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34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检测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接触网柔性线岔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在两条铁路交叉的上空汇交的侧线接触线和正线接触线,所述侧线接触线和正线接触线的相交处用限制管连接并固定。定位点(线间距为200mm~400mm)指的是靠近线岔位置,正线接触线与侧线接触线的接触线定位装置,用于固定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及垂直高度。交叉点(线间距为500mm~600mm)指,正线接触线与侧线接触线的交叉处至轨平面的投影点。图1中的正线中心线是指正线2支钢轨的中心线;图1中的侧线中心线是指侧线2支钢轨的中心线。

    当一组接触悬挂的接触线被受电弓抬高时,另一组悬挂的接触线也能同时被抬高,从而使它与另一接触线产生高差,高差随着受电弓靠近始触点而缩小,到达始触点时,高差基本消除,而使受电弓顺利交接,进而不发生刮弓现象。目前,对于接触网柔性线岔装置进行检测方式是人工采用水平尺在线岔开口500mm处进行测量,保证该处的导高符合技术标准。这样的检测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该测量方式属于静态测量,接触网的导高处于静止不变化的状态。但实际列车运行时,受电弓会对接触网施加一个120n左右的抬升力,接触线会因此上移3cm-5cm,所以传统的人工检测手段无法掌握列车动态时接触网的实际工况。

    2)线岔处侧磨现象一直是接触网线岔检修作业的一个难题,日常的检修中只能依靠经验判断侧磨出现的位置和原因,从而对接触网柔性线岔装置处接触线导高、拉出值进行调整,在调整完成后也没有依据去证实线岔侧磨已经解决,只能通过后续进行复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实现有效地对接触网线岔装置进行动态检测,规避线岔侧磨、钻弓的风险,提高接触网设备安全系数的目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包括: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其设置在车梯8上,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用于提供抬升力f2。检测机构组件3,设置在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上,用于实时测量弓网接触压力值。受电弓5,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上,其与接触网的接触线7相接触,测量标尺组件4,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上,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侧边;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用于测量所述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优选地,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包括:第一底板201,第一顶板216,位于所述第一顶板216和所述第一底板201之间的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所述第一底板201通过连接紧固组件1与所述车梯8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16在竖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紧固组件1包括:第一卡爪101、第一手柄102、第二卡爪103和第二手柄104;所述第一卡爪101和所述第一手柄102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手柄102与所述第一卡爪101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0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卡爪101转动以抱紧所述车梯8上的一侧圆管。所述第二卡爪103和所述第二手柄104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手柄104与所述第二卡爪103连接,所述第二手柄104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卡爪103转动以抱紧所述车梯8上的另一侧圆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212、第二支撑杆217、驱动装置和滑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且靠近所述第一手柄102处设置。所述滑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二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一端的底面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装置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16两者交叉,两者交叉形成的交点处通过一第一销轴213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顶板216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转置包括:手轮202、旋转轴203、第一斜齿轮204、第二斜齿轮205、第一丝杠安装座206、第二丝杠安装座209、丝杠207、丝杠螺母滑块208和第一滑轨210;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且靠近所述第一手柄102设置。所述第一滑轨210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位于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之间。所述丝杠207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轴203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底板201与所述手轮202连接;所述转动轴20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齿轮204连接。所述第二斜齿轮205设置在所述丝杠207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斜齿轮204相互啮合。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210上,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的顶部侧面与所述丝杠207的螺纹形成螺旋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与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连接;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一滑块221和第二滑轨220;所述第二滑轨220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底面上,且其与所述第一滑轨2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滑块221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220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17连接。旋转所述手轮202驱动所述第一斜齿轮204并带动所述第一斜齿轮205旋转,同时带动所述丝杠207旋转;所述丝杠207的旋转带动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沿所述丝杠207往复移动,并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12跟随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沿所述第一滑轨210往复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212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杆217沿所述第二滑轨220往复运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16在竖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优选地,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包括:第二底板301、第二顶板313、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第一圆柱316、第二圆柱317、测力弹簧318和若干个观察组件。所述第二底板301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顶面上;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与所述第二底板301之间。所述第一圆柱316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底面上。

    所述第二圆柱317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顶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圆柱316相对设置。所述测力弹簧318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圆柱316上,其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圆柱317上。若干个所述观察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和所述第二顶板313之间;用于检测弓网接触压力值。

