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桥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70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车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桥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车桥(又称车轴)通过悬架与车架(或承载式车身)相连接,其两端安装车轮,车桥的作用是承受汽车的载荷,维持汽车在道路上的正常行驶,因而对整车安全性能至关重要,而现有车桥防护功能单一,仅依靠自身外壳防护,而路况不明的道路上经常会出现有石子或砂石被轮胎溅飞的情况,从而撞击砸在轮胎相邻的车桥上,从而在长期行驶中,对车桥造成一定的威胁和伤害,影响其使用寿命,另外,车桥的散热一般采用冷却油内部循环散热的方式,散热形式单一,从而不利于其更高效、稳定的散热安全运行,从而还不足以满足更高的实用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桥辅助装置,以实现车桥辅助的防护和散热功能。

    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桥辅助装置,设于车桥底端,包括:

    流体腔,固定于车桥底端面上,流体腔内存储有流体介质;

    第一推板,设于流体腔内,以可贴合流体腔内侧壁上下滑动;

    第一单向阀,设于第一推板上,以可单向向下流通;

    传动腔,固定于流体腔底端面上,传动腔顶端开设有通口,通口延伸入流体腔内,以和流体腔相连通;

    第二单向阀,设于通口处,以可单向向下流通;

    第二推板,设于传动腔内,以可贴合传动腔内侧壁上下滑动;

    传动杆,传动杆一端固定于第一推板底端面上,另一端穿设入传动腔内,并固定于第二推板顶端面上;

    连接杆,固定于第二推板底端面上,连接杆底端贯穿出传动腔外;

    活动板,固定于连接杆穿出传动腔外的一端;

    弹性件,固定连接于第二推板顶端和传动腔内顶壁之间;

    减压阀,连通设于传动腔侧壁顶端;

    连接管,连接管一端固定连通于流体腔侧壁顶端,另一端和减压阀相连接。

    优选地,流体介质为液压油。

    优选地,流体腔顶端面设计为与车桥底端面相匹配贴合。

    优选地,第一推板、传动腔顶壁、传动腔底壁、第二推板、活动板均设计为与车桥底端面相匹配的形状。

    优选地,流体腔内横向固定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一端固定于流体腔内侧壁上紧邻连接管的正下方,另一端和流体腔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隔。

    优选地,第一单向阀沿第一推板上设置有若干个。

    优选地,通口和第二单向阀沿传动腔顶端相应设置有若干个。

    优选地,传动杆固定于第一推板上两侧。

    优选地,弹性件为多组弹簧。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通过设置流体腔固定于车桥底端面上,流体腔内存储有流体介质,流体腔内设有第一推板,以可贴合流体腔内侧壁上下滑动,第一推板上设有第一单向阀,以可单向向下流通,流体腔底端面上固定有传动腔,传动腔顶端开设有通口,通口延伸入流体腔内,以和流体腔相连通,通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以可单向向下流通,传动腔内设有第二推板,以可贴合传动腔内侧壁上下滑动,第二推板顶端和传动腔内顶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传动杆一端固定于第一推板底端面上,另一端穿设入传动腔内,并固定于第二推板顶端面上,以传动连接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第二推板底端面上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底端贯穿出传动腔外,并固定有活动板,传动腔侧壁顶端连通设有减压阀,并通过连接管与流体腔侧壁顶端固定连通,从而通过底端暴露在外的活动板抵挡防护飞溅的石子或砂石,且考虑到行驶于路况不好的路段时,聚集的石子或砂石往往成批连续出现,以使活动板受冲击以向上推动连接杆和第二推板,并通过传动杆推动第一推板同步上移,而由于第一单向阀单向向下导通,从而上移过程中流体介质经由第一单向阀流向第一推板下端,同时活动板、第一推板、第二推板由于自身重力以及传动腔内流体介质自身反弹力,以带动活动板、第一推板、第二推板同步下移反弹,由于第一单向阀阻隔流体介质向上回流,由此推动流体介质经由第二单向阀继续下流至传动腔内,从而通过连续的冲击和缓冲反弹循环过程,即使位移的幅度较小,也以使传动腔内逐渐积累更多的流体介质,且弹性件逐渐拉伸更长的距离,从而活动板连续受冲击时,通过流体介质和弹性件缓冲释放冲击力和减震的效果逐渐提升,对车桥的缓冲防护和减震效果也逐渐提升,而相对行驶于路况较好的路段时,受弹性件弹性复位的作用,且由于减压阀本身的特性,从而压动传动腔内的流体介质经由减压阀和连接管慢速稳压逐渐向流体腔内释放回流,以带动活动板整体逐渐上移复位,从而实现对车桥的辅助防护且防护效果可自调节的功能,另外,由于行驶中车桥不可避免会处于振幅或大或小的上下震动中,从而在震动中,通过活动板、第一推板、第二推板传动,流体介质不断在传动腔顶端和流体腔顶端之间循环流通,以实现利用流体介质循环降温冷却车桥,以实现对车桥的辅助散热且散热介质可利用自身震动带动自循环的功能,由此以利于车桥的更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体腔和传动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桥;2、流体腔;3、第一推板;31、第一单向阀;4、传动腔;41、通口;42、第二单向阀;5、第二推板;6、传动杆;7、连接杆;8、活动板;9、弹性件;10、减压阀;11、连接管;12、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一种车桥辅助装置,设于车桥1底端,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流体腔2,流体腔2固定于车桥1底端面上,流体腔2内存储有流体介质,流体腔2内设有第一推板3,以可贴合流体腔2内侧壁上下滑动,第一推板3上设有第一单向阀31,以可单向向下流通,流体腔2底端面上固定有传动腔4,传动腔4顶端开设有通口41,通口41延伸入流体腔2内,以和流体腔2相连通,通口41处设有第二单向阀42,以可单向向下流通,传动腔4内设有第二推板5,以可贴合传动腔4内侧壁上下滑动,设置有传动杆6,传动杆6一端固定于第一推板3底端面上,另一端穿设入传动腔4内,并固定于第二推板5顶端面上,第二推板5底端面上固定有连接杆7,连接杆7底端贯穿出传动腔4外,连接杆7穿出传动腔4外的一端固定有活动板8,第二推板5顶端和传动腔4内顶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9,传动腔4侧壁顶端连通设有减压阀10,设置有连接管11,连接管11一端固定连通于流体腔2侧壁顶端,另一端和减压阀10相连接。

