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及作业车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15


    本发明涉及铁路接触网检修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及作业车组。



    背景技术:

    为确保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行,铁路电气检修人员需要经常对接触网进行检修。当前的检修作业台面通常由轨道车以及设置于轨道车上的升降平台组成。检修时,检修人员上到升降平台,而后由升降装置将升降平台抬升至合适的位置以便于人员能够近距离观察或接触到接触网。

    为了便于检修人员作业,减少轨道车在钢轨上移动的频次,上述升降平台的长度往往与单节轨道车的长度相接近,这也就使得检修人员在检修时需要携带沉重的检修设备在升降平台的作业台面上来回移动,不仅降低了检修的效率,也增大了检修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于当前接触网检修作业中,检修人员需要携带检修设备在升降平台的作业台面上来回移动,检修效率低,工作强度大这一问题。本申请目的一在于提出一种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能够基于检修人员的操作请求,辅助检修人员在作业台面上移动至设定位置,由此减轻检修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检修的效率。基于上述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本申请目的二在于提出一种接触网检修用作业车组,其能够在降低检修人员工作强度的前提下提升接触网的检修效率与检修精度。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设于轨道车上,包括沿轨道车长度方向设置的作业台面,所述作业台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所述作业台面移动的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和/或升降平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的驱动组件以及控制组件;

    所述行走装置上开设有供人员站立和/或检修设备安放的承载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检修人员位于升降平台的作业台面上对接触网进行检修时,可以借助所述行走装置在作业台面上快速移动,有效缩短检修人员在作业台面上移动所需的时间,提升检修的效率,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强度。由于自行走装置的行走位置相对于轨道车本体可以精确确定,由此当轨道车与接触网的相对位置固定时,检修人员与接触网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精确确定,由此可以提升维护的精准性,对于接触网上的故障位点也可以进行精确记录,便于后期对接触网故障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无需检修人员现场进行测绘录入。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台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行走装置上的第一驱动电机;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上传动连接有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进而使得整个行走装置沿引导槽长度方向移动,不仅实现了行走装置的自主移动,还能够对行走装置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台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环形传动皮带,所述传动皮带的两端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与引导槽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升降平台上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轮传动连接,所述行走装置上设有与所述传动皮带固定连接的固定件;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升降平台上设置第二驱动电机,利用第二驱动电机带动传动皮带来回往复运动,由此可以拉动行走装置沿作业台面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台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的两端设有安装座,两所述安装座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套设有一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行走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到第三驱动电机;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三驱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进而驱动上述行走装置沿丝杆的长度方向来回往复运动,方便快捷,移动稳定且控制精度高。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行走装置上的第四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的驱动轮;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驱动组件集成于行走装置内,使得行走装置能够自主受控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车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滚轮,所述车体经所述滚轮放置在所述作业台面上;

    所述车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槽滑移配合的滑移卡块,所述滑移卡块滑移设置于所述引导槽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滚轮可以有效减小车体运动时与作业台面之间的摩擦,便于车体在作业台面上顺畅的移动,同时利用滑移卡块可以进一步保障车体的行进方向,避免车体发生倾覆,使得车体运行得更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车体包括上车体与下车体,所述承载面设于上车体上,所述上车体与下车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抬升所述上车体承载面水平高度的抬升组件;

    所述抬升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检修人员站立在车体的承载面上时,可以通过控制组件控制承载面的水平高度,由此可以进一步调整自身相较于接触网的位置,便于检修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的,所述抬升组件包括设于上车体与下车之间的电动升降装置、液压升降装置或剪叉式升降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灵活准确的实现承载面水平高度的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上车体远离作业台面的一侧设有活动板,所述承载面位于所述活动板上;

    所述活动板与上车体之间设置有驱动所述活动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平移组件,所述平移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检修人员站立于承载面上时可以沿水平面移动,由此可以扩大检修人员的可操作面积,有利于提升接触网检修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平移组件包括沿水平面设置的xy轴丝杆滑轨坐标移动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精确稳定地驱动所述活动板在水平面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用于遮蔽所述引导槽的遮挡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杂物落入到引导槽中妨碍行走装置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扶手,所述人机交互模块设置于所述扶手上且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车体相对于作业台面进行移动时,检修人员可以手握扶手避免摔倒,同时将人机交互模块设置于所述扶手上,也便于检修人员对车体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台面和/或车体上设置有用于对车体相对于作业台面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与控制组件信号连接,检测行走装置的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至控制组件;