    优选地,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括:第三支撑杆302、第四支撑杆306、第二滑块304、第三滑轨305、第三滑块311和第四滑轨312;

    所述第三滑轨30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底板301的第二端的顶面上,所述第二滑块304设置在所述第三滑轨305上,所述第三支撑杆30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304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313的底面铰接;所述第二滑块304沿所述第三滑轨305往复移动。所述第四滑轨312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顶板313的第二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三滑块311设置在所述第四滑轨312上,所述第四支撑杆30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块311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301的底面铰接;所述第三滑块311沿所述第四滑轨312往复移动。

    所述第三支撑杆302和所述第四支撑杆306交叉设置,两者交叉得到的交叉点处通过一第二销轴309连接。

    优选地,每一所述观察组件包括:第一基座319、拉线320、刻度盘321、带有视窗324的罩壳322和第二基座323;所述第二基座323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所述刻度盘321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323的固定轴上;所述第一基座319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顶面上;所述拉线320的一端缠绕在所述刻度盘321的转轴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319连接;所述罩壳322固定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用于容纳所述刻度盘321;

    在所述接触线7施加的下压力f1和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施加的抬升力f2的共同作用下,所述测力弹簧318变形;所述刻度盘321在所述拉线320的作用下正转或者反转,通过所述视窗324观察到所述弓网接触压力值。

    优选地,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包括:球铰411、标尺412、支架413和滑动指针414;

    所述球铰411和所述支架413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顶面上;所述标尺412上标有长度刻度值,所述标尺412一端与所述球铰411连接,另一端架设在所述支架413上的凹槽内;

    所述滑动指针414可以沿所述标尺412自由滑动;当所述滑动指针414与所述接触线7接触时,在所述标尺412上读取所述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所述标尺412的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起始点0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中心,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范围0mm~830mm。

    优选地,所述受电弓5包括:碳滑板501、基体502、第一支撑座503和第二支撑座504;所述第一支撑座503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0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两端的顶面上;所述基体50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503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04上;所述碳滑板501设置在所述基体502上;所述接触线7沿所述碳滑板501上表面自由滑动。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属于便携式检测工具,使用时,可安装在车梯上使用,用以模拟列车上的其他受电弓的动态特性,起到动态检测接触网线岔的效果。通过在车梯上使用该检测装置,可以发现受电弓在通过线岔时是否存在羊角侵限、线岔侧磨等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接触网线岔进行现场调整,调整过后还可以通过该检测装置进一步验证接触网线岔调整是否到位,由此提高接触网设备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接触网柔性线岔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安装在车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中的整体抬升机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中的弓网接触力检测机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中的弓网接触力检测机构组件中圆圈所画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包括: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其设置在车梯8上,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用于提供抬升力f2。检测机构组件3,设置在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上,用于实时测量弓网接触压力值。受电弓5,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上,其与接触网的接触线7相接触,测量标尺组件4,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上,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侧边;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用于测量所述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包括:第一底板201,第一顶板216,位于所述第一顶板216和所述第一底板201之间的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所述第一底板201通过连接紧固组件1与所述车梯8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16在竖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防护罩23,所述第一防护罩23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和所述第一底板201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围在其内部,用于保护内部机构免受外力冲击或者灰尘污染,从而最大程度保证系统运行持久性和稳定性。

    所述连接紧固组件1包括:第一卡爪101、第一手柄102、第二卡爪103和第二手柄104;所述第一卡爪101和所述第一手柄102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手柄102与所述第一卡爪101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0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卡爪101转动以抱紧所述车梯8上的一侧圆管。所述第二卡爪103和所述第二手柄104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手柄104与所述第二卡爪103连接,所述第二手柄104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卡爪103转动以抱紧所述车梯8上的另一侧圆管。从而实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与车梯8(具体的可以是车梯的顶部框架)的牢固连接,并最终实现使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与车梯8的牢固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212、第二支撑杆217、驱动装置和滑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且靠近所述第一手柄102处设置。所述滑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二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一端的底面铰接(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支座215、第三销轴214,所述第一支座215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一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销轴214与所述第一支座215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铰接(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支座219、所述第二支座219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杆216的一端通过一销轴与所述第二支座219进行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装置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16两者交叉,两者交叉形成的交点处通过一第一销轴213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顶板216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驱动转置包括:手轮202、旋转轴203、第一斜齿轮204、第二斜齿轮205、第一丝杠安装座206、第二丝杠安装座209、丝杠207、丝杠螺母滑块208和第一滑轨210;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且靠近所述第一手柄102设置。所述第一滑轨210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位于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之间。所述丝杠207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轴203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底板201与所述手轮202连接;所述转动轴20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齿轮204连接。所述第二斜齿轮205设置在所述丝杠207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斜齿轮204相互啮合。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210上,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的顶部侧面与所述丝杠207的螺纹形成螺旋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通过一第四销轴211与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转动连接。

