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喷井正掺稀管柱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5-27  5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喷井掺稀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喷井正掺稀管柱。


    背景技术:

    2.稠油自喷井需要掺入稀油,使得稀油及地层稠油在井筒内混合后一起自喷产出,现有掺稀工艺主要是从套管中掺入,当掺入稀油与地层原油混合不均时,会出现稠油段塞产出的问题,即出现稠油上返现象。稠油上返的主要危害如下:1、增加产层回压,影响油井产能,甚至停喷;2、堵塞油管,造成关井及复杂作业,影响生产时率;3、堵塞地面流程,产生爆管等安全风险,影响正常生产。因此,改进自喷井掺稀工艺,确保稀油及地层稠油在油管内均匀混合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喷井正掺稀管柱,以达到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包括:油管,设置在套管中;空心杆,同轴穿设在油管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包括空心轴和多个叶片,空心轴能转动地设置在空心杆的下端并与空心杆连通,空心轴上设置有与空心杆连通的掺稀孔,多个叶片间隔均布于空心轴的外周。
    5.进一步地,空心杆的下端内设置有单流阀,单流阀位于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上方。
    6.进一步地,自喷井正掺稀管柱还包括涡流发生器组件,套设在空心杆的外周并位于油管内部,涡流发生器组件能够使上涌的液体产生涡流。
    7.进一步地,涡流发生器组件包括管式涡流发生器,同轴套设在空心杆的外周,管式涡流发生器的外周壁与油管的内壁固定抵接,管式涡流发生器的内周壁与空心杆的外周间隔设置,且管式涡流发生器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内螺旋导流槽。
    8.进一步地,涡流发生器组件还包括杆式涡流发生器,同轴套设在空心杆的外周,杆式涡流发生器的内周壁与空心杆的外周固定抵接,杆式涡流发生器的外周壁设置有外螺旋导流槽。
    9.进一步地,管式涡流发生器和杆式涡流发生器均为多个,沿空心杆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布。
    10.进一步地,每两个管式涡流发生器之前均设置有一个杆式涡流发生器。
    11.进一步地,叶片式涡流发生器还包括保护壳,呈两端开口的套管状结构,每个叶片的外边缘均与保护壳的内壁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掺稀孔为多个,沿空心轴的外周间隔均布。
    13.进一步地,空心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悬挂器。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稀油从空心杆向下掺入,与油管内原油混合上行,上行的混合液会驱动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叶片旋转起到搅拌混合液的作用,使得稀油与原油混
    合液产生涡流,混合更加均匀,达到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管式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杆式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附图标记:1、悬挂器;2、空心杆;3、油管;4、管式涡流发生器;41、内螺旋导流槽;5、杆式涡流发生器;51、外螺旋导流槽;6、单流阀;7、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1、空心轴;72、叶片;73、保护壳;74、中心孔;75、掺稀孔;8、封隔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包括油管3、空心杆2和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油管3设置在套管中。空心杆2同轴穿设在油管3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包括空心轴71和多个叶片72,空心轴71能转动地设置在空心杆2的下端并与空心杆2连通,空心轴71上设置有与空心杆2连通的掺稀孔75,多个叶片72间隔均布于空心轴71的外周。
    24.稀油从空心杆2向下掺入,与油管3内原油混合上行,上行的混合液会驱动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的叶片72旋转起到搅拌混合液的作用,使得稀油与原油混合液产生涡流,混合更加均匀,达到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的目的。
    25.优选地,空心杆2的下端内设置有单流阀6,单流阀6位于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的上方。设置单流阀6目的是在混合液上行时不会通过掺稀孔75涌入空心杆2内,使得混合液能够充分经过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进行混合。
    26.如图1所示,自喷井正掺稀管柱还包括涡流发生器组件,套设在空心杆2的外周并位于油管3内部,涡流发生器组件能够使上涌的液体产生涡流。设置涡流发生器组件可以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
    27.具体地,如图2所示,涡流发生器组件包括管式涡流发生器4,同轴套设在空心杆2的外周,管式涡流发生器4的外周壁与油管3的内壁固定抵接,管式涡流发生器4的内周壁与空心杆2的外周间隔设置,且管式涡流发生器4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内螺旋导流槽41。当混合液经过管式涡流发生器4时,混合液在内螺旋导流槽41的作用下产生涡流,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
