮合的蜗轮19,蜗轮19内腔插接有套管18,套管18内壁上开设有与螺纹杆17相互匹配的内螺纹,套管18的两侧均设有螺纹杆17,螺纹杆17的一端插接在套管18内腔,螺纹杆17的另一端设有传动装置25,传动装置25包括连接块3,连接块3与螺纹杆17固定连接,连接块3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4,第一连杆2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转轴,第二连杆4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转轴,第一连杆2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下模具1内腔底部活动连接,第一连杆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连接块3活动连接,第二连杆4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横板16的底部活动连接,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连接块3活动连接,套管18的顶部设有顶出装置23,顶出装置23包括横板16,横板16位于套管18的正上方,横板16的两侧均设有限位装置24,限位装置24包括圆环6,圆环6与横板16固定连接,圆环6的顶部设有限位杆5,限位杆5的横截面为l形,限位杆5的l形较短边与圆环6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顶杆13的顶部与下模具1的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限位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模具1内腔顶部,限位杆5的另一端贯穿圆环6,并固定连接在下模具1内腔侧壁上,横板16的顶部靠近两侧处固定连接有活动杆14,横板16与下模具1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5,下模具1的顶部开设有与活动杆14相互匹配的第一开孔,活动杆14远离横板16的一端依次贯穿弹簧15和第一开孔,并与上模具12的底部相互贴合,两个活动杆14之间设有两个顶杆13,两个顶杆13为左右设置,下模具1的顶部开设有与顶杆13相互匹配的第二开孔,第二开孔内壁设有密封垫,顶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横板16的顶部,顶杆13的顶端贯穿第二开孔,并与下模具1的顶部相平齐,顶杆13位于型腔11的正下方,下模具1的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盲孔的内腔设有电动伸缩杆7,电动伸缩杆7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盲孔底部,两个电动伸缩杆7的顶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上模具12,上模具12的底部与下模具1的顶部相贴合,下模具1的顶部靠近中心处设有块体26,上模具12的底部开设有与块体26相互匹配的型腔11,块体26插接在型腔11内腔,上模具12的顶部设有注塑口8,注塑口8的顶部开设有漏斗槽10,上模具12内腔开设有导料槽9,导料槽9的顶部与漏斗槽10的底部相连接,导料槽9的底部与型腔11的顶部相连接,通过转动手轮22带动顶杆13向上移动将塑件顶出,减小人工取出塑件的劳动量,通过将两个顶杆13设置在塑件的正下方,使得顶杆13在顶出塑件时受力更均匀,从而保证塑件的完整性。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向漏斗槽10中倒入需要注塑的材料,材料通过导料槽9进入型腔11内,在型腔11内形成塑件,当注塑完成后,使电动伸缩杆7开始工作,电动伸缩杆7带动上模具12向上移动,使得上模具12与塑件分离,然后通过转动手轮22带动蜗杆20转动,蜗杆20带动蜗轮19转动,蜗轮19带动套管18转动,套管18带动螺纹杆17向套管18中心处移动,螺纹杆17通过连接块3带动第二连杆4和第一连杆2向套管18中心处摆动,从而使得横板16沿着限位杆5向上移动,横板16带动顶杆13向上移动,顶杆13将塑件顶出,使得塑件与块体26分离,从而将塑件取出,取出塑件后,转动手轮22带动顶杆13向下移动,使得顶杆13的顶部和下模具1的顶部相平齐,通过电动伸缩杆7使得上模具12向下移动,使得上模具12的底部与下模具1的顶部相贴合,通过转动手轮22带动顶杆13向上移动将塑件顶出,减小人工取出塑件的劳动量,通过将两个顶杆13设置在塑件的正下方,使得顶杆13在顶出塑件时受力更均匀,从而保证塑件的完整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下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1)的内腔底部设有蜗杆(20),所述下模具(1)内腔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轴承(21),所述蜗杆(20)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轴承(21)内腔,所述蜗杆(20)的前端依次贯穿相邻的轴承(21)和下模具(1)的前壁,并固定连接有手轮(22),所述蜗杆(20)的顶部设有与之相互啮合的蜗轮(19),所述蜗轮(19)内腔插接有套管(18),所述套管(18)的两侧均设有螺纹杆(17),所述螺纹杆(17)的一端插接在套管(18)内腔,所述螺纹杆(17)的另一端设有传动装置(25),所述套管(18)的顶部设有顶出装置(23),所述下模具(1)的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的内腔设有电动伸缩杆(7),所述电动伸缩杆(7)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盲孔底部,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7)的顶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上模具(12),所述上模具(12)的底部与下模具(1)的顶部相贴合,所述下模具(1)的顶部靠近中心处设有块体(26),所述上模具(12)的底部开设有与块体(26)相互匹配的型腔(11),所述块体(26)插接在型腔(11)内腔,所述上模具(12)的顶部设有注塑口(8),所述注塑口(8)的顶部开设有漏斗槽(10),所述上模具(12)内腔开设有导料槽(9),所述导料槽(9)的顶部与漏斗槽(10)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导料槽(9)的底部与型腔(11)的顶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23)包括横板(16),所述横板(16)位于套管(18)的正上方,所述横板(16)的两侧均设有限位装置(24),所述横板(16)的顶部靠近两侧处固定连接有活动杆(14),所述横板(16)与下模具(1)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5),所述下模具(1)的顶部开设有与活动杆(14)相互匹配的第一开孔,所述活动杆(14)远离横板(16)的一端依次贯穿弹簧(15)和第一开孔,并与上模具(12)的底部相互贴合,两个所述活动杆(14)之间设有两个顶杆(13),两个所述顶杆(13)为左右设置,所述下模具(1)的顶部开设有与顶杆(13)相互匹配的第二开孔,所述顶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横板(16)的顶部,所述顶杆(13)的顶端贯穿第二开孔,并与下模具(1)的顶部相平齐,所述顶杆(13)位于型腔(11)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24)包括圆环(6),所述圆环(6)与横板(16)固定连接,所述圆环(6)的顶部设有限位杆(5),所述限位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模具(1)内腔顶部,所述限位杆(5)的另一端贯穿圆环(6),并固定连接在下模具(1)内腔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25)包括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与螺纹杆(1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3)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4),所述第一连杆(2)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连杆(4)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杆(2)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下模具(1)内腔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连接块(3)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横板(16)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连接块(3)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孔内壁设有密封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轮(22)的外侧边缘设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上设有若干防滑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5)的横截面为l形,所述限位杆(5)的l形较短边与圆环(6)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顶杆(13)的顶部与下模具(1)的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8)内壁上开设有与螺纹杆(17)相互匹配的内螺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内腔底部设有蜗杆,所述下模具内腔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蜗杆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轴承内腔,所述蜗杆的前端依次贯穿相邻的轴承和下模具的前壁,并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蜗杆的顶部设有与之相互啮合的蜗轮,所述蜗轮内腔插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两侧均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插接在套管内腔,一种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在使用时,通过转动手轮带动顶杆向上移动将塑件顶出,减小人工取出塑件的劳动量,通过将两个顶杆设置在塑件的正下方,使得顶杆在顶出塑件时受力更均匀,从而保证塑件的完整性,因此带来该装置具有劳动量小、保证塑件完整性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于立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建强
    技术研发日:2020.04.14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7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