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28


    本发明属于通风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变输配用电设备的通风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变配电以及电力电子设备使用量以及性能的提升,较大的发热量,导致通风散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空间受限,进出风口往往安装在同一面板,导致气流短路的产生;防护等级越来越高,过滤器的使用导致通风设备实际出风量大大减小;进出风位置设置不合理,导致通风散热效率较低,造成能量的浪费。

    随着新基建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变电站或预制舱投入使用,而根据国家级行业标准,事故排烟以及通风换气是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目前实现该功能多采用风机装置风阀结构,出风装置提供通风动力,风机装置动作时,风阀打开,提供出风空间,风机装置不启动时,风阀关闭,为预制舱提供相应的防护等级,但传统的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配备风机装置风阀,通风换气成本高;(2)采用电动风阀,通过电气控制,存在安全可靠性问题;(3)存在一定的漏水隐患,尤其在电动风阀关合不彻底的情况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变配电及电力电子设备的通风散热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通风散热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包括风机组件和蜗壳,所述蜗壳罩在所述风机组件的外部,蜗壳的下部设有出风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蜗壳内设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置在风机组件和出风口之间,用于打开或封闭二者之间的通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防护件倾斜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防护件的四周边缘设有柔性密封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通风散热装置还包括进风组件,所述的进风组件设置在所述蜗壳组件的同一侧,或设置在蜗壳组件的对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蜗壳的下部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向外下方倾斜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进风组件设有进风百叶;所述进风百叶的叶片间重叠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进风百叶的内侧设有过滤组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蜗壳组件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安装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的上方设有弧形导风板,所述弧形导风板的两侧固定在所述蜗壳内侧。

    本发明的通风散热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进风百叶,叶片间重叠设置,提高防水性能;避免气流短路的产生,提升通风散热效率;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通风散热成本;蜗壳组件采用机械自封闭防护结构,提高安全可靠性;无需配备风机装置风阀,降低通风换气成本;提高围护结构防护等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通风散热装置安装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通风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蜗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蜗壳组件的侧视图;

    图5为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进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向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2中通风散热装置安装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中蜗壳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a向剖视图;

    图11为风机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通风散热装置,如图1和2所示,安装在变配电设备的围护结构4内部,主要由蜗壳组件1、面板组件2和进风组件3组成。其中,蜗壳组件1和进风组件3均固定在面板组件2上,蜗壳组件1与进风组件3可在同一面板或相对面板上,需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如图3和图4所示,蜗壳组件1由蜗壳6,风机组件、弧形导风板8,过滤器9构成。风机组件通过紧固件固定到蜗壳6的上部,弧形导风板8为一曲面弯板,设置在风机组件的上方,其两侧固定在蜗壳6的内侧壁上。弧形导风板8最大限度对进风气流引流,减少流阻。在蜗壳6的下部设有出风口5和导流板10。导流板10起到出风导流的作用,防止出风直接通过出风口5向下吹出后进入进风组件3中形成气流短路。其中导流板10从内向外下方倾斜设置,导流板的倾斜角度a以及蜗壳下侧倾斜角b经过严格的流体仿真以及实际验证确定。为了确保最大出风量a在93-150°之间取值,b在110-160°之间取值。

    如图5所示,风机组件由风机7、导风圈11、以及支架12组成,导风圈11与风机7同步固定到支架12上,提高装配精度,简化装配流程,提升出风量。同时,风机的支架12背面带有折弯结构14,过滤器9从上侧放入该折弯结构14后,通过紧固件将过滤器9与支架12之间压紧,过滤器9对进入风机的气流进行过滤,起到防止灰尘倒入的作用。

    如图6和7所示,进风组件3包含进风过滤器15以及进风百叶13,进风百叶13的叶片成一定角度重叠设置,起到防雨作用。同时,进风过滤器15对进风气流过滤,起到防尘作用。

    本实施例的通风散热装置能够对变配电设备内部进行通风换气,将发热设备16产生的热量排出,降低通风散热成本。并且,结构紧凑,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通风散热效率;提高防水性能。

    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的通风散热装置,如图8所示,主要包括蜗壳组件1,其安装在围护结构2的外立面上。其中,围护结构2为应用通风换气场合的基础设施,其作用是安装固定通风换气装置或设备,为通风换气设备提供支撑。蜗壳组件1通过柔性密封件3固定安装在围护结构2上,增加严密性,提高围护结构防护等级。

    如图9和10所示,蜗壳组件1主要包括风机组件、蜗壳5、过滤器6。

    其中蜗壳5罩在风机组件的前侧外部。在蜗壳5的下部设有出风口7。如图11所示,风机组件由风机4、导风圈11、以及支架12组成,导风圈11与风机4同步固定到支架12上,提高装配精度,简化装配流程,提升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在出风口7和风机4之间设置有防护件8。该防护件8的外侧通过弹性铰件9固定在蜗壳5的内壁上,其对侧与围护结构2的外立面接触,其他部分边缘与蜗壳5内壁接触。在防护件8的四周边缘设有毛刷或毛条等柔性结构。防护件8在弹性铰件9的弹力作用和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将出风口7和风机4分隔在两个独立的空间内。防护件8从外到内呈倾斜向下设置。

    本实施例中,蜗壳5的上部与防护件8、围护结构2的外立面共同组成封闭空间,将风机4封闭起来。

    如图8和9、10所示,在风机4的上方设有弧形导风板10,该弧形导风板10的两侧固定在蜗壳的内侧,导风板为一曲面弯板,最大限度对进风气流引流,减少流阻。在风机4的进风侧还设有过滤器6,过滤器6起到对进风气流过滤的作用。风机4的出风侧设有导风圈11,对出风气流进行导流。

    本实施例的通风散热装置,工作原理介绍如下:正常情况下,风机不运行,此时防护件在弹性铰件弹力的作用下保持封闭状态,防护件四周安装的毛条/刷等柔性密封件起到防尘防水功能。当风机接收到控制信号启动后,防护件在气流静压作用下,克服弹性铰件的反作用力而向下打开,气流通过蜗壳下部的出风口流出,实现通风换气或事故排烟功能。

    本实例中,防护件的开合完全通过机械结构实现,避免了电气控制器件的使用,简单可靠,节省成本,同时提供较高的防护等级。


    技术特征:

    1.一种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包括风机组件和蜗壳,所述蜗壳罩在所述风机组件的外部,蜗壳的下部设有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内设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置在风机组件和出风口之间,用于打开或封闭二者之间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的四周边缘设有柔性密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组件,所述的进风组件设置在所述蜗壳组件的同一侧,或设置在蜗壳组件的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的下部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向外下方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设有进风百叶;所述进风百叶的叶片间重叠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百叶的内侧设有过滤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壳组件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安装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上方设有弧形导风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通风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变输配用电设备的通风换气装置。一种通风散热装置,包括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包括风机组件和蜗壳,所述蜗壳罩在所述风机组件的外部,蜗壳的下部设有出风口。本发明的通风散热装置,采用进风百叶,叶片间重叠设置,提高防水性能;避免气流短路的产生,提升通风散热效率;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通风散热成本。蜗壳组件采用机械自封闭防护结构,提高安全可靠性;无需配备风机装置风阀,降低通风换气成本;提高围护结构防护等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贵罡;周君;许金亮;沈波;田丽丽;刘通;汤川;董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8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50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