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27


    本发明涉及冲击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冲击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夹头会受到冲击振动。夹头会因此而出现自松现象,导致刀具从夹头中脱出。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击工具,其可以解决由于冲击运动而导致夹头出现自松现象,保证夹头能被稳定的锁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冲击工具,包括:

    壳体;

    马达,收容在壳体中;

    刀具主轴,被马达旋转驱动,具有中心轴线;

    冲击机构,位于马达和刀具主轴之间,用于向刀具主轴传递沿刀具主轴轴向上的冲击;包括:撞锤、导向件、设在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当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时,第一导引件与第二导引件配合能驱动撞锤克服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

    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

    夹头组件,具有与刀具主轴连接的夹头本体、穿设在夹头本体中的多个夹爪、与夹爪锁合的锁紧螺母、以及使夹爪在锁紧位置上防止松脱的止转装置;锁紧螺母相对夹爪沿第三方向旋转能够驱动夹爪运动至锁紧位置,止转装置包括相对夹头本体固定设置的止转部,以及与锁紧螺母无相对转动地设置的止动爪,止动爪与止转部配接能够阻止锁紧螺母相对夹爪沿与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旋转。

    优选地,夹爪的外壁设有外螺纹,锁紧螺母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冲击模式下,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非冲击模式下,撞锤与导向件无相对旋转;

    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撞锤能够相对导向件旋转,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导向件能够由马达驱动旋转,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

    优选地,止转部设置于夹头本体的外周壁上,止动爪套设于止转部外且具有嵌入止转部的止动端。

    优选地,止转部具有用于与止动端配合的止动面,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

    优选地,止动面平行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止动端嵌入止转部中时顶触止动面;或者,止动端呈钩状,止动端嵌入止转部中时挂接止动面。

    优选地,止转部为棘齿或者盲孔,盲孔朝第三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止动爪具有弹性,所述弹性使止动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弹起的趋势;止动端的弹起方向与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垂直。

    优选地,夹头本体外设有可周向转动的外套,止动爪设于外套内;外套的内壁凹陷形成有释放凹槽,止动爪靠近止动端的位置处沿径向向外形成有接触凸起;当外套转动至释放凹槽对应接触凸起时,接触凸起嵌入释放凹槽中,止动端弹起以与止转部脱离。

    优选地,当外套转动至释放凹槽与接触凸起错开时,接触凸起与外套内壁接触,止动端被下压嵌入止转部中;释放凹槽沿周向的长度大于接触凸起沿周向的长度;释放凹槽沿周向的两端与外套的内壁平滑过渡,接触凸起沿周向的两端与止动爪平滑过渡。

    优选地,外套的内壁凹陷形成有第一限位凹槽,止动爪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的限位凸起;当释放凹槽与接触凸起错开时,限位凸起嵌入第一限位凹槽。

    优选地,外套的内壁凹陷形成有第二限位凹槽,当接触凸起嵌入释放凹槽中时,限位凸起嵌入其中第二限位凹槽。

    优选地,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沿周向的长度均大于限位凸起沿周向的长度。

    优选地,接触凸起沿周向的两端与止动爪平滑过渡,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面对对方的端部与外套的内壁平滑过渡。

    优选地,外套位于两个限位凹槽之间的内壁与两个限位凹槽的内壁形成仿形表面,限位凸起在仿形表面上滑动时对仿形表面施加径向向外的弹力。

    优选地,锁紧螺母外套设有固定套,固定套可在锁紧螺母外转动,止动爪、外套与固定套周向固定。

    优选地,固定套上设有限位孔,接触凸起卡入限位孔中。

    优选地,接触凸起与限位凸起沿周向的相位差大致为180°,限位孔为两个,接触凸起卡入其中一个限位孔中,限位凸起卡入另一个限位孔中。

    通过在夹头本体外周壁上设置止转部,并在夹头本体外外锁紧螺母周向固定的止动爪,则冲击机构的冲击与止动爪和止转部的配合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止动爪不会因冲击机构的冲击运动而与止转部发生脱离,解决了在冲击力较大的主动冲击工具工作过程中夹头自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外部轮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冲击工具的工作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爆炸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中刀具主轴与冲击结构轴为一体设置时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冲击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10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的示意结构图;

    图11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12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的示意结构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冲击工具的夹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所示冲击工具的夹头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所示冲击工具的夹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所示冲击工具中止动爪嵌入止转部中时夹头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所示冲击工具中止动爪与止转部脱离时夹头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或图18所示冲击工具中夹头本体上形成的止转部为棘齿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出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针对冲击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夹头由于受到冲击振动而出现自松的现象,本领域技术人员业已设计出用于防止夹头自松的锁紧机构,以夹紧夹头后防止锁紧螺母朝松开或卸扣的方向旋转。

    目前,夹头的锁紧机构从原理上主要可包括插接式、摩擦式和棘轮式。不过,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锁紧机构多用于冲击力较小的传统冲击工具中,在冲击力较大的主动冲击工具中,锁紧机构仍难以保证较佳的锁定效果。

