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远程通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广,大量的智能设备依托公网基站组建远程通讯网络,从而实现远程通讯应用。目前在智能设备的远程通讯中,虽然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更可靠的运营商提供网络,但是在很多欠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公网基站资源紧缺的问题。如果等待运营商升级网络通讯服务过于被动,且不是短时间内能得到解决,况且就算后续网络运营商升级了网络服务,仍然会有大量的其他智能设备不断加入到当前的网络服务,当前运行的设备仍然无法避免基站资源紧张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基站资源的利用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用于提高基站资源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主站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所述第一方案组和所述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
将所有所述通讯设备划分至所述第一方案组,并控制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
获取所述第一方案组中所述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所述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对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二方案组中;
若否,则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可选的,在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二方案组中之后,还包括:
划分在线时间段与所述第一方案组和所述第二方案组均不相同的第三方案组;
获取所述第二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二总上线率,并判断所述第二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若是,则对所述第二方案组中第二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二转移设置,以使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三方案组中;
若否,则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可选的,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总上线率、所述第二总上线率以及每个所述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转移过程进行记录。
可选的,控制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包括:
将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划分至对应的第一小组中,每个所述第一小组对应所述第一方案组中不同的在线时间段;
计算所述第一小组中每个通讯设备对应的随机离散时间;
将所述随机离散时间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在线时间段的起始时间点之和作为上线时间点。
可选的,所述随机离散时间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的在线时间段长度的一半。
可选的,在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之后,还包括:
将与主站预设时间内无数据通讯的通讯设备、接收到所述主站发送的下线指令的通讯设备和在线时间段与当前时间不符的通讯设备标记为所述待下线通讯设备;
控制所述待下线通讯设备下线。
可选的,还包括:
当所述通讯设备处于离线状态时,通过备用通讯方式向所述通讯设备发送调整命令,以使所述通讯设备执行所述调整命令完成上线时段调整。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远程通讯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第一划分模块,用于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所述第一方案组和所述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将所有所述通讯设备划分至所述第一方案组,并控制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方案组中所述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所述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第一转移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总上线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二方案组中;
第一通讯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总上线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远程通讯设备,该远程通讯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所提供远程通讯的方法,包括:主站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将所有通讯设备划分至第一方案组,并控制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获取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若是,则对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若否,则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然后获取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在第一总上线率小于第一阈值时,对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使得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的数量减少,提高了下次上线时的第一总上线率,进而实现了基站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了基站资源紧张的情况。本申请同时还提供了一种远程通讯的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系统的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用于提高基站资源的利用率。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智能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广,大量的智能设备依托公网基站组建远程通讯网络,从而实现远程通讯应用。目前在智能设备的远程通讯中,虽然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更可靠的运营商提供网络,但是在很多欠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公网基站资源紧缺的问题。如果等待运营商升级网络通讯服务过于被动,且不是短时间内能得到解决,况且就算后续网络运营商升级了网络服务,仍然会有大量的其他智能设备不断加入到当前的网络服务,当前运行的设备仍然无法避免基站资源紧张的问题。
现有的方案是在一个区域内,给所有设备预设成多个组,不同组采用不同时间段进行上线。设备在预设时间段内,自动上线;在预设时段外,自动下线。避免了所有设备同时在线的问题,达到错峰使用公网基站资源的目的。预设不同分组错峰上线的方式,避免了所有设备同时在线的问题,达到错峰使用公网基站资源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设备安装前将设备划分为不同的时间组,在某一个时间组内,仍然可能会存在资源紧张无法上线的问题。
2、在同一个时间组内,原本网络资源空闲的设备随着智能设备的大量使用,仍然可能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存在资源紧张无法上线的问题。
3、如果因为公网资源紧张,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通过人工频繁修改设备的分组方式和分组时间段的话,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分析网络状态和设备状态,需要人工修改设备的分组策略和分组时间策略。
故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流程图。
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1: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
在线时间段指的是通讯设备处于可提供远程通讯的状态的时间,由于公网基站资源紧张,因此需要避免所有设备同时在线,达到错峰使用公网基站资源的目的。
这里提到的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例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可以为6-8点、11-13点和21-23点,而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需要与第一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错开,可以为5-6点和8-9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进行限定,用户或工作人员可根据公司需求、个人经验对在线时间段进行设定;
可选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案组包括多个第一小组,每个第一小组对应第一方案组中不同的在线时间段,第二方案组在线时间段的确定可依据第一方案组在线时间段来确定:
计算第一方案组中每个第一小组中通讯设备的上线率;
将上线率最高的第一小组标记为最优第一小组;
在最优第一小组的在线时间段的前后划分出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
例如,当第一方案组的三个第一小组的在线时间段分别为6-8点、11-13点和21-23点时,如果在线时间段为6-8点的第一小组的上线率最高,则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可以设置为5-6点和8-9点,以使第二方案组的第二总上线率更高。
s102:将所有通讯设备划分至第一方案组,并控制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
可选的,为避免第一方案组中的多个通讯设备同时上线,出现主站宕机的情况,这里提到的控制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其具体可以通过执行如下步骤实现:
将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划分至对应的第一小组中,每个第一小组对应第一方案组中不同的在线时间段;
计算第一小组中每个通讯设备对应的随机离散时间;
将随机离散时间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在线时间段的起始时间点之和作为上线时间点。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随机离散时间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的在线时间段长度的一半,以避免出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时间间隔过长的问题。
s103:获取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进入步骤s104;若否,则进入步骤s105;
当第一总上线率小于第一阈值时,则表明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过低,存在着公网基站资源浪费的情况,此时进入步骤s104,将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以降低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数量,进而避免拥挤,达到提高第一总上线率的目的;
当第一总上线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则表明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已经足够高,不存在着公网基站资源浪费的情况,此时进入步骤s105,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实现远程通讯。
s104:对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
在将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之后,返回执行步骤s103,直至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大于或等于阈值,通过提高通讯设备上线率的方式实现了基站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了基站资源紧张的情况。
s105: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可选的,为避免出现通讯设备在线却不工作的情况,在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之后,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实现通讯设备的下线:
将与主站预设时间内无数据通讯的通讯设备、接收到主站发送的下线指令的通讯设备和在线时间段与当前时间不符的通讯设备标记为待下线通讯设备;
控制待下线通讯设备下线。