    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一滑块221和第二滑轨220;所述第二滑轨220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二端的底面上,且其与所述第一滑轨2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滑块221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220上,且通过一第五销轴218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17连接。旋转所述手轮202驱动所述第一斜齿轮204并带动所述第一斜齿轮205旋转,同时带动所述丝杠207旋转;所述丝杠207的旋转带动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沿所述丝杠207往复移动,并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12跟随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沿所述第一滑轨210往复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212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杆217沿所述第二滑轨220往复运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16(所述第一顶板216自身高度用a1表示)在竖直方向上的第一高度a2和第二高度a3之间进行往复移动。所述第一高度a2低于第二高度a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吊环组件6,所述吊环组件包括四个吊环分别对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四个对角上,用于整体搬运所述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包括:第二底板301、第二顶板313、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第一圆柱316、第二圆柱317、测力弹簧318和若干个观察组件。所述第二底板301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顶面上;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与所述第二底板301之间。所述第一圆柱316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底面上。

    所述第二圆柱317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顶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圆柱316相对设置。所述测力弹簧318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圆柱316上,其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圆柱317上。若干个所述观察组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观察组件包括两套,第一观察组件32和第二观察组件33)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和所述第二顶板313之间;用于检测弓网接触压力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护罩36,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和所述第二顶板313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围,用于保护内部机构免受外力冲击或者灰尘污染,从而最大程度保证系统运行持久性和稳定性。

    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括:第三支撑杆302、第四支撑杆306、第二滑块304、第三滑轨305、第三滑块311和第四滑轨312。

    所述第三滑轨30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底板301的第二端的顶面上,所述第二滑块304设置在所述第三滑轨305上,所述第三支撑杆302的一端通过一第六销轴303与所述第二滑块304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313的底面铰接(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三支座315和第七销轴314;所述第三支座315固定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第一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三支撑杆30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七销轴314与所述第三支座315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304沿所述第三滑轨305往复移动。所述第四滑轨312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顶板313的第二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三滑块311设置在所述第四滑轨312上,所述第四支撑杆306的一端通过一第八销轴310与所述第三滑块311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301的底面铰接(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包括第四支座307和第九销轴308;所述第四支座307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第一端的底面上,所述第四支撑杆306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九销轴308与所述第四支座307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块311沿所述第四滑轨312往复移动。

    所述第三支撑杆302和所述第四支撑杆306交叉设置,两者交叉得到的交叉点处通过一第二销轴309连接。

    每一所述观察组件包括:第一基座319、拉线320、刻度盘321、带有视窗324的罩壳322和第二基座323;所述第二基座323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所述刻度盘321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323的固定轴上;所述第一基座319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顶面上;所述拉线320的一端缠绕在所述刻度盘321的转轴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319连接;所述罩壳322固定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用于容纳所述刻度盘321。

    在所述接触线7施加的下压力f1和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施加的抬升力f2的共同作用下,所述测力弹簧318受压或者受拉变形;所述刻度盘321在所述拉线320的作用下正转或者反转,通过所述视窗324观察到所述弓网接触压力值(包括所述弓网接触压力值增减变化及实时数值)。

    本实施例设有的第一观察组件32和第二观察组件33功能和工作原理相同,且显示数值始终相同,主要作用是方便使用者在多个位置观察弓网接触压力数值。

    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包括:球铰411、标尺412、支架413和滑动指针414。

    所述球铰411和所述支架413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顶面上;所述标尺412上标有长度刻度值,所述标尺412一端与所述球铰411连接,另一端架设在所述支架413上的凹槽内。