    具体的,由于主动冲击工具的冲击力相对于传统冲击工具增大了很多,导致夹头所受的冲击振动增大。由于插接式锁紧机构在配接时易存在间隙,在冲击力较大时容易出现锁紧失效。摩擦式锁紧机构主要依靠锁紧螺母与限位台阶之间的接触摩擦来限制锁紧螺母的周向转动,但锁紧螺母与限位台阶之间的接触摩擦面大致垂直冲击方向。因此,受较大的冲击后,两者的接触容易脱开,进而导致锁紧失效。而棘轮式锁紧机构由于棘轮齿方向和冲击方向一致,棘齿撞击磨损较为严重,甚至发生断裂,导致锁紧失效。此外,棘轮齿方向和冲击方向一致,用于制动棘轮齿反向旋转的止动弹爪容易在冲击力的作用下从棘齿中弹跳出来,也会导致锁紧失效。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击工具,可以较佳的解决上述问题。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00至少包括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这两中模式,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内的传动机构20、设置于壳体10内并向传动机构20提供动力的马达30、由传动机构20驱动工作的冲击机构40、刀具主轴50和模式切换机构60。

    如图1所示,壳体10后端向下延伸形成与壳体10呈一定角度布置的手柄101、手柄101底部以可拆卸的方式配置有电池包102。手柄101上设有扳机103,操作者可通过扳动或松开该扳机103来实现冲击工具100的启停,该扳机103亦可根据被按压的深度来实现冲击工具100转速的调节。

    图2揭示了冲击工具100收容在壳体10内的工作部件。如图2所示,从图面右边至左边,工作部件包括马达30、与马达30的输出轴连接用于调节马达输出转速的传动机构20、与传动机构20连接的冲击结构轴434、被冲击结构轴434驱动产生冲击作用的冲击机构40。传动机构20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现有构造,例如为行星齿轮系,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刀具主轴50用于接收夹头组件11,其具有中心轴线x。冲击模式下,刀具主轴50沿其中心轴线x往复运动。非冲击模式下,刀具主轴50不作往复运动。模式切换机构60则用以使冲击工具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

    冲击机构40包括撞锤410、导向件420、与撞锤410抵接的蓄能元件431,撞锤410上设置有第一导引件432,导向件420上设置有第二导引件433。冲击模式下,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使得第一导引件432通过第二导引件433能驱动撞锤410克服蓄能元件431的作用力沿中心轴线x朝第一方向a运动,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非冲击模式下,撞锤410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水平向右,第二方向b为水平向左。

    传动机构20用于将马达30的动力传递至撞锤410和导向件420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模式调节机构60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撞锤410能够相对导向件420旋转,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导向件420能够由马达30驱动旋转,但撞锤410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由此,通过操作模式调节机构60,能够使冲击工具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切换方便,丰富了冲击工具的功能。

    操作模式调节机构60使撞锤410与导向件420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可以有多种的实现方式。

    如,参图5所示,冲击机构40还包括由传动机构20驱动旋转的冲击结构轴434,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10固定,二者之另一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被解除且在第一导引件432和第二导引件433的作用下随二者之另一转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撞锤410及导向件420均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导向件420被限制旋转以相对于壳体10固定,如此撞锤410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时,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能够被马达30驱动旋转,此时撞锤410也同步转动,故导向件420和撞锤410无相对旋转,撞锤410无轴向往复运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也可以是刚好相反的情形,即撞锤410被限制旋转,而导向件420旋转,此时同样地,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而当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同步转动,二者之间无相对旋转,撞锤410无轴向往复运动。

    在又一实施例中,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均旋转。具体的,此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具有旋转速度差,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旋转运动,进而撞锤410能够冲击刀具主轴50。

    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冲击结构轴434与刀具主轴50为分体设置。然而,冲击结构轴434与刀具主轴50也可以为一体设置。如图6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刀具主轴50的左端用于接收夹头组件11,中部用于驱动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右端与传动机构20配合,以接收马达30的动力。

    撞锤410与导向件420能够相对转动时,蓄能元件431可以使撞锤410轴向运动。具体的,如图5所示,导向件420套设于撞锤410外侧,第二导引件433设置于导向件420的内周面,第一导引件432设置于撞锤410的外周面。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引件432为可活动地设置于撞锤410的滚珠,第二导引件433包括若干个爬坡段4331和跌落段4332。当滚珠经过爬坡段4331时,滚珠驱动撞锤410克服蓄能元件431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a运动;当滚珠经过跌落段4332时,蓄能元件431驱动撞锤410朝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运动从而实现冲击。

    优选地,爬坡段4331的最高顶点与跌落段4332的最高顶点连接。进一步地,爬坡段4331可以呈螺旋线型,跌落段4332可以呈直线型,且跌落段4332沿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延伸。优选地,为了保证撞锤410对刀具主轴50形成足够的冲击力,且冲击工具的体积紧凑,爬坡段4331在轴向方向爬坡高度大于3mm且小于等于15mm,优选地,爬坡高度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12mm,更为优选地,爬坡高度为10mm。需要说明的是,“爬坡高度”指的是爬坡段4331的两端之间的在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上的轴向距离。当第一导引件432自爬坡段4331最高顶点跌落时,可以沿着跌落段4332跌至下一个爬坡段4331的底部,也可以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方式不经过跌落段4332直接跌至下一个爬坡段4331的底部,换句话说,跌落段4332也可以设置成设置在爬坡段4331与爬坡段4331之间的间断部分。

    撞锤410套在冲击结构轴434的外部,导向件420套在撞锤410外部。为了实现导向件420与撞锤410的相对旋转,冲击机构40还包括固定在壳体10内的支撑座435,支撑座434与导向件420之间还设置有在导向件420转动时支撑导向件420的钢球436。这样,导向件420能够旋转时,导向件420与支撑座435之间摩擦力较小。

