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组件及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叶风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封组件及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在无叶风扇领域中,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密封组件来实现无叶风扇的降噪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在研究和实现无叶风扇降噪功能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密封组件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噪音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气流发生器产生的噪音会经由机器内部传播出去,从而引起降低用户体验感。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密封组件及无叶风扇,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组件及无叶风扇,其通过尽可能地增强气流流通经过的组件之间的压力,提高密封性,避免噪音的增加,提高用户体验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组件及无叶风扇,其通过提高组件之间的密封性减少风量的流失,避免能耗损失。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组件,包括:

    基座,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

    气流发生机构,其用于产生空气流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分流机构,其将所述空气流分散疏通;以及

    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分流机构和所述气流发生机构的对接处,其配置成将密封圈固定于分流机构与气流发生机构之间。

    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的上端面间隔设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上部凸缘;

    所述固定结构的下端面间隔设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下部凸缘。

    可选地,所述上部凸缘与所述下部凸缘之间设有降噪海绵。

    可选地,所述降噪海绵的上端面与上部凸缘的接触面积不超过所述降噪海绵的上端面面积的2/3。

    可选地,所述降噪海绵的下端面与下部凸缘的不超过所述降噪海绵的下端面面积的2/3。

    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的下端面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形成一内部凸缘;

    其中,所述密封圈至少部分置于内部凸缘。

    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设有环形侧壁,所述基座和所述环形侧壁之间设有降噪海绵。

    可选地,所述密封圈的上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卡槽;所述卡槽卡接于所述分流机构的凸起处。

    可选地,所述密封圈的下端面沿中心方向向上延伸形成一卡爪结构;所述卡爪结构抵接与所述气流发生机构的外壁。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无叶风扇,其包含有上述的密封组件。

    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提供一种密封组件,其通过尽可能地增强气流流通经过的组件之间的压力,提高密封性,避免噪音的增加,提高用户体验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另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其通过设置密封组件,提高组件之间的密封性减少风量的流失,避免能耗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的剖视图;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机构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机构的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气流发生器的剖视图;

    图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的部分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降噪海绵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降噪海绵的俯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密封圈的立体图;

    图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的部分剖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密封圈的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固定结构的俯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图1a的示出,可以看出,风扇组件包括基座1、气流发生机构3、分流机构2和固定结构42。基座1起支撑作用,起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气流发生机构3用于产生空气流,起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气流发生机构3的进气口朝向下面,排气口朝上。气流发生机构3基本上与基座1同轴。分流机构2设置于气流发生机构3的排气口下游,用于将所述空气流分散疏通。固定结构42设置于所述分流机构2和所述气流发生机构3的对接处,其配置成将密封圈412固定于分流机构2与气流发生机构3之间、和/或将降噪海绵411固定于所述基座1的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将密封圈设置于分流机构2与气流发生机构3之间,可以有效避免两者之间的缝隙泄漏流体。在基座1内侧设置降噪海绵,通过海绵吸收噪音,可以有效降低噪音。进一步地,将两者设置在同一位置,有效阻断住基座容纳腔内噪音向上传播的环形出口。

    如图2、图3所示,分流机构2包括:

    第一构件21,其内部中空;

    第二构件22,其内部凹陷并同轴设置于第一构件21之上;

    其中,结合图4,第二构件22的上端部设有至少两个环形分流口221,第一构件21与第二构件22相对设置,形成一分流空间。

    如图5所示,第一构件21的下端设有向下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外围裙部211,外围裙部211间隔设有凸起2111,凸起2111的横截面积沿径向方向向外逐渐减小。

    无叶风扇机体内的空气流,通过气流发生机构3从机体内侧进入分流机构2,在分流机构2的分流通道内分离至至少两个环形分流口221,环形分流口221伸入并紧贴于分流道5,使空气流顺利进入分流道5,避免空气流快速进入狭长的喷嘴内形成噪音,提高用户体验度。

    现参考图6,气流发生机构3包括:

    动力室31,其为产生高速气流提供动能;

    叶轮33,其同轴设置于动力室31的下方;

    引流管32,其内部中空并且上下两端均敞开以分别形成上敞口与下敞口;

    其中,动力室31和叶轮33设置于引流管32内,并形成一环形引流腔321,叶轮33与叶轮驱动器311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从而使得叶轮33在叶轮驱动器311的驱动下作绕引流管32的轴线转动运动。

    叶轮33设于引流管32内的气流下游。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空气流在气流发生器3中的叶轮33的作用下流动速度加快,且因叶轮转动会在环形引流腔321内产生负压,空气流沿着环形引流腔321向上流动,进入分流机构2,从环形分流口221流出进入分流道5,排出无叶风扇。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42、密封圈412、降噪海绵411可以看成一个组件4。参考图6a、图7、图8及图9,其中更详细地示出了组件4包括密封圈412、固定结构42和降噪海绵411。密封圈412密封分流机构2和气流发生机构3之间的缝隙。固定结构42将密封圈412固定。降噪海绵411设于固定结构42的外圈。密封圈412、固定结构42、降噪海绵411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且同轴设置。

