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30


    本发明涉及汽车油箱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



    背景技术:

    汽车燃油箱是汽车油箱的全称。当前,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内汽车工业的振兴,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对汽车燃油箱的需求呈明显增长趋势。汽车燃油箱按材料分铁油箱和铝合金油箱,汽车燃油箱按功能分普通油箱和加热油箱,铝合金油箱不仅在强度方向能够满足而且耐蚀性要比铁质和其他新材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也成为大型客车、重卡这种耗油量大对燃油质量要求高的首选。

    在冬季,由于温度较低,油箱内的燃油容易发生凝冻,尤其是在冬夜经过一夜停置后,油箱内燃油静置,加上夜晚温度较低,燃油极易发生凝冻现象,造成汽车发动困难,难以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它可以实现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因汽车行驶造成的燃油晃动,带动转板围绕转轴进行来回转动,一方面促成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增大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摩擦来增大燃油热能,另一方面,转板在转动过程中与摩擦板相互摩擦,通过摩擦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蓄热分层液中进行储存,实现蓄热过程,在燃油不使用时,蓄热分层液将存储的热量反向传递至燃油中,提高燃油温度,同时,蓄热分层液在散热过程中发生液固相变,发生体积变化,促使引气平压链向向燃油内释放气体,提高燃油流动性,从而使燃油在静置过程中不易发生凝冻现象,有效保证汽车的正常发动。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包括油箱外壳,所述油箱外壳的内部盛放有机油,所述油箱外壳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蓄热腔,所述蓄热腔的内壁开设有与油箱外壳内侧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下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端转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蓄热腔和油箱外壳的内侧,所述转板的外侧套有防油橡胶套,所述防油橡胶套的开口端与油箱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且通孔位于防油橡胶套的开口内侧,所述蓄热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一对摩擦板,一对所述摩擦板分别位于转板的上下两侧,一对所述摩擦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和蓄热腔内壁之间填充有蓄热分层液,所述蓄热分层液的内部设有引气平压链,所述引气平压链的一端贯穿蓄热腔内壁并与油箱外壳的内侧相通,本发明可以实现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因汽车行驶造成的燃油晃动,带动转板围绕转轴进行来回转动,一方面促成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增大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摩擦来增大燃油热能,另一方面,转板在转动过程中与摩擦板相互摩擦,通过摩擦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蓄热分层液中进行储存,实现蓄热过程,在燃油不使用时,蓄热分层液将存储的热量反向传递至燃油中,提高燃油温度,同时,蓄热分层液在散热过程中发生液固相变,发生体积变化,促使引气平压链向向燃油内释放气体,提高燃油流动性,从而使燃油在静置过程中不易发生凝冻现象,有效保证汽车的正常发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板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球槽,所述球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摩擦球,所述摩擦球的外端与摩擦板相接触,在转板转动过程中,通过摩擦球与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实现产生热量,并且,通过摩擦球可以避免摩擦板和导热板直接接触所产生的过大摩擦力,保证转板在燃油晃动下可以顺利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分层液包括潜热蓄热液和显热蓄热液,所述潜热蓄热液位于显热蓄热液的上侧,所述引气平压链位于显热蓄热液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潜热蓄热液采用石蜡油,所述显热蓄热液采用纯净水,石蜡油与水不相溶,且石蜡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潜热蓄热液和显热蓄热液会呈现上下分层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引气平压链包括多个空心绳和多个空心弹性球,所述空心绳和空心弹性球呈间隔分布并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空心绳和空心弹性球相通,所述空心弹性球位于显热蓄热液的内部,靠近所述防油橡胶套的空心绳与油箱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并与油箱外壳内侧相通,当蓄热分层液向燃油内释放热量时,显热蓄热液温度降低发生冰冻现象,体积增大,对其内部的引气平压链造成压缩,使得空心弹性球体积发生瘪缩,气体通过空心绳释放入燃油内部,从而实现提高燃油流动性,减小其发生凝冻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透气多层板,所述透气多层板位于引气平压链和防油橡胶套之间,透气多层板起到透气防油的作用,即油箱外壳内的燃油不易通过透气多层板进入空心弹性球中,空心弹性球中的气体可以通过透气多层板释放入燃油中。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多层板包括一对与空心绳内壁固定连接的硬质网板,一对所述硬质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防油透气膜,防油透气膜起到固定防油透气膜的作用,使防油透气膜不易因气体或燃油的压力而发生破裂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弹性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保证空心弹性球在显热蓄热液中成下沉状态,使得空心弹性球不易进入潜热蓄热液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转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位于油箱外壳的内侧,所述转板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囊,所述气囊的一端贯穿转板的外端并与空腔相通,所述气囊的另一端贯穿防油橡胶套并延伸至防油橡胶套的外侧,所述气囊与防油橡胶套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和气囊的内部均填充有空气,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气囊呈不饱和膨胀状态,通过气囊可以增大与燃油的接触面积,通过燃油晃动带动转轴和气囊转动,从而带动转板转动。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因汽车行驶造成的燃油晃动,带动转板围绕转轴进行来回转动,一方面促成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增大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摩擦来增大燃油热能,另一方面,转板在转动过程中与摩擦板相互摩擦,通过摩擦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蓄热分层液中进行储存,实现蓄热过程,在燃油不使用时,蓄热分层液将存储的热量反向传递至燃油中,提高燃油温度,同时,蓄热分层液在散热过程中发生液固相变,发生体积变化,促使引气平压链向向燃油内释放气体,提高燃油流动性,从而使燃油在静置过程中不易发生凝冻现象,有效保证汽车的正常发动。