    如图5所示,冲击结构轴434上套设有挡板4341,也即挡板4341外套于冲击结构轴434的外周壁,蓄能元件431位于撞锤410与挡板4341之间,蓄能元件431远离撞锤410的一端可以与挡板4341配合。当撞锤410朝向蓄能元件431移动一定距离后,撞锤410与挡板4341可以压缩蓄能元件431。由此,蓄能元件431可以对撞锤410形成推动力。蓄能元件431可以采用弹簧,且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撞锤410上开设的空腔中。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433为固定地设置于导向件420的凸轮槽。滚珠在凸轮槽中螺旋运动,从而实现撞锤4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的往复运动。此时,撞锤410可以套在导向件420的外部,第一导引件432设置在撞锤410的内周面。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433起到曲面引导部的作用,使得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时能够沿曲面引导部运动。第一导引件432则为撞锤410运动的转换件。

    参考图3和图4,模式调节机构60包括冲击切换件610和模式调节件620。模式调节件620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运动以使冲击切换件610能够与导向件420啮合或分离。如图9和图10所示,模式调节件620处于第一位置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啮合,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冲击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如图11和图12所示,模式调节件620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冲击工具进入非冲击模式。

    本实施例中,模式切换件620以相对于壳体10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并通过转动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进行轴向移动。这样,可以减小模式切换件620的操作空间。这种方式下,在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切换时,模式切换件620是转动一定的角度的方式实现位置切换。当然,模式切换件620也可以是相对壳体10轴向运动以改变位置,进而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进行轴向移动。

    如图7和图8所示,冲击切换件610设有第一固定齿611,导向件420设有第二固定齿421,模式调节件620相对壳体10旋转并驱动冲击切换件610沿中心线轴线x移动以使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或分离。如图10所示,当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冲击切换件610可以限定导向件420的运动,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冲击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如图12所示,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分离时,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冲击工具进入非冲击模式。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齿611和第二固定齿421分别设置成具有抵挡面的棘齿,当第一固定齿611和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第一固定齿611的第一抵挡面6111与第二固定齿421的第二抵挡面4211相互抵接,且第一固定齿611仅在单向上限制导向件420的转动。这样,当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块421配合连接时,冲击切换件610只能限制导向件420的单向转动。也就是说,从图7看,假设冲击切换件610能限制导向件420顺时针转动,当冲击结构轴434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导引件沿爬坡段4331爬坡,当运动至爬坡段4331的最高点处时,从跌落段4332跌落至下一个爬坡段的最低点处,如此反复,撞锤410可轴向运动;当冲击结构轴434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导引件432不能够从一个爬坡段4331的最低点运动至另一个爬坡段4331的最高点,第一导引件432会卡死在跌落段4332处,冲击切换件610不能限制导向件420,则导向件420跟随撞锤410一起旋转,撞锤410相对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因此第一导向件432不会卡死在导向件420处,也即可以防止马达反转时堵死。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导向件420和冲击切换件6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二固定齿421在导向件420上的位置靠近导向件420的轴向上的中心,这样,如图10所示,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向件420和冲击切换件6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如此设计,可减小导向件420和冲击切换件6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所需要的运动空间,使结构紧凑。

    更进一步地,导向件420具有一个导向本体426。导向本体426具有一个外周面4261。第一固定齿611凸设于导向本体426的外周面4261,且第一固定齿611与外周面421的靠近冲击切换件610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如此,冲击切换件610可在外周面4261的支撑下朝向导向件420移动直到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或与第二固定齿421分离,以保证导向件420往复移动平顺且稳定。参考图8,冲击切换件610上还设有模式配接部613。参考图13,模式调节件620上设置有模式导引部623。参考图3和图4,模式调节机构还包括与冲击切换件610抵接的弹性元件630,弹性元件630给冲击切换件610提供向导向件420移动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的驱动力,当模式调节件620由图9中的第一位置转动到图11中的第二位置时,模式导引部623克服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驱动模式配接部613运动至使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

    壳体10的前端设有用于夹持刀具的夹头组件11,刀具可根据工况或者冲击工具100运行模式的不同而变化。夹头组件11与刀具主轴50配接,并被刀具主轴50带动旋转。

    如图14和图15所示,夹头组件11可以包括与刀具主轴50连接的夹头本体12、穿设在夹头本体12中的多个夹爪13、与夹爪13锁合的锁紧螺母14、以及使夹爪13在锁紧位置上防止松脱的止转装置;锁紧螺母14相对夹爪沿第三方向旋转能够驱动夹爪13运动至锁紧位置。

    夹头本体12中设有供多个夹爪13穿设的轴向通道,多个夹爪13在移动过程中,其前端沿径向收缩或者张开,以实现对刀具的夹持或者释放。具体的,夹爪13靠近前端的内壁面形成夹持面,其呈楔形。当多个夹爪13在轴向通道中向前移动时,多个夹爪13的楔形夹持面逐渐向内收拢,围合形成夹持空间,并紧贴刀具外壁,实现对刀具的固定夹持。相反的,当多个夹爪13在轴向通道中向后移动时,多个夹爪13的楔形夹持面逐渐向外张开,释放刀具。

    夹爪13的数量可依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可以为3个、4个…等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使夹爪13在轴向通道中的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夹爪13的外壁设有外螺纹,锁紧螺母14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锁紧螺母14旋合在夹爪13的外螺纹上。通过操作锁紧螺母14,带动夹爪13移动。

    当然,上述仅为锁紧螺母14与夹爪13的一种可行的配合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外螺纹的设置情况可相反,即外螺纹设在锁紧螺母14的外壁,内螺纹设在夹爪13的内壁,锁紧螺母14旋合在多个夹爪13之间。