    28.优选地,涡流发生器组件还包括杆式涡流发生器5,同轴套设在空心杆2的外周,杆式涡流发生器5的内周壁与空心杆2的外周固定抵接,杆式涡流发生器5的外周壁设置有外
    螺旋导流槽51。当混合液经过杆式涡流发生器5时,混合液在外螺旋导流槽51的作用下产生涡流,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
    29.如图1所示,管式涡流发生器4和杆式涡流发生器5均为多个,沿空心杆2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布。且每两个管式涡流发生器4之前均设置有一个杆式涡流发生器5。
    30.管式涡流发生器4和杆式涡流发生器5交替分布,避免混合液沿着管式涡流发生器4或杆式涡流发生器5上行的过程中产生相对稳定的层流,降低混合效果。
    31.如图4和图5所示,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还包括保护壳73,呈两端开口的套管状结构,每个叶片72的外边缘均与保护壳73的内壁固定连接。设置保护壳73,目的是对叶片72及空心轴71进行保护,该保护壳73的长度应大于空心轴71的轴向长度。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掺稀孔75为多个,沿空心轴71的外周间隔均布。每个掺稀孔75均与空心轴71的中心孔74连通,该中心孔74与上述空心杆2的轴向通孔连通,并能够输送稀油。
    33.如图1所示,空心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悬挂器1,悬挂器1能够悬挂在油管头(图中未示出)内部。设置悬挂器1能够将空心杆2通过悬挂器1连接至设定装置上,便于本实施例的安装固定。
    34.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油管3与套管同轴设置,油管3与套管之间的环空设置有封隔器8。
    35.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36.采用多级涡流混合器能够达到提高掺稀混合效果的目的。
    37.采用杆式涡流发生器和管式涡流发生器交替设置的方式,可以避免产生层流,达到提高混合效果的目的。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管(3),设置在套管中;空心杆(2),同轴穿设在油管(3)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包括空心轴(71)和多个叶片(72),空心轴(71)能转动地设置在空心杆(2)的下端并与空心杆(2)连通,空心轴(71)上设置有与空心杆(2)连通的掺稀孔(75),多个叶片(72)间隔均布于空心轴(71)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空心杆(2)的下端内设置有单流阀(6),单流阀(6)位于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喷井正掺稀管柱还包括涡流发生器组件,套设在空心杆(2)的外周并位于油管(3)内部,所述涡流发生器组件能够使上涌的液体产生涡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组件包括管式涡流发生器(4),同轴套设在空心杆(2)的外周,管式涡流发生器(4)的外周壁与油管(3)的内壁固定抵接,管式涡流发生器(4)的内周壁与空心杆(2)的外周间隔设置,且管式涡流发生器(4)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内螺旋导流槽(4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组件还包括杆式涡流发生器(5),同轴套设在空心杆(2)的外周,杆式涡流发生器(5)的内周壁与空心杆(2)的外周固定抵接,杆式涡流发生器(5)的外周壁设置有外螺旋导流槽(5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管式涡流发生器(4)和杆式涡流发生器(5)均为多个,沿空心杆(2)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管式涡流发生器(4)之前均设置有一个杆式涡流发生器(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叶片式涡流发生器(7)还包括保护壳(73),呈两端开口的套管状结构,每个叶片(72)的外边缘均与保护壳(73)的内壁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掺稀孔(75)为多个,沿空心轴(71)的外周间隔均布。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空心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悬挂器(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喷井正掺稀管柱,包括:油管,设置在套管中;空心杆,同轴穿设在油管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包括空心轴和多个叶片,空心轴能转动地设置在空心杆的下端并与空心杆连通,空心轴上设置有与空心杆连通的掺稀孔,多个叶片间隔均布于空心轴的外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稀油从空心杆向下掺入,与油管内原油混合上行,上行的混合液会驱动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叶片旋转起到搅拌混合液的作用,使得稀油与原油混合液产生涡流,混合更加均匀,达到提高稀油和地层稠油在油管内的混合效果的目的。合效果的目的。合效果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马威 商建营 曾文波 徐海波 毛巍巍 石放 代立可 解相国 黄帅 贺梦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13
    技术公布日:2021/3/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644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