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
背景技术: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
随着科技及人工智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交互型机器人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常见智能交互机器人多为站立形态,四肢头部可自由控制活动,但整体形态样式多为不可变化式,形态单一,既降低了智能交互机器人的使用趣味性,又限制了智能交互机器人样式变化功能的发展,且由于特殊连接及制造,智能交互机器人的防摔抗摔性较差,自身减震能力较弱,若掉落易造成损坏,影响后续智能交互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解决了常见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形态样式多为不可变化式,形态单一,使用趣味性低,限制了智能交互机器人样式变化功能的发展,且由于特殊连接及制造,智能交互机器人的防摔抗摔性较差,自身减震能力较弱,若掉落易造成损坏,影响后续智能交互使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主体盖壳、减震凸块、头部滑板、安装座、机器人头、第一缓冲器、第一肢臂、第二缓冲器、第二肢臂、第三缓冲器、第一连接座、第一伺服舵机、第一肢腿、第二连接座、第二伺服舵机、第二肢腿、肢腿护块、电机护壳、第一伺服电机、转座、防滑垫、控制中枢模块、蓄电池、电源校正模块、第二伺服电机、传感器模块、缓冲凸块、缓冲弹簧、缓冲座和定位吸块,所述主体盖壳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顶端,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凸块位于所述主体盖壳前表面下方,且与所述主体盖壳固定连接,所述头部滑板贯穿所述主体盖壳顶端,且与所述主体盖壳滑动连接,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头部滑板上表面,且与所述头部滑板固定连接,所述机器人头底端贯穿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器底端贯穿所述机器人头,且与所述机器人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肢臂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左侧壁上方,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右端贯穿所述第一肢臂底端左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肢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肢臂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右侧壁上方,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缓冲器左端贯穿所述第二肢臂底端右侧壁,且与所述第二肢臂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下表面左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伺服舵机顶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伺服舵机底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肢腿,所述第二连接座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下表面右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伺服舵机顶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伺服舵机底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肢腿,所述肢腿护块位于所述第二肢腿左侧壁上方,且与所述第二肢腿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护壳左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右侧壁,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位于所述电机护壳内部上表面,且与所述电机护壳固定连接,所述转座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防滑垫位于所述转座下表面,且与所述转座固定连接,所述控制中枢模块位于所述机器人主体内部左侧壁下方,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卡合固定,所述蓄电池位于所述机器人主体内部下表面左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源校正模块位于所述机器人主体内部下表面右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位于所述主体盖壳内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顶端贯穿所述主体盖壳,且与所述主体盖壳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模块位于所述主体盖壳内部上表面靠近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右侧,所述传感器模块与所述主体盖壳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凸块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器内部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缓冲器滑动连接,所述缓冲弹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所述缓冲弹簧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座,所述定位吸块位于所述头部滑板左端上表面,且与所述头部滑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体盖壳内部开设有滑板滑槽,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机器人头与所述主体盖壳之间通过所述头部滑板和所述滑板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贯穿所述主体盖壳、所述头部滑板和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与所述机器人头传动连接,所述电机护壳与所述转座和所述防滑垫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定位吸块材质为磁铁,所述主体盖壳内部上表面设有定位金属块,所述头部滑板与所述主体盖壳之间通过所述定位吸块和所述定位金属块吸附固定。
优选的,所述定位吸块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头部滑板左端上表面和右端上表面,均与所述头部滑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器材质为pc工程塑料,所述缓冲凸块材质为橡胶,所述缓冲凸块形状为凸块状,所述第二缓冲器顶部开设有凸块限位槽,所述缓冲凸块与所述第二缓冲器通过所述凸块限位槽卡合固定。