    锁紧螺母14套设在夹头本体12外,其可周向转动,但被轴向固定。具体的,如图14所示,夹头本体12在锁紧螺母14套设的部位向内颈缩,颈缩部位1201的两侧分别形成限位台肩1202。锁紧螺母14套设在颈缩部位1201后,两侧的限位台肩1202对其进行限位,锁紧螺母14沿轴向移动(包括轴向向前和轴向向后)的自由度丧失,继而实现轴向固定。

    此外,为了避免锁紧螺母14在被执行旋转操作时与限位台肩1202发生剐蹭摩擦,锁紧螺母14和限位台肩1202之间还可设有端面轴承15。这样,锁紧螺母14与限位台肩1202由滚动替代滑动摩擦,大大降低锁紧螺母14的旋转阻力。

    由于锁紧螺母14需要沿轴向被固定,两个限位台肩1202的外径必然大于锁紧螺母14的内径。并且,为了减小甚至消除冲击力可能导致限位台肩1202沿轴向发生移位而影响锁紧螺母14的轴向固定效果,限位台肩1202不宜采用与夹头本体12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的额外部件,而应优选与夹头本体12为一体构造。如此,限位台肩1202无法从夹头本体12上被拆除,进而导致锁紧螺母14不能由夹头本体12的端部穿设并最终到达装配位置-颈缩部位1201。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锁紧螺母14可采用分体拼接结构或者哈弗结构,包括两个呈半圆环状的拼接部,拼接部内壁设有内螺纹。两个拼接部可在夹头本体12的颈缩部位1201完成扣接后,再套上固定套16进行径向收缩固定,防止两个拼接部裂开,从而装配形成锁紧螺母14。此外,依靠固定套16的径向收缩,使固定套16内壁与锁紧螺母14外周壁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继而实现固定套16与锁紧螺母14的轴向和周向固定。

    由于固定套16在套设在两个拼接部外的过程中,需跨越至少一个限位台肩1202,并在完成套设后径向收缩,因此固定套16应具有较佳的弹性收缩性。实际中,包括金属材料、塑料、高分子材料在内的多种可行的材料均具有弹韧性。因此,固定套16可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承接上文描述,以夹紧刀具为例,锁紧螺母14被操作沿第三方向(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旋转,与之螺纹配合的多个夹爪13被带动在夹头本体12中向前移动。当多个夹爪13的楔形夹持面刚接触刀具的外壁,锁紧螺母14被继续执行上扣旋转操作,直至多个夹爪13向前移动至预定位置不能再前进,锁紧螺母14也无法继续沿上扣方向旋转,则此时刀具即被紧紧的夹持在多个夹爪13之间。

    基于冲击作业的需求,完成刀具的紧固夹持后,理想情况是希望多个夹爪13在冲击工具100工作的过程中能稳定的保持在当前的预定位置而不发生回退松动。由于多个夹爪13与锁紧螺母14螺纹配合,其被动地被锁紧螺母14所驱动或限位。因此,欲使多个夹爪13不回退松动,可通过抑制锁紧螺母14沿卸扣方向回转来实现。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止转装置。具体的,如图14和图16所示,止转装置包括相对夹头本体12固定设置的止转部17,以及与锁紧螺母14无相对转动地设置的止动爪18,止动爪18与止转部17配接能够阻止锁紧螺母17相对夹爪13沿与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方向为锁紧螺母14驱动多个夹爪13向前移动以夹持刀具的旋转方向,即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如图17和图18所示意的顺时针旋转方向l1。相应地,第四方向为锁紧螺母14驱动多个夹爪13向后移动以释放刀具的旋转方向,即锁紧螺母14的卸扣方向,如图17和图18所示意的逆时针旋转方向l2。

    止转部17与止动爪18的止动端1801配合,用以避免止动爪18沿锁紧螺母14的卸扣方向转动。由于止动爪18与锁紧螺母14周向固定,那么锁紧螺母14沿卸扣方向的转动亦被抑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止转部17设于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上,止动爪18套设于止转部17外且具有嵌入止转部17的止动端1801。止动爪18大致呈周向不闭合的圈状,因此其具有两个端部。其中一个端部为用于与止转部17配合的止动端1801,另一个端部为自由端1802。

    在本实施例中,止转部17与夹头本体12至少周向固定,其可以为额外的部件固接在夹头本体12上,也可以与夹头本体12一体构造,还可以是夹头本体12自身结构的一部分。在可行的实施例中,止转部17可以为棘齿或者盲孔。

    在止转部17为棘齿的实施例中,棘齿可以形成在一环体的外壁上,该外壁形成有棘齿的环体可以为外棘齿环,该外棘齿环套设在夹头本体12上,并与夹头本体12周向固定。或者,棘齿与夹头本体12一体构造,形成在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上。

    如图19所示,棘齿具有齿根面1701和齿背1702,齿根面1701与相邻棘齿的齿背1702共同限定出齿槽1703。其中,虚线为棘齿的齿顶圆。齿根面1701的法向方向l0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l1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即齿根面1701与其所在位置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籍此,当止动爪18插入齿槽1703中并与齿根面1701顶触时,不会发生滑切而导致止转失效。

    其中,齿根面1701的法向方向l0为垂直于齿根面1701并指向棘齿外部的方向,如图17至图19所示意的箭头方向l0,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l1为棘齿在齿顶圆处的切线方向。

    齿背1702朝向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倾斜,即齿背1702所在面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这样,止动端1801可以在齿背1702上滑动,并在滑动停止时插入对应的齿槽1703中,并顶固齿根面1701,以抑制止动爪18沿锁紧螺母14的卸扣方向回转的趋势,实现限位。