    (2)转板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球槽,球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摩擦球,摩擦球的外端与摩擦板相接触,在转板转动过程中,通过摩擦球与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实现产生热量,并且,通过摩擦球可以避免摩擦板和导热板直接接触所产生的过大摩擦力,保证转板在燃油晃动下可以顺利转动。

    (3)蓄热分层液包括潜热蓄热液和显热蓄热液,潜热蓄热液位于显热蓄热液的上侧,引气平压链位于显热蓄热液的内部,潜热蓄热液采用石蜡油,显热蓄热液采用纯净水,石蜡油与水不相溶,且石蜡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潜热蓄热液和显热蓄热液会呈现上下分层现象。

    (4)引气平压链包括多个空心绳和多个空心弹性球,空心绳和空心弹性球呈间隔分布并相互固定连接,空心绳和空心弹性球相通,空心弹性球位于显热蓄热液的内部,靠近防油橡胶套的空心绳与油箱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并与油箱外壳内侧相通,当蓄热分层液向燃油内释放热量时,显热蓄热液温度降低发生冰冻现象,体积增大,对其内部的引气平压链造成压缩,使得空心弹性球体积发生瘪缩,气体通过空心绳释放入燃油内部,从而实现提高燃油流动性,减小其发生凝冻现象。

    (5)空心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透气多层板,透气多层板位于引气平压链和防油橡胶套之间,透气多层板起到透气防油的作用,即油箱外壳内的燃油不易通过透气多层板进入空心弹性球中,空心弹性球中的气体可以通过透气多层板释放入燃油中。

    (6)透气多层板包括一对与空心绳内壁固定连接的硬质网板,一对硬质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防油透气膜,防油透气膜起到固定防油透气膜的作用,使防油透气膜不易因气体或燃油的压力而发生破裂的情况。

    (7)空心弹性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保证空心弹性球在显热蓄热液中成下沉状态,使得空心弹性球不易进入潜热蓄热液内部。