优选的,所述减震凸块与所述主体盖壳、所述肢腿护块与所述第二肢腿和所述防滑垫与所述转座之间均通过粘胶粘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缓冲座位于所述第一肢臂底端内部左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肢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底端贯穿所述缓冲座,且与所述缓冲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与所述缓冲座之间通过所述缓冲弹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伺服舵机、所述第二伺服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所述控制中枢模块、所述电源校正模块、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和所述传感器模块均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头部滑板,是机器人头滑动连接主体盖壳,可根据需要,滑动机器人头,弯曲变形智能交互机器人四肢,改变智能交互机器人形态,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使用趣味性,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机器人头,可利用传感器模块监听声音位置,由控制中枢模块操控第二伺服电机运转,将机器人头转向声音位置,提升智能机器人交互效果,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转座,可由控制中枢模块操控第一伺服电机运转,改变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朝向,满足不同交互需求,通过在头部滑板上设置定位吸块,可利用主体盖壳内部设置的定位金属块与定位吸块组合作用,吸附定位固定头部滑板,使智能交互机器人在形态变化时,对机器人头的控制更加简单方便。
(2)、本发明通过在第二缓冲器内部设置缓冲凸块,可在智能交互机器人掉落时,由第二缓冲器内部滑出,首先碰撞地面,降低智能交互机器人受损程度,再配合内部缓冲弹簧,分减掉落冲击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耐摔性,通过设置减震凸块和肢腿护块,用于保护主体盖壳、第一肢腿和第二肢腿,且利用防滑垫增大转座与地面之间摩檫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防摔抗摔功能,通过设置第一缓冲器、第二缓冲器和第三缓冲器,对智能交互机器人垂直掉落、和左右侧掉落进行三方向防护,利用内部缓冲座、缓冲凸块和缓冲弹簧组合使用,降低分减智能交互机器人掉落的碰撞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防摔抗摔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变形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结构变形左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机器人主体内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头部滑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缓冲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电机护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器人主体;2、主体盖壳;3、减震凸块;4、头部滑板;5、安装座;6、机器人头;7、第一缓冲器;8、第一肢臂;9、第二缓冲器;10、第二肢臂;11、第三缓冲器;12、第一连接座;13、第一伺服舵机;14、第一肢腿;15、第二连接座;16、第二伺服舵机;17、第二肢腿;18、肢腿护块;19、电机护壳;20、第一伺服电机;21、转座;22、防滑垫;23、控制中枢模块;24、蓄电池;25、电源校正模块;26、第二伺服电机;27、传感器模块;28、缓冲凸块;29、缓冲弹簧;30、缓冲座;31、定位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1、主体盖壳2、减震凸块3、头部滑板4、安装座5、机器人头6、第一缓冲器7、第一肢臂8、第二缓冲器9、第二肢臂10、第三缓冲器11、第一连接座12、第一伺服舵机13、第一肢腿14、第二连接座15、第二伺服舵机16、第二肢腿17、肢腿护块18、电机护壳19、第一伺服电机20、转座21、防滑垫22、控制中枢模块23、蓄电池24、电源校正模块25、第二伺服电机26、传感器模块27、缓冲凸块28、缓冲弹簧29、缓冲座30和定位吸块31,主体盖壳2贯穿机器人主体1顶端,且与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减震凸块3位于主体盖壳2前表面下方,且与主体盖壳2固定连接,头部滑板4贯穿主体盖壳2顶端,且与主体盖壳2滑动连接,安装座5位于头部滑板4上表面,且与头部滑板4固定连接,机器人头6底端贯穿安装座5,且与安装座5转动连接,第一缓冲器7底端贯穿机器人头6,且与机器人头6滑动连接,第一肢臂8顶端贯穿机器人主体1左侧壁上方,且与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第二缓冲器9右端贯穿第一肢臂8底端左侧壁,且与第一肢臂8滑动连接,第二肢臂10顶端贯穿机器人主体1右侧壁上方,且与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第三缓冲器11左端贯穿第二肢臂10底端右侧壁,且与第二肢臂10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2顶端贯穿机器人主体1下表面左侧,且与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第一伺服舵机13顶端传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2,第一伺服舵机13底端传动连接第一肢腿14,第二连接座15顶端贯穿机器人主体1下表面右侧,且与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第二伺服舵机16顶端传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5,第二伺服舵机16底端传动连接第二肢腿17,肢腿护块18位于第二肢腿17左侧壁上方,且与第二肢腿17固定连接,电机护壳19左端贯穿机器人主体1右侧壁,且与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第一伺服电机20位于电机护壳19内部上表面,且与电机护壳19固定连接,转座21与第一伺服电机20输出端传动连接,防滑垫22位于转座21下表面,且与转座21固定连接,控制中枢模块23位于机器人主体1内部左侧壁下方,且与机器人主体1卡合固定,蓄电池24位于机器人主体1内部下表面左侧,且与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电源校正模块25位于机器人主体1内部下表面右侧,且与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第二伺服电机26位于主体盖壳2内部,第二伺服电机26顶端贯穿主体盖壳2,且与主体盖壳2固定连接,传感器模块27位于主体盖壳2内部上表面靠近第二伺服电机26右侧,传感器模块27与主体盖壳2固定连接,缓冲凸块28位于第二缓冲器9内部下表面,且与第二缓冲器9滑动连接,缓冲弹簧29顶端固定连接第二缓冲器9,缓冲弹簧29底端固定连接缓冲座30,定位吸块31位于头部滑板4左端上表面,且与头部滑板4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主体盖壳2内部开设有滑板滑槽,安装座5和机器人头6与主体盖壳2之间通过头部滑板4和滑板滑槽滑动连接,通过在主体盖壳2内部开设滑板滑槽,便于安装座5和机器人头6与主体盖壳2之间滑动连接,可根据需要,滑动机器人头6,弯曲变形智能交互机器人四肢,改变智能交互机器人形态,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使用趣味性。
