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测光装置,其在作为液压设备的动力传递介质使用的工作油的循环路径中,设置有用于观测微粒、色调(即,工作油的污染、劣化)的测光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3131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必须在液压设备内预先确保设置测光部(传感器)、分支流路的空间,会限制设置传感器、分支流路的位置。另外,不容易进行传感器、分支流路的拆装,维护性差。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测定工作油等液体的污染度的测定装置设置在任意位置且维护性好的测定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测定装置,例如,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供液体在内部流动的第一贯通孔、以向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凸部、以及贯通所述凸部并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大致平行且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径的第二贯通孔;以及测定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对流经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液体进行测定。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测定装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测定部对流经第二贯通孔的内部的液体进行测定。由此,能够将所有的结构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将测定工作油等液体的污染度的测定装置设置于任意位置。另外,仅通过将壳体安装于配管等中就能够进行测定装置的设置,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以向贯通壳体的贯通孔即第一贯通孔(主流路)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凸部,并且贯通凸部的第二贯通孔(旁通流路)与第一贯通孔大致平行且内径小于第一贯通孔的内径。由此,在使工作油流向第二贯通孔时,使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能够防止气泡的产生,提高测定精度。
在此,也可以是,所述凸部为大致圆环形状,所述凸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长度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测定装置为简单的形状,使壳体小型化。
也可以是,所述凸部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第一凸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凸部相邻且沿所述第一贯通孔中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局部圆环形状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凸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凸部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上游侧。由此,流入第二贯通孔的工作油不易受到节流部引起的流动的紊乱的影响,能够防止气泡混入第二贯通孔引起的测定精度的降低。
也可以是,所述凸部的上游侧的端面具有所述凸部的中空部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小的斜度。由此,流入第二贯通孔的工作油的流动不易紊乱,能够防止气泡混入第二贯通孔引起的测定精度的降低。
也可以是,具备以覆盖所述凸部的中空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部的第一阀和以覆盖所述第二贯通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部的第二阀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调整流经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的液体的量。
也可以是,在所述凸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三凸部。由此,液体更容易向第二贯通孔流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测定工作油等液体的污染度的测定装置设置于任意位置,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测定装置1的概况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4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测定装置1a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测定装置2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7是示出测定装置3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测定装置3a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测定装置4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阀25、26打开时的测定装置4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测定装置4a的概况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测定装置4b的概况的剖视图。图1是示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2、3、4、4a、4b:测定装置;10、10a、10b、10c:壳体;10a、10b:表面;10c:上表面;11:插入部;12、12a:流路孔;12a、12b:螺纹部;13、13a、13b、13c、13d、13e、13f:凸部;13a:端面;14、14a、14b、14c、14d:小径部;15、15a、15b、15c:贯通孔;16:凸部;17:凹部;21、21a、21b、21c:玻璃管;21a、21b、21c、21d:中空部;22:光照射部;23:受光部;25、26:阀;25a、26a:阀座部件;25b、26b:阀芯;25c、26c:阀杆;25d、26d:插入部;25e、26e:凸缘部;25f、26f:孔;25g、26g:固定部;25h、26h:弹性部件;30: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测定装置,例如是设置于未图示的建筑机械的液压装置上的测定装置,其设置于向该液压装置供给的工作油的液压回路内。具体而言,液压装置具备过滤器、配管、罐、阀(省略图示)等,在配管中安装有测定装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污染度测定对象的液体,以工作油为例进行说明,但测定对象的液体并不限于工作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测定装置1的概况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测定装置1具有安装于配管(省略图示)的壳体10。壳体10为大致矩形形状,在上侧( z侧)设置有大致箱状的插入部11,其内部设置有电路基板(未图示)等。在插入部11上设置有向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等供给电力等的连接部30。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插入部11的图示。
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贯通壳体10的直线状的贯通孔即流路孔12。在液压装置工作时,每分钟几百升的工作油会流经流路孔12的内部。工作油从正面朝向背面(朝向 y方向)流过流路孔12的内部。即,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为y方向,-y方向为上游侧, y方向为下游侧。流路孔12的两端在壳体10的上游侧的表面10a和下游侧的表面10b上开口。