可选的,为了实现对离线状态的通讯设备的上线时间的调整,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当通讯设备处于离线状态时,通过备用通讯方式向通讯设备发送调整命令,以使通讯设备执行调整命令完成上线时段调整。
例如,如果通讯设备附着上了gsm网络,却没有附着上gprs网络,这时迫切需要通讯设备上线,主站可以通过短信或者csd的通讯方式下发命令,使得通讯设备切换时段上线。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通过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然后获取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在第一总上线率小于第一阈值时,对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使得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的数量减少,提高了下次上线时的第一总上线率,进而实现了基站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了基站资源紧张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另一种设备控制的方法,在执行完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之后,还可以执行图2所示的步骤,下面结合图2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流程图。
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01:划分在线时间段与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均不相同的第三方案组;
s202:获取第二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二总上线率,并判断第二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若是,则进入步骤s203;若否,则进入步骤s204。
s203:对第二方案组中第二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二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三方案组中;
这里提到的第三方案组的作用在于,为第二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提供备选的上线方案,进而保持第二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二上线率。
可选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数量小于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数量,其目的在于保持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数量,以保证第一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内的通讯设备数量足够支持无线通讯需求。
s204: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可选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第一总上线率、第二总上线率的变化以及每个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转移过程进行总结,还可以对第一总上线率、第二总上线率以及每个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转移过程进行记录。
请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系统的结构图。
该系统可以包括:
第一划分模块100,用于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
第一控制模块200,用于将所有通讯设备划分至第一方案组,并控制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
第一判断模块300,用于获取第一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第一转移模块400,用于当第一总上线率小于第一阈值时,对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二方案组中;
第一通讯模块500,用于当第一总上线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
第二划分模块,用于划分在线时间段与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均不相同的第三方案组;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二总上线率,并判断第二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第二转移模块,用于当第二总上线率小于第二阈值时,对第二方案组中第二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二转移设置,以使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第三方案组中;
第二通讯模块,用于当第二总上线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令每个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
记录模块,用于对第一总上线率、第二总上线率以及每个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转移过程进行记录。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控制模块200可以包括:
划分子模块,用于将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划分至对应的第一小组中,每个第一小组对应第一方案组中不同的在线时间段;
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第一小组中每个通讯设备对应的随机离散时间;
确定子模块,用于将随机离散时间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在线时间段的起始时间点之和作为上线时间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随机离散时间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的在线时间段长度的一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
标记模块,用于将与主站预设时间内无数据通讯的通讯设备、接收到主站发送的下线指令的通讯设备和在线时间段与当前时间不符的通讯设备标记为待下线通讯设备;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待下线通讯设备下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当通讯设备处于离线状态时,通过备用通讯方式向通讯设备发送调整命令,以使通讯设备执行调整命令完成上线时段调整。
由于系统部分的实施例与方法部分的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系统部分的实施例请参见方法部分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暂不赘述。
请参考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设备的结构图。
该远程通讯设备6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s,cpu)6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6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642或数据644的存储介质6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632和存储介质6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6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装置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处理器6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630通信,在远程通讯设备600上执行存储介质6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远程通讯设备6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6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6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6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641,例如windowsservertm,macos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等。
上述图1至图2所描述的远程通讯的方法中的步骤由远程通讯设备基于该图4所示的结构实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功能调用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一种远程通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站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所述第一方案组和所述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
将所有所述通讯设备划分至所述第一方案组,并控制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
获取所述第一方案组中所述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所述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对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二方案组中;
若否,则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二方案组中之后,还包括:
划分在线时间段与所述第一方案组和所述第二方案组均不相同的第三方案组;
获取所述第二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第二总上线率,并判断所述第二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若是,则对所述第二方案组中第二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二转移设置,以使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三方案组中;
若否,则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总上线率、所述第二总上线率以及每个所述方案组中通讯设备的转移过程进行记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包括:
将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划分至对应的第一小组中,每个所述第一小组对应所述第一方案组中不同的在线时间段;
计算所述第一小组中每个通讯设备对应的随机离散时间;
将所述随机离散时间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在线时间段的起始时间点之和作为上线时间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离散时间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通讯设备所在的在线时间段长度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之后,还包括:
将与主站预设时间内无数据通讯的通讯设备、接收到所述主站发送的下线指令的通讯设备和在线时间段与当前时间不符的通讯设备标记为所述待下线通讯设备;
控制所述待下线通讯设备下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通讯设备处于离线状态时,通过备用通讯方式向所述通讯设备发送调整命令,以使所述通讯设备执行所述调整命令完成上线时段调整。
8.一种远程通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划分模块,用于将通讯设备的在线时间段划分为第一方案组和第二方案组,所述第一方案组和所述第二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并不相同;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将所有所述通讯设备划分至所述第一方案组,并控制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的通讯设备上线;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方案组中所述通讯设备的第一总上线率,并判断所述第一总上线率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第一转移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总上线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对所述第一方案组中第一预设数目的通讯设备进行第一转移设置,以使所述通讯设备在下线之后转移至所述第二方案组中;
第一通讯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总上线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令每个所述通讯设备按照当前所在方案组的在线时间段上线并进行远程通讯。
9.一种远程通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远程通讯的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