    所述控制组件接收并响应于所述位置检测信号,控制所述车体的运行状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行走装置在作业台面上的位置进行定位,由此可以记录接触网故障位点所在,便于后期分析故障原因。同时,对行走装置进行定位有利于控制组件对行走装置的运行状态做出实时调整,使其运行更为平稳。

    基于上述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接触网检修用作业车组,包括轨道车,所述轨道车上搭载有如前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以及用于抬升所述升降平台的抬升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检修人员借助于轨道车及升降平台可以沿接触网的架设方向逐段对接触网进行检修维护,检修效率高,人员工作强度低。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车上设置有用于测定所述轨道车与接触网相对位置的第一定位件;

    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用于测定作业台面与行走装置相对位置的第二定位件;

    所述作业车组上还设置有位置分析记录装置,所述位置分析记录装置与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二定位件信号连接,接收二者输出的定位信息,生成并输出接触网的故障位点信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精确知晓接触网上故障位点的位置信息,便于后期统计分析接触网故障原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在升降平台的作业台面上设置行走装置,检修人员能够根据需要,调节自身相对于接触网的位置,弥补轨道车停车不到位的缺陷,;

    (2)通过在轨道车以及升降平台上设置定位组件,在作业过程中,结合轨道车相对于钢轨的位置,可以对接触网的故障位点实施精确的定位并记录,便于后期统计分析接触网的故障原因;

    (3)通过在行走装置上设置平移组件以及抬升组件,能够使得检修人员在作业台面上获得更大的检修范围,且控制灵活,可以大大方便检修人员对接触网的检修,提升检修效率,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升降平台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行走装置与作业台面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

    图3为行走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平移组件设置于剪叉式升降装置上方);

    图4为行走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平移组件设置于剪叉式升降装置下方);

    图5为本发明行走装置与作业台面配合的整体示意图(车体局部剖视);

    图6为本发明行走装置与作业台面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

    图7为图6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行走装置与作业台面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三);

    图9为图8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作业车组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1、轨道车;2、升降平台本体;3、作业台面;4、行走装置;5、引导槽;6、齿条;7、第一驱动电机;8、人机交互模块;9、传动皮带;10、支撑轮;11、第二驱动电机;12、固定件;13、安装座;14、丝杆;15、第三驱动电机;16、滑块;17、传动齿轮;18、车体;19、滚轮;20、滑移卡块;21、遮挡件;22、遮挡片;23、链轮;24、接近开关;25、上车体;26、下车体;27、剪叉式升降装置;28、活动板;29、平移组件;30、第一丝杆传动单元;31、第二丝杆传动单元;32、扶手;33、按键开关;34、工具放置架;35、抬升装置;36、护栏;37、驱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接触网是在电气化铁道中沿钢轨上空“之”字形架设的供受电弓取流的高压输电线。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正常运行,铁路检修人员需要时常对接触网进行检修维护。当前接触网检修作业设备通常包括设置于轨道车1上的升降平台,检修人员站立在升降平台上,携带仪器设备对接触网进行检修维护。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如图1所示,包括设于轨道车1上的升降平台本体2,所述升降平台本体2上沿轨道车1长度方向设置有作业台面3,作业台面3周侧边缘设置有护栏36(图1中为了避免遮挡,将作业平台一侧护栏36省略)。为了方便检修人员在作业台面3上移动,所述作业台面3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相对于作业台面3移动的行走装置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说明,上述行走装置4的数量设定为一个,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两个或多个。

