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6-03  38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2.由于地震时震源传动至地面的波由横波和纵波组成,故为了避免高层建筑在上述横波和纵波的作用下破坏,现有的地基抗震结构一般均采用至少两层结构,一层结构用于抗横波、另一层则用于抗纵波。目前,抗横波的结构层一般多采用钢珠隔离层,利用钢珠可横向滚动来缓冲横波的冲击,抗纵波的结构层多采用具有纵向弹性形变的弹性件,其利用弹性件的纵向弹性力来缓冲纵波的冲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钢珠隔离层虽然可缓冲横波的冲击,降低建筑物在水平方向的晃动,但是钢珠的复位难度大,不利于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钢珠复位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基座、基础梁以及呈矩阵状布置于所述基座和基础梁之间的多个抗震组件,且相邻两个所述抗震组件垂直设置;每个所述抗震组件包括:
    5.上弹性件,其包括一具有弹性且凹面朝下的上弧形板及由所述上弧形板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上支撑板,两个所述上支撑板均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梁;
    6.下弹性件;其包括一具有弹性且凹面朝上的下弧形板及由所述下弧形板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下支撑板,两个所述下支撑板均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及
    7.抗震球,其上侧面抵接于所述上弧形板的凹面、下侧面抵接于所述下弧形板的凹面;
    8.其中,所述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垂直设置且所述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凹面的半径均大于所述抗震球的半径。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弧形凹面与抗震球抵接配合,使得抗震球易复位至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弧形凹面中,且通过相邻两个抗震组件垂直设置及每个抗震组件的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垂直设置可实现抗震球可在水平面的两个垂直方向具备回复力,进而使得可抗击水平面任意方向的横波;同时,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均具备水平方向回复力和垂直方向回复力,其实现了一层抗震组件即可满足抗横波和纵波的能力,其有利于降低整个地基抗震结构的复杂程度。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基座10、基础梁20以及布置于所述基座10和基础梁20之间的多个抗震组件 30,本实施例基座10和基础梁20均与现有的常规结构方式相同,故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的基座10和基础梁20之间的配合连接关系多采用矩形结构,故本实施例多个抗震组件30可采用矩阵方式布置在基座10和基础梁 2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抗震组件30呈矩阵状布置仅仅为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式,本实施例也可采用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相邻两排抗震组件30前后交错布置。
    14.本实施例每个所述抗震组件30包括上弹性件31、下弹性件32及抗震球33,抗震球33布置于上弹性件31和下弹性件32之间,且上弹性件31和下弹性件32均能够提供水平回复力和竖直回复力,从而保证既可以抗横波、又可以抗纵波。
    15.本实施例上弹性件31包括一具有弹性且凹面朝下的上弧形板311及由所述上弧形板311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上支撑板312,两个所述上支撑板312均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梁20,上支撑板312可采用现有的常规方式与基础梁20连接,例如,上支撑板312可上端内嵌于基础梁20,其可通过浇筑基础梁20 时将上弹性件31的两个支撑板自由端插入基础梁20内的方式实现;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所述上弹性件31还包括由所述上支撑板312上端向背离上弧形板311一侧垂直延伸形成的上连接板313,所述上连接板313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基础梁20,本实施例优选采用该方式。
    16.具体作用时,由于抗震球33上侧面抵接于所述上弧形板311的凹面,而上弧形板311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故当面对纵波时,上弧形板311可通过弯曲程度的变化以提供竖直方向的弹性形变,进而缓冲建筑物竖直方向的晃动;当面对横波时,上弧形板311可产生形变以使得抗震球33沿上弧形板311的弧面滚动,以缓冲建筑物水平方向的晃动,且上弧形板311也可以利用其弹性回复力使得抗震球33向上弧形板311的中部滚动,使得抗震球33能够很好的复位,进而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7.本实施例下弹性件32与上弹性件3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包括一具有弹性且凹面朝上的下弧形板321及由所述下弧形板321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下支撑板322,两个所述下支撑板322均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10,下支撑板322 固定于基座10的方式与上支撑板312固定于基础梁20的方式基本相同,例如,所述下弹性件32还包括由所述下支撑板322下端向背离下弧形板321一侧垂直延伸形成的下连接板323,所述下连接板323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基座30;由于抗震球33的下侧面抵接于所述下弧形板321的凹面,而下弧形板321的横向回复力和纵向回复力与上弧形板311也大致相同,故此处对下弧形板321的作用方式不作赘述。
    18.而为了便于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能够较好的提供横向回复力和纵向回复力,本实施例所述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的凹面的半径均大于所述抗震球33的半径,其可使得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均能够在纵波作用下通过弯曲程度的变化以缓冲建筑物竖直方向的晃动,并能够弹性形变使得在横波作用下抗震球33具备在凹面滚动的空间
    以缓冲建筑物水平方向的晃动。