    本发明通过设置流体腔2固定于车桥1底端面上,流体腔2内存储有流体介质,流体腔2内设有第一推板3,以可贴合流体腔2内侧壁上下滑动,第一推板3上设有第一单向阀31,以可单向向下流通,流体腔2底端面上固定有传动腔4,传动腔4顶端开设有通口41,通口41延伸入流体腔2内,以和流体腔2相连通,通口41处设有第二单向阀42,以可单向向下流通,传动腔4内设有第二推板5,以可贴合传动腔4内侧壁上下滑动,第二推板5顶端和传动腔4内顶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9,传动杆6一端固定于第一推板3底端面上,另一端穿设入传动腔4内,并固定于第二推板5顶端面上,以传动连接第一推板3和第二推板5,第二推板5底端面上固定有连接杆7,连接杆7底端贯穿出传动腔4外,并固定有活动板8,传动腔4侧壁顶端连通设有减压阀10,并通过连接管11与流体腔2侧壁顶端固定连通,从而通过底端暴露在外的活动板8抵挡防护飞溅的石子或砂石,且考虑到行驶于路况不好的路段时,聚集的石子或砂石往往成批连续出现,以使活动板8受冲击以向上推动连接杆7和第二推板5,并通过传动杆6推动第一推板3同步上移,而由于第一单向阀31单向向下导通,从而上移过程中流体介质经由第一单向阀31流向第一推板3下端,同时活动板8、第一推板3、第二推板5由于自身重力以及传动腔4内流体介质自身反弹力,以带动活动板8、第一推板3、第二推板5同步下移反弹,由于第一单向阀31阻隔流体介质向上回流,由此推动流体介质经由第二单向阀42继续下流至传动腔4内,从而通过连续的冲击和缓冲反弹循环过程,即使位移的幅度较小,也以使传动腔4内逐渐积累更多的流体介质,且弹性件9逐渐拉伸更长的距离,从而活动板8连续受冲击时,通过流体介质和弹性件9缓冲释放冲击力和减震的效果逐渐提升,对车桥的缓冲防护和减震效果也逐渐提升,而相对行驶于路况较好的路段时,受弹性件9弹性复位的作用,且由于减压阀10本身的特性,从而压动传动腔4内的流体介质经由减压阀10和连接管11慢速稳压逐渐向流体腔2内释放回流,以带动活动板8整体逐渐上移复位,从而实现对车桥的辅助防护且防护效果可自调节的功能,另外,由于行驶中车桥不可避免会处于振幅或大或小的上下震动中,从而在震动中,通过活动板8、第一推板3、第二推板5传动,流体介质不断在传动腔4顶端和流体腔2顶端之间循环流通,以实现利用流体介质循环降温冷却车桥,以实现对车桥的辅助散热且散热介质可利用自身震动带动自循环的功能,由此以利于车桥的更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流体介质可为空气或液压油,其中优选为液压油,以利于更好的防护减震和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流体腔2顶端面设计为与车桥1底端面相匹配贴合,以利于更好的缓冲释放应力和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推板3、传动腔4顶壁、传动腔4底壁、第二推板5、活动板8均设计为与车桥1底端面相匹配的形状,以利于更好的缓冲释放应力和散热效果以及优化空间设计。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流体腔2内横向固定设有导流板12,导流板12一端固定于流体腔2内侧壁上紧邻连接管11的正下方,另一端和流体腔2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隔,从而回流的流体介质以可经由导流板12导向,以贴合流体腔2内顶壁流动,并经由另一端的间隔处流下,以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31沿第一推板3上设置有若干个,以利于进一步提升传动流通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口41和第二单向阀42沿传动腔4顶端相应设置有若干个,以利于进一步提升传动流通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传动杆6固定于第一推板3上两侧,以利于进一步提升稳固传动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弹性件9为多组弹簧。