    为了驱使上述行走装置4在作业台面3上移动,在所述行走装置4内部或升降平台本体2上设置有驱动组件以及相关控制组件。通过上述控制组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动作,由此实现对行走装置4运动状态的控制。同时,在上述行走装置4上设有供人员站立和/或检修设备放置的承载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和图5所示,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在上述引导槽5的槽底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6。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7。所述第一驱动电机7的转轴通过传动齿轮17或传动齿条6等传动件传动连接有驱动齿轮37,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驱动齿轮37直接套设在第一驱动电机7的转轴上。上述驱动齿轮37与所述齿条6相啮合,当第一驱动电机7驱动上述驱动齿轮37转动时,由于齿条6固定设置,驱动齿轮37将会反向带动整个行走装置4沿所述引导槽5发生运动。

    为了便于上述第一驱动电机7的控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7的控制端信号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人机交互模块8。上述控制器可以采用以单片机或plc芯片为核心的控制模块附带功放模块、电机驱动芯片模块等组成。人机交互模块8包括与上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入信号端口相连接的按键、按板或触控显示板,用于接收检修人员输入的指令并将所接收到的指令传输至控制器,控制整个行走装置4的动作。

    应当理解的是,在行走装置4或升降平台本体2上配置有供给所述第一驱动电机7转动所需能量的电源,上述电源优选的设置于行走装置4内部,采用蓄电池实现。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所述引导槽5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传动皮带9,所述传动皮带9呈环形,优选为橡胶同步带,其设置于引导槽5中。所述传动皮带9的两端设置有支撑轮10,所述支撑轮10与引导槽5经滚轴转动连接,支撑轮10用以张紧所述传动皮带9。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升降平台上的第二驱动电机11,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通过如传动齿轮17(本实施例中采用锥齿轮实现)、传动带等传动件与至少一个所述传动皮带9传动连接。优选的,由于本实施例中上述传动皮带9采用橡胶同步带,上述支撑轮10配置位与所述橡胶同步带相啮合的齿轮。第二驱动电机11的转轴直接通过齿轮减速箱与所述齿轮传动连接,驱动上述橡胶同步带转动。

    对应的,所述行走装置4上设置有与所述传动皮带9固定连接的固定件12,如锁紧螺栓等,利用上述锁紧螺栓实现传动皮带9与行走装置4的固定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的转动带动传动皮运动,最终由传动皮带9拉动所述行走装置4沿作业台面3运动。相应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相连接的控制器及其对应的人机交互模块8。此时驱动第二驱动电机11转动的电源优选地设置于升降平台上,可以采用蓄电池实现。

    上述两实施例中,其一将驱动组件设置于行走装置4中,其二将驱动组件设置于升降台面上,二者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当第一驱动电机7或第二驱动电机11停止工作时,行走装置4仍然可能由于自身惯性继续在作业台面3上运动,最终导致行走装置4停车位位置不准确。

    为此,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和图9所示,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所述引导槽5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上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轴向均与所述引导槽5的长度方向同向。在两个安装座13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14。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升降平台上与所述丝杆14经传动齿轮17或传动带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电机15。对应的,所述行走装置4朝向作业台面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滑块16。所述滑块16上贯穿开设有螺纹通道,所述滑块16螺纹套接于所述丝杆14上,由此当第三驱动电机15带动所述丝杆14转动时,所述丝杆14可以驱动所述行走装置4沿引导槽5来回往复运动。由于丝杆14与滑块16间为螺纹连接,当丝杆14停止运动时,滑块16可以很稳定的停留在某一位置,后期不会因为外力的推挤而发生位移,可以有效保证行走装置4停车时的稳定性,而且整个移动的过程稳定性更高,驱动精度更高。

    与上述第三驱动电机15相对应,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15控制连接的控制器以及相关的人机交互模块8。第三驱动电机15可由设置于升降平台上的蓄电池组实现供电或直接由轨道车1上的电源实现供电。

    在特定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行走装置4上的第四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的驱动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驱动轮直接配置为设于行走装置4两侧的滚轮。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驱动电机可由配置于行走装置4上的蓄电池供电。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装置4包括一小车车体18,所述车体18底侧边缘设置有滚轮19,所出滚轮19数量为4个且以所述引导槽5为中心线,对称设置于所述车体18两侧。通过设置滚轮19可以有效降低车体18移动时与作业台面3之间的摩擦,便于车体18沿作业台面3移动。