    在止转部17为盲孔的实施例中,与上文相似的,盲孔可以形成一环体中,该环体以至少周向固定的方式套设在夹头本体12上。或者,盲孔可以设在夹头本体12中,形成夹头本体12的自身结构的一部分。

    此外,盲孔为多个,多个盲孔位于同一个圆周面上,并在夹头本体12外沿周向均匀布置。并且,多个盲孔朝向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设置。具体可以为,盲孔开口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这样,止动端1801可以在由多个盲孔所限定的圆周面(实质上为环体的外圆周面,或者夹头本体12的外圆周面)上滑动,并在滑动停止时插入对应的盲孔中,并顶固盲孔的底壁面,以抑制止动爪18沿锁紧螺母14的卸扣方向回转的趋势,实现限位。

    止转部17具有用于与止动端1801配合的止动面,对应于止转部17为棘齿或者盲孔的实施例中,止动面分别为棘齿的齿根面1701或者盲孔的底壁面。需要说明的是,当止转部17为盲孔时,盲孔可呈轴向规则的扁平方孔状或者柱形(例如圆柱形)孔状,其底壁与开口可大致平行。因此,当盲孔开口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亦即可以为盲孔的底壁即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

    也就是说,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亦不宜过大,否则止动端1801不容易嵌入或插入止转部17中。因此,有必要对上述夹角的下限值进行限定。实际中,上述夹角不大于20°,例如可以取值0°、3°、5°、7°、10°、12°、15°、18°、20°等。这样,止动面既可以具有较佳的垂直度,保证止动端1801能顺畅的嵌入或插入止转部17中;又可略具有倾斜度,较佳的对止动端1801进行止挡,避免止动端1801发生滑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即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锁紧螺母14的上扣方向平行。此时,止动面垂直于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当止转部17为棘齿时,止动面垂直于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即可以为齿根面1701垂直于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当止转部17为盲孔时,止动面垂直于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即可以为盲孔的底壁面垂直于夹头本体12的外周壁。

    此外,止动面平行刀具主轴50的轴向,而冲击机构沿轴向冲击,其冲击方向亦平行于刀具主轴50的轴向。从而,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和止动面平行。而止动爪18的止动端1801与止动面脱离接触的方向为径向向外,也即是说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与止动端1801脱开方向垂直。而冲击机构沿轴向的冲击不会在与其冲击方向相垂直的径向上存在分力作用,如此,冲击机构的冲击不会对止动爪18的止动端1801产生径向(包括径向向外和径向向内)的力。那么,止动端1801不会因冲击机构的冲击运动而从止转部17中脱离。因此,一旦止动爪18的止动端1801嵌入或插入止转部17中后,排除有人为操作因素外,在冲击工具100工作的过程中,无需考虑由于冲击运动而导致夹头自松的问题。

    由此,通过在夹头本体12外周壁上设置止转部17,并在夹头本体12外外锁紧螺母14周向固定的止动爪18,则冲击机构的冲击与止动爪18和止转部17的配合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止动爪18不会因冲击机构的冲击运动而与止转部17发生脱离,解决了在冲击力较大的主动冲击工具工作过程中夹头自松的问题。

    并且,冲击机构的冲击同样不会对在锁紧螺母14产生周向的作用力。从而,锁紧螺母14在冲击工具100工作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自松或自紧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依据止动爪18与止转部17的配合方式的不同,止动爪18的止动端1801形状亦可随之变化,进而止动爪18受力状态的也不同。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止动端1801与止转部17可以为插入或嵌入式配合。则此时,止动端1801为直插式构造,保证其能顺畅的插入或嵌入止转部17中。止动端1801形状与止转部17的形状适配,例如可呈偏平状、杆状或柱状等。当止动端1801嵌入棘齿中时,其顶触止动面。此时,止动爪18受力状态为受压。

    而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止动端1801与止转部17可以为挂接式配合。则此时,止动端1801为钩状构造。当止动端1801嵌入棘齿中时,其挂接在止动面上,或者止动端1801被止动面勾住。此时,止动爪18受力状态为受拉。

    在本实施例中,止动爪18至少在靠近止动端1801的部位处具有弹性,以使止动端1801具有沿径向向外弹起的趋势。并且,止动端1801的弹起方向与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垂直。也就是说,止动端1801始终具有从止转部17中脱离的运动趋势。而由上文可知,冲击机构产生沿轴向冲击力,将不会在径向上产生分力。因此,一旦止动端1801被外力压下而嵌入止转部17中后,排除外力的作用,冲击机构在工作过程中沿轴向的冲击,将不会对止动端1801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止动端1801从止转部17中脱离。

    因此,欲使止动端1801嵌入或插入止转部17中,需在止动爪18外设置压迫件,以克服止动端1801沿径向向外的弹力,将止动端1801沿径向向内压下。

    如图13至图15、图17和图18所示,该压迫件为一呈筒状的外套19,其套设在夹头本体12外,并将止动爪18和锁紧螺母14收容在其内。并且,由于止动爪18具有使止动端1801沿径向向外弹起的弹性,则止动端1801始终顶触在外套19的内壁。相应地,外套19的内壁向止动端1801施加反向的压迫力。锁紧螺母14的外径小于外套19内径,从而锁紧螺母14与外套19之间存在间隙。