    在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中,使用时,通过流体腔2固定于车桥1底端面上,流体腔2内存储有流体介质,流体腔2内设有第一推板3,第一推板3上设有第一单向阀31,流体腔2底端面上固定有传动腔4,传动腔4顶端开设有通口41,通口41处设有第二单向阀42,传动腔4内设有第二推板5,第二推板5顶端和传动腔4内顶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9,通过传动杆6以传动连接第一推板3和第二推板5,第二推板5底端面上固定有连接杆7,连接杆7底端贯穿出传动腔4外,并固定有活动板8,传动腔4侧壁顶端连通设有减压阀10,并通过连接管11与流体腔2侧壁顶端固定连通,从而活动板8受石子或砂石连续冲击以向上推动连接杆7、第二推板5、第一推板3同步上移,流体介质经由第一单向阀31流向第一推板3下端,活动板8、第一推板3、第二推板5下移反弹,以推动流体介质经由第二单向阀42继续下流至传动腔4内,从而传动腔4内逐渐积累更多的流体介质,且弹性件9逐渐拉伸更长的距离,对车桥的缓冲防护和减震效果逐渐提升,而行驶于路况较好的路段时,受弹性件9弹性复位的作用,传动腔4内的流体介质经由减压阀10和连接管11慢速稳压逐渐向流体腔2内释放回流,以实现对车桥辅助防护功能,另外,通过行驶中车桥的上下震动中,流体介质不断在传动腔4顶端和流体腔2顶端之间循环流通,以实现对车桥的辅助散热功能,其中,流体介质优选为液压油,流体腔2顶端面设计为与车桥1底端面相匹配贴合,第一推板3、传动腔4顶壁、传动腔4底壁、第二推板5、活动板8均设计为与车桥1底端面相匹配的形状,流体腔2内横向固定设有导流板12,从而回流的流体介质以可经由导流板12导向,以贴合流体腔2内顶壁流动,第一单向阀31沿第一推板3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口41和第二单向阀42沿传动腔4顶端相应设置有若干个,传动杆6固定于第一推板3上两侧,弹性件9为多组弹簧。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桥辅助装置,设于车桥底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体腔,固定于所述车桥底端面上,所述流体腔内存储有流体介质;

    第一推板,设于所述流体腔内,以可贴合所述流体腔内侧壁上下滑动;

    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推板上,以可单向向下流通;

    传动腔,固定于所述流体腔底端面上,所述传动腔顶端开设有通口,所述通口延伸入所述流体腔内,以和所述流体腔相连通;

    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通口处,以可单向向下流通;

    第二推板,设于所述传动腔内,以可贴合所述传动腔内侧壁上下滑动;

    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推板底端面上,另一端穿设入所述传动腔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推板顶端面上;

    连接杆,固定于所述第二推板底端面上,所述连接杆底端贯穿出所述传动腔外;

    活动板,固定于所述连接杆穿出所述传动腔外的一端;

    弹性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推板顶端和所述传动腔内顶壁之间;

    减压阀,连通设于所述传动腔侧壁顶端;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流体腔侧壁顶端,另一端和所述减压阀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介质为液压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腔顶端面设计为与所述车桥底端面相匹配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板、所述传动腔顶壁、所述传动腔底壁、所述第二推板、所述活动板均设计为与所述车桥底端面相匹配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腔内横向固定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一端固定于所述流体腔内侧壁上紧邻所述连接管的正下方,另一端和所述流体腔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沿所述第一推板上设置有若干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口和所述第二单向阀沿所述传动腔顶端相应设置有若干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固定于所述第一推板上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多组弹簧。

    技术总结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桥辅助装置,包括流体腔,流体腔固定于车桥底端面上,流体腔内设有第一推板,第一推板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流体腔底端面上固定有传动腔,传动腔顶端通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传动腔内设有第二推板,第二推板顶端和传动腔内顶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通过传动杆以传动连接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第二推板底端面上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底端贯穿出传动腔外,并固定有活动板,传动腔侧壁顶端连通设有减压阀,并通过连接管与流体腔侧壁顶端固定连通,从而活动板受石子或砂石连续冲击和反弹,且流体介质可经由减压阀慢速逐渐向流体腔内释放回流,以实现对车桥辅助防护和散热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王传飞;高克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涡阳县康仕达机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3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40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