    (8)转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位于油箱外壳的内侧,转板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囊,气囊的一端贯穿转板的外端并与空腔相通,气囊的另一端贯穿防油橡胶套并延伸至防油橡胶套的外侧,气囊与防油橡胶套固定连接,空腔和气囊的内部均填充有空气,在初始状态下气囊呈不饱和膨胀状态,通过气囊可以增大与燃油的接触面积,通过燃油晃动带动转轴和气囊转动,从而带动转板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转板转动时的局部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引气平压链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油箱外壳、101蓄热腔、102通孔、2转板、201空腔、3转轴、4防油橡胶套、5摩擦板、6导热板、71潜热蓄热液、72显热蓄热液、8引气平压链、81空心绳、82空心弹性球、83透气多层板、8301硬质网板、8302防油透气膜、9摩擦球、10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3,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包括油箱外壳1,油箱外壳1的内部盛放有机油,油箱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蓄热腔101,蓄热腔101的内壁开设有与油箱外壳1内侧相通的通孔102,通孔102的上下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转轴3,转轴3的外端转动连接有转板2,转板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蓄热腔101和油箱外壳1的内侧,转板2的外侧套有防油橡胶套4,防油橡胶套4的开口端与油箱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通孔102位于防油橡胶套4的开口内侧,防油橡胶套4对通孔102起到封闭作用,使燃油不易进入通孔102和蓄热腔101中,同时防油橡胶套4的柔软特性不易对转板2的转动造成阻碍;

    蓄热腔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一对摩擦板5,一对摩擦板5分别位于转板2的上下两侧,转板2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球槽,球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摩擦球9,摩擦球9的外端与摩擦板5相接触,在转板2转动过程中,通过摩擦球9与摩擦板5之间的摩擦实现产生热量,并且,通过摩擦球9可以避免摩擦板5和导热板6直接接触所产生的过大摩擦力,保证转板2在燃油晃动下可以顺利转动,一对摩擦板5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6,导热板6和蓄热腔101内壁之间填充有蓄热分层液,蓄热分层液起到储热放热作用,蓄热分层液的内部设有引气平压链8,引气平压链8的一端贯穿蓄热腔101内壁并与油箱外壳1的内侧相通。

    请参阅图3,蓄热分层液包括潜热蓄热液71和显热蓄热液72,潜热蓄热液71位于显热蓄热液72的上侧,引气平压链8位于显热蓄热液72的内部,潜热蓄热液71采用石蜡油,显热蓄热液72采用纯净水,石蜡油与水不相溶,且石蜡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潜热蓄热液71和显热蓄热液72会呈现上下分层现象,请参阅图6,引气平压链8包括多个空心绳81和多个空心弹性球82,空心绳81和空心弹性球82呈间隔分布并相互固定连接,空心绳81和空心弹性球82相通,空心弹性球82位于显热蓄热液72的内部,靠近防油橡胶套4的空心绳81与油箱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并与油箱外壳1内侧相通,当蓄热分层液向燃油内释放热量时,显热蓄热液72温度降低发生冰冻现象,体积增大,对其内部的引气平压链8造成压缩,使得空心弹性球82体积发生瘪缩,气体通过空心绳81释放入燃油内部,从而实现提高燃油流动性,减小其发生凝冻现象。

    请参阅图6和图7,空心绳8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透气多层板83,透气多层板83位于引气平压链8和防油橡胶套4之间,透气多层板83起到透气防油的作用,即油箱外壳1内的燃油不易通过透气多层板83进入空心弹性球82中,空心弹性球82中的气体可以通过透气多层板83释放入燃油中,透气多层板83包括一对与空心绳81内壁固定连接的硬质网板8301,一对硬质网板8301之间固定连接有防油透气膜8302,防油透气膜8302起到固定防油透气膜8302的作用,使防油透气膜8302不易因气体或燃油的压力而发生破裂的情况,空心弹性球82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保证空心弹性球82在显热蓄热液72中成下沉状态,使得空心弹性球82不易进入潜热蓄热液71内部。

    请参阅图1和图3,转板2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1,空腔201位于油箱外壳1的内侧,转板2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囊10,气囊10的一端贯穿转板2的外端并与空腔201相通,气囊10的另一端贯穿防油橡胶套4并延伸至防油橡胶套4的外侧,气囊10与防油橡胶套4固定连接,空腔201和气囊10的内部均填充有空气,在初始状态下气囊10呈不饱和膨胀状态,使气囊10在燃油中移动时不易发生破裂现象,通过气囊10可以增大与燃油的接触面积,通过燃油晃动带动转轴3和气囊10转动,从而带动转板2转动。