    所述滑动指针414可以沿所述标尺412自由滑动;当所述滑动指针414与所述接触线7接触时,在所述标尺412上读取所述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所述标尺412的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起始点0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中心,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范围0mm~830mm。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包括两套(第一测量标尺组件41和第二测量标尺组件42)。所述第一测量标尺组件41和所述第二测量标尺组件42分别设置在所述受电弓5的两侧,固定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环绕所述受电弓5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测量标尺组件41的测量起始点0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中心,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范围0mm~830mm。所述第二测量标尺组件42的测量起始点0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中心,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范围0mm~-830mm(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号仅表示测量读数方向)。本实施例在装置上部设置的所述第一测量标尺组件41和所述第二测量标尺组件42功能和工作原理相同,主要作用是方便使用者在多个位置测量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所述受电弓5包括:碳滑板501、基体502、第一支撑座503和第二支撑座504;所述第一支撑座503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0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两端的顶面上;所述基体50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503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04上;所述碳滑板501设置在所述基体502上;所述接触线7沿所述碳滑板501上表面自由滑动。

    请继续参考图8,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固定在车梯上,保持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的中心和所述碳滑板501的中心与车梯中心位置一致,锁死紧固卡爪。顺时针转动手轮对设备进行抬升(所述碳滑板501从b1高度的位置升至b2的高度位置,所述b2表示的高度大于所述b1表示的高度),同时观察弓网接触力刻度显示模块上的压力数值(通过第一观察组件32和/或第二观察组件33中的观测到的所述弓网接触压力值),当所述弓网接触压力值(下压力f1与抬升力f2之和)达到120n后停止操作。此时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已具备检测功能,车梯向接触网线岔处推进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在线岔进、出口处,分别观察弓网状态,有无侧磨和羊角超限情况(受电弓羊角与接触线是否侧向磨损,磨损位置是否在羊角规定限界内,标准限界碳滑板与羊角衔接位置往羊角水平距离230mm处垂直投影至羊角上的位置作为标准限界),如发现侧磨情况,利用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测量该处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并对接触线7涂上红色记号,便于复查及调整。在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通过整个待检测的线岔时,观察动态情况下接触网设备状态,所述接触网设备状态包括定位点、线岔本体、各类线夹是否存在倾限情况。完成试用,记录线岔相关数据、缺陷等情况,制定相应调整方案。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属于便携式检测工具,使用时,可安装在车梯上使用,用以模拟列车上的其他受电弓的动态特性,起到动态检测接触网线岔的效果。通过在车梯上使用该检测装置,可以发现受电弓在通过线岔时是否存在羊角侵限、线岔侧磨等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接触网线岔进行现场调整,调整过后还可以通过该检测装置进一步验证接触网线岔调整是否到位,由此提高接触网设备安全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高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其设置在车梯(8)上,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用于提供抬升力f2;

    检测机构组件(3),设置在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上,用于实时测量弓网接触压力值;

    受电弓(5),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上,其与接触网的接触线(7)相接触,

    测量标尺组件(4),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上,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侧边;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用于测量所述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包括:第一底板(201),第一顶板(216),位于所述第一顶板(216)和所述第一底板(201)之间的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

    所述第一底板(201)通过连接紧固组件(1)与所述车梯(8)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16)在竖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紧固组件(1)包括:第一卡爪(101)、第一手柄(102)、第二卡爪(103)和第二手柄(104);

    所述第一卡爪(101)和所述第一手柄(102)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手柄(102)与所述第一卡爪(101)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0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卡爪(101)转动以抱紧所述车梯(8)上的一侧圆管;

    所述第二卡爪(103)和所述第二手柄(104)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手柄(104)与所述第二卡爪(103)连接,所述第二手柄(104)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卡爪(103)转动以抱紧所述车梯(8)上的另一侧圆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212)、第二支撑杆(217)、驱动装置和滑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且靠近所述第一手柄(102)处设置;

    所述滑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二端的底面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216)的第一端的底面铰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2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201)的第一端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装置铰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2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16)两者交叉,两者交叉的交点处通过一第一销轴(213)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顶板(216)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转置包括:手轮(202)、旋转轴(203)、第一斜齿轮(204)、第二斜齿轮(205)、第一丝杠安装座(206)、第二丝杠安装座(209)、丝杠(207)、丝杠螺母滑块(208)和第一滑轨(210);

    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且靠近所述第一手柄(102)设置;

    所述第一滑轨(210)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201)上,位于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之间;

    所述丝杠(207)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丝杠安装座(206)和所述第二丝杠安装座(209)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轴(203)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底板(201)与所述手轮(202)连接;

    所述转动轴(20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齿轮(204)连接;

    所述第二斜齿轮(205)设置在所述丝杠(207)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斜齿轮(204)相互啮合;

    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210)上,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的顶部侧面与所述丝杠(207)的螺纹形成螺旋转动配合;