    为了确保上述车体18在运行时不会发生倾覆,所述车体18上连接设置有形状大小与所述引导槽5的截面形状大小相适配的滑移卡块20(参见图6)。所述滑移卡块20通过螺栓与车体18底部固定连接,自身滑移设置于所述引导槽5中。在实际应用中,优选的上述引导槽5设置为倒梯形槽,上述滑移卡块20朝向引导槽5侧壁的一侧上设置有滚珠或滚轴,所述滚珠或滚轴的滚动面与所述引导槽5的侧壁相切,减小滑移卡块20与引导槽5之间的摩擦。

    结合图6和图7所示,为了避免杂物落入到上述引导槽5中妨碍车体18沿引导槽5运动,在所述引导槽5的槽口处设置有遮挡件21。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遮挡件21包括柔性遮布或垂直于引导槽5长度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遮挡片22。详述的,在引导槽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经轴承转动设置有多个链轮23,引导槽5的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环形链条,上述环形链条经多个所述链轮23支撑,上述柔性布或遮挡片22的两侧分别与引导槽5两侧壁上设置的所述环形链条固定连接,当环形链条运动时,带动上述遮布或遮挡片22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环形链条上开设有缺口,环形链条位于缺口的两端与所述行走装置4固定连接,由此,当行走装置4沿引导槽5移动时,上述遮挡件21可以随之运动,遮挡引导槽5的开口,避免杂物落入到引导槽5中。

    为了能够对行走装置4在作业台面3上的位置做出精确测定,在所述作业台面3上还设置有用于对车体18相对于作业台面3的位置进行定位并记录的定位组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定位组件包括沿所述引导槽5长度方向嵌设于引导槽5侧壁上的多个接近开关24。上述接近开关24与控制组件中的控制器信号连接。多个接近开关24可以检测滑移卡块20的位置,进而对行走装置4的实时位置进行精确的测定,并且能够对各个位置处行走装置4的速度进行测定,基于设定的算法结合行走装置4实时运动速度,可以对行走装置4的运动状态加以精确的控制,如当行走装置4快要到达设定位置时,控制器可以提前对行走装置4的速度加以调节,避免行走装置4在作业台面3上急停急动,导致人员站立不稳。并且通过上述定位组件,控制器能够知晓行走装置4停留的位置,利用控制器中集成或连接的存储器存储上述位置,由此结合轨道车1在钢轨上的位置便可以对接触网的故障位点进行精确的记录,上述过程无需检修人员动手测绘或记录,只需在控制器中配置相关的软件即可,有助于对接触网的维护频次以及故障位点加以记录,方便快捷,也减轻了检修人员的工作负担。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检修人员可以携带相关检测设备沿作业台面3快速稳定的来回往复运动,提升维护工作的效率。

    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方便检修人员对接触网进行维护,所述行走装置4的车体18包括上车体25与下车体26,所述承载面设置于上车体25远离作业平台的一面。上车体25与下车体26之间设置有剪叉式升降装置27,所述剪叉式升降装置27由液压缸驱动,液压缸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连接,接收所述控制组件中人机交互模块8输入的指令信息,控制上车体25,即承载面的水平高度。基于上述设置,检修人员可以在小范围内灵活调整自身所处的高度,调节自己与接触网之间的相对位置,便于检修人员对接触网进行维护。

    进一步优化的,如图3和图5所示,在所述上车体25远离作业台面3的一侧还设置有活动板28,所述活动板28远离所述作业台面3的一侧设定为承载面。上述活动板28与车体18之间设置有平移组件29,平移组件29包括沿水平面设置的xy轴丝杆滑轨坐标移动机构。如图5所示,上述xy轴丝杆滑轨坐标移动机构由两副相互垂直的丝杆14传动单元搭接而成,其中第一丝杆传动单元30与所述上车体25远离作业台面3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丝杆传动单元31设置于第一丝杆传动单元30中的滑块16上,由第一丝杆传动单元30带动滑移。第二丝杆传动单元31的滑移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丝杆传动单元30的滑移方向。所述活动板28通过螺栓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二丝杆传动单元31的滑块16上。上述第一丝杆传动单元30,以及第二丝杆传动单元31的驱动均由伺服电机实现,上述伺服电机的控制端与控制组件控制连接,接收控制组件输出的控制信息,控制自身的动作。

