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保温层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房屋保温、隔热的作用。目前,我国对房屋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很多城市居民楼尚且都还是简单的平顶屋。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从传统保温材料近年的使用情况看,板材保温的制备时间较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效率严重滞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用以解决板材保温材料的制备时间较长的情况;进一步实现在施工过程中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并放置10-15小时进行熟化,得到预发泡料;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
在成型后的泡塑件表面涂覆绝缘层,得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优选地,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优选地,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优选地,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优选地,所述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还包括: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
将工型板置入模具的包覆模槽中;
对模具的动模进行加压,使得动模和静模闭合;
在模具的注胶口继续注入熟化的预发泡料;
关闭加压系统,启动分模机构,分模后得到带有安装板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优选地,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0-15份、硅藻土10-20份、引发剂2-6份、分散剂3-4份、水5-6.5份、发泡剂2-4份。
优选地,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3份、硅藻土12份、引发剂3.0份、分散剂3.6份、水6.2份、发泡剂2.1份。
优选地,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2份、硅藻土18份、引发剂3.6份、分散剂4份、水5.8份、发泡剂2.8份。
优选地,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8份、硅藻土19份、引发剂3.0份、分散剂4.0份、水5.5份、发泡剂2.3份。
优选地,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9份、硅藻土16份、引发剂2.8份、分散剂3.5份、水6.2份、发泡剂4份。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包括:
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并放置10-15小时进行熟化,得到预发泡料;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
在成型后的泡塑件表面涂覆绝缘层,得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在制备过程中,10-15小时进行熟化时,比传统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熟化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提高了在熟化过程中的制备时间;大大节省了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制备时间,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考虑了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的采暖能耗,具有科学简单、方便等特点。比传统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强度更强。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操作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型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型板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1-聚苯乙烯发泡型材,2-预埋件,3-连接件,4-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根据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并放置10-15小时进行熟化,得到预发泡料;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
在成型后的泡塑件表面涂覆绝缘层,得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0-15份、硅藻土10-20份、引发剂2-6份、分散剂3-4份、水5-6.5份、发泡剂2-4份。
在制备过程中,10-15小时进行熟化时,比传统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熟化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提高了在熟化过程中的制备时间;大大节省了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制备时间,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考虑了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的采暖能耗,具有科学简单、方便等特点。比传统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强度更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还包括: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
将工型板置入模具的包覆模槽中;
对模具的动模进行加压,使得动模和静模闭合;
在模具的注胶口继续注入熟化的预发泡料;
关闭加压系统,启动分模机构,分模后得到带有安装板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所述工型板为金属板,在对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成型过程中,将工型板置入所述模具中,使得成型后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强度大大提升,同时还利于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外侧的安装板实现便于安装的目的,减少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在使用过程中从立墙剥脱的情况。
所述工型板包括:安装板、预埋件和连接件,所述安装板置于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外侧面,并经由连接件进行连接,所述连接件至少设有一组,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预埋件,所述预埋件为金属板材,使用时提前注塑至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内部,并通过连接架连接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用于直接安装固定在立墙上,从而实现稳定牢靠安装的目的。
所述工型板上的预埋件、连接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多个设置,从而实现所述连接架和所述预埋件能够在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内部形成井字结构,从而使得大尺寸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强度得到保障,减少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因尺寸大造成折断的情况,以及减少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因尺寸较大在安装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剥脱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在实验过程中,对市面购买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和本发明提供的四组组分进行了测试,明显实验1、实验2、实验3和实验4的保温性能和强度大幅提高;具体实验如下:
实验例1
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3份、硅藻土12份、引发剂3.0份、分散剂3.6份、水6.2份、发泡剂2.1份。
所述实验1中,相较于市面购买的保温型材相比,保温性能为78%,强度性能90%。
实验例2
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2份、硅藻土18份、引发剂3.6份、分散剂4份、水5.8份、发泡剂2.8份。
所述实验2中,相较于市面购买的保温型材相比,保温性能为89%,强度性能90%。
实验例3
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8份、硅藻土19份、引发剂3.0份、分散剂4.0份、水5.5份、发泡剂2.3份。
所述实验3中,相较于市面购买的保温型材相比,保温性能为96%,强度性能92%。
实验例4
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9份、硅藻土16份、引发剂2.8份、分散剂3.5份、水6.2份、发泡剂4份。
所述实验4中,相较于市面购买的保温型材相比,保温性能为89%,强度性能96%。
表1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和对比例对照表
经上述实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所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的制备时间较短,同时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大幅提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并放置10-15小时进行熟化,得到预发泡料;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
在成型后的泡塑件表面涂覆绝缘层,得到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苯乙烯原料加入反应釜内进行聚合;
聚合后得到含发泡剂的树脂颗粒;
利用树脂颗粒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高温对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进行预发泡还包括:
将熟化的预发泡料放置于金属铸件制造的模具中;
对模具的热道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100-130℃,加热时间为:2-3分钟;
对模具的冷道进行降温,降温时间为:2-5分钟;
模具温度降至40-60℃,开启动模,取出成型的泡塑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热道加热为空气或水蒸气加热;所述模具的冷道降温为水冷降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并利用模具对其进行成型至泡塑件还包括:
将熟化后的预发泡料置入模具;
将工型板置入模具的包覆模槽中;
对模具的动模进行加压,使得动模和静模闭合;
在模具的注胶口继续注入熟化的预发泡料;
关闭加压系统,启动分模机构,分模后得到带有安装板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0-15份、硅藻土10-20份、引发剂2-6份、分散剂3-4份、水5-6.5份、发泡剂2-4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3份、硅藻土12份、引发剂3.0份、分散剂3.6份、水6.2份、发泡剂2.1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2份、硅藻土18份、引发剂3.6份、分散剂4份、水5.8份、发泡剂2.8份。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8份、硅藻土19份、引发剂3.0份、分散剂4.0份、水5.5份、发泡剂2.3份。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聚苯乙烯发泡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包括以下组分:
苯乙烯单体19份、硅藻土16份、引发剂2.8份、分散剂3.5份、水6.2份、发泡剂4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