壳体10具有以向流路孔12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凸部13。凸部13是使流路孔12的内径缩小的节流部,通过凸部13在流路孔12上形成小径部14。凸部13的中空部是主流路。
在凸部13的内部设置有沿着y方向贯通凸部13的直线状的贯通孔15。贯通孔15与流路孔12大致平行。在贯通孔15的内部设置有透明的玻璃管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贯通孔15的内部插入了玻璃管21,但插入贯通孔15的内部的管并不限于玻璃管,只要是透明的即可。例如,也可以将透明的树脂制的管插入贯通孔15的内部。
玻璃管21是直线状的中空圆棒。玻璃管21的中空部21a是贯通凸部13的直线状的贯通孔,与流路孔12大致平行,且内径小于流路孔12和小径部14的直径。中空部21a的内部是供流经流路孔12的内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动的旁通流路,在液压装置工作时,每分钟1~5升左右的工作油流经中空部21a的内部。中空部21a中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与流路孔12中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y方向)大致相同。
小径部14设置于俯视时(从z方向观察时)与玻璃管21重叠的位置。在工作油的流动方向(y方向)上,凸部13的长度与玻璃管21(中空部21a)的长度大致相同。
在流路孔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部12a、12b。形成于未图示的液压回路的配管的螺纹部与螺纹部12a、12b螺合,由此将未图示的配管设置于壳体10(即测定装置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另外,由于使用了螺纹,因此能够容易地拆装壳体10(测定装置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螺纹部12a、12b将未图示的配管安装于壳体10,但配管的安装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表面10a、表面10b上分别设置凸缘,将该凸缘与未图示的配管的凸缘连接,由此将配管安装于壳体10。在该情况下,也容易进行壳体10(测定装置1)的拆装。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是对流经中空部21a的内部的液体进行测定的测定部,设置于凸部13。
光照射部22具有照射光的发光部(例如led)。受光部23接收从光照射部22照射的光,并具有检测透射光的受光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
受光部23隔着玻璃管21与光照射部22相对设置。从光照射部22照射的光照射到流经中空部21a内部的工作油上。从光照射部22照射且未被中空部21a内的工作油中含有的杂质粒子反射的光(通过了工作油的光)大部分被受光部23接收。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可以使用已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2对测定装置1的功能进行说明。图2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工作油的流。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入中空部21a。
由于在俯视时与玻璃管21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凸部13,因此,通过小径部14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大部分流向主流路(凸部13的内部),一部分流向旁通流路(中空部21a)。中空部21a设置于向流路孔12的内部突出的凸部13的内部,因此,在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入中空部21a时,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若工作油的流向突然改变,则有可能流动紊乱而产生气泡,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能够防止气泡的产生。
流过中空部21a的工作油在凸部13的下游侧与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合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向中空部21a,能够利用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测定工作油的污染度。并且,由于将流路孔12、中空部21a、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全部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因此能够将测定工作油等液体的污染度的测定装置1设置于任意位置。进一步地,仅通过将壳体10安装于配管等中就能够进行测定装置1的设置,容易进行壳体10的拆装,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使工作油流向中空部21a时,使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而防止气泡的产生,因此,在利用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测定工作油的污染度时,能够防止将气泡误检测为尘埃,能够提高测定精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玻璃管21、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设置于向流路孔12的内部突出的凸部13,能够使测定装置1为简单的形状,使壳体10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部13的中空部作为主流路,但也可以使主流路的内径可变。例如,也可以使用在周围形成有外螺纹且在中央部形成有孔的节流孔,将该节流孔与形成于流路孔12或凸部13的内周面的内螺纹螺合,使节流孔能够更换,由此改变主流路的内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3的两端面与流路孔12的中心轴大致正交,但也可以为凸部13的上游侧的端面具有斜度。图4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测定装置1a的概况的剖视图。凸部13a的上游侧的端面13a具有凸部13a的中空部(小径部14a)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小的斜度。凸部13a为大致圆环形状,因此通过在凸部13a的上游侧形成锥形,从而赋予端面13a斜度。由此,与未赋予端面13a斜度的情况相比,工作油的流动不易紊乱,能够防止气泡的产生。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从剖面观察时的端面13a为平面,但从剖面观察时的端面13a也可以为曲面,还可以是一部分具有曲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流经中空部21a的内部的液体进行测定的测定部,使用了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但测定部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将cmos传感器等图像处理传感器作为测定部,使用图像处理传感器对流经旁通流路的液体进行拍摄。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旁通流路(第二流路)的长度大于节流部的长度的方式。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装置2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5是示出测定装置2的概况的剖视图。测定装置2具有安装于配管(省略图示)的壳体10a。壳体10a具有沿着y方向贯通壳体10a的直线状的流路孔12。
壳体10a具有以向流路孔12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凸部13b。通过凸部13b,在流路孔12上设置有作为节流部发挥作用的小径部14b。凸部13b的中空部是主流路。
凸部13b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凸部13c、以及与凸部13c相邻且沿流路孔12中的液体的流动方向(y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局部圆环形状的凸部13d、13e。在凸部13c、13d、13e上设置有沿着y方向贯通凸部13c、13d、13e的直线状的贯通孔15a、15b。贯通孔15a、15b的长度大于凸部13c的长度。在贯通孔15b的内部设置有透明的直线状的玻璃管21a。另外,设置于贯通孔15b的内部的不限于玻璃管21a,例如也可以将透明的树脂制的管设置于贯通孔15b的内部。