进一步的,第二伺服电机26输出端贯穿主体盖壳2、头部滑板4和安装座5,第二伺服电机26输出端与机器人头6传动连接,电机护壳19与转座21和防滑垫22之间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0输出端传动连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26输出端传动连接机器人头6,可利用传感器模块27监听声音位置,由控制中枢模块23操控第二伺服电机26运转,将机器人头6转向声音位置,提升智能机器人交互效果,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0输出端传动连接转座21,也可由控制中枢模块23操控第一伺服电机20运转,改变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朝向,满足不同交互需求。
进一步的,定位吸块31材质为磁铁,主体盖壳2内部上表面设有定位金属块,头部滑板4与主体盖壳2之间通过定位吸块31和定位金属块吸附固定,通过在主体盖壳2内部设置定位金属块,可与头部滑板4上磁铁材质的定位吸块31组合作用,吸附定位固定头部滑板4,使智能交互机器人在形态变化时,对机器人头6的控制更加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定位吸块3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头部滑板4左端上表面和右端上表面,均与头部滑板4固定连接,通过在头部滑板4上设置两个定位吸块31,可与主体盖壳2内部定位金属块组合作用,吸附固定智能交互机器人形态变化前后的机器人头6位置,保障后续智能交互机器人使用。
进一步的,第二缓冲器9材质为pc工程塑料,缓冲凸块28材质为橡胶,缓冲凸块28形状为凸块状,第二缓冲器9顶部开设有凸块限位槽,缓冲凸块28与第二缓冲器9通过凸块限位槽卡合固定,通过设置pc工程塑料材质的第二缓冲器9,提升第二缓冲器9抗摔性,保障后续耐摔缓冲功能使用,通过设置凸块状橡胶材质的缓冲凸块28,可在智能交互机器人掉落时,由第二缓冲器9内部滑出,首先碰撞地面,降低智能交互机器人受损程度,再配合内部缓冲弹簧29,分减掉落冲击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耐摔性,通过在第二缓冲器9顶部开设凸块限位槽,用于限制缓冲凸块28滑动范围,保障后续掉落抗摔使用。
进一步的,减震凸块3与主体盖壳2、肢腿护块18与第二肢腿17和防滑垫22与转座21之间均通过粘胶粘接固定,通过设置减震凸块3和肢腿护块18,用于保护主体盖壳2、第一肢腿14和第二肢腿17,且利用防滑垫22增大转座21与地面之间摩檫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防摔抗摔功能。
进一步的,缓冲座30位于第一肢臂8底端内部左侧壁,且与第一肢臂8固定连接,第二缓冲器9底端贯穿缓冲座30,且与缓冲座30滑动连接,第二缓冲器9与缓冲座30之间通过缓冲弹簧29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缓冲座30、缓冲器9和缓冲弹簧29组合使用,降低分减智能交互机器人掉落的碰撞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防摔抗摔功能。
进一步的,第一伺服舵机13、第二伺服舵机16、第一伺服电机20、控制中枢模块23、电源校正模块25、第二伺服电机26和传感器模块27均与蓄电池24电性连接,蓄电池24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可由蓄电池24为第一伺服舵机13、第二伺服舵机16、第一伺服电机20、控制中枢模块23、电源校正模块25、第二伺服电机26和传感器模块27统一供电,防止过载,提升应急控制能力。
综上可得,本发明的工作流程:智能交互机器人使用前,需将智能交互机器人蓄电池24充满电,然后打开智能交互机器人开关进行相关交互使用,需对智能交互机器人变形时,可先利用头部滑板4滑动机器人头6至变形既定位置,后利用主体盖壳2内部的定位金属块与头部滑板4上的定位吸块31组合作用,吸附定位固定头部滑板4及机器人头6,再弯曲变形智能交互机器人四肢,改变智能交互机器人为定位放置形态进行交互使用,定位放置形态交互使用过程时,智能交互机器人可利用传感器模块27监听声音位置,由控制中枢模块23操控第二伺服电机26运转,将机器人头6转向声音位置,也可由控制中枢模块23操控第一伺服电机20运转,改变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朝向,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交互效果,当智能交互机器人不小心掉落时,缓冲凸块28会由第二缓冲器9内部滑出,首先碰撞地面,降低智能交互机器人受损程度,再配合内部缓冲弹簧29,分减掉落冲击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耐摔性,通过第一缓冲器7、第二缓冲器9和第三缓冲器11,对智能交互机器人垂直掉落、和左右侧掉落进行三方向防护,利用内部缓冲座30、缓冲凸块28和缓冲弹簧29组合使用,降低分减智能交互机器人掉落的碰撞力,提升智能交互机器人整体防摔抗摔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1)、主体盖壳(2)、减震凸块(3)、头部滑板(4)、安装座(5)、机器人头(6)、第一缓冲器(7)、第一肢臂(8)、第二缓冲器(9)、第二肢臂(10)、第三缓冲器(11)、第一连接座(12)、第一伺服舵机(13)、第一肢腿(14)、第二连接座(15)、第二伺服舵机(16)、第二肢腿(17)、肢腿护块(18)、电机护壳(19)、第一伺服电机(20)、转座(21)、防滑垫(22)、控制中枢模块(23)、蓄电池(24)、电源校正模块(25)、第二伺服电机(26)、传感器模块(27)、缓冲凸块(28)、缓冲弹簧(29)、缓冲座(30)和定位吸块(3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盖壳(2)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1)顶端,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凸块(3)位于所述主体盖壳(2)前表面下方,且与所述主体盖壳(2)固定连接,所述头部滑板(4)贯穿所述主体盖壳(2)顶端,且与所述主体盖壳(2)滑动连接,所述安装座(5)位于所述头部滑板(4)上表面,且与所述头部滑板(4)固定连接,所述机器人头(6)底端贯穿所述安装座(5),且与所述安装座(5)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器(7)底端贯穿所述机器人头(6),且与所述机器人头(6)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肢臂(8)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1)左侧壁上方,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