    本发明可以实现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因汽车行驶造成的燃油晃动,带动转板2围绕转轴3进行来回转动,一方面促成防油橡胶套4与燃油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增大防油橡胶套4与燃油之间的摩擦来增大燃油热能,另一方面,转板2在转动过程中与摩擦板5相互摩擦,通过摩擦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蓄热分层液中进行储存,实现蓄热过程,在燃油不使用时,蓄热分层液将存储的热量反向传递至燃油中,提高燃油温度,同时,蓄热分层液在散热过程中发生液固相变,发生体积变化,促使引气平压链8向向燃油内释放气体,提高燃油流动性,从而使燃油在静置过程中不易发生凝冻现象,有效保证汽车的正常发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包括油箱外壳(1),所述油箱外壳(1)的内部盛放有机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蓄热腔(101),所述蓄热腔(101)的内壁开设有与油箱外壳(1)内侧相通的通孔(102),所述通孔(102)的上下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转轴(3),所述转轴(3)的外端转动连接有转板(2),所述转板(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蓄热腔(101)和油箱外壳(1)的内侧,所述转板(2)的外侧套有防油橡胶套(4),所述防油橡胶套(4)的开口端与油箱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通孔(102)位于防油橡胶套(4)的开口内侧,所述蓄热腔(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一对摩擦板(5),一对所述摩擦板(5)分别位于转板(2)的上下两侧,一对所述摩擦板(5)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6),所述导热板(6)和蓄热腔(101)内壁之间填充有蓄热分层液,所述蓄热分层液的内部设有引气平压链(8),所述引气平压链(8)的一端贯穿蓄热腔(101)内壁并与油箱外壳(1)的内侧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板(2)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球槽,所述球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摩擦球(9),所述摩擦球(9)的外端与摩擦板(5)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分层液包括潜热蓄热液(71)和显热蓄热液(72),所述潜热蓄热液(71)位于显热蓄热液(72)的上侧,所述引气平压链(8)位于显热蓄热液(72)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潜热蓄热液(71)采用石蜡油,所述显热蓄热液(72)采用纯净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气平压链(8)包括多个空心绳(81)和多个空心弹性球(82),所述空心绳(81)和空心弹性球(82)呈间隔分布并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空心绳(81)和空心弹性球(82)相通,所述空心弹性球(82)位于显热蓄热液(72)的内部,靠近所述防油橡胶套(4)的空心绳(81)与油箱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并与油箱外壳(1)内侧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绳(8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透气多层板(83),所述透气多层板(83)位于引气平压链(8)和防油橡胶套(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多层板(83)包括一对与空心绳(81)内壁固定连接的硬质网板(8301),一对所述硬质网板(8301)之间固定连接有防油透气膜(830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弹性球(82)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板(2)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1),所述空腔(201)位于油箱外壳(1)的内侧,所述转板(2)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囊(10),所述气囊(10)的一端贯穿转板(2)的外端并与空腔(201)相通,所述气囊(10)的另一端贯穿防油橡胶套(4)并延伸至防油橡胶套(4)的外侧,所述气囊(10)与防油橡胶套(4)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1)和气囊(10)的内部均填充有空气,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气囊(10)呈不饱和膨胀状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动储热式防冷凝型汽车油箱,属于汽车油箱领域,本发明可以实现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因汽车行驶造成的燃油晃动,带动转板来回转动,一方面促成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增大防油橡胶套与燃油之间的摩擦来增大燃油热能,另一方面,转板在转动过程中与摩擦板相互摩擦,通过摩擦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蓄热分层液中进行储存,实现蓄热过程,在燃油不使用时,蓄热分层液将存储的热量反向传递至燃油中,提高燃油温度,同时,蓄热分层液在散热过程中发生液固相变,发生体积变化,促使引气平压链向向燃油内释放气体,提高燃油流动性,从而使燃油在静置过程中不易发生凝冻现象,有效保证汽车的正常发动。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金桥
    技术研发日:2020.12.1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40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