    所述第一支撑杆(212)的一端与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连接;

    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一滑块(221)和第二滑轨(220);

    所述第二滑轨(220)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底面上,且其与所述第一滑轨(210)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滑块(221)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220)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17)连接;

    旋转所述手轮(202)驱动所述第一斜齿轮(204)并带动所述第一斜齿轮(205)旋转,同时带动所述丝杠(207)旋转;所述丝杠(207)的旋转带动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沿所述丝杠(207)往复移动,并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12)跟随所述丝杠螺母滑块(208)沿所述第一滑轨(210)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212)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杆(217)沿所述第二滑轨(220)往复运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顶板(216)在竖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机构组件(3)包括:第二底板(301)、第二顶板(313)、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第一圆柱(316)、第二圆柱(317)、测力弹簧(318)和若干个观察组件;

    所述第二底板(301)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16)的顶面上;

    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与所述第二底板(301)之间;

    所述第一圆柱(316)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底面上;

    所述第二圆柱(317)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顶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圆柱(316)相对设置;

    所述测力弹簧(318)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圆柱(316)上,其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圆柱(317)上;

    若干个所述观察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和所述第二顶板(313)之间;用于检测弓网接触压力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心交叉连杆组合结构包括:第三支撑杆(302)、第四支撑杆(306)、第二滑块(304)、第三滑轨(305)、第三滑块(311)和第四滑轨(312);

    所述第三滑轨(30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底板(301)的第二端的顶面上,所述第二滑块(304)设置在所述第三滑轨(305)上,所述第三支撑杆(30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304)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313)的底面铰接;所述第二滑块(304)沿所述第三滑轨(305)往复移动;

    所述第四滑轨(312)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顶板(313)的第二端的底面上,所述第三滑块(311)设置在所述第四滑轨(312)上,所述第四支撑杆(30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块(311)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301)的底面铰接;所述第三滑块(311)沿所述第四滑轨(312)往复移动;

    所述第三支撑杆(302)和所述第四支撑杆(306)交叉设置,两者交叉得到的交叉点处通过一第二销轴(309)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观察组件包括:第一基座(319)、拉线(320)、刻度盘(321)、带有视窗(324)的罩壳(322)和第二基座(323);

    所述第二基座(323)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

    所述刻度盘(321)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323)的固定轴上;

    所述第一基座(319)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301)的顶面上;

    所述拉线(320)的一端缠绕在所述刻度盘(321)的转轴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319)连接;

    所述罩壳(322)固定在所述第二顶板(313)上,用于容纳所述刻度盘(321);

    在所述接触线(7)施加的下压力f1和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2)施加的抬升力f2的共同作用下,所述测力弹簧(318)变形;所述刻度盘(321)在所述拉线(320)的作用下正转或者反转,通过所述视窗(324)观察到所述弓网接触压力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标尺组件(4)包括:球铰(411)、标尺(412)、支架(413)和滑动指针(414);

    所述球铰(411)和所述支架(413)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顶面上;所述标尺(412)上标有长度刻度值,所述标尺(412)一端与所述球铰(411)连接,另一端架设在所述支架(413)上的凹槽内;

    所述滑动指针(414)可以沿所述标尺(412)自由滑动;当所述滑动指针(414)与所述接触线(7)接触时,在所述标尺(412)上读取所述接触线(7)的水平拉出值;

    所述标尺(412)的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起始点0位于所述受电弓(5)的中心,长度刻度值的测量范围0mm~830m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弓(5)包括:碳滑板(501)、基体(502)、第一支撑座(503)和第二支撑座(504);

    所述第一支撑座(503)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0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313)的两端的顶面上;

    所述基体(50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503)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04)上;

    所述碳滑板(501)设置在所述基体(502)上;

    所述接触线(7)沿所述碳滑板(501)上表面自由滑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网线岔检测装置,包括:整体抬升机构组件,其设置在车梯上,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用于提供抬升力F2。检测机构组件,设置在所述整体抬升机构组件上,用于实时测量弓网接触压力值。受电弓,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上,其与接触网的接触线相接触,测量标尺组件,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组件上,位于所述受电弓的侧边;所述测量标尺组件用于测量所述接触线的水平拉出值。本发明有效地对接触网线岔装置进行动态检测,规避线岔侧磨、钻弓的风险,提高了接触网设备安全系数。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强;高威军;卞建峰;徐春华;孙明;石云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65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