9)右端贯穿所述第一肢臂(8)底端左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肢臂(8)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肢臂(10)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1)右侧壁上方,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缓冲器(11)左端贯穿所述第二肢臂(10)底端右侧壁,且与所述第二肢臂(1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12)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1)下表面左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伺服舵机(13)顶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12),所述第一伺服舵机(13)底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肢腿(14),所述第二连接座(15)顶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1)下表面右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伺服舵机(16)顶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15),所述第二伺服舵机(16)底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肢腿(17),所述肢腿护块(18)位于所述第二肢腿(17)左侧壁上方,且与所述第二肢腿(17)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护壳(19)左端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1)右侧壁,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0)位于所述电机护壳(19)内部上表面,且与所述电机护壳(19)固定连接,所述转座(21)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0)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防滑垫(22)位于所述转座(21)下表面,且与所述转座(21)固定连接,所述控制中枢模块(23)位于所述机器人主体(1)内部左侧壁下方,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卡合固定,所述蓄电池(24)位于所述机器人主体(1)内部下表面左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电源校正模块(25)位于所述机器人主体(1)内部下表面右侧,且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位于所述主体盖壳(2)内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顶端贯穿所述主体盖壳(2),且与所述主体盖壳(2)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模块(27)位于所述主体盖壳(2)内部上表面靠近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右侧,所述传感器模块(27)与所述主体盖壳(2)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凸块(28)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器(9)内部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缓冲器(9)滑动连接,所述缓冲弹簧(29)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9),所述缓冲弹簧(29)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座(30),所述定位吸块(31)位于所述头部滑板(4)左端上表面,且与所述头部滑板(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盖壳(2)内部开设有滑板滑槽,所述安装座(5)和所述机器人头(6)与所述主体盖壳(2)之间通过所述头部滑板(4)和所述滑板滑槽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输出端贯穿所述主体盖壳(2)、所述头部滑板(4)和所述安装座(5),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输出端与所述机器人头(6)传动连接,所述电机护壳(19)与所述转座(21)和所述防滑垫(2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0)输出端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吸块(31)材质为磁铁,所述主体盖壳(2)内部上表面设有定位金属块,所述头部滑板(4)与所述主体盖壳(2)之间通过所述定位吸块(31)和所述定位金属块吸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吸块(3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头部滑板(4)左端上表面和右端上表面,均与所述头部滑板(4)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器(9)材质为pc工程塑料,所述缓冲凸块(28)材质为橡胶,所述缓冲凸块(28)形状为凸块状,所述第二缓冲器(9)顶部开设有凸块限位槽,所述缓冲凸块(28)与所述第二缓冲器(9)通过所述凸块限位槽卡合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凸块(3)与所述主体盖壳(2)、所述肢腿护块(18)与所述第二肢腿(17)和所述防滑垫(22)与所述转座(21)之间均通过粘胶粘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座(30)位于所述第一肢臂(8)底端内部左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肢臂(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9)底端贯穿所述缓冲座(30),且与所述缓冲座(3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器(9)与所述缓冲座(30)之间通过所述缓冲弹簧(29)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舵机(13)、所述第二伺服舵机(16)、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0)、所述控制中枢模块(23)、所述电源校正模块(25)、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和所述传感器模块(27)均与所述蓄电池(24)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24)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