    应当指出的是,如图4所示,上述平移组件29也可以设置于剪叉式升降装置27的下方位置。

    在本申请实例中,第一驱动电机7、第二驱动电机11、第三驱动电机15以及第四驱动电机均采用伺服电机,具有控制灵活方便,输出稳定且精度高的优点。各个伺服电机对应的人机交互模块8的配置也相同。

    为了使得检修人员在行走装置4移动时能够稳定地站立在车体18上,如图3所示,所述车体18上竖直设置有扶手32,所述扶手32远离车体18的端部设置有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上述人机交互模块8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于扶手32上的按键开关33、按板或触摸输入屏,上述人机交互模块8的信号输出端经信号线传输至控制器中。为了便于收纳,上述扶手32与活动板28经轴承转动连接设置,或所述扶手32插接于所述活动板28上,二者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二者位置的卡定螺栓,非使用状态时,扶手32可以收纳贴合于活动板28或从活动板28上取下。

    优化的,根据检修需要,所述车体18顶部上还设置有用于放置检修工具的工具放置架34,检修人员在对接触网进行检修维护时可以不用弯腰便可拾取到相应的检修工具,有利于提升检修工作的效率。

    综合上述记载,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能够方便检修人员在升降平台的作业台面3上灵活移动,且可以方便的控制移动速度,便于检修人员对接触网进行检查或修理维护。

    基于上述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接触网检修用作业车组,如图10所示,其主体包括可沿钢轨移动的轨道车1,所述轨道车1包括动力作业车以及无动力作业车,所述无动力作业车上设置有抬升装置35,所述抬升装置35远离轨道车1的一侧连接设置有如前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抬升装置35由多个剪叉式升降机并排组成,由设置于轨道车1上的升降控制器统一控制,以实现升降平台的平稳抬升与下降。

    所述轨道车1上设置有用于定位并记录轨道车1在轨道上具体位置的第一定位件。上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用于识别钢轨两侧接触网支柱编号的图像识别器,或用于检测钢轨两侧接触网支柱位置的光电测距传感器。具体实践当中,可以采用光电测距传感器。由于光电传感器与轨道车1之间的安装角度固定,因此,可以从光电测距传感器测得的与接触网支柱的距离结合三角函数,推算出轨道车1当前在钢轨上的实际位置,同时由于接触网支柱相对于钢轨的位置是固定的,各个接触网支柱的位置坐标均存储于数据库中。因此当知晓轨道车1相对于某一接触网支柱的相对位置后,便可以推算出轨道车1在钢轨上的具体位置。

    结合所述第一定位件,在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对行走装置4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件,上述第二定位件可以采用如前所述的定位组件实现,如设置于引导槽5中的接近传感器等,测定并输出行走装置4相对于作业平台的位置数据。

    基于上述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在轨道车1或升降平台上设置有位置分析记录装置,所述位置分析记录装置与所述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信号连接,接收二者的定位数据,根据设定算法生成并输出接触网的故障位点数据,便于后期对接触网的故障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在特定实施方式中,上述轨道车1与执行装置上还设置有运动协调组件,所述运动协调组件与轨道车1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输出口信号连接,且与升降平台上的定位组件的信号输出端信号连接。由此可以得到轨道车1及其行走装置4的运动速度。所述运动协调组件中设有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加载有特定算法程序,上述数据处理器接收到轨道车1与行走装置4的速度信息,当需要行走装置4相对于接触网固定静止时,速度协调装置可以协调轨道车1与行走装置4各自的速度。所述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得轨道车1在不停驶的状态下,检修人员持续为接触网进行检修,当检修人员发现接触网上存在故障时,则通过人机交互模块8输出相应的信号,此时行走装置4沿轨道车1的反方向运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得检修人员相对于接触网保持静止,检修完成后行走装置4搭载检修人员回到初始位置,大大提升接触网检修的效率。