玻璃管21a的中空部21b的内径与贯通孔15a的内径大致相同,在贯通孔15b的内部设置有玻璃管21a的状态下,贯通孔15a与中空部21b连通。即,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是贯通凸部16的直线状的贯通孔(相当于第二流路),是供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动的旁通流路。
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的内径小于流路孔12的内径。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与流路孔12大致平行,中空部21b中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与流路孔12中的工作油的流动方向(y方向)大致相同。
在流动方向上,旁通流路(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的上游侧的端部、即凸部13d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比凸部13c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上游侧。另外,凸部13c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玻璃管21a的中心更靠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
在凸部13b上设置有凹部17。凹部17设置于壳体10a的上表面( z侧的表面)10c,并与插入部11的中空部连结。玻璃管21a在y方向上贯通凹部17。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设置于凹部17的内部。受光部23隔着玻璃管21a与光照射部22相对设置。从光照射部22照射的光照射到流经中空部21b内部的工作油上。从光照射部22照射且未被中空部21b内的工作油中含有的杂质粒子反射的光(通过了工作油的光)大部分被受光部23接收。
接下来,使用图5对测定装置2的功能进行说明。图5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工作油的流。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入中空部21b。
由于在俯视时与玻璃管21a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小径部14b,因此,通过小径部14b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流经主流路(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向旁通流路(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设置于向流路孔12的内部突出的凸部13c、13d、13e的内部,因此,在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入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时,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能够防止气泡的产生。
流过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的工作油在小径部14b的下游侧与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合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流经流路孔1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向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能够利用光照射部22和受光部23测定工作油的污染度。另外,由于在使工作油流向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时,使工作油的流动方向不会急剧地变化,而防止气泡的产生,因此,在测定工作油的污染度时,能够防止将气泡误检测为尘埃,能够提高测定精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在y方向上的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的长度大于小径部14b的长度、并将贯通孔15a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凸部13c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上游侧,流入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的工作油不易受到凸部13c引起的流动的紊乱的影响,能够防止气泡混入中空部21b引起的测定精度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贯通孔15a和中空部21b作为旁通流路,但也可以不使用贯通孔15a,而将中空部21b作为旁通流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3b的y方向的中心与玻璃管21a的y方向的中心大致一致,但凸部13b的y方向的位置和长度不限于此,只要凸部13b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玻璃管21a的中心更靠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3d、13e分别设置在凸部13c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但凸部13e不是必须的,至少凸部13d设置在凸部13c的上游侧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3d的上游侧的端面与流路孔12的中心轴大致正交,但也可以为凸部13d的上游侧的端面具有流路孔12的开口面积逐渐变小的斜度。另外,凸部13c的上游侧也可以具有流路孔12的开口面积逐渐变小的斜度。
<第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流路孔的中心轴与小径部的中心轴不一致的方式。下面,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装置3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7是示出测定装置3的概况的剖视图。测定装置3具有安装于配管(省略图示)的壳体10b。壳体10b具有沿着y方向贯通壳体10b的直线状的贯通孔即流路孔12a。
壳体10b具有以向流路孔12a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凸部13f。凸部13f的中空部是作为节流部发挥作用的小径部14c。凸部13f的内部为主流路。小径部14c的中心轴沿着y方向,但与流路孔12a的中心轴不一致。
在凸部13f的内部设置有沿着y方向贯通凸部13f的直线状的贯通孔15c。在贯通孔15c的内部设置有透明的玻璃管21b。
玻璃管21b的中空部21c与流路孔12a大致平行,且内径小于流路孔12a和小径部14c的直径。中空部21c的内部是旁通流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增大旁通流路(中空部21c)的内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流路(小径部14c)的内径一定,但也可以在主流路的内部具有节流部。图8是示出在主流路的内部具有节流部的测定装置3a的概况的剖视图。
壳体10c具有以向小径部14c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凸部13g。凸部13g设置于凸部13f的内周面。凸部13g的中空部是作为节流部发挥作用的小径部14d。由此,工作油更容易流向旁通流路。
另外,凸部13g是大致圆环形状,但凸部13g的形状并不限于大致圆环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是在主流路、旁通流路中设置有阀的方式。下面,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装置4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9是示出测定装置4的概况的剖视图。测定装置4具有设置有流路孔12a和凸部13f的壳体10b。在凸部13f上设置有阀25、26。