    外套19的轴向被固定,如图13和图15所示,具体轴向固定方式可以为,夹头本体12外壁向内凹陷形成周缘限位凹槽,外套19的一端(前端)朝径向向内弯折或延伸形成限位部,限位部插入周缘限位凹槽中,实现轴向限位。此外,夹头本体12靠近壳体10的一端(后端)可拆卸的设有端盖20,端盖20收容在外套19内,并顶撑外套19,使外套19保持良好的轮廓形状。同时,也可以起到封堵外套19端部的作用。

    外套19可以为内外双层结构,包括保护套1901和层叠在保护套1901中的内壳1902。保护套1901和内壳1902固定在一起,两者不会发生轴向或周向的相对移动。

    保护套1901具有较佳的耐磨性,其可由耐磨性较佳的材料制成,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含锰、铬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或者,保护套1901整体由任意可行的材料制成,其外表面设有耐磨涂层。亦或者,保护套1901整体由实施过淬火工艺的金属材料制成。此外,保护套1901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路,以增大人手握持时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内壳1902的内壁具有润滑性,以减小其与止动爪18之间的摩擦阻力,其可以由具有一定润滑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可参照自润滑衬套或铜基衬套的制成材料。或者,内壳1902的内壁涂覆固体润滑材料。

    如图17和图18所示,外套19的内壁(具体为内壳1902的内壁)凹陷形成有释放凹槽1903,止动爪18靠近止动端1801的位置处沿径向向外隆起,形成有接触凸起1803。释放凹槽1903用于为接触凸起1803的径向外弹提供空间,以使靠近接触凸起1803的止动端1801从止转部17中脱离。

    释放凹槽1903沿周向的两端与外套19的内壁平滑过渡,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两端也与止动爪18平滑过渡。上述平滑过渡可以为圆弧过渡。通过释放凹槽1903和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两端平滑过渡的结构设计,不仅可减小接触凸起1803滑入或滑出释放凹槽1903时的摩擦阻力,还可以减小接触凸起1803的磨损。

    此外,释放凹槽1903沿周向的长度大于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长度。这样,在解锁时,可确保接触凸起1803能完全滑入释放凹槽1903中,避免因接触凸起1803未能充分进入释放凹槽1903中而导致止动端1801无法弹起,进而导致解锁失败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是,释放凹槽1903沿周向的长度不比超出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长度太多,否则,当接触凸起1803完全滑入释放凹槽1903中即完成解锁后,外套19具有可大幅度旋转的自由度。从而,外套19发生周向匡动的自由度较大,进而可能导致接触凸起1803在释放凹槽1903中往复滑动、摩擦,并可能出现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的侧壁发生撞击,造成接触凸起1803的端面和释放凹槽1903的侧壁发生磨损。

    因此,实际中,释放凹槽1903沿周向的长度略大于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长度即可,例如释放凹槽1903沿周向的长度大于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长度的10%~30%,即释放凹槽1903沿周向的长度为接触凸起1803沿周向的长度的1.1~1.3倍。

    由于止动爪18被周向固定在夹头本体12外,而外套19可在夹头本体12外周向转动。因此,为了在止动爪18嵌入止转部17时,防止外套19回转而导致接触凸起1803嵌入释放凹槽1903中,进而导致解锁的情况发生,有必要在止动爪18嵌入止转部17时,对外套19进行周向限位或止转。

    具体的,如图18所示,外套19的内壁凹陷形成有第一限位凹槽1904,止动爪18形成有沿径向向外隆起的限位凸起1804。当释放凹槽1903与接触凸起1803错开时,限位凸起1804嵌入第一限位凹槽1904。即,当止动端1801嵌入止转部17中,夹头组件11处于夹紧状态时,限位凸起1804嵌入第一限位凹槽1904。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起1804设在靠近止动爪18自由端1802的位置处,并且,止动爪18的弹性同样使得限位凸起1804具有径向外弹的趋势,从而限位凸起1804被始终压迫顶触在外套19内壁上。

    接触凸起1803与限位凸起1804沿周向的相位差大致为180°,所述“大致”可以理解为接近,或者是与目标值相差在预定范围内。举例为,接触凸起1803与限位凸起1804沿周向的相位差与180°相差在[0°,20°]之间。这样,接触凸起1803与限位凸起1804大致位于相对侧。从而,当动端嵌入止转部17中时,大致位于相对侧的接触凸起1803与限位凸起1804依靠弹力顶触外套19的内壁,并借由顶触压力产生的摩擦力来对外套19起到均衡的止转作用。

    借由第一限位凹槽1904和限位凸起1804的配合作用,并辅以接触凸起1803、限位凸起1804与外套19内壁之间的接触摩擦,可以较佳的达到对外套19进行周向限位或止转的效果。从而,可防止冲击工具100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外套19回转而导致锁定机构出现中途解锁的情况发生。

    如图17所示,虽然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释放凹槽1903与接触凸起1803的配合可以对外套19起到限位作用。但仅依靠释放凹槽1903与接触凸起1803的单点配合,外套19的限位效果仍有待于提高。

    有鉴于此,外套19的内壁凹陷形成有第二限位凹槽1905。如图17所示,当接触凸起1803嵌入释放凹槽1903中时,限位凸起1804嵌入第二限位凹槽1905。如此,限位凸起1804嵌入第二限位凹槽1905,结合接触凸起1803嵌入释放凹槽1903,形成双点配合,并辅以接触凸起1803、限位凸起1804与外套19内壁之间的接触摩擦,提升了外套19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周向限位效果。