    19.为了避免抗震球33由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之间滚出去而掉落,本实施例所述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垂直设置,其可使得上弧形板311限制抗震球33在水平面上第一个方向滚动,而下弧形板321则限制抗震球33在水平面上的第二个方向滚动,由于第一个方向垂直于第一个方向,其可使得抗震球33常规状况下被限制在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之间。当发生地震时,若横波与第一方向平行,则上弧形板311的弹性形变用于抗横波,而当横波与第二个方向平行时,则下弧形板321的弹性形变用于抗横波,当横波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不平行时,则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共同弹性形变以用于抗横波。
    20.具体设置时,上弹性件31和下弹性件32可上下对应布置,且每个所述抗震组件30的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的中部上下对应,也即,当上弹性件31 在水平面上转动90
    °
    时,则上弹性件31和下弹性件32呈镜像状态。
    21.为了便于上弧形板311和下弧形板321能够更好的产生弹性形变,以提供较好的横向回复力和纵向回复力,本实施例所述上弹性件31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上支撑板312和所述上弧形板311之间的上弧形过渡板314,上弧形过渡板314为两个并对称设置在上弧形板311两端;对应的,下弹性件32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下支撑板322和下弧形板321之间的下弧形过渡板3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上弧形板311、上弧形过渡板314及上支撑板312可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从而使得上弧形板311、上弧形过渡板314及上支撑板312均具备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从而便于使得整个上弹性件31能够较好的产生横向弹性形变和纵向弹性形变,以提供横向回复力和纵向回复力。
    22.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多个抗震组件30的受力均衡性,本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抗震组件30垂直设置,故当横波作用时,若相邻两个抗震组件30的其中一个抗震组件30的上弹性件31产生弹性形变,而其中另一个抗震组件30的下弹性件32产生弹性形变,其使得在横波作用下,多个抗震组件30的上弹性件31和下弹性件32能够交互承担作用力,使得多个抗震组件30能够均衡作用。
    23.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弧形凹面与抗震球抵接配合,使得抗震球易复位至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弧形凹面中,且通过相邻两个抗震组件垂直设置及每个抗震组件的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垂直设置可实现抗震球可在水平面的两个垂直方向具备回复力,进而使得可抗击水平面任意方向的横波;同时,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均具备水平方向回复力和垂直方向回复力,其实现了一层抗震组件即可满足抗横波和纵波的能力,其有利于降低整个地基抗震结构的复杂程度。
    24.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基础梁以及布置于所述基座和基础梁之间的多个抗震组件;每个所述抗震组件包括:上弹性件,其包括一具有弹性且凹面朝下的上弧形板及由所述上弧形板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上支撑板,两个所述上支撑板均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梁;下弹性件;其包括一具有弹性且凹面朝上的下弧形板及由所述下弧形板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下支撑板,两个所述下支撑板均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及抗震球,其上侧面抵接于所述上弧形板的凹面、下侧面抵接于所述下弧形板的凹面;其中,所述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垂直设置且所述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凹面的半径均大于所述抗震球的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件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上支撑板和所述上弧形板之间的上弧形过渡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件还包括由所述上支撑板上端向背离上弧形板一侧垂直延伸形成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基础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抗震组件的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中部上下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抗震组件呈矩阵状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抗震组件垂直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基座、基础梁及多个抗震组件;每个抗震组件包括上弹性件、下弹性件和抗震球,上弹性件包括上弧形板及两个上支撑板;下弹性件包括下弧形板及两个下支撑板;抗震球抵接于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之间;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垂直设置且其凹面的半径均大于抗震球的半径。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弧形凹面与抗震球抵接配合,使得抗震球易复位至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弧形凹面中,且通过相邻两个抗震组件垂直设置及每个抗震组件的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的垂直设置可实现抗震球可在水平面的两个垂直方向具备回复力,进而使得可抗击水平面任意方向的横波。面任意方向的横波。面任意方向的横波。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磊
    技术研发日:2020.04.14
    技术公布日:2021/3/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645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