阀25以覆盖小径部14c(主流路)的方式设置。阀25主要具有阀座部件25a、阀芯25b和阀杆25c。阀座部件25a具有插入小径部14c的内部的大致圆柱形状的插入部25d和设置于插入部25d的端部的凸缘部25e。
在插入部25d的周围形成有外螺纹部,在凸部13f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通过将这些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螺合,插入部25d插入小径部14c的内部,凸缘部25e与凸部13f的侧面抵接。在插入部25d上沿着轴向设置有多个成为液体的流路的孔25f。
在阀座部件25a上沿着y方向设置有阀杆25c。在阀杆25c上设置有阀芯25b。
阀芯25b是板状的部件,具有供阀杆25c插入的孔。阀芯25b能够沿着阀杆25c滑动。
在阀杆25c的与阀座部件25a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有固定部25g。在固定部25g与阀芯25b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25h。通过弹性部件25h的作用力,阀芯25b被按压于凸缘部25e的端面(相当于阀座)。通常,阀25处于阀芯25b与凸缘部25e抵接的关闭状态,阀芯25b覆盖小径部14c。
在贯通孔15c的内部设置有透明的玻璃管21c。玻璃管21b与玻璃管21c仅在长度上存在差异。玻璃管21c的中空部21d是与流路孔12a大致平行且内径小于流路孔12a和小径部14c的直径的旁通流路。
阀26以覆盖贯通孔15c的方式设置。阀26主要具有阀座部件26a、阀芯26b和阀杆26c。阀座部件26a具有插入中空部21d的内部的大致圆柱形状的插入部26d和设置于插入部26d的端部的凸缘部26e。
在插入部26d的周围形成有外螺纹部,在贯通孔15c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通过将这些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螺合,插入部26d插入贯通孔15c的内部,凸缘部26e与凸部13f的侧面抵接。在插入部26d上沿着轴向设置有多个成为液体的流路的孔26f。
在阀座部件26a上沿着y方向设置有阀杆26c。在阀杆26c上设置有阀芯26b。
阀芯26b是板状的部件,具有供阀杆26c插入的孔。阀芯26b能够沿阀杆26c滑动。
在阀杆26c的与阀座部件26a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有固定部26g。另外,在固定部26g与阀芯26b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26h。通过弹性部件26h的作用力,阀芯26b被按压于凸缘部26e的端面(相当于阀座)。通常,阀26处于阀芯26b与凸缘部26e抵接的关闭状态,阀芯26b覆盖中空部21d。
图10是示出阀25、26打开时的测定装置4的概况的剖视图。当流经小径部14c的内部的工作油增多时,工作油克服弹性部件25h的作用力而按压阀芯25b。其结果是,阀芯25b从凸缘部25e的端面离开,阀25成为打开状态,阀25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经由孔25f连通,工作油在主流路中流动。另外,当流经中空部21d内部的工作油增多时,工作油克服弹性部件26h的作用力而按压阀芯26b。其结果是,阀芯26b从凸缘部26e的端面离开,阀25成为打开状态,阀26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经由孔26f连通,工作油在旁通流路中流动。
另外,在图10中,例示了阀25、26双方都打开的情况,但也可能存在仅阀25、26中的任一个打开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阀25、26分别设置于主流路、旁通流路,能够调整流经主流路、旁通流路的液体的量。
例如,为了提高测定精度,希望将流经旁通流路的液体的流量保持在每分钟1~5升左右,但在不设置阀25、26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流量因发动机的工作状况、温度变动而变化,无法将流经旁通流路的液体的流量保持为一定的情况。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置阀25、26,能够调整流经主流路、旁通流路的液体的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阀25、26分别设置于主流路、旁通流路,但只要设置有阀25、26中的任一个即可。图11是示出将阀25设置于主流路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测定装置4a的概况的剖视图。图12是示出将阀26设置于旁通流路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测定装置4b的概略的剖视图。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调整流经主流路、旁通流路的液体的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还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例,但不一定限于具备说明了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能够对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其他构成的追加、删除、置换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大致”是不仅包括严格相同的情况、还包括不丧失相同性的程度的误差、变形的概念。例如,所谓“大致正交”不限于严格正交的情况,例如是包括几度程度的误差的概念。此外,例如,在仅表现为正交、平行、一致等的情况下,不仅包括严格正交、平行、一致等情况、还包括大致平行、大致正交、大致一致等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附近”是指包括处于作为基准的位置附近的范围(能够任意地决定)内的区域。例如,在称为端部附近的情况下,是表示处于端部附近的范围内的区域、且可以包括端部也可以不包括端部的概念。
1.一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供液体在内部流动的第一贯通孔、以向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凸部、以及贯通所述凸部并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大致平行且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径的第二贯通孔;以及
测定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对流经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液体进行测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为大致圆环形状,所述凸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长度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第一凸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凸部相邻且沿所述第一贯通孔中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局部圆环形状的第二凸部,
所述第二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
在所述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凸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凸部的上游侧的端部更靠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上游侧的端面具有所述凸部的中空部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小的斜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覆盖所述凸部的中空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部的第一阀和以覆盖所述第二贯通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部的第二阀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三凸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