    本申请方案的接触网检修用作业车组能够便于检修人员对接触网进行维护,同时检修人员能够根据需要,调节自身相对于接触网的位置,弥补轨道车1停车不到位的缺陷。在作业过程中,结合轨道车1相对于钢轨的位置,可以对接触网的故障位点实施精确的定位,便于后期统计分析接触网的故障原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设于轨道车(1)上,包括沿轨道车(1)长度方向设置的作业台面(3),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台面(3)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所述作业台面(3)移动的行走装置(4),所述行走装置(4)和/或升降平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4)的驱动组件以及控制组件;

    所述行走装置(4)上开设有供人员站立和/或检修设备安放的承载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所述引导槽(5)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6);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行走装置(4)上的第一驱动电机(7);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7)的转轴上传动连接有与所述齿条(6)相啮合的驱动齿轮(37),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7)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所述引导槽(5)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环形传动皮带(9),所述传动皮带(9)的两端设置有支撑轮(10),所述支撑轮(10)与引导槽(5)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升降平台上的第二驱动电机(11),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的转轴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轮(10)传动连接,所述行走装置(4)上设有与所述传动皮带(9)固定连接的固定件(12);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所述引导槽(5)的两端设有安装座(13),两所述安装座(13)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丝杆(14),所述丝杆(14)上套设有一滑块(16),所述滑块(16)与所述行走装置(4)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丝杆(14)传动连接到第三驱动电机(15);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15)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台面(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5);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行走装置(4)上的第四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的驱动轮;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控制连接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输入指令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块(8)。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4)包括车体(18)以及设置于所述车体(18)上的滚轮(19),所述车体(18)经所述滚轮(19)放置在所述作业台面(3)上;

    所述车体(18)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槽(5)滑移配合的滑移卡块(20),所述滑移卡块(20)滑移设置于所述引导槽(5)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8)包括上车体(25)与下车体(26),所述承载面设于上车体(25)上,所述上车体(25)与下车体(26)之间设置有用于抬升所述上车体(25)承载面水平高度的抬升组件;

    所述抬升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组件包括设于上车体(25)与下车之间的电动升降装置、液压升降装置或剪叉式升降装置(2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25)远离作业台面(3)的一侧设有活动板(28),所述承载面位于所述活动板(28)上;

    所述活动板(28)与上车体(25)之间设置有驱动所述活动板(28)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平移组件(29),所述平移组件(29)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组件(29)包括沿水平面设置的xy轴丝杆滑轨坐标移动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8)上设置有扶手(32),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设置于所述扶手(32)上且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5)的槽口处设置有用于遮蔽所述引导槽(5)的遮挡件(21)。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台面(3)和/或车体(18)上设置有用于对车体(18)相对于作业台面(3)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与控制组件信号连接,检测行走装置(4)的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至控制组件;

    所述控制组件接收并响应于所述位置检测信号,控制所述车体(18)的运行状态。

    14.一种接触网检修用作业车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车(1),所述轨道车(1)上搭载有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以及用于抬升所述升降平台的抬升装置(3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网检修用作业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1)上设置有用于测定所述轨道车(1)与接触网相对位置的第一定位件;

    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用于测定作业台面(3)与行走装置(4)相对位置的第二定位件;

    所述作业车组上还设置有位置分析记录装置,所述位置分析记录装置与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二定位件信号连接,接收二者输出的定位信息,生成并输出接触网的故障位点信息。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接触网检修用升降平台及作业车组,涉及铁路接触网检修设备技术领域,其设于轨道车上,包括沿轨道车长度方向设的作业台面,所述作业台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所述作业台面移动的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和/或升降平台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的驱动组件以及控制组件;所述行走装置上开设有供人员站立和/或检修设备安放的承载面,通过在升降平台的作业台面上设行走装置,检修人员能够根据需要,调节自身相对于接触网的位置,弥补轨道车停车不到位的缺陷,通过在轨道车以及升降平台上设定位组件,在作业过程中,结合轨道车相对于钢轨的位置,可以对接触网的故障位点实施精确的定位并记录,便于后期统计分析接触网的故障原因。

    技术研发人员:张贤禄;黎勋;郭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索斯沃斯(上海)升降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38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