    此外,由于接触凸起1803与限位凸起1804沿周向的相位差大致为180°,并且,当接触凸起1803嵌入释放凹槽1903中时,限位凸起1804对应嵌入第二限位凹槽1905中。则释放凹槽1903与第二限位凹槽1905沿周向的相位差亦大致为180°。这样,由限位凸起1804嵌入第二限位凹槽1905及接触凸起1803嵌入释放凹槽1903形成双点配合,分列在圆周的相对侧。从而,限位凸起1804嵌入第二限位凹槽1905及接触凸起1803嵌入释放凹槽1903,可沿周向均衡的对外套19发挥限位作用,限位效果更佳。

    同上文描述,为确保限位凸起1804能完全滑入第一限位凹槽1904或第二限位凹槽1905中,避免因限位凸起1804未能充分进入相应的限位凹槽中而导致外套19的周向限位效果减弱的问题,第一限位凹槽1904和第二限位凹槽1905沿周向的长度均大于限位凸起1804沿周向的长度。并且,第一限位凹槽1904或第二限位凹槽1905略大于限位凸起1804沿周向的长度即可。相似之处,可参照上文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同样的,限位凸起1804沿周向的两端与止动爪18平滑过渡,由于限位凸起1804的运动范围为第一限位凹槽1904和第二限位凹槽1905以及外套19位于两个限位凹槽之间的内壁部分,因此,第一限位凹槽1904和第二限位凹槽1905面对对方的端部与外套19的内壁平滑过渡,而互相远离对应的端部可以不必与外套19的内壁平滑过渡。甚至,为了达到止挡限位凸起1804的作用,第一限位凹槽1904和第二限位凹槽1905互相远离对应的端部尽量平直为较佳。

    同上文描述,上述平滑过渡可以为圆弧过渡。通过限位凸起1804的两端、第一限位凹槽1904和第二限位凹槽1905面对对方的端部平滑过渡的结构设计,可减小限位凸起1804滑入或滑出限位凹槽时的摩擦阻力,还可以减小限位凸起1804的磨损。

    进一步地,在具备两个限位凹槽及具有弹性的限位凸起1804的基础上,借助两个限位凹槽1904、1905与限位凸起1804的配合时产生的定位手感,使操作者感知外套19是否旋转到位,即限位凸起1804是否嵌入相应的限位凹槽中。

    具体的,外套19位于两个限位凹槽之间的内壁与两个限位凹槽1904、1905的内壁形成仿形表面,限位凸起1804在仿形表面上滑动时对仿形表面施加径向向外的弹力。当操作者的手握持外套19对其进行旋转操作时,限位凸起1804在仿形表面上滑动,限位凸起1804可随仿形表面的起伏而相应地径向伸缩移动。而限位凸起1804的径向伸缩移动借由其自身的弹性复位力反作用给外套19,从而对操作者产生定位手感。进而,操作者感知定位手感,即可判断外套19是否旋转到位。

    承接上文描述,夹头组件11的夹紧或打开,需要由锁紧螺母14的转动来带动多个夹爪13轴向移动来实现。而由于锁紧螺母14与外套19之间存在间隙,因此锁紧螺母14的旋转,可通过与之周向固接的止动爪18来带动。如此,当外套19带动止动爪18旋转时,与止动爪18周向固接的锁紧螺母14亦即实现上扣或卸扣旋转。

    由于锁紧螺母14外套设有固定套16。因此,止动爪18与锁紧螺母14周向固定,可通过止动爪18与固定套16周向固接来实现。如图14、图17和图18所示,止动爪18与固定套16周向固定的方式为,固定套16上设有两个限位孔1601,接触凸起1803卡入接触凸起1803卡入其中一个限位孔1601中,限位凸起1804卡入另一个限位孔1601中。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套16的前端形成有侧壁减薄的延伸部1602,限位孔1601可以开设在延伸部1602上。

    由于止动爪18具有弹性而使接触凸起1803和限位凸起1804具有径向向外张开的趋势,因此,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接触凸起1803和限位凸起1804可稳定的卡入在限位孔1601中。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00中夹头组件11的工作原理:

    在如图17所示意的状态图中,接触凸起1803嵌在释放凹槽1903中,止动端1801未嵌入止转部17中,夹头组件11此时处于打开状态。多个夹爪13之间的距离大于刀具插接端外径,因此刀具被插入多个夹爪13之间伊始,多个夹爪13不会对刀具产生径向收缩作用力。随后,手动操作外套19使其沿图17所示意的顺时针旋转,具体为顺时针旋转带有防滑纹路的保护套1901,通过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之间、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一限位凹槽1904之间的配合限位作用,外套19带动止动爪18一起顺时针旋转,进而止动爪18带动通过固定套16与之周向固定连接的锁紧螺母14沿上扣方向旋转。

    当锁紧螺母14被操作沿上扣方向继续旋转至多个夹爪13接触刀具的插接端外壁后,锁紧螺母14的旋转阻力开始增大。并且,随着锁紧螺母14上扣行程的增大,锁紧螺母14的旋转阻力增大的愈明显。在锁紧螺母14的旋转阻力增大至等于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之间、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一限位凹槽1904之间的摩擦力之和以前,止动爪18仍可继续带动锁紧螺母14沿上扣方向旋转。

    一旦锁紧螺母14的旋转阻力增大至超过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之间、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一限位凹槽1904之间的摩擦力之和这一临界点之后,锁紧螺母14不能在继续沿上扣方向旋转。此时,多个夹爪13已经达到夹紧死点,夹头组件11完成刀具夹紧。