    现参考图9a,其更详细地示出了密封圈412及固定结构42与分流机构2的装配关系及位置。密封圈412具有槽,与分流机构2向下伸出的筋配合。固定结构通过卡扣结构联结到分流结构上,卡扣结构提供给固定结构一个向上的力,使其能够压紧设置在分流结构上的密封圈。密封圈具有密封分流结构与气流发生器连接处的作用。降噪海绵设置在固定结构的槽上,基座与海绵有接触,并且降噪海绵受到基座朝向卡环方向的挤压,该挤压力不做固定用。降噪海绵与密封圈分别设置在固定结构的两侧。降噪海绵411具有一个朝向容纳腔或在其内的暴露的面,用于接触噪声的声波,其暴露的面积需占其总面积的1/3以上。

    如图10所示,密封圈412的上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卡槽4111;

    密封圈412的下端面沿中心方向向上延伸形成一卡爪结构4112;

    其中,卡槽4111与第一构件21的外围裙部211相适配。

    根据图11、图12及图13所示,固定结构42间隔设有通孔421;

    通孔421与外围裙部211上的凸起2111相适配以形成卡扣结构,卡扣结构将固定结构42进行固定,第一构件21的外围裙部211与卡槽4111相匹配,使得密封圈412固定于无叶风扇内。

    固定结构42的下端面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形成一内部凸缘422;

    其中,密封圈412至少部分置于内部凸缘422,内部凸缘422对密封圈412起支撑作用,使得密封圈412与第一构件21的外围裙部211不会因内部气流发生机构3的震动而滑脱,进一步将密封圈412固定于无叶风扇内并且固定结构42还将密封圈412向分流机构2与气流发生机构3之间的缝隙压紧,使得缝隙充分密封。

    固定结构42的上端面间隔设有至少四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上部凸缘424;固定结构42的下端面间隔设有至少四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下部凸缘423;其中,上部凸缘424和下部凸缘423在z轴方向上交叉设置。

    上部凸缘424与下部凸缘423之间设有降噪海绵411,上部凸缘424和下部凸缘423在z轴方向上交叉设置,使得降噪海绵411在各处都有沿z轴方向的力。

    降噪海绵411的上端面与上部凸缘424的接触面积至多2/3;

    降噪海绵411的下端面与下部凸缘423的接触面积至多2/3。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降噪海绵411与基座1的内壁紧密接触,阻隔容纳空间内的噪音向上传播的出口,由于降噪海绵411与上部凸缘424和下部凸缘423的接触面积最多只有2/3,其余暴露于容纳空间内,将气流发生机构3产生的向其气流传播方向的下游传播的噪音吸收,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通过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的构思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基座1与固定结构42之间挤压力足够大,在保证降噪海绵411固定于基座1与固定结构42之间是,上部凸缘424与下部凸缘423可以减少数量或不设置;固定结构42与分流机构2之间的固定结构也可以设置于固定结构42与基座1之间。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

    气流发生机构(3),其用于产生空气流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分流机构(2),其将所述空气流分散疏通;以及

    固定结构(42),设置于所述分流机构(2)和所述气流发生机构(3)的对接处,其配置成将密封圈(412)固定于分流机构(2)与气流发生机构(3)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结构(42)的上端面间隔设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上部凸缘(424);

    所述固定结构(42)的下端面间隔设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下部凸缘(42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凸缘(424)与所述下部凸缘(423)之间设有降噪海绵(4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噪海绵(411)的上端面与上部凸缘(424)的接触面积不超过所述降噪海绵(411)的上端面面积的2/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噪海绵(411)的下端面与下部凸缘(423)的不超过所述降噪海绵(411)的下端面面积的2/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结构(42)的下端面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形成一内部凸缘(422);

    其中,所述密封圈(412)至少部分置于内部凸缘(422)。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结构(42)设有环形侧壁(421),所述基座(1)和所述环形侧壁(421)之间设有降噪海绵(4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412)的上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卡槽(4111);所述卡槽卡接于所述分流机构(2)的凸起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412)的下端面沿中心方向向上延伸形成一卡爪结构(4112);所述卡爪结构(4112)抵接与所述气流发生机构(3)的外壁。

    10.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封组件及无叶风扇,该密封组件包括:基座,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气流发生机构,其用于产生空气流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分流机构,其将所述空气流分散疏通;以及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分流机构和所述气流发生机构的对接处,其配置成将密封圈固定于分流机构与气流发生机构之间。

    技术研发人员:俞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0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3533.html

    最新回复(0)