    由于锁紧螺母14停转,那么,与之周向固接的止动爪18亦停止转动。此时,继续顺时针旋转外套19,由于止动爪18已被与之周向固定的锁紧螺母14牵制不动,则止动爪18的接触凸起1803从外套19的释放凹槽1903中滑出,限位凸起1804也相应地由第二限位凹槽1905滑出,并朝向第一限位凹槽1904滑动。与此同时,止动爪18的接触凸起1803被外套19的内壁压迫,被径向下压,并在夹头本体12对应于止转部17的外周壁滑动。直至限位凸起1804滑入第一限位凹槽1904中,停止旋转外套19,止动爪18的止动端1801嵌入止转部17,完成锁紧。

    上述为夹头组件11夹紧操作的流程,而夹头组件11打开操作流程与上述相反,具体如下:

    在如图18所示意的状态图中,止动端1801嵌入止转部17中,夹头组件11此时处于夹紧状态。当需要卸下刀具时,手动操作外套19使其沿图18所示意的逆时针旋转,由于外套19内壁与接触凸起1803之间存在接触摩擦,止动爪18具有与外套19一起逆时针旋转的趋势。但由于止动端1801嵌入止转部17中,止动爪18的逆时针旋转趋势被抑制,因此止动爪18保持相对静止,与止动爪18周向固接的锁紧螺母14也相对静止,并未沿卸扣方向旋转。从而,接触凸起1803可以在外套19的内壁面上滑动。

    直至外套19转动至释放凹槽1903与接触凸起1803对应时,接触凸起1803在径向外弹力的作用下嵌入释放凹槽1903中,限位凸起1804亦从第一限位凹槽1904滑入第二限位凹槽1905,此时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二限位凹槽1905的位置关系如图17所示。与此同时,止动端1801被带动向外弹起,与止转部17脱离,完成解锁。

    随后,继续沿逆时针旋转外套19,在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二限位凹槽1905的配合限位作用下,止动爪18被带动随之顺时针旋转,与止动爪18周向固接的锁紧螺母14亦顺时针旋转,即锁紧螺母14沿卸扣方向旋转,夹头组件11被打开,完成刀具卸除。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止动爪18依靠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之间、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一限位凹槽1904之间的摩擦力被外套19带动旋转,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之间、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一限位凹槽1904之间的接触压力呈正相关。

    因此,操作者在旋转外套19的过程中,可以握持在外套19对应于释放凹槽1903和第一限位凹槽1904的部位。这样,可增大接触凸起1803与释放凹槽1903之间、以及限位凸起1804与第一限位凹槽1904之间的接触压力,进而提高止动爪18外套19之间总的摩擦力,防止因摩擦力过小、无法克服锁紧螺母14的旋转阻力,而导致止动爪18被锁紧螺母14牵制,进而造成锁紧螺母14过早停转、多个夹头的夹紧力较小、无法夹紧刀具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马达,收容在壳体中;

    刀具主轴,被马达旋转驱动,具有中心轴线;

    冲击机构,位于马达和刀具主轴之间,用于向刀具主轴传递沿刀具主轴轴向上的冲击;包括:撞锤、导向件、设在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当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时,第一导引件与第二导引件配合能驱动撞锤克服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

    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

    夹头组件,具有与刀具主轴连接的夹头本体、穿设在夹头本体中的多个夹爪、与夹爪锁合的锁紧螺母、以及使夹爪在锁紧位置上防止松脱的止转装置;锁紧螺母相对夹爪沿第三方向旋转能够驱动夹爪运动至锁紧位置,止转装置包括相对夹头本体固定设置的止转部,以及与锁紧螺母无相对转动地设置的止动爪,止动爪与止转部配接能够阻止锁紧螺母相对夹爪沿与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冲击模式下,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非冲击模式下,撞锤与导向件无相对旋转;

    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撞锤能够相对导向件旋转,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导向件能够由马达驱动旋转,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止转部设置于夹头本体的外周壁上,止动爪套设于止转部外且具有嵌入止转部的止动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止转部具有用于与止动端配合的止动面,止动面的法向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止动面平行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止动端嵌入止转部中时顶触止动面;或者,止动端呈钩状,止动端嵌入止转部中时挂接止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止转部为棘齿或者盲孔,盲孔朝第三方向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止动爪具有弹性,所述弹性使止动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弹起的趋势;止动端的弹起方向与冲击机构的冲击方向垂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夹头本体外设有可周向转动的外套,止动爪设于外套内;外套的内壁凹陷形成有释放凹槽,止动爪靠近止动端的位置处沿径向向外形成有接触凸起;当外套转动至释放凹槽对应接触凸起时,接触凸起嵌入释放凹槽中,止动端弹起以与止转部脱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当外套转动至释放凹槽与接触凸起错开时,接触凸起与外套内壁接触,止动端被下压嵌入止转部中;释放凹槽沿周向的长度大于接触凸起沿周向的长度;释放凹槽沿周向的两端与外套的内壁平滑过渡,接触凸起沿周向的两端与止动爪平滑过渡。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外套的内壁凹陷形成有第一限位凹槽,止动爪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的限位凸起;当释放凹槽与接触凸起错开时,限位凸起嵌入第一限位凹槽。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的冲击工具包括马达、刀具主轴、冲击机构、传动机构及夹头组件;冲击机构包括撞锤和导向件,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时可轴向冲击刀具主轴;夹头组件具有与刀具主轴连接的夹头本体、穿设在夹头本体中的多个夹爪、与夹爪锁合的锁紧螺母、使夹爪在锁紧位置防止松脱的止转装置;止转装置包括止转部、与锁紧螺母无相对转动并与止转部配接的止动爪。本发明可解决由于冲击运动而导致夹头出现自松现象,保证夹头